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2017年11月份立項以來,本課題即按照預定研究計劃全面展開。2017年5月10日,在吉林師范大學召開了項目開題論證會,認真聽取了與會專家的意見、建議。在課題立項一年半的時間里,先后6次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進一步確定了課題人員任務、分工,對文獻搜集、移民調查及資料輯錄體例規范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項目組成員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吉林省檔案館,黑龍江省檔案館,吉林省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書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歷史博物館,呼和浩特歷史博物館等處,共收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約47萬字,多次到吉林市烏拉街等地進行田野調查,錄制整理口述資料近15萬字,同時系統收集了國內外同行已發表的論著。
在資料收集、調查基礎上,發表論文19篇,出版專著2部,組織、參加各類學術會議60余次。
四個子課題進展如下:
子課題一:清代東北移民史資料整理與研究
本課題組成員先后前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黑龍江省檔案館等處翻閱相關文獻,完成對《軍機處錄副奏折》《宮中檔朱批奏折》《內閣題本》《乾隆朝上諭檔》《欽定大清會典》《大清一統志》《康熙起居注》《黑圖檔》《盛京內務府》《盛京通志》等清代中央國家機關及盛京地區移民資料的初步收集與整理,文獻類型涉及檔案、編年、政書、方志、傳記、筆記、叢編等七類,輯錄與移民相關的資料達15萬字。發表《清雍正朝移民東北及其社會意義》等論文6篇。
子課題二:民國時期東北移民史資料整理與研究
本課題組成員赴遼寧省檔案館、吉林省檔案館、黑龍江省檔案館等地查閱檔案,收集《東三省鹽運使公署總務室為送奉天救濟直魯難民捐啟并希即謄收廣為募捐事給復縣鹽場公署的函》等檔案文獻500余條,近10萬字;同時利用網絡平臺數據庫,收集《東北移民問題》《近代東北移民史略》《東三省經濟調查錄》等著作文獻100余冊,《盛京時報》《大公報》《申報》《東方雜志》《東省經濟月刊》《中東經濟月刊》、《東北叢刊》等報刊20余種,編目近千條,約10萬字。發表《近代關內移民與東北地區飲食文化的變遷》等論文7篇。
子課題三:偽滿時期東北移民史資料整理與研究
本項目組成員分批前往吉林省圖書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呼和浩特歷史博物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歷史博物館等國內原始資料收藏部門,翻閱《偽滿洲國政府公報全編》《偽滿洲國地方政府公報匯》《偽滿洲國統計資料匯編》《偽滿洲國期刊匯編》,查找相關實物史料,收集整理偽滿洲國時期東北移民史資料近12萬字。出版《東北移民文化》專著1部,發表論文3篇。
子課題四:清、民國、偽滿時期東北移民口述資料調查、整理與研究
本子課題主要以東北移民自身的觀念、解釋、結構、分類和功能系統為主體,在歷史學、人類學、民俗學的理論框架下,審視民俗文獻中的移民歷史記載和現實田野作業中的移民口述,構建以口述史研究為主,與民俗文獻相結合的移民社會史。按照這樣的思路,課題組初步選擇了吉林省吉林市烏拉街滿族鎮弓通村張氏家族為調查對象。張氏家族祖籍山東登州萊陽,清初遷入盛京后被編入內務府鑲黃旗,專制弓箭。順治八年(1651年),由內務府撥出盛京,命遷烏拉,落戶弓通,仍做弓箭。這一家族后裔支系目前主要居住在烏拉街弓通村,九臺區胡家鄉稗子溝村等地。課題組成員多次到吉林市烏拉街進行田野考察,搜集了該家族墓碑、家譜譜單、譜書以及戶口冊、祭祀文本等民俗文獻,并對文化知情人張榮波、張新華、張洪年等人進行訪談,并對家族祭祀活動進行拍照,錄像。目前,已完成15萬余字的調查資料。
在田野調查基礎上,出版《滿族羅關穆昆續譜與祭祖考察》專著1部,發表《吉林九臺滿族羅關家族續譜祭祖調查》等論文3篇,撰寫《清代東北漢軍旗人移民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基于打牲烏拉張氏家族的考察》、《漢軍薩滿的祭祀組織與儀式表演:以吉林地區為中心的考察》論文2篇。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調查研究
(1)課題組成員分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黑龍江省檔案館,吉林省檔案館,吉林省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圖書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歷史博物館,呼和浩特歷史博物館,查閱清代、民國、偽滿時期東北移民相關資料。
(2)多次赴吉林省吉林市烏拉街進行田野考察,對滿族鎮弓通村張氏家族為清代移民調查對象,并就文化知情人張榮波、張新華、張洪年等人進行訪談,搜集移民口述資料。
(3)課題組成員目前正在吉林省洮南市蛟流河鄉山河村對祖上闖關東來此地的知情人進行調查、訪談。
2.學術交流
在一年半的時間里,項目組成員共參加了60多場學術活動,僅課題首席專家參加的與項目相關的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活動就有:
2017.12.8-12.11第三屆全國區域文化研討會(中山、廣州,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區域文化研究專業委員會、廣東省中山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
2017.12.15 吉林省社科聯第七屆學術年會(長春,吉林省社科聯主辦)
2018.4.20-4.22 第二屆飲食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廣州,中山大學主辦)
