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國際場合呼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對這一重要思想進行了深入闡述。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在追求這一遠大目標的過程中,尤其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繁榮、推動文明互鑒和倡導綠色發展等方面,中國作出了不容低估的貢獻,彰顯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第一,中國為追求世界的持久和平作出貢獻。作為歷史上曾經遭受外強凌辱的國家,中國尤為懂得和平的珍貴。習近平主席指出,“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和’的民族基因從未變異,‘和’的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對世界和平的貢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積極倡導和平理念。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新型大國關系等和平外交理念,中國還提出了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以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理念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世界觀的與時俱進,也反映了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美好追求;既彰顯了中國外交的大國擔當,也表達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勇于占領道德制高點的美好愿望;既是對五千多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創新,也是對新中國外交優良傳統的繼承發展。二是積極參與聯合國的維和行動。聯合國的維和行動為和平而生,為和平而存。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在維和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迄今為止,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部隊最多的國家。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美國紐約出席聯合國維和峰會時,提出了恪守維和基本原則、完善維和行動體系、提高快速反應水平、加大對非洲的幫扶等主張,贏得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賞。三是在領土爭端問題上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世界上的領土爭端不在少數,關鍵是有關各方能否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爭端。迄今為止,中國已與十多個鄰國簽訂了邊界條約或協定,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這是難能可貴的。
第二,中國為實現世界的普遍安全作出貢獻。當今世界充滿希望,但并不太平。尤其在非傳統安全領域,人類社會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2017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國際刑警組織第八十六屆全體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將安全問題的特點歸納為以下三點:安全問題的聯動性更加突出、跨國性更加突出、多樣性更加突出。中國為實現世界的普遍安全作出的貢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先后提出了“亞洲安全觀”和面向全人類的“新安全觀”。2014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上海舉行的亞信峰會上提出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亞洲安全觀。“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個國家安全,“綜合”就是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合作”就是要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和本地區安全,“可持續”就是要發展和安全并重以實現持久安全。2016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工商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呼吁,“各國要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觀”。毫無疑問,世界各國如能恪守“新安全觀”,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安全之路,世界的普遍安全就能得到保障。二是積極參與全球安全治理。在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不斷緊密、國與國之間的相互依賴不斷加深的條件下,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都應該積極參與全球安全治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穩步上升和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參與全球安全治理的愿望和能力與日俱增。三是不斷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中國擁有近14億人口,因此,實現本國發展就是對世界的貢獻,實現本國安全穩定就是對世界的貢獻。長期以來,中國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國家之一。這無疑是中國為世界安全穩定作出的重要貢獻。
第三,中國為世界繁榮作出貢獻。中國人民深知,和平是發展之基,發展是和平之本。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為世界繁榮作貢獻,是中國人民賦予自己的神圣職責。中國為世界繁榮作出的貢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樂于為其他國家的發展提供“搭便車”的良機。中國人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旗,發奮圖強,勇于創新,始終不渝地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提升發展的內外聯動性,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更多惠及其他國家和人民。“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亞投行的建立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表明中國的發展之路是一條在開放中謀求與世界各國共同發展的雄關大道。二是不斷加大減貧力度。貧困是共同繁榮的主要障礙。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和有力推動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已經使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2015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在中國基本實現。中國是全球最早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貧困人口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三是積極援助其他發展中國家。中國始終把自身發展和發展中國家共同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把中國夢和發展中國家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夢想緊密聯系起來,攜手走出一條共同發展的康莊大道。還應該指出的是,中國對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援助是南南合作的組成部分。中國的援助充分尊重各國政府和人民的意愿,始終堅持互利共贏,從不針對任何第三方,并堅持“授人以漁”,以幫助受援國實現自主和可持續發展。
第四,中國為文明交流互鑒作出貢獻。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表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只有加深文明的交流互鑒,才能推動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從而達到平等相待、和平共處和兼收并蓄的目的。中國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作出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大力對外傳播中華文明。中外人文交流由來已久。早在公元前100多年,中國就開始開辟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對外傳播中華文明時采取了許多措施,用多種形式傳播中華文化,如在世界各地開設孔子學院,與一些國家和地區共同舉辦文化年,實施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等等。二是積極吸收外來文化。中國始終以開放的眼光、開闊的胸懷對待世界各國文明。在推動中外人文交流時,中國十分重視“請進來”,如將國外書籍譯成中文后在中國出版,經常性地邀請國外藝術家來華演出或舉辦各種形式的展覽和電影周等。三是重視人的交流互鑒。人是文明交流互鑒的主體。為了推動人的交流互鑒,中國既歡迎國外人民來華旅游,也鼓勵本國人民出國觀光;既邀請國外學者來華講學或參加學術會議,也派遣本國學者去國外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既向國外高校輸送中國留學生,也吸引國外青年學子來華留學。
第五,中國為綠色發展作出貢獻。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因而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只有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讓人人都享有綠水青山。中國為綠色發展作出的貢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保護環境,認為保護環境關系到國家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和長遠發展,是造福當代、惠及子孫的事業。經過努力,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減緩,部分流域污染治理初見成效,一些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工業產品的污染排放強度有所下降,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進一步增強。二是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中國政府一貫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議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積極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公平合理的氣候變化治理機制作出重要貢獻。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歷史學研究”(18ZDA170)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上海大學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