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① 研究計劃的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A.總課題執行情況:
其一,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多卷本全球客家通史”(17ZDA194)自2017
年11月正式立項后,課題組首席專家和各子課題負責人遂開始緊張而有序地工作。2018年1月13日,該課題舉行開題論證會,以廈門大學陳支平教授、上海師范大學蘇智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曹樹基教授、復旦大學張偉然教授和廈門大學劉永華教授為代表的專家組,在對課題的前期論證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就課題后續研究的具體路徑、需要突破的重點和難點等,給出了許多極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課題組首席專家和各子課題負責人,根據開題會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對原有的研究方案及實施路徑進行了必要調整,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二次論證的正式文本,并分寄給參與課題的所有研究人員,以作為該課題研究的框架性意見。關于這次開題論證會的情況及相關成果,澎湃新聞有報道。
其二,2018年初,課題組開設了“全球客家通史”公眾號,陸續向海內外推送課題組成員的相關原創性成果以及相關學術活動,全年共推送課題組成員專題論文、學術活動及田野考察總結報導等20余篇。作為宣傳推介活動的環節之一,2018年8月10-15日,首席專家和各子課題負責人率領課題組10多位成員,赴閩西連城、永定和上杭等地進行田野考察和資料收集工作,并拍攝、制作多個有關客家歷史與文化的微視頻,向海內外客家社區以及學術界推送。2018年9月10-13日,首席專家王東教授應邀參加在河南洛陽舉行的“世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并發表《清代客家知識精英的“客家中原”論及當代啟示》的主旨演講,獲得海內外300多位與會學者的好評。在洛陽期間,王東教授還接受當地報紙及電視臺的采訪,就“多卷本全球客家通史”的基本立意、整體設想、學術價值等回答記者的提問,并重點就如何通過“全球客家通史”這一特定形式來鑄造全球客家人的“共同記憶”,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闡述(《洛陽晚報》2018.9.17)。2018年12月,課題首席專家邀請各子課題負責人召開年度總結會議,一方面交流與總結全年的研究成果和整體進展,另一方面又就課題的后續開展進行統籌與協調。
其三,進入2019年以來,課題首席專家在協調與推動各子課題研究的同時,重點就課題所涉及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進行研究,并相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如發表在《史林》2019年第3期上的《客家研究的“知識譜系”:從“地方性知識”到“客家學”》,以及發表在《史學理論研究》2019年第2期上的《科大衛與明清華南宗族研究》等,都是極具有原創性的理論探索。這些成果一方面回應了海內外學術界在客家研究領域的重大理論關切,另一方面又從“知識生產”的角度對總課題希望達成的研究宗旨及其在理論范式方面的突破,進行了深入的討論。2019年6月20-23日,課題組首席專家和各子課題負責人,利用在梅州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參加“首屆客家學論壇”的機會,全面總結了今年上半年的工作,仔細分析了各子課題推進中所存在的重點和難點,并重點就今年下半年各子課題的田野調查工作以及研究成果的定期發表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和全面的部署。
整體來看,該課題自正式開題以來,無論是田野考察、資料收集與整理,還是理論研究、各子課題的協調推進等方面,都進行得平穩有序。有些子課題,已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這一方面突出地體現在該課題一年多年所發表的一系列高質量的論文方面,另一方面也反映在相關子課題在資料收集與整理方面的重要突破之中(詳后)。
B.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根據課題申報書的總體設計,該課題共分6個子課題,在此基礎上最后形成實證性與理論原創性兼備、結構嚴謹的6卷本《全球客家通史》。在課題的開題論證會上,與會專家又就各卷的具體研究內容、相互間的邏輯關系以及“通史”體系的建構等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根據申報書的總體設計和專家的意見,一年多來,各子課題負責人率領其團隊成員,圍繞各子課題的主要任務、重點和難點,一方面開展田野調查和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一方面從事專題研究。其中,子課題一《客家源流及其形成問題研究》、子課題二《客家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變遷》、子課題三《客家文化的發展與承傳》、子課題四《客家向國內的播遷與發展》(上,內地),由于各子課題負責人及其團隊在相關領域已有長期的耕耘,既有成果也比較豐富,因此,進展都比較順利。