2018.7.6-7.7 近代中國東北與日本學術研討會(長春,東北師范大學主辦)
2018.9.26-9.28 中國滿族文化傳承與保護學術研討會(長春,長春師范大學主辦)
2018.10.19-10.22 第四屆全國區域文化研究會年會暨泰山文化學術研討會(泰安,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區域文化專業委員會、泰山學院主辦)
2018.11.2-11.4 海上絲綢之路與近代以來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第二屆中國近代經濟史研討會(桂林,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廣西師范大學主辦)
2018.11.9-11.12 第十七屆中國社會史學會年會暨“中國歷史上的職業與社會”國際
學術研討會(蕪湖,中國社會史學會主辦,安徽師范大學承辦)
2018.11.19-11.22歷史上環境與社會經濟的互動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環境史專業委員會首屆年會(廈門,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史專業委員會主辦,廈門大學承辦)
2018.11.30-12.2第五屆中國近現代交通史學術研討會(成都,西南交通大學主辦)
2018.12.8-12.9 第六屆邊疆與海洋論壇——新時代邊疆、民族與周邊關系學術研討會(金華,浙江師范大學主辦)
2019.7.10-7.12 第七屆邊疆中國論壇·邊疆文本、敘事與知識生產學術研討會(滿洲里、海拉爾,《學術月刊》雜志社、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呼倫貝爾學院主辦)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階段性成果《東北移民文化》,是學界第一部東北移民文化專著。該成果2018年12月報送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2019年7月3日開始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網站以“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成果舉要”為題進行宣介,認為是“具有重要學術創新價值和文化傳承意義的代表性成果”。
2.《地域文化研究》2019年第3期以《東北移民文化的拓荒之作——評范立君著<東北移民文化>》為題對階段性成果《東北移民文化》進行推介。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
1.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資料分布零散,多散見于檔案、政書、會典、地方志、報刊等各種文獻載體當中,有的僅有只言片語,在收集、整理、研究方面需要投入較多時間和精力。
(2)由于很多檔案史料尚未對外開放,限制了課題組搜集、整理檔案文獻的廣度和深度,對此類檔案資料的查找、收集、整理任重道遠。
(3)由于地方檔案管理部門對檔案利用的限制——不讓拍照、復制,因此只能摘抄,致使檔案文獻查找進度緩慢。
(4)由于年代久遠,相關知情人已漸離人世,清代東北移民調查個案的選擇存在一定困難。
2.改進措施
(1)增加文獻資料收集人員數量,加大資料搜集整理的力度和廣度。最大限度提取與課題有關的關鍵性信息,在全面掌握資料的基礎上,優化和完善課題研究,力爭產出系列化、有深度的研究成果。
(2)加強調研工作。繼續組織課題組成員開展實地考察,做好對歷史相關當事人的信息訪談,使調研工作更加系統和深入。
(3)完善東北移民相關問題的研究結構,做好問題建構,對問題研究做到有的放矢,切實提高研究的創新性。
3.研究心得
(1)發揮集體優勢,加強團隊合作。
課題完成需要有認真的思考及對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研究的過程,研究中需要發揚團隊精神,發揮集體優勢,加強團隊合作。要經常召開課題組研討會,解決文獻收集和研究中遇到的問題,推進研究。
(2)開拓研究視野,拓展研究領域。
對于移民研究,既要從歷史學角度著眼,又要借鑒人口學、文化學、語言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研究中,將專題研究放入到多學科、多領域中去,力求開拓研究視野,拓寬研究領域。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因課題研究需要,增加吉林師范大學歐陽琳、李強講師,孫玉龍、張曉晨、趙曉帆博士為課題組成員。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1.代表性成果簡介
(一)專著
1.范立君:《東北移民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
本書是學界第一部東北移民文化專著。全書運用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在厘清東北移民過程的基礎上,從多角度、多層面對東北移民文化的形成、主要內容、主要特征及價值、時代精神及其當代走向進行闡述和評析,力圖全面展現移民對東北文化的影響,把握東北移民文化的發展脈絡,進而從東北移民文化中汲取寶貴經驗,為東北文化在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發展繁榮提供借鑒,為當前全面振興東北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于洋:《滿族羅關穆昆續譜與祭祖考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
本書通過羅關穆昆家族薩滿文化的調查、考察,展示了滿族羅關穆昆家族的辦譜、祭祀活動的整個過程,對理解滿族薩滿文化提供了有益資料。對薩滿文化的深入研究,追溯薩滿歷史,重構薩滿文化,對傳承和保護薩滿文化,起到一定作用。此外,本書從客觀公正的立場出發看待薩滿教和薩滿文化,使其從“封建迷信”的窠臼中抽離出來,將其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進行了科學、客觀、公正的研究。
