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我們按照重大招標項目的《申報表》所填寫的計劃、規劃辦評審專家的調整意見以及開題時評審專家們的調整意見有條不紊的積極推行。本項目共分四個子課題,即浙江魚鱗冊搜集與修復、浙江魚鱗冊匯編、浙江魚鱗冊數據庫建設、浙江魚鱗冊研究。前兩年主要精力用于搜集、修復、整理出版以及數據庫建設。搜集工作大部分完成了,在搜集基礎上,課題組修復了746冊的同治蘭溪魚鱗圖冊,其它魚鱗冊也已經修復了1萬余頁。至于整理出版(匯編),已經與浙江大學出版社簽訂了同治蘭溪魚鱗冊(原件746冊)的出版合同,以圖為單位的提要基本完成,今年九月將出版樣書,完成了《同治蘭溪魚鱗冊印章圖錄》,釋讀印章200多枚(重復不計),完成了同治蘭溪魚鱗冊敘錄撰寫,總計10余萬字。數據庫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2018年6月完成了蘭溪魚鱗冊數據庫系統研發及測試,并開始對746冊共約10萬頁的魚鱗冊進行錄文,現已完成了約2.5萬頁錄文工作,5000頁的校對工作。魚鱗冊的研究工作也在積極展開,已經發表或即將發表論文共13篇,其中2篇為《中國史研究》,由于魚鱗冊的深化研究需要借助于魚鱗冊數據庫,隨著魚鱗冊數據庫的建成,將有大批論文誕生。除了發表的論文以外,用蘭溪魚鱗冊所載地塊圖形拼成地圖,也在積極開展,目前基本上完成了蘭溪縣1都的拼圖,拼圖完成后,涵蓋莊、圖、都的同治蘭溪地圖便會展現出來。
1.浙江魚鱗冊搜集與修復(子課題之一)的進展情況。目前課題組已經發現或搜集到的浙江魚鱗冊有:同治蘭溪魚鱗冊746冊,同治湯溪魚鱗冊436冊,民國金華縣莊冊約200冊,雍正開化縣魚鱗冊25冊(整理后),共計1407冊,以及200戶左右的“歸戶魚鱗冊”。除此之外,我們還搜集到散藏在各公私機構及民間的浙江魚鱗冊有60冊;收購了義務冊書所藏實征冊37冊以及相關的契約文書1000件左右,家譜12冊。除了搜集、購買外,課題組已完成同治蘭溪魚鱗冊746冊、同治湯溪魚鱗冊30冊(6012頁)、雍正開化縣圖號聯單25冊(4885頁)的修復工作。剩余的魚鱗冊約需修復3萬頁左右,也將有條不紊地展開。
2.浙江魚鱗冊匯編(子課題之二)的進展情況。根據課題設計的計劃,浙江魚鱗冊匯編取得重大進展。1. 科學編目與準確定名。課題組考證魚鱗冊本身產生和形成的順序,糾正現今編目的混亂,重新對同治蘭溪魚鱗冊(原件746冊)、同治湯溪魚鱗冊(原件436冊)、雍正開化縣丈量圖號聯單(原件25冊)、清末諸暨縣魚鱗家冊(20冊)進行整理,還原了其最初的編造系統。編目浙江魚鱗冊1227冊。在上述基礎上,對同治蘭溪魚鱗冊、同治湯溪魚鱗冊等1227冊浙江魚鱗冊進行了重新定名,糾正了過去大量魚鱗冊定名的錯誤。2. 精確識別與撰寫敘錄。課題組盡可能準確地識別同治蘭溪魚鱗圖冊中的地塊、業主、附屬等每一個信息,并制定的《同治蘭溪魚鱗冊印章圖錄》,釋讀印章200多枚(重復不計)。在上述基礎上,課題組完成了同治蘭溪魚鱗冊的敘錄撰寫,總計10余萬字。3. 影印匯刊。2019年下半年,課題組將整理好的同治蘭溪城區十坊魚鱗冊進行校對,出版《蘭溪魚鱗冊匯編》第一輯。2021年底,出版剩余的同治蘭溪鄉區魚鱗冊,推出《蘭溪魚鱗冊匯編》第二輯。
3.浙江魚鱗冊數據庫建設(子課題之三)的進展情況。2018年3月完成魚鱗冊圖片數字化自動處理程序,處理了10萬張圖片(約1TB存儲容量)的格式轉換(分辨率、色調、對比度等參數);處理完后圖片容量為0.5TB存儲容量。2018年6月完成數據庫系統研發及測試,完成了數據庫、表(32個表)的設計,初始數據測試。2018年9月完成了魚鱗冊圖片導入程序,完成10萬張圖片自動導入數據庫,結合人工識別自動添加冊號、字號、頁號、地塊編號。2018年12月完成了魚鱗冊錄入系統研發及測試,實現魚鱗冊冊、頁、地塊、四至、形狀、地塊類別、業主、坐落、印章、各類變更等信息錄入。2019年6月完成了魚鱗冊校驗系統研發及測試,發Web版魚鱗冊校驗系統,以網頁形式呈現,加快審核進度。2019年7月完成了完成魚鱗冊基本信息查詢。目前已完成錄文約2.5萬張,數據庫存儲容量達到10.8GB。