截至目前,以上各子課題已完成主要資料的長編工作,有些課題的階段性成果已陸續發表。按此進度,可望在2021年完成初稿。至于子課題五《客家向國內的播遷與發展》(下,臺港澳)和子課題六《客家向海外的播遷與全球客家的發展趨勢》,由于涉及的資料主要集中在臺港澳地區、乃至國外,地域過于分散,全面的田野調查和資料收集難度很大,故而,成為本課題研究中的重點和難點,需要加以突破。經過首席專家的協調與推動,目前這二個子課題的負責人已陸續補充和加強了研究陣容,尤其是把臺灣、香港以及東南亞地區在相關研究領域卓有成就的學者,補充到研究團隊之中。2019年7月中下旬,首席專家和這二個子課題的大多數成員,將借共赴馬來西亞參加學術會議之機,一方面進一步討論、規劃和推動這二個子課題的研究,另一方面將就研究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攻關,力爭在這二個子課所涉及的領域取得全面的突破。
②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年多來,課題組就課題所涉及的重要文獻資料,進行了深度的調查與研究,
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其一,課題首席專家王東教授,充分利用其所服務的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擁有強大的非洲史研究團隊、在非洲坦桑利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建有“海外工作站”的優勢,通過學術出訪、研究生赴非交流等種種形式,系統摸排、調查非洲相關國家的客家移民史檔案及相關文獻,目前已發現并輯錄了毛里求斯、馬達加斯加和南非等國家的客家移民史料多種,涉及非洲客家移民的法、英文檔案、客家移民家族檔案、客家移民廟宇資料、企業經營文獻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并輯成《非洲客家移民史料初編》約30萬字。2019年9月,王東教授將帶領課題組相關成員再赴非洲,進一步調查和補充相關資料。
其二,子課題負責人肖文評教授,結合所負責課題的研究內容,編輯出版了《<嶺東日報.潮嘉新聞>梅州華僑史料匯編》(上、下冊,78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出版)。該書系統地輯錄和整理了《嶺東日報》有關20世紀早期梅州地區客家籍華僑華人的史料,從而為子課題《客家向海外的拓展與全球客家的發展趨勢》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基礎。
其三,子課題責任單位之一的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團隊,在肖文評教授的帶領下,系統地搜集、整理粵東梅州地區的民間文獻資料,編成《清代至民國時期梅州珍稀文書》凡20卷,涉及清代至民國時期梅州地區民間的契約、收據、分家合同、田賦繳納等1萬余份文書。目前,這20卷文獻已納入由曹樹基教授和陳支平教授主編的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客家珍稀文書叢刊》(共100卷)之中(第一至二十卷),于2019年7月由廣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其四,子課題負責人、馬亞西亞學者王琛發教授,充分發揮其長期研究新、馬華僑華人史的優勢,積極聯絡越南和泰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學者,系統開展東南亞和南亞各國家和地區的客家移民史料的收集與整理,目前已收集、整理了各種客家移民碑銘、墓志、僑批、廟宇、會館、商業等各類文獻資料及大批實物材料,并輯成《東南亞和南亞客家移民史料初編》約50萬字。2019年7月20-29日,課題組首席專家王東教授將帶領課題組相關人員赴馬來西亞,匯同王琛發教授團隊,就已收集的相關文獻資料的編輯與出版,進行研究和規劃。
就學術交流的情況來看,一年多來,課題組首席專家以及各子課題負責人、主要研究成員,參加海內外重要學術會議20多場次,發表會議論文20多篇。2018年12月,課題組還在第一責任單位——華東師范大學召開了年度工作總結會,一方面交流與總結全年的研究成果和整體進展,另一方面又就課題的后續研究進行籌劃與協調。2019年6月,課題組大多數成員又聚首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全面地總結了今年上半年的工作。
③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一年多來,首席專家與各子課題負責人、課題組主要成員,在國內權威期刊以及海內外報刊雜志上發表專題論文、書評、學術評論30多篇,其中重要專題論文10多篇,出版資料整理與研究類著作20多部(卷)(詳請參閱《階段性成果清單》)。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改進措施
