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落實鼓勵引導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為各類所有制企業營造公平、透明、法治的發展環境”。這為我們更好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指明了方向。
法治環境,既是營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現一個區域營商環境優劣的關鍵。近年來,各地在營商環境建設上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存在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為:限制企業發展的“高門檻”依然存在,“放管服”改革措施落實不到位,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監管執法存在“一刀切”現象,多元主體的誠信體系尚未建立,等等。有效破解這些現實問題,更好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需不斷加強法治建設,在法治環境下推動形成有利于市場競爭的規則和秩序,進一步降低交易成本,更好維護信用關系,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的產權和合法權益,保障各種經濟活動順利進行,以法治護航營商環境持續優化。
第一,不斷提高營商制度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構建科學、務實的營商制度是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的前提和保障。一方面,新出臺的營商制度和相關政策,需在不違背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給市場和市場主體更大的發展空間,推動營商領域的立法理念從方便管理向服務市場主體轉變。另一方面,要建立營商制度和相關政策的可行性評估審查制度。在政策出臺前,由政策執行部門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對相關內容進行可行性評估審查,從而更好地保證營商制度和政策具有可操作性,在實踐中能得到落實。與此同時,還要提高相關政策的透明度。比如,相關的優惠政策從制定到公布實施,再到監督執行,可以通過公布投資指導名錄、優惠政策名錄、投資負面清單等方式,做到全過程公開透明,接受社會監督。
第二,切實推動“放管服”政策落地見效。強化“放管服”相關政策的執行力,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重中之重。一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和工作方式,在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方面邁出更大步伐,做好簡政放權的“減法”、加強監管的“加法”、優化服務的“乘法”,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是要強化嚴格執法、規范執法。在執法管理過程中,要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尤其是在企業準入和退出、投融資服務、稅費負擔、惠企政策、項目投放等方面,需按規范程序提供公共服務,并且嚴格執法。三是要加大對企業的法律服務供給。進一步增加營商管理服務機構的法律服務專職工作人員的數量,加大營商服務中的法律服務力度;通過行業協會、商會等搭建惠企法律服務平臺,建立以律師、法務專職人員、法學專家等構成的企業法律服務團,加大對企業的法律知識普及,積極提供涉法服務。此外,還需積極探索第三方專業機構對特定職能部門專門事項的服務承接,對營商政策的落地執行和具體效果進行監督和測評,不斷提高行政執法效率。
第三,加快完善社會誠信體系建設。信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基石,加強社會誠信建設,推動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懲戒格局,對于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要打造誠信政府,通過建立完善公務員誠信檔案、政務失信記錄、政務誠信監督機制、社會監督和第三方社會機構評估機制、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等,強化政務誠信建設。要打造誠信企業,加快完善征信體系信息平臺建設,充分利用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監督企業誠信經營行為,并將項目扶持、資金補貼、投融資服務、人才扶持等惠企政策與企業誠信度捆綁,進一步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企業失信懲戒措施,如建立第三方保證金制度等,提高企業失信成本。同時還要推動個人誠信建設,建立個人征信平臺互聯共享機制,通過征信體系互聯互通,對“失信人”建立聯合懲戒機制,讓誠信成為每個人的“通行證”。通過建設政府、企業以及個人全方位的征信體系,構建誠信社會,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營商環境。
第四,創新有利于優化市場環境的相關機制。一是積極運用破產制度,通過破產重整、破產和解、破產清算等司法程序,繼續推進執行案件移送破產審查制度,創新對經營困難企業的司法救助和退出機制,優化企業生存發展的市場環境;二是建立一定的容錯機制,堅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和依法妥善處理改革開放以來各類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經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不規范問題;三是加大對企業家和企業產權的保護力度,推動形成平等有序、充滿活力的法治化營商環境。
第五,持續推動法治文化建設。營造法治化的營商環境,關鍵在人,在于推動全社會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氛圍。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切實提高領導干部依法辦事能力,推動領導干部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努力把法治觀念、法治意識、法治精神熔鑄于頭腦之中,使其做履約守信的表率;要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法治意識,夯實法治化營商環境的群眾基礎,不斷激發市場活力,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到營商環境建設中來;要注重推進企業法治文化建設,促使企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搞好經營管理,培育以法治文化為基礎的企業文化,更好實現自身的良性發展。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行政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