4.浙江魚鱗冊研究(子課題之四)的進展情況。目前我們已經完成的研究,其內容涉及了魚鱗冊的起源、類型、攢造制度、研究價值以及地權分配、丈量組織、業主姓名的登載方式等等一系列問題。圍繞這些問題,已經發表或即將發表的論文共13篇,共計15.6萬字。除此之外,我們正在展開魚鱗冊的使用、魚鱗冊攢造與冊書群體的更替關系、民間會社與明清基層社會轉型、明清地權分配、清代蘭溪土地占有與宗族勢力的關系等等一系列專題研究。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本課題組成員對蘭溪縣城、武義桃溪鎮、湯溪寺坪村進行10余次調研,將魚鱗冊所載地塊與目前土地分布情況一一進行對比,發現魚鱗冊所載土名多數被保留至今,可互相印證率達到90%以上。通過查對家譜與訪談,對業主姓名登載方式有了新的發現,在魚鱗冊所載業主的姓名有合寫、略寫、俗名、學名等多種形式,為土地準確歸戶提供了一手資料。
召開了開題專家論證會。專家組評審意見附錄如下。
“浙江魚鱗冊的搜集、整理、研究與數據庫建設”開題專家組評審意見
2018年3月4日上午,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浙江魚鱗冊的搜集、整理研究與數據庫建設》開題報告會議,在浙江師范大學文學院會議室舉行。在聽取了課題組的報告,并參觀了契約文書博物館之后,專家組進行了充分的審議,達成了以下評審意見。
魚鱗圖冊起源于南宋,成熟于明清,是研究中國近世社會的地權分配、賦役制度基層組織、宗族社會等問題最有價值的一手原始檔案資料,對于研究江南地區的地域文化,也是重要的依據。浙江是魚鱗圖冊的發源地,也是明代魚鱗圖冊推廣于全國的樣本地。所以,這一課題的立項與日后的完成,既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同時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課題組首席專家胡鐵球教授,子課題負責人張涌泉、欒成顯、章劍鋒諸教授有著長期搜集、整理、研究地方文獻的工作經驗,并且成果卓著,本課題的設計比較合理,有比較細致的工作計劃,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專家組相信,課題組的工作將獲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但是,由于此項工作規模宏大、戰線極長,專家組對課題的工作提出如下建議:
1、建議對工作計劃進行調整,將現在的工作分解為兩期、三期或多期,先設定周期內的可完成目標,并且以課題組和專家建議的方式,向國家社科規劃辦提出工作修改意見,獲得批準,以便按時結題并在此后申請滾動支持。
2、根據修復工作的成熟度,分蘭溪、湯溪、散藏三期出版。在本項目周期內,應集中力量做好其中一期的整理出版工作,或蘭溪,或湯溪。
3、建議加速數據庫的建設,提出初步的框架,盡可能建立計算模型,此項工作最有惠于學界,而數據庫也是本課題“研究”部分完成的前提,力爭為學術界建立一個樣板。但也需要分期進行,本課題預計的四個數據庫:同治蘭溪魚鱗冊數據庫、同治湯溪魚鱗冊數據庫、民國金華莊冊數據庫、散藏浙江魚鱗冊數據庫,工作量巨大,建議先做第一期先以蘭溪或湯溪魚鱗冊為主體建立數據庫基本模型,并形成初步的架構。
4、加大搜集散落在民眾家庭的魚鱗圖冊的力度,盡可能地搜羅到更多的圖冊資料,這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搶救性意義。