A.該課題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其一,如何通過“通史”的著作形式把全球客家的歷史發展進程,全面、系統地呈現出來,直接關涉到該課題最后能否達成其預定的研究目標。隨著各子課題研究的推展,這個問題開始越來突出地擺到整個課題組的面前。而提出恰恰是在這個看似“形式”的方面,迄今尚無任何可供參照的寫作框架。這就要求首席專家和各子課題負責人要在后續的研究中,首先要就這個關涉到全局性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盡快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其二,各子課題之間如何在清晰地劃定其研究邊界的同時,又能彼此呼應、相互促進,目前尚存著不少急待解決的難題。
其三,子課題五《客家向國內的播遷與發展》(下,臺港澳),由于涉及到臺港澳三個區域,資料分布范圍廣,田野調查難度大。如何取得真正意義上的突破,顯然難度很大。
其四,子課題六《客家向海外的拓展與全球客家的發展趨勢》,實際上是一部對中國以外的全球客家歷史及其現狀的整體性、綜合性研究。由于涉及的空間范圍無遠弗屆,各種文獻資料所牽涉到的語言文字,更是形形色色。故而,僅僅就資料的收集、整理而言,就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高質量地完成該課題,是擺在整個課題組面前一個最大難題。
B.改進措施
針對上述所存在的主要問題,課題組擬采取以下改進措施:
其一,首席專家和各子課題負責人,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首先要對“通史”的著作形式進行認真、深入的思考,并提出切實可行的“通史”著述方案。近年來,“全球史”研究蔚成風氣,其中的諸多研究理念和別具一格的編纂方法,值得本課題組的領會和參照。首席專家和各子課題負責將在認識思考、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將形成專題論文《全球客家通史的編纂:理論、方法及其他》,以作為該課題最后成果呈現的框架性意見。
其二,針對各子課題既要邊界清晰又要相互呼應、彼此促進的難題,首席專家將加強統籌與協調,并盡快編寫出《全球客家通史的編纂:各子課題的分合、時間斷限、主要內容及實施細則》,以保證各子課題既分工明確,又能此呼彼應。
其三,針對子課題五資料分散、田野調查難度大的問題,首席專家和子課題負責人將在既有研究團隊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充研究人員,特別是增加臺港地區的學者,以克服既有的難題。
其四,針對子課題六所存在的難題,首席專家和子課題負責人將通過如下措施予以解決:首先,進一步擴充研究人員,特別是南亞(如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如印度尼西亞等)各國家或地區的相關學者;其次,與首席專家所在的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非洲史研究團隊充分合作,以填補長期以來非洲地區研究的空白;再次,透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海外工站,增補歐美在該領域的學者。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代表性成果簡介
一年多來,課題組圍繞總課題的重大理論問題以及各子課題的主要內容,開
展扎扎實實的研究,并相繼推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主要有:
其一,《客家研究的“知識譜系”:從“地方性知識”到“客家學”》,該成果為專題論文,凡2.3萬字,發表在歷史學B類權威期刊《史林》2019年第3期,作者為首席專家王東教授和楊揚博士。
該文既是一份客家研究學術史的回顧性成果,又從全新的角度深層次地梳理了19世紀初葉至20世紀30年代客家歷史與文化書寫及其理論建構的社會文化脈絡。作者借用雅斯貝斯的“軸心期”理論,提出并論證了18世紀中后期至19世紀中葉乃是客家人自我意識覺醒的“軸心時期”,再由此而揭示“軸心時期”的“元典建構”及其整體特征。進入19世紀中葉以后,受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的主體力量是廣西的客家移民及其后裔)的影響,西方來華的傳教士以及外交官員,也開始討論客家的歷史與文化。客家的書寫,由此而進入“后軸心”時期。在這一時期,一方面是不斷重復“軸心期”元典的精神,即強調客家來自中原、客家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正宗等等,另一方面則透過“大歷史”與“小歷史”的連接,把“元典”的論述與客家地區(主要是粵東地區,也就是清代的嘉應州)的區域開發史、人口發展史以及地方歷史與文化對接下來,并形成系統性論述。這種連接與引申,是客家歷史與文化研究過程中的“知識考古”階段。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一方面隨著“進化”、“優勝劣汰”等西學新知的傳入,另一方面又因應“排滿”、“革命”的時代需要,客家籍知識分子遂把關于客家歷史與文化的書寫,與一系列急迫的時代課題相綰結。正是在這種應因與綰結中,圍繞客家歷史與文化書寫,終于從一種“地方性的知識”,上升成為現代人文學術語境下的“客家學”。
全文從知識社會學的角度,經由對“軸心期”、“元典”、“知識考古學”、“地方性知識”、“知識譜系學”等分析工具的借用、援引和延伸討論,把百多年間客家籍知識精英的客家歷史與文化書寫,嵌入到近代中國的具體歷史情境之中,透過不同歷史情境下的話語,來梳理其書寫的曲折和變化,勾勒出百多年間圍繞客家歷史與文化所建構起來的“知識譜系”。這樣的梳理與分析,不僅能夠加深對于客家歷史學術史的認識,而且對于理解現代學術語境下人文知識的建構、生產與社會變革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也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
