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其價值觀的接受與構建不僅關系青少年自身的成長和發展,而且關系到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所謂價值觀,是人們區分是非、善惡、美丑等方面的標準并指導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它不僅是個人人格結構的核心,也是社會文化形態的反映。青少年時期是人一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學校是青少年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是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正如美國波士頓大學倫理道德和品德教育發展中心主任凱文·瑞安所說,“社會將不會忍受無價值觀色彩的教育”。但由于學校環境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我們不能從單一因素去考慮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而是應該從多角度、多水平,全面地對各因素進行分析和干預。
加強德育課程的時效性
德育課程是指具有育德性質和功能因而對學生思想品德發展有影響作用的教育因素,是整個教育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由于我國目前沒有專門的價值觀教育課程,德育課程作為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同時也肩負著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重任。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馬克思主義以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最終價值目標。這就要求德育課程一方面要以青少年為教育的中心,根據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特征,編寫對應的教學內容,制定相應的教育計劃,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這樣才能充分激發青少年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青少年作為單個個體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使青少年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重視,以此激發青少年自我成長的內在需要,產生自我成長的內在動力。在此基礎上,對青少年價值觀的養成進行引導,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教師素質是指教師為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所應具備的心理和行為品質。建構主義認識理論認為,人的價值認知是在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下,由主體選擇和構建而獲得的。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與多位教師交往,接受教師的教育和引導,這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在和學生的交往過程中,有著雙重的責任: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教師傳授知識的效果取決于教師的教學態度、知識積累和教學方法的使用;教師的育人之道則取決于教師自身價值觀正確與否,取決于教師自身行為正確與否。約翰·列爾孫在《價值觀、品質、道德教育》一文中指出,干凈、安全的學校環境深深地影響著學生,各種方法的運用關鍵在于教師。因此,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不斷改造自身價值觀,以正確的價值導向影響學生。教師不僅要能夠及時發現并處理青少年成長中的各種問題以及問題背后的深層原因,而且還要能夠很好地了解和調適好自身的情緒情感狀態,用積極向上的精神和情感狀況與青少年相處,成為他們成長中的榜樣和力量。
培養和諧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指為實現教育目標,教師和學生以認知、情感和行為等表現方式而形成的多類型、多層次的關系體系,反映著雙方心理上的距離和滿足各自心理需要的狀況。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重要、最活躍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和諧程度影響著教育目標是否能夠達成和最終的教育成效。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價值觀教育的一個基礎,如果師生之間的關系是和諧民主的,那么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會產生更多的積極情感,這就有利于價值觀教育的正常進行。教育家馬柯連卡曾經說過:“當你對某個學生用盡了所有的辦法,還不見效,感到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其實還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愛。當發覺愛也不行時,說明愛得不真,愛得不夠。”因此,需要構建一個尊重、理解、平等、信任的師生關系,來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創建良好班級氛圍
班級氛圍是指班級成員通過長期的合作、互動以及相互影響所形成的共同的學習目標、價值觀、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的整體性、表征性的表現。班級是學校教育中最為基本,也是最為重要的教育單位,學生所接受的大多數教育活動都處于這一集體中。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只有創造一個教育人的環境,教育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班級作為一個學生學習生活的集體環境具有潛在而強大的教育功能。班級氛圍作為學生長期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能夠對班級內學生的行為有所解釋,也能夠對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測。因此,班主任需要培養健康的集體輿論,鼓勵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和各種集體活動中去,促進學生間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激發其集體榮譽感和責任感,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從而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豐富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在學校這一范圍中生活著的每一個人所共同擁有的校園價值觀以及這些價值觀在物質與意識上的具體化。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涵,是校園文化存在的價值意義,是職能作用的主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校園文化與學生價值觀的培育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在學校的文化建設上,樹立良好的校風、學風,形成健康的輿論導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園精神,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設立各種形式的文化載體,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組織一些積極健康的文化活動,增加彼此溝通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交往中形成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能力。
綜上所述,學校是培育青少年價值觀的主陣地,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價值觀的搖籃。只有學校的價值觀教育形成完善的培養體系,才能增進青少年價值觀正趨向的動力,才能使他們建立積極的思維模式,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體系。
(作者:王海英,系東北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院長、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