5、建議課題組通過自身的努力、也通過學校,爭取地方政府、社會各界及財團的支持,同時為地方文化建設、經濟建設服務,把這個工作持久下去。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課題組帶領學生們系統開展浙江魚鱗冊及民間文書的搜集與修復工作,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被《光明日報》《浙江日報》等多家媒體報道。《光明日報》(文化版)刊發專題文章《浙師大學生調研民間文書“生存”狀態——民間文書還好嗎》,《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社會科學網》等國家級媒體紛紛轉載,使得更多的人認識到魚鱗冊與民間文書的重要價值,有力地提升了大眾對古文書的保護意識。
1.《光明日報》(2019年6月20日文化版)專題報道《浙師大學生調研民間文書“生存”狀態——民間文書還好嗎》(作者:《光明日報》記者 杜羽)
http://news.gmw.cn/2019-06/20/content_32932794.htm
2.《人民網》(2019年6月20日)轉載報道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0620/c1013-31169803.html
3.《新華網》(2019年6月20日)轉載報道
http://www.xinhuanet.com/book/2019-06/20/c_1210164316.htm
4.《中國社會科學網》(2019年6月20日)轉載報道
http://www.cssn.cn/gx/gx_xywh/201906/t20190620_4920921.shtml
5.《浙江日報》(2019年7月2日文化版整版)專題報道《“搶救”民間文書,讓“老紙頭”里的故事傳下去》(作者:《浙江日報》記者 馬悅)
http://zjrb.zjol.com.cn/html/2019-07/02/content_3243077.htm?div=-1
6.《澎湃新聞》(2018年12月29日)《流動的江南|金華:在古村落之間尋訪歷史》(作者:澎湃新聞記者 朱凡)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71320
7.《浙江新聞》(2018年8月21日)《手持百年前的魚鱗圖冊 浙師大三十師生走讀蘭溪古城》(作者:浙江新聞記者 嚴粒粒)
https://zj.zjol.com.cn/news/1012848.html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主要問題
(1)資金短缺嚴重。本項目規模大巨大,共有1522冊魚鱗冊需要修復、掃描等工作,需要出版原件746冊的蘭溪同治魚鱗冊,需要建設蘭溪魚鱗冊數據庫。尤其是數據建設的難度超出了我們的想象,由于魚鱗冊往往將幾十年的土地所有權、荒熟、土地利用、土地類型等幾十種變更信息累計在一塊塊土地上,致使一頁魚鱗冊上往往有加條三四張、印章三四十個、批注七八個、附屬物(井、墳等等)幾個,錄起來十分繁瑣,據我們嚴格測算,大約平均錄一頁魚鱗冊(6塊土地)需要1個小時,由于內容太多,校對的工作量也是很大,大約平均一個小時只能校對3頁。從我們目前所花費的資金來看,僅建立數據庫以及錄文和校對10萬頁的蘭溪同治魚鱗冊的費用最少需要200萬人民幣,資金短缺十分嚴重。
(2)信息解讀十分困難。如蘭溪魚鱗冊,一都十坊,共6000多塊土地,其中各類會社占有土地就達600多塊,這些會社由哪些人構成,其功能是什么?起于何時?是否意味著清代中晚期社會發生了重大轉型?由于缺乏輔助材料,無法全部確定。又如蘭溪魚鱗冊所載“上地(主要是宅基地)”皆在原來的面積上減40%,由于缺乏相關信息的記載,無法知道其時間和原因?再如“加條”中記載許多土地糾紛案例的最終處理意見,但整個案件來龍去脈完全不知?很多印章與批注沒有時間顯示,準確確定其時間與功能,也是個頭痛的問題。
