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使旅游的品質得到提升,旅游使文化得以廣泛傳播。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文化和旅游的內在聯系,闡明了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重大意義,具有很強的思想性、指導性、針對性,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做好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大文章,是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題中應有之義。2018年,我國居民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恩格爾系數已降至28.4%,法定假日為115天,帶薪休假制度逐步落實,為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提供了機遇、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需牢牢抓住這一契機,做好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大文章。
一是做好區域合作發展的文章。需發揮各地資源的比較優勢,挖掘各地獨特的發展潛能,以深化區域合作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一方面,要在擴大開放中深化區域合作。要以開放的姿態找準定位,深刻把握文化旅游融合發展趨勢,深入研究自身特色優勢,在大開放中拓展新視野、在大市場中發掘新天地;要以開放的胸懷博采眾長,內陸地區要認真學習沿海發達地區的新理念新舉措,進一步增強區域合作意識,推動文化旅游高質量融合發展。
另一方面,要積極融入國家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各地需深入研判自身的區位特點與優勢,將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進程,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以長江三角洲為例,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為“長三角”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隨著一體化進程的加快,“長三角”旅游業在區域合作、產業分工、客源組織、要素市場等方面的發展都將邁上一個新臺階。對此,相關各地需抓住契機、乘勢而上,有力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進程。
二是做好文化內涵發掘的文章。旅游與文化密不可分,人文資源是發展旅游的基礎,發展旅游經濟要以優秀人文資源為主干,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必須看到,各地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不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應各具特色、異彩紛呈。
從產業視角看,要把旅游業的文化內涵發掘出來。文化對旅游的意義是全方位的,體現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游購觀娛各環節。彰顯旅游業的文化元素,有利于克服旅游產品同質化等問題。應通過發掘文化內涵,走差異化、品牌化發展的路子,把更多文化內容、文化符號注入景區景點,講好“有意義、有意思”的故事,讓人們循著故事來、帶著故事走。
從地方視角看,要把不同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展示出來。各地的自然稟賦、歷史文化積淀各有不同,需從地方實際情況出發,深入挖掘和總結各地獨有的文化資源。在此基礎上,還需堅持以建設旅游集散地空間和旅游目的地的標準來建設中心城市、促進城鄉統籌,全方位提升旅游服務功能、服務水平,在服務中彰顯人文精神、延伸產業鏈條、打造服務品牌。在這方面,安徽省就是一個既有美麗河山,又具獨特文化資源的省份。特別是徽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據獨特地位。對徽文化要進行“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化”,把徽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其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充分激發徽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創造力。
三是做好新興業態培育的文章。把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入旅游經濟發展,大力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精心打造出更多體現文化內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產品,是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現實途徑。各地需圍繞這一重點,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一方面,要精心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打造新業態、創造新供給、引領新需求,精心打造“旅游+”系列業態,發展“旅游+演藝”“旅游+文博”“旅游+體育”“旅游+教育”“旅游+健康”等一系列個性化專業化旅游業態,提供個性化、特色化、多樣化消費產品。必須看到,這些新業態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以“旅游+文博”為例,安徽等一些有條件的文化資源大省,可考慮將文博場館打造成有溫度、有故事、有品位、有體驗的文化旅游產品。與此同時,亦要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參與,建設好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平臺,擴大行業影響和社會影響。
另一方面,要用心打造鄉村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別具文化特色和鄉村地區特色的產品和服務,是當前廣大鄉村地區文化旅游業最具吸引力、競爭力的亮點。應該看到,喚醒沉睡的鄉土文化資源、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有著巨大的潛力,許多兼具文化與自然資源的省份在推動鄉村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既要打造時尚城市,又要建設詩意田園,開發具有濃郁風土人情的特色產品,促進鄉村文化旅游業多樣化、個性化、專業化發展,使游客在文化演藝、節慶和農事體驗中感受鄉土民風,在農業采摘園、觀光園中領略田園生活,在城鄉互動、文旅融合、獨具魅力的旅游體驗中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
(作者系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