(二)論文
1.《近代關內移民與東北地區飲食文化的變遷》(范立君)
本文發表于CSSCI來源期刊《學術界》2019年第1期。主要探討移民對東北飲食文化的影響。近代以來,關內移民大批進入東北地區,促使東北飲食文化發生了變遷。在改變東北傳統飲食結構,改進烹調技法,轉變飲食行為和觀念等方面產生巨大影響。移民的到來,促進了東北飲食文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形成了既不完全等同于東北,又不與中原地區一致的特色飲食文化,呈現出適應性、能動性、包容性等地域性特征。
2.《清雍正朝移民東北及其社會意義》(孫玉龍、范立君)
本文發表于核心期刊《蘭州學刊》2018年第12期。滿文文獻是研究移民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資料,是見證移民史的重要佐證材料。論文通過查閱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著的《清代新疆滿文檔案匯編》,對雍正朝移民東北的相關文獻內容進行了梳理探究,挖掘移民的來源和遷移情況。論文對雍正朝移民東北的社會意義進行了討論。深入研究雍正朝移民東北的社會歷史意義,有助于挖掘移民文化,豐富對清代移民東北的研究,對于東北移民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3.《流人與清初寧古塔旗人社會變遷》(邱廣軍)
本文發表于核心期刊《黑龍江民族叢刊》2018年第3期。清代流人發遣寧古塔主要發生于順治至乾隆初年。流人在留居寧古塔的過程中,以其自身的文化因素對當地旗人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很大影響,這些影響體現在農耕、商貿、衣、食、住、行、娛樂、信仰、文教等諸多方面。寧古塔旗人在上述各個方面的諸多變化,均與流人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流人作為較早進入當地的異文化群體,在促進當地社會風俗變遷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4.《順康年間盛京上三旗包衣佐領所屬糧莊群體的組織與管理》(李小雪)
本文發表于CSSCI來源期刊《清史研究》2019年第2期。文章利用康熙朝《黑圖檔》等滿文檔案資料,認為糧莊群體主要由清入關前已生活在盛京等地的以農耕為業的群體組成,其中以遼東舊漢人及關內移民為主。糧莊群體構成,男性多,女性少。莊頭一家多為兩代多房的家庭,糧莊莊丁家庭規模不大,人口較少,結構也比較簡單,多為夫妻兩口之家及獨身的單口之家,家庭成員多以莊頭的直系親屬為主。糧莊管理,主要采取莊內管理與地方管理相結合之的方式。本文打破學界以往多將糧莊作為一種經濟形態,由重點關注其在清代盛京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及作用,轉而對糧莊所具有的職業性和地域性特點作用下由莊頭和莊丁所組成的糧莊基層社會進行了深入研究。
5.《滿語在近代的興衰探略》(孫玉龍、范立君)
本文發表于《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近代以來,隨著關內移民大批進入東北地區,漢族和滿族等民族間的融合、經濟貿易的開展、滿漢通婚等,滿語逐漸衰微,最終被漢語所取代。通過對近代東北地區滿語盛衰的梳理,探究滿語盛衰的原因以及滿語盛衰給社會生活帶來的深刻的影響。滿語的盛衰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清代以來關內移民后民族融合的結果。
6.《晚清朝廷改善吉林旗人生計措施探析》(歐陽琳)
本文發表于《黑龍江社會科學》2017年第1期。晚清時期,在大量關內移民等因素影響下,吉林駐防旗人生計日漸惡化。對此,清廷采取了給予旗人經濟保障、優先確保旗人兵額、推動旗人與土地相結合、興辦實業促進旗人就業、興辦學堂傳授旗人技能等措施。盡管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旗人生計,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主要原因在于清廷始終堅持“首崇滿洲”的基本國策 : 對旗人的“恩養”,使旗人好逸惡勞; 對旗人的“禁錮”,則使旗人不諳生產。因此,清廷為維持旗人的生計,盡管每年撥出大量銀兩,其效果也只能是杯水車薪,徒勞無補。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繼續做好文獻資料收集、整理、研究和移民口述調查工作
(1)在前期收集資料的基礎上,課題組下一步重點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黑龍江省檔案館,大連市檔案館、大連市圖書館等處,主要搜集清代前期東北移民及日文滿鐵資料。
(2)赴吉林省白城市、松原市、德惠市、伊通縣,黑龍江省泰來縣等地,根據目前發現的移民家族線索,進行移民口述調查,重點搜集偽滿時期移民口述資料。
(3)在資料收集整理基礎上,對清代東北移民與滿漢關系,滿鐵有關東北移民調查,偽滿時期東北移民分類、移民機構、移民政策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
2.密切關注學界最新動向,積極參加國內外學術研討會,為課題后續工作的開展探索新思路,積累新經驗。
3.具體時間安排
(1)2019年8月—2021年8月,完成資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形成初稿。
(2)2021年9月—2021年12月,各子課題組提交初稿,由首席專家主持會議討論、審議,并征求專家意見,提出修改建議。
(3)2022年1月—2022年6月,各子課題根據專家意見、建議,對子課題進一步修改、完善,直至定稿。
(4)2022年7月—2022年12月,首席專家統稿,修改,并最終定稿。同時準備結項相關材料,按時結題。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