(3)數據統計工作量巨大。利用魚鱗冊來研究相關的歷史問題,其優勢在于其數據的真實、具體與全面,故對其所載信息全部數字化,是相關問題的研究前提,何況魚鱗冊是數字化很強的“地籍檔案”,因此要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首先要將其數據化,這是一項艱巨但必須完成的任務。魚鱗冊一般皆包含了地塊、業主、附屬三大信息系統,上述每項信息數據皆十分龐大,如同治蘭溪魚鱗冊就包含了60萬塊土地,80余萬各類業主姓名,而附屬(印章、加條、批注、票單等等)信息達數百萬個,要將所有土地準確歸戶到業主名下,將所有附屬信息分類到各業主名下和地塊上,其工作量之大難以想象,故魚鱗冊的深化研究,必須建立在數據庫基礎上,否則舉步維艱,而數據庫建設所投入的資金十分巨大,缺口嚴重。
2.改進措施。
針對經費嚴重短缺問題,我們將多方籌集資金。針對信息解讀十分困難的問題,我采取了田野調查與多方收集資料的措施以及課題負責人開課和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力圖將這些問題解決好。針對數據統計工作量巨大的問題,我們聘請了100余位研究生與本科生參與了錄文、校對工作,目前完成錄文2.5萬頁左右,校對5千頁左右。
3.研究心得。
經過兩年魚鱗冊研究,尤其在魚鱗冊數據庫建設中,我們發現一些重大問題需要重新認識,目前我們的研究心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魚鱗冊的攢造類型。魚鱗冊類型很多,但是總體可以分為履畝丈量與呈報查核兩種類型,當舊魚鱗冊沒有丟失,政府征稅依據比較可靠,而僅僅存在土地不清、荒熟變更不清等問題時,政府一般會采取履畝丈量的辦法來攢造新的魚鱗冊,以解決土地、荒熟變更不清等問題,正本清源。當大亂之后,政府征稅依據全部喪失的情況下,政府急于需要征稅依據時,一般會采取呈報查核的攢造方式,以最快速度形成魚鱗草冊以用于征稅,然后慢慢查對,先田后地再山,一一查核,這實際上也是一種變相的履畝丈量,最后形成新的可靠的魚鱗冊,因此學界有關魚鱗冊是履畝丈量與呈報查核的爭論,基本上可以畫上句號了。(2)魚鱗冊的使用。魚鱗冊攢造出來以后,一般是各圖(莊)存有各圖之冊,而整個縣的魚鱗冊,省、府、縣各存一套,以備查核。一般情況下,各圖或莊在攢造魚鱗冊的同時會將該圖或莊的地塊一一歸戶,形成歸戶冊,在歸戶冊的基礎上形成實征冊,在實征冊基礎上制造串票,以明確各戶需納多少稅額,故政府主要使用是實征冊,而政府所存魚鱗冊,除了最初幾十年外,基本僅用于存檔以備查核。但各圖所存魚鱗冊則經常使用,因為土地交易的頻繁 ,土地業主、類型、荒熟等變更情況會記載在魚鱗冊上,故各圖魚鱗冊在冊書手里會不斷更新,因此魚鱗冊的使用主要體現在各圖或莊的冊書身上。學界長期疑惑于魚鱗圖冊有沒有使用以及如何使用的問題,將也得到基本厘清。(3)魚鱗冊攢造與基層社會勢力重組。一般而言,冊書來源于攢造魚鱗冊的書手或公正等人,也就是說冊書最初基本上來源于攢造魚鱗冊的丈量組織,故每次魚鱗冊攢造實際上是該地區冊書群體的大洗牌,而冊書又是地方勢力的中堅力量,因此冊書大洗牌意味著基層地方勢力的大洗牌,關于這一點,學界基本上沒有認識到。(4)土地集中與分散問題的重新思考。目前學界,通過對魚鱗冊研究,幾乎取得一致結論,認為我國明清時期,尤其是晚晴以來,土地是分散,沒有出現土地集中的現象,這個結論有待商榷。魚鱗冊是“以田地為母,以人戶為子”的原則攢造出來,故每一地塊都有對應的業主,故業主擁有地塊數量越多,其登記在冊的次數和范圍就越多越廣,所以在某一冊的魚鱗冊中,業主所擁有的土地,僅僅是該業主所擁有全部土地的極小一部分的呈現。由于業主土地多分散登記在一圖或一莊不同冊的魚鱗冊中,甚至分散登記在不同都、圖、莊的魚鱗冊中,故要落實每戶土地占有量,需將各業主的土地從各冊、各莊或各圖或各都中準確歸總到各自的戶下,如此方能知道這業主實際土地擁有量,而僅靠幾冊登記各業主的土地數量,是無法確知各戶土地的實際占有量的,而依據這樣有缺陷的數據來分析地權問題,自然很難成立。