本文的部分內容和主要觀點,在2018年9月10-13日于河南洛陽舉行的“世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的主旨演講中首次發表,當即引起與會學者的高度關注。演講結束后,馬亞西亞學朱君明先生遂邀請演講者參加于次年7月在吉隆坡舉行的“世界客家文化論壇”,并發表30分鐘的“主題演講”。2018年9月17日的《洛陽晚報》,也用了相當的篇幅報道了這次演講的主要內容。
其二,《遷移經驗與文化認同:以清代浙西南與贛西北的客家移民為例》,該成果為專題論文,凡3.8萬字,收錄于臺灣學者莊英章和黃宣衛主編之《客家移民與在地發展》(第63-98頁,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8.7出版)一書,作者為首席專家王東教授。
該文通過對清代浙江西南部和江西西北部兩個地區客家移民史的實證性比較研究,以檢討和驗證西方社會學領域的“族群理論”應用于客家歷史與文化研究中的適應性問題。全文通過有清一代分遷到浙江西南部和江西北北部兩個不同區域的客家移民之文化適應過程的實證研究,結果發現:來自同一文化群的客家移民,在分遷到不同的區域之后,由于遷移經驗的差異,其文化適應策略與認同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
全文透過大量第一手文獻材料,詳細地分析了清代客家移民的遷移經驗與其文化適應策略以及文化認同之間的關系。作者發現:移民的遷移經驗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形成的,每一種都會影響到移民在遷入地的文化調適。不管是移民產生的動因、移民遷入的時間圖式、移民遷入后的空間分布圖式、移民的生計模式、遷入地的生態環境,還是土著社會文化系統,以及官方安置移民的政策等等,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影響移民在遷入地的文化適應或文化認同。更為重要的是,以上這些因素,都不是單獨發揮作用,他們之間既相互聯系,又彼此影響,從而在錯綜復雜的交互過程中,對移民與土著的關系,進而對移民的定居落籍和文化調適施以各種影響。
正因為如此,作者認為,時下流行的“族群”分類理論,固然能夠給研究者提供典范性的概念工具或分析模式,但卻不能替代研究者對中國歷史上不同時期和不同區域內移民遷移經驗的歷史分析。照搬西方的“族群”分析理論或模式,來討論客家移民的歷史與文化,往往會顧此而失彼。
其三,《清代民國時期梅州珍稀文書》,系客家民間文獻資料搜集、整理和研究類著作,由子課題負責人肖文評教授等編纂,收入曹樹基、陳支平主編之國家出版基金重大項目《客家珍稀文書叢刊》第1至第20卷,凡20冊,約300萬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
客家地區傳統鄉村經濟與社會變遷的研究,一直受到學界的高度關系。但由于直接反映鄉村具體經濟活動的民間文獻等研究資料的缺乏,故而,長期以來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有鑒于此,本課題立項之后,即把第一手民間文獻資料的系統調查、搜集與整理作為突破的方向之一。子課題負責人肖文評教授率領團隊成員,充分利用其服務的嘉應學院地處客家腹地——梅州的地緣優勢,長期以來一直在梅州地區從事田野調查工作,并對梅州地區各區縣的民間文獻進行系統的調查、搜集與整理,從而形成這套凡20卷、約300萬字的《清代民國時期梅州珍稀文書》。
這套文獻包括清至民國時期梅州地區民間的契約、收據、分家合同、田賦繳納等文書10000余件,按村落、姓氏進行歸戶,并撰寫提要。這套文獻的編纂及其出版,對研究清代至民國時期客家地區、特別是粵東客家地區的經濟與社會,具有極其重要的文獻價值。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基于一年多來總課題以及各子課題所開展的工作,下一步的整體工作計劃如下:
其一,2019.7-2020.6,課題首席專家將在與各子課題負責人深入討論的基礎上,就總課題成果的最終呈現方式,形成專題論文《全球客家通史的編纂:理論、方法及其他》,以作為該課題最后成果呈現的框架性意見。2020.7-2020.12,首席專家在加強對各子課題統籌與協調的同時,完成《全球客家通史的編纂:各子課題的分合、時間斷限、主要內容及實施細則》的編寫,以保證各子課題既分工明確,又能此呼彼應。
其二,2019.7-2020.12,子課題一、二、三、四各卷,在完成資料長編的基礎上,正式開始成稿工作,并圍繞各自的重點內容,發表系列研究成果;2021.1.2021.12,以上四個子課題基本完成初稿的寫作。
其三,2019.7-2019.12,子課題五、六分別完成對臺港澳、東南亞、南亞和非洲的田野調查以及文獻摸排工作;2020.1-2020.12,首席專家和子課題五、六之負責人,在總結田野調查和臺港澳及海外客家文獻資料搜集、整理的基礎上,完成《臺港澳客家重要歷史文獻集成》和《海外客家重要歷史文獻集成》兩個系列,并申請國家出版基金,陸續予以出版。2021.1-2021.12,子課題五、六基本完成初稿的寫作,并根據研究重點,陸續發表系列論文。
其四,2022.1-2022.6,首席專家和各子課題負責人,就各子課題的初稿進行增補、修訂,基本完成定稿;2022.7-2022.12,首席專家就六個子課題的成果進行通稿,完成結項工作。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