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1) 2018年4月20日,在蘭州市舉行了開題報告會并咨詢了與會專家的意見,在首席專家胡小鵬的協調下,對各子課題的任務和進度進一步明確。
(2)張云負責的子課題“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交融規律研究”已劃撥經費12萬元,該子課題已初步收集好資料,規劃了大綱,進入寫作階段。該子課題組已經完成階段性成果一篇,發表在CSSCI刊物上。
調查研究與學術交流:
2018年3月27日,組織舉辦了《西藏通史》出版學術研討會,在《人民日報》發表理論文章《歷史記憶:西藏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的偉大歷史壯舉》。
4月22日,參加煙臺大學“中國邊疆研究高層論壇”。
5月11日-12日,在陜西師范大學中國邊疆研究院做學術報告“在朝廷和西藏之間:國師八思巴的雙重角色和兩套話語”。
5月14日在西藏民族大學做學術報告“西藏前沿研究中的焦點問題”。
5月15日參加邢肅芝先生涉藏遺珍捐贈儀式暨“民國西藏歷史學術研討會”。
8月15-16日,前往拉薩參加西藏自治區組織的“西藏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紀念館展陳大綱”研討。
8月24-26日,在云南迪慶為西藏及四省藏區宣傳干部培訓班授課。
10月12-14日,參加南京大學元史室恢復重建40周年學術研討會。
10月16日,參加中國社科院邊疆研究所“新形勢、新思考:邊界問題與治邊穩藏”研討會。
10月24-25日,給教育部涉藏中學校長培訓班授課。
10月26日,給涉藏媒體培訓班授課。
10月27-28日,參加“涉藏前沿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并提交論文。
10月27-28日,參加中國人民大學古典學學院“十二至十八世紀歐亞古典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11月1日,參加“改革開放40年藏學研究研討會”。
12月28日,參加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舉行的“劉曼卿與《康藏軺征》學術研討會”并發言。
2019年1月3日,參加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暨新時代中國歷史研究座談會。
1月28日,參加“十世班禪大師愛國思想研討會”并做大會發言。
3月24日,應《人民日報》海外網之約撰寫“民主改革六十年:西藏文化的舊夢與新生”一文。
3月25日為《中國民族報》撰寫“西藏民主改革的實施及其偉大歷史地位”。
5月6日,作為歷史部分專家,陪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到北京西藏文化博物館參觀“廢奴豐碑——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特展”。
5月19日,提交聯合國人權會議材料“西藏經濟社會發展最新情況介紹”。
5月22日在西藏民族大學做學術講座“歷史史實與理論構建——以吐蕃歷史為例”。
6月13-14日,參加西藏發展論壇,大會發言并主持第一小組發言。
(3)李大龍負責的子課題“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交融模式研究”已劃撥經費12萬元。該子課題已基本收集完資料,進入寫作階段。
調查研究和學術交流:
2018年1月27-28日,在廣州參加中國民族史學會主辦的“中國民族史學會2018年工作會議暨新時代民族史學科發展研討會”。
4月18-22日,在煙臺參加《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編輯部與《煙臺大學學報》編輯部合辦的“新時代中國邊疆學學術討論會”。
6月15-17日,在蘭州參加中國民族史學會、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合辦的“中國民族史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
6月28日-7月2日,在西寧參加青海民族大學主辦的“青藏高原特色學科發展研討會”。
7月6-8日,在通化參加通化師范學院主辦的“東亞新形勢下的高句麗渤海歷史文化研討會”。
7月21-23日,在長春參加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研究所、長春師范大學合辦的“第六屆中國邊疆學論壇”。
9月7-11日,在敦煌參加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研究所、西北師范大學、敦煌研究院、吉爾吉斯斯坦國立民族大學、哈薩克斯坦塔拉斯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與中亞人文交流與合作國際論壇”。
10月14-16日,在西寧參加青海民族大學民族與社會學學院主辦的“青海民族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層論壇”。
10月20-21日,在昆明參加中國民族史學會和云南大學主辦的“族際認知與歷史書寫:中國古代多語種民族志文獻學術研討會”。
10月25-27日,在昆明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邊疆研究所和云南省社會科學院共同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8):國際次區域合作與中國西南沿邊開放論壇”。