一般而言,魚鱗冊以縣、都、圖、莊等為單位的系統存在越完整,落實各業主的土地占有量便越準確,單位越大,準確性越高,反之亦反。但迄今為止,用于研究的魚鱗冊或已公布出來的魚鱗冊,且不說以縣為單位的完整魚鱗冊不見于世,就是以“圖”“莊”為單位的完整魚鱗冊也幾乎不見,因此目前學界利用魚鱗冊研究地權問題,因魚鱗冊樣本的零碎、殘缺不全且毫無系統,其結論皆有待商榷。據我們調查得知,目前以縣為單位且同時攢造的完整的魚鱗冊僅存在于浙江,即同治蘭溪魚鱗冊746冊(基本完整),同治湯溪魚鱗冊416冊(基本完整),民國金華縣“莊冊”約200冊(基本完整)這三種魚鱗冊,其研究價值是其他殘存的魚鱗冊無法相比的,且此三縣連成一塊,將可能成為明清地權分配等問題的唯一可靠資料。(5)清代中期社會轉型的考證。目前有關清代中期以后的社會轉型問題研究,從基層社會與市場組織方式這一角度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不管是同治蘭溪魚鱗冊(原件746冊)還是同治湯溪魚鱗冊(原件436冊)都登記了大量民間會社,其數量之大超出我們的想象,如蘭溪魚鱗冊,一都十坊,共6000多塊土地,其中各類會社占有土地就達600多塊,是構成蘭溪古城的核心力量之一,而這些會社要么是直接是基層融資機構,要么是借助信仰而形成的特殊商業、金融運作模式,大規模各類會社的出現,可能意味清代中期以來基層社會發生了重大轉型,以各類會社方式出現的經營模式,意味著市場在清代有著驚人的成長,有可能是理解我國近代巨變的關鍵因素。總之,通過浙江魚鱗冊,至少可以展開魚鱗冊自身制度、地權分配、社會結構、基層組織、賦役制度、民間會社、宗族社會、環境變遷等問題的深度研究。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一、浙江魚鱗冊數據軟件開發。
目前我們已經開發出了浙江魚鱗冊數據庫軟件,浙江魚鱗冊數據庫軟件已經達到以下效果。一是覆蓋魚鱗冊所載的一切信息,做到不遺漏一個信息;二是保證每個信息皆準確無誤,且所有信息互相關聯、互相打通。又開發了“魚鱗冊在線檢索查詢系統”軟件,實現以下效果:檢索或者點擊某一地塊,不僅要展現該地塊自身所有信息,還要展現其所屬業主以及業主所住的“鄉→都→圖→莊”以及該地塊上的印章、夾條、批注等信息。檢索或者點擊某一業主,則該業主身份、住址、其所擁有的所有地塊及其所屬的宗族都要展現出來,以方便對魚鱗冊進行深入研究。
目前我所開發的魚鱗冊數據庫軟件,為全國首家,這將大大提高魚鱗冊的研究效果,為以縣為單位多方位的歷史中觀研究將提供堅實的基礎。
三、目前發表的主要論文及其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
到目前為止,課題組已經發表或即將發表論文共13篇,其中主要論文如下。
1.《魚鱗冊起源考辯》的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魚鱗圖冊起源有各種說法。魚鱗圖之稱在南宋紹興年間已然出現。紹興經界繼承了北宋方田法清丈土地之策,而有新的發展和突破。紹興經界緣起于按圖核實。 打量步畝、畫圖供帳為紹興經界的核心和關鍵。以保為單位的魚鱗圖帳,是紹興經界的基本帳籍。砧基簿與魚鱗圖不應混為一談。紹興經界是先攢魚鱗圖,后造砧基簿。魚鱗圖帳以地為母,以人從地;砧基簿以人為母,以地從人,二者屬性有所不同,其演變結果亦不盡相同。紹興經界有關魚鱗圖冊的基本框架已經確立,各種魚鱗冊籍雛形已經顯現。后世魚鱗圖冊實起源于紹興經界的魚鱗圖帳,不是從砧基簿演變而來。
