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著力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實現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西部地區是我國生態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地區,其區域戰略地位重要、自然資源相對豐富,但是大多數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生態環境較為脆弱,主體功能區建設中的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所占比例較高,綠色生態產業的發展水平總體來看還比較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就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來看,迫切需要圍繞綠色發展做文章。以構建綠色發展體系助力西部地區綠色發展,不僅是西部地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西部地區加快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的內在要求。下一步,需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推動產業綠色轉型為抓手,積極構建能夠進一步凸顯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優勢的綠色發展體系,助力西部地區走好綠色發展道路。
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
綠色發展理念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存為目的,對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和發展目標進行正確反思基礎上的價值選擇,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內容,其核心是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與永續發展。實踐表明,經濟和生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黨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并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為我們在新時代努力建設美麗西部、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也是西部地區通過綠色發展破除區域經濟發展生態制約的必然選擇。
生態環境的質量是一個地區綠色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40多年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時仍存在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有待破解。比如,由于不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導致了生態破壞,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關系而造成了環境污染,等等。這些都是西部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明顯短板。
應該看到,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就必須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增長方式,積極構建生態產業體系,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經濟活動與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留出自然生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以構建生態產業體系為抓手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高級化水平不僅體現了產業的發展水平和質量,而且體現著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有助于加快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新舊動能轉換,讓綠色發展成為主流,創造更多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西部地區地域遼闊、經濟總量小、人均產出水平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和規模,但更重要的是著力解決發展質量的問題,必須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更高質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長期以來,西部地區產業結構中原材料工業占比高,產業鏈條短,產品層次低,新興產業發展緩慢,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矛盾十分突出。對此,需緊抓“一帶一路”建設及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大機遇,及時調整發展思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與新模式,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從理論上講,生態產業體系的構建要求在推動區域人口、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系統協同互促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保護生態資源和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從而實現特定經濟社會系統與所處的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態系統間保持最大協調性和良性互動。
在實踐中,西部地區需依據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原則確立生態產業支撐體系,不僅要推動形成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健康發展相統一的產業結構、生產結構、能源結構、技術結構和消費結構,而且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強有力的制度設計與政策保障積極引導發展頗具區域特色的生態產業體系。重點是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由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型生產向低污染、低耗能、低排放的集約型生產轉型,逐步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并結合區域發展基礎與特色,協同推進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綠色循環,著力發展清潔生產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和清潔能源產業等。與此同時,根據區域資源稟賦與產業發展特色,重點培育文化旅游產業、循環農業、通道物流產業、中醫中藥產業等綠色生態產業。通過發展生態產業體系,構建綠色發展體系,不斷推動西部地區綠色發展。
以構建綠色發展體系為目標
總體上看,構建綠色發展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發展定位、發展思路和發展途徑等方面,做科學全面的系統謀劃。
在定位上,需立足西部地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定位,堅持保護生態安全屏障、實現有度有序有限開發,按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恢復生態為主的方針,推動形成“生產、生活、生態”和“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的空間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同時,輔之以較為完備的資源環境與生態治理、產業布局與產品供給、技術創新與綠色金融等制度體系,著力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構建主體功能區導向下的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健全完善生態建設長效機制和生態產業發展模式。
在思路上,需以加快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為重要突破口,積極挖掘農業、勞動力、文化旅游等資源潛力,緊密結合未來產業發展和市場需求變化趨勢,積極實現特色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生態化發展,積極應用“互聯網+”等,大力培育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從而形成一批與中東部區域有差異可互補的、能夠帶動群眾致富且增強西部地區經濟實力的特色產業集群。
在路徑上,需結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等國家戰略,突出建設產品特色化、生態化、高端化、品牌化,以及生產規模化、融合型、外向型的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以生態產品、生產基地帶動形成生態產業體系。要以完善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構建多元化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現代化經營體系。
(作者系甘肅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