11月9-10日,在北京參加中央民族大學主辦、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中國民族政策研究會、中央民族大學“一帶一路”與民族發展研究院共同承辦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暨紀念費孝通先生“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發展三十周年學術會議。
12月9-10日,在長春參加吉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吉林省滿族說部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東北民族記憶文化與滿族說部多元化傳承研究學術研討會”。
12月14-16日,在成都參加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與四川師范大學聯合主辦的“新時代中國邊疆學學科發展與期刊使命學術會議”。
2019年1月19-21日,在昆明參加中國民族史學會主辦、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承辦的“中國民族史學會2019年工作會議暨新時代民族史學科建設研討會”。
4月12-14日,在威海參加《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編輯部與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聯合主辦的“多學科視域下的邊疆歷史學術研討會”。
4月19-21日,在西安參加《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編輯部與陜西師范大學西部邊疆研究院合辦的“第二屆新時代中國邊疆學學術討論會”。
(4)首席專家胡小鵬負責的子課題“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交融史觀形成研究”,已初步收集完資料,設計了大綱,進入寫作階段。該子課題組已有階段性成果3篇,其中2篇發表在CSSCI期刊上,1篇C擴。
調查研究和學術交流:
2018年6月參加蘭州大學舉辦的民族史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做小組發言。
2018年8月參加了西北師范大學舉辦的宋史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
2018年11月參加了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主辦的“遼宋金
元軍事史與《中華思想通史·宋遼金元軍事思想》”工作坊,宣讀學術論文。
2018年11月,參加了青海師范大學舉辦的“區域史視野中的甘青民族走廊”學術研討會,并做大會發言。
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尚永琪負責的子課題“絲綢之路視野下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民族交融史”研究,由于負責人工作調動,尚未完成經費劃撥,啟動較晚。最近負責人工作調動完成,將盡快劃撥經費,啟動研究。
(2)楊建新先生負責的子課題“從中國古代民族交融過程看多民族統一國家形成發展的必然性”,因負責人年齡較大,將由胡小鵬協助完成。這一子課題建立在前四個子課研究的基礎上,需要整合前四者的研究成果,歸納出概括性的結論。因此,只能先收集材料,交換意見,時機成熟后啟動。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1)胡小鵬、丁楊梅《明代絲綢之路雙語文獻<委兀兒譯語·地名>考述》,刊于《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2期。文章認為明代文獻《委兀兒譯語》中的地名表,反映了明前期哈密、沙州、赤斤三衛,以哈密忠順王為首,接受明朝委任,維護明朝與西域交通往來的歷史事實。該文獻此前沒有得到重視,可與《蒙古山水地圖》、《西域土地人物略》等文獻互證。論文曾在2018年6月蘭州大學舉辦的民族史學會學術年會上宣讀,發表后在中國知網上下載量為124次。
(2)張云《中國邊疆研究的內涵和特征芻議》,刊于《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8年第3期。文章探討了中國邊疆學自身的特點,從歷史角度、認識角度、理論層面、實踐層面考察了中國邊疆研究的自身之異,明確了中國邊疆研究的原則、方法和目的,以深化邊疆研究理論,提升自身話語能力。論文發表后,有CSSCI期刊引文3次,中國知網的下載量為242次。
(3)胡小鵬、敏政《明代茶馬制度新論—以衛所屬番體制為中心》,刊于《青海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文章認為明代茶馬制度不應簡單地看作茶馬互市或貿易,明代茶馬制度重在“得番固圉”,即建立和確保衛所體制下的屬番制度,設官編族,鋪展為類似于編戶的基層組織。屬番體制源自元代,明代嵌入了以茶懷柔的新因素,從而將茶馬制度內嵌于屬番體制之中。論文發展后,中國知網的下載量為108次。
(4)敏政《茶馬互市起源新考》,刊于《軍事歷史研究》2018年第3期。論文認為唐朝開元十五年(727年),唐王朝定時、定點、大規模地從突厥處市買戰馬是茶馬互市的真正源起。論文發表后,中國知網的下載量為20余次。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2020年5月—6月,組織一次學術會議,包括研究進度匯報暨專家咨詢。
2021年5月—6月,組織一次學術會議,包括初稿研討暨專家咨詢。
2022年5月—6月,組織一次學術會議,包括終稿研討暨專家咨詢。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