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也是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時期,大國小農的國情農情與現代農業發展的矛盾逐漸顯現,城鄉分割、鄉村產業“空心化”、農業兼業化、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等問題日益凸顯。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農業現代化發展離不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輔助和推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有利于推進農業生產與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對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融合、提升農業整體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助推鄉村振興與高質量發展
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對現階段推動我國鄉村振興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有利于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意味著在今后很長的時期內,我國農村還是以小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方式。而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協調好小農戶經營與適度規模經營之間的關系。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有利于扶持小農戶適應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形成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節本增效,將分散的小農戶融入到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之中。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有利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連接農業產業鏈各環節的關鍵,是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的決定性因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三次產業在農村經營主體之間的交叉融合,在共同的利益聯結下形成新型經營主體,延伸并完善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全產業鏈的優化升級。而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有利于優化分散經營農戶自身的資源和能力,發揮小農戶生產的優越性,通過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優勢互補,提升整體農業的經濟效益。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有利于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本質上是農村與城市產業發展的有機鏈接與有效互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打通城鄉產業互動的重要渠道,溝通城鄉產業關聯的關鍵環節。一方面,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有助于打破城鄉邊界,提高城鄉互動水平,加快城鄉生產要素、信息和資源的流動與重組,從空間上改善城鄉二元結構;另一方面,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助推農業吸收現代工業化成果,發揮比較優勢,促進城鄉產業深度融合。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有利于農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通過整合信息、資金、技術、營銷、金融等資源,引導小農戶融入社會分工體系,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價值增值環節嵌入到農業生產過程。隨著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不斷細分,又為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的發展提供新的空間,不斷衍生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與此同時,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的不斷涌現,各農業生產性服務主體之間的多元互動、優勢互補,將逐步形成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社會化服務平臺,進而加快農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尚未滿足現代農業建設需要
70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農業生產性服務供給,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就相繼建立起水利、氣象、農機、農技、林業、畜牧等服務機構,以及供銷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服務組織。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適應農村改革發展的需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逐步開啟市場化改革,部分服務職能推向市場,多元化經營性服務主體逐步涌現。隨著農業分工的進一步深化,現代化農業發展成為必然趨勢,但我國當前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現代農業建設的支撐仍然不足,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推動效應尚不明顯。
一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尚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雖然我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規模和占農業產值比重逐年增加,單位面積擁有的農機動力、科技力量、農業投入不斷提升,但相比發達國家,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從地區之間的發展情況看,東部地區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和農業服務支出占比明顯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區。從農業生產性服務投入結構看,當前農業生產性服務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大宗作物耕種收環節,對于產前或產后的信息傳輸、技術服務、市場營銷、品牌打造、金融保險等服務明顯不足。
二是農業生產性服務的供需對接水平不高。農業生產性服務作為大國小農的國情農情與適度規模經營的重要“黏合劑”,必須盡可能適應小農戶多元化的需求。在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的背景下,農業現代化建設催生了對農業生產性服務的旺盛需求。當前面向家庭農場、合作社以及農企等新型主體提供的服務日漸豐富,但面向小農戶的服務內容、手段和方式相對單一,農業生產性服務供給與需求的匹配度較低。此外,農機推廣隊伍專業結構不合理、年齡結構老化也制約著農業生產性服務的有效供給。
三是農業生產性服務主體融合度不高。當前農業生產性服務主體大致分為農業專業型或綜合性服務公司、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類專業合作社及其聯合社、供銷合作社、村級組織和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類專業大戶5類。不同地區、不同生產環節適應不同的服務主體,各地區應結合本地的農業特點、特色產業的需求,因地制宜地選擇發展適合的農業生產性服務主體,通過各類主體共同合作、功能互補,優化資源配置和農業產業結構。近幾年,我國各地區農業生產性服務主體發展迅速,但各主體之間的溝通合作、融合度不高,尤其是傳統服務主體與新型服務主體之間聯合協作的動力不足,致使服務效率大打折扣。
加快推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推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需要準確把握好四個著力點。
第一,樹立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理念,提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戰略地位。深刻認識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處理好適度規模經營和扶持小農戶關系的引擎,是農村產業和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迫切需要,是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的必然選擇,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作為農業轉型升級、農村全面發展的切入點,提升對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戰略定位。
第二,改善農業政策環境,加大支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政策力度。建立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農業政策體系,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支持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提升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政府服務和管理體系效率,規范交易行為,降低交易成本,推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著力解決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推動服務組織利用大型農機具、生產廠房、農田水利設施等抵押融資,發揮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的作用。同時鼓勵地方政府通過政府購買、政府補助、稅收優惠等方式,支持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發展。
第三,健全農業信息服務體系,通過搭建統一高效的信息服務平臺,促進農業生產性服務在產前、產中和產后三個環節的合理發展。通過高效的信息服務平臺,活躍農機、農技、包裝、儲運、加工、銷售、市場等服務信息交流,促進供需雙方有效對接。針對不同地區的農業結構和特色農業,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合理發展貫穿產前、產中和產后的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同時,發揮信息服務平臺互聯互通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切實解決小農經濟成本高、“一家一戶辦起來不合算”等問題。
第四,發展多元化多層次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促進傳統服務主體與新型主體協作聯動。發揮供銷合作社、郵政系統、國有糧食企業等傳統服務組織的網絡優勢,延伸服務網絡,挖掘創新潛力,拓展業務范圍,不斷增強農業生產性服務能力;鼓勵傳統服務組織主動對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產品行業協會、示范企業、示范合作社等新型服務組織,創新農業生產性服務模式。引導各類主體協作聯動,逐步形成層次分明、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網絡化農業生產性服務體系,更好滿足日益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業生產性服務需求。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