2.《清代魚鱗冊所見業主姓名、地權分配及相關問題研究——以雍正開化縣丈量圖號聯單為例》的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雍正開化縣《丈量圖號聯單》現存25冊,是目前罕見的以莊為單位且較完整遺存下來的“土地清丈魚鱗圖冊”。其業主名登載形式較為獨特,出現了多個業主名合寫、業主名省略書寫等諸多形式,這為學界解讀魚鱗圖冊、地契等文書上所載業主姓名具體內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案例。將開化縣《丈量圖號聯單》所載業主進行歸戶統計后發現,開化縣唐頭莊土地分配較為集中,寄莊現象明顯,這與以往土地分散的結論不同。此外,雍正開化縣《丈量圖號聯單》詳細登錄了丈量日期、丈量組織的姓名及其職責等,這些內容為其它遺存下來的各種類型魚鱗圖冊所不見,土地占有、宗族與丈量組織的形成有著密切聯系,這與以往學界有關僉派地方冊書等職役來擔當丈量組織的結論不同。
3. 《魚鱗圖冊的遺存與研究價值》的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魚鱗圖冊制度實施歷史時間長,涵蓋地域廣,造冊類別多,產生的冊籍文檔十分巨大,至今仍有相當遺存。魚鱗圖冊文書檔案的遺存,可分為零散遺存與大宗遺存兩種情況。零散遺存主要藏于國內外的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以及科研院所等單位。大宗遺存主要藏于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和浙江省金華市兩地。魚鱗圖冊文書檔案是研究魚鱗圖冊制度的第一手資料,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研究價值,為揭示魚鱗圖冊所蘊含的社會經濟內容提供了研究素材,也是數據統計與數據分析的典型資料。魚鱗圖冊研究對于堅定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4. 《明清土地丈量及面積計算方法——以明清算學著作為中心》的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目前我國遺存了大量只記載弓步而缺失土地面積信息的地籍資料,這些資料若不掌握明清土地的丈量與計算方法,是無法充分利用的,而《新編直指算法統宗》與《新編直指算法纂要》兩部算術著作對于不同類型、不同形狀土地的丈量與計算方法以及田賦征收數量的計算方法皆備載甚祥,若認真梳理,加之與我們收藏魚鱗冊一一對應驗證,完全可以掌握其丈量與計算方法,把原本很難利用的資料而利用起來,這不僅助于精確地還原土地面積,還有助于厘清稅畝與物理土地面積之間差異,對明清地權分配與田賦征收等問題的研究亦能起著輔助作用。
5.《魚鱗圖冊斷代研究——以浙江魚鱗圖冊為中心》的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以浙江魚鱗圖冊為例,依據魚鱗圖冊的特質,總結出五種斷代方法,即從版本、筆跡、印章、人名、字號入手,結合史志譜牒,綜合運用多方面的知識,考訂魚鱗圖冊攢造和書寫的年代。
6.《鱗圖冊整理方法芻議——以浙江魚鱗圖冊為例》的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在整理千余冊浙江魚鱗圖冊的過程中,分析魚鱗圖冊的特質,試圖總結出一套較為科學規范的整理流程與方法:首先依照魚鱗圖冊最初的編造系統進行編目,以糾正現今編目的混亂;進而考證版本、斷定時代,明確地點、事主、種類等基本要素,對各類魚鱗圖冊進行準確擬題;在廣泛搜集、科學編目和準確定名的基礎上,從整體上關照,將分散的魚鱗圖冊進行系統的類聚,使得失散的“骨肉”得以“團圓”;精確識別文本中的業主、土名、印章等信息,辨析內容、探明價值,撰寫內容全面、詳實有質的敘錄;最后,編纂魚鱗圖冊業主、土名、印章、夾條、批注索引,影印匯刊。
除了上述完全利用魚鱗冊進行研究的論文以外,還發表數篇與魚鱗冊內容相關的研究,內容涉及訴訟、社會群體、賦役、折價、水利等等。
三.學術價值與社會影響。
