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正常,但比計劃略有推遲,原因是:1、除首席專家王建朗外,近代史研究所主要領導頻繁變化,致使本課題需要變更主編,牽扯了一些時間。2、主要作者、分科負責人左玉河、扎洛調離本所,尤其是左玉河,同時系第3子課題負責人。新單位工作較忙,可用于本課題研究的時間不斷減少。3、首席專家精力被分散,投入大量精力多項工作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本課題依然保證了科研隊伍的穩定,目前課題進展大致如下:1、經各分科主持人、子課題主持人及首席專家反復討論,已初步形成詞條目錄,最終確定詞條目錄。2、經多次討論,已初步確定編纂體系與撰稿凡例。3、課題組成員繼續從事近代史各領域的研究工作,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4、一些作者已經開始撰寫一些基礎性條目。
王建朗以 “《中國近代史大辭典》編纂”首席專家的名義發表《五四運動:點亮中國光耀百年的歷史火炬》(《光明日報》2019年7月18日)。
研究中的主要問題是,課題組隊伍較大,受人事變動影響較為明顯,人員遷轉后,往往在新單位面臨更為急迫的工作,擬進一步加強執行力度,督促各部分按計劃完成研究。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專著:
《域外資源與晚清語言運動:以〈圣經〉中譯本為中心》,趙曉陽,38萬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
學術論文:
《五四運動:點亮中國光耀百年的歷史火炬》,王建朗,3千字,《光明日報》(2019年07月18日15版)
《春風過處草木青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創新發展》,王建朗 0.4萬字《人民日報》2018年11月 26日第22版
《中國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王建朗,2.5萬字,《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4期
《與時代同行 為人民立論——新中國70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的繁榮發展》,王建朗,0.3萬字,《人民日報》2019年7月29日
《抗戰時期的戰區檢察官:以國民黨特務人員從事司法工作為中心》,李在全 2.2萬字《抗日戰爭研究》 2019年第1期
《戰略與策略的平衡抉擇:再論‘七七事變’后蔣介石的應對》,侯中軍1.7萬字《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9年第21期
《戰后中法引渡戰犯問題交涉》,劉萍 1.5 萬字《南京師范大學學報》 2019年第2期
《清季查辦藏事大臣張蔭棠的家世、宦跡與交游》,馬忠文《學術研究》2019年第6期
《美國駐華公使對戊戌變法的觀察》, 崔志海, 《史林》, 2萬字, 2018年第4期
《儒學的危機與民初孔教運動的起落》, 鄒小站, 《中國文化研究》,3萬字 2018年冬之卷
《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統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基本品質》, 左玉河, 《史學月刊》, 0.6萬字, 2018年第8期
《戰時中國民眾的民族意識》, 黃道炫, 《史學月刊》, 2.5萬字, 2018年第5期
《修約外交的艱難推進——改組上海公共租界臨時法院交涉述評》, 張俊義, 《晉陽學刊》, 2萬字, 2018年第6期
《從東亞海域到東南海疆——明清之際臺灣戰略地位的演化》, 李細珠, 《臺灣研究》, 2.6萬字, 2018年第6期
《“白爾丁號事件”與法國在華治外法權的廢除》, 劉萍, 《近代史研究》, 2.1萬字, 2018年第2期
《抗戰時期玉門油礦開發中的政治權力》, 李學通, 《民國檔案》 , 2018年第3期
《黃元蔚家書所見康梁活動史跡》, 馬忠文,《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1.5萬字, 2018第4期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2019年10月,召開工作會,反饋詞條目錄復審結果,最終確定詞條; 討論確定撰稿凡例。
2019年10月-2020年9月,開始詞條撰寫工作,完成第一稿;各分科組織討論,分科主持人初審,主編部分審讀。
2020年10月-2021年3月:各分科完成詞條修改稿,子課題負責人復審后陸續報送主編。
2021年4-6月,召開專家咨詢會議;主編復審;陸續發還相關撰寫者修改。
2021年11月,形成定稿,申請課題結項。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