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期管理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發揮好預期管理作用,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增強投資者信心,對于落實“六穩”政策,促進經濟平穩運行和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堅持底線思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要“加大輿論引導力度”“加強市場心理分析”“善于引導預期”。這充分表明中央對加強和改善我國宏觀經濟預期管理的高度重視。
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看,加強和改善我國宏觀經濟預期管理,應當注重和把握好以下幾個著力點。
完善宏觀經濟預期管理的政策體系
分析來看,由于理論研究不足,實踐過程較短,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預期管理的政策體系還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一是預期管理主體范圍比較狹窄。這導致預期管理政策的覆蓋面較小,部分領域存在信息溝通的“真空區”,使相關領域市場預期的波動較大。二是預期管理主體權責不明確。一些部門缺乏政策溝通意愿,與市場溝通存在敷衍了事、甚至互相推諉的現象。三是預期管理主體間缺乏協調機制。四是預期管理程序的制度安排不完善。以上這些問題及原因,與我國宏觀經濟管理部門之間的體制分割有較大關系。完善我國宏觀經濟預期管理體系,重點要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設。
一是擴大我國宏觀經濟預期管理的范圍。總的來看,我國宏觀經濟預期管理的范圍不僅有貨幣政策,還包括財稅、產業、區域等方面的政策。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穩增長與推動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更需要各項政策相互搭配和協調。政府部門應該重視與公眾溝通,引導和協調公眾預期,使各項政策能夠被公眾所理解,避免政策實施過程對市場預期產生沖擊。我國的預期管理主體應擴大到一系列具有宏觀調控職能的經濟管理部門。同時,適應中國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政策實施需要地方政府的積極配合,地方政府部門也應重視和支持宏觀經濟預期管理,并進一步推動政務公開,加大同公眾的信息溝通。
二是明確預期管理主體的權責并加強協調。在政府與公眾溝通方面,要發揮預期管理的作用,一個關鍵點是信息要準確、清晰,以便降低公眾加工、處理信息的成本,減少預期異質性。這要求預期管理主體之間明確責任,不同領域的信息溝通應指派主要的承擔主體,以利于公眾及時準確地獲取相關信息。同時,對于政策交叉的領域,不同主體應加強相互之間的協調,在溝通信息方面取得一致性,避免市場莫衷一是,難以形成穩定的預期。
三是完善適應公眾預期的調查統計制度。要對公眾預期進行有效管理,需要收集公眾預期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目前我國公眾預期的調查統計范圍比較狹窄,調查統計方法相對落后。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宏觀經濟預期管理的范圍不斷擴大,對信息溝通靈活度的要求不斷上升,對公眾預期數據的多方位性和準確性要求更為嚴格。因此,必須加快完善公眾預期的調查統計制度,擴大公眾預期的調查統計范圍,利用大數據等新的技術分析工具,提高重要數據的調查頻率,實行差別化的調查統計方法以提高數據的有效性。
注重宏觀經濟預期管理的方式方法
預期管理在政策承諾和溝通方面都有一定的規律性,需要科學研究、精準設計才能有效實施。科學或有效實施預期管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是需要政府部門運用智慧和技巧才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做好宏觀經濟預期管理,可行的方法方式有:
一是實施差異化的溝通策略。不同市場主體受制于自身的特點,對經濟形勢的判斷能力是不一樣的,他們的預期距離理性預期有不同的差距,我們稱之為“預期時滯”,不同市場主體的預期時滯不同,導致政府協調預期的難度也不同。由于存在這些差別,政府要協調不同市場主體的預期,在進行信息溝通時就不能“一刀切”,而是要進行群體分割,善于分析溝通對象的特殊性,選擇差異化的溝通方法,提高信息溝通的效率。
二是積極開拓信息渠道,重視雙向溝通。要強化政府與公眾的溝通、對公眾預期進行引導和塑造,信息渠道的構建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公眾預期的形成在雙向溝通和信息交流中能得到更好體現,所以重視雙向溝通是現代預期管理的必然要求。雙向溝通要求政府在溝通過程中必須及時獲取公眾信息,跟蹤公眾預期變化,并將此作為下一步溝通的基礎和修正依據,以便更好地完成對公眾預期的塑造。
三是重視信息公開度,把握好適度溝通。信息公開度和準確度是政府傳播信息的兩個重要維度。信息公開度是指政府披露信息的透明程度,取決于政府與市場溝通的目的和意愿;信息準確度是指政府發布信息的準確程度,取決于政府對經濟形勢的分析判斷能力。受制于知識、時間、精力等方面因素,市場主體處理信息是有成本的,因此,政府的信息溝通應該是清晰的、有重點的信息傳播。進一步看,雖然政府擁有比公眾更豐富的信息和更強的分析能力,但是更要把握好政府傳遞信息的公開度和精確度。比如,經濟形勢不斷變化,如果政府在對經濟形勢判斷還不太明確時就將不確定的信息傳遞給公眾,容易誤導市場主體。這就是信息交流中的不確定性問題,要求政府部門在信息溝通中注重適度性等,避免出現可信性或可信度方面的問題。
加強宏觀經濟預期管理的問題導向研究
目前,我國預期管理研究尚落后于新時期宏觀調控實踐的要求,只有加強理論研究才能提高預期管理政策的前瞻性。同時,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各種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對政府的預期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國宏觀經濟預期管理的實踐表明,由于經濟、政治和文化等背景不同,并沒有普適的預期管理最優模式,我們需要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有中國特色的預期管理政策,總結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預期管理理論。
一方面,要注重發揮各類智庫的積極作用,引導智庫深化宏觀經濟預期管理的理論研究,增強科學運用預期管理方法的能力,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預見性。另一方面,要研究公眾預期的特點并發揮專家預期的作用。普及黨和國家的政策常識是實施預期管理的應有手段,需要對公眾加強這方面的宣傳教育。同時,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經濟分析工作者也很重要,政府的預期管理要發揮專家預期的引領作用,必須重視經濟學科的教育和科研投入。
此外,在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市場預期很容易波動,政府部門要加強政策宣傳和培訓,使相關人員盡快提高預期管理理念,增強搞好預期管理的知識和能力,從而在政策出臺前后及時加強與市場溝通,避免公眾的政策誤讀加劇市場預期波動。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