1.糾正以往的學術觀點。如學界長期認為魚鱗冊的起源于砧基簿等,經我們課題組研究,砧基簿不屬于魚鱗冊,魚鱗冊起源于畫圖供帳(魚鱗圖帳)。長期以來,學界以魚鱗冊為樣本研究的土地分配問題,皆得出了土地分散的結論,但經我們研究,至少在浙江呈現了土地集中的特點。關于魚鱗冊是呈報查核還是履畝丈量的基礎上攢造的問題,學界長期爭論不休,實際上這兩種形式根據政府需要的緩急程度而皆存在的,但由于后來查核的密度特大,幾乎進行一次履畝丈量的過程,所以不管是呈報查核還是履畝丈量,其最后形成魚鱗冊所載的土地面積皆是較為可靠的。關于土地丈量組織的構成問題,以往學界皆認為土地丈量組織主要是由冊書構成的,但經過我們對雍正開化縣土地丈量組織的細致研究,實際上土地丈量組織與宗族及土地占有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丈量組織核心成員將會成為新的冊書群體,而不是相反。諸如此類形,在我們課題組所研究的論文屢見不鮮,這對推進學術研究將起到重要作用。
2.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和提出新的觀點。如魚鱗冊的使用問題,目前學界還沒有系統研究,在州縣一級的賦役征收冊籍系統中,魚鱗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一般而言,魚鱗冊是明清賦役征收的最初依據,依魚鱗冊而造歸戶冊,依歸戶冊而造實征冊,依實征冊而造串票,至此每戶應征多少賦役才算落實了,不僅如此,用于核對各戶納稅情況的比較簿,也是依據實征冊而造,總之,一個州縣數十種用于賦役征收的冊籍,其中一半以上是源于魚鱗冊,這為州縣賦役冊籍制度具體運作等問題的研究打開一個突破口;另外,在冊書手中的魚鱗冊使用極為頻繁,如土地交易,冊書將土地交易情況依據魚鱗冊的地塊字號而造開貼,依開貼而造號簿,冊書將號簿提交政府以作實征冊的修改之用,從而落實該塊土地賦稅征收的納戶變更等等,這些問題,目前學界幾乎沒有關注到。又如,魚鱗冊上業主姓名的登載形式研究,對土地歸戶以至于地權分配等研究,至關重要,但業主姓名在魚鱗冊中有將兩個業主姓名合寫一個姓名的方式,有將三個字的業主姓名略寫成兩個字的,有以學名作業主姓名者,有以俗名作業主姓名者,有以祖名作業主姓名者,五花八門,致使魚鱗冊所載業主姓名與家譜中的姓名對不上,也與地契上所載姓名對不上,于是學界普遍懷疑魚鱗冊真實性,但我們只要找出魚鱗冊姓名登記方式的規律,這些問題可迎刃而解,且完全可以與家譜中名字一一對應起來,這已在《清代魚鱗冊所見業主姓名、地權分配及相關問題研究——以雍正開化縣丈量圖號聯單為例》一文中得到充分證明。再如清代中期以來基層社會轉型問題的研究,會社的作用長期被忽視了,清代會社之多,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如蘭溪一都十坊,屬于各類會社的地塊多達600多塊,而整個十坊只有6000多塊土地,占10%,這種大規模會社現象,應是研究明清中期以來基層社會轉型的重要窗口。諸如上述問題,課題組目前已經完成和即將完成研究中得到較充分體現。
課題組相信,隨著全國第一次系統出版魚鱗冊即同治蘭溪魚鱗冊(原件746冊)的出版,全國首個魚鱗冊數據庫的建成以及課題組對浙江魚鱗冊的深入研究,這些皆會對明清學術界產生重大影響。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出版蘭溪同治魚鱗冊(原件746冊)。
2.建成蘭溪魚鱗冊數據庫(共10萬頁,60萬塊土地,以及附屬在土地上的印章、加條、批注、票單等數百萬個信息),并含數十個數據計算模型以供查詢與研究。
3.繼續搜集或購買實征冊、家譜以及緊密相關的契約文書。
4. 我們還將以清代蘭溪縣為例,對清代蘭溪土地制度、基層組織控制方式、土地交易模式、賦役征收模式和流程以及宗族構成、民間會社、民間信仰、水利建設等諸多方面進行總體研究,力求第一次以縣單位作一個歷史中觀研究的實例,改變以往歷史研究以宏觀與微觀研究為主的狀況。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