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其內容很多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反映與人民思想感情的流露。郭沫若說:“文學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談文學翻譯工作》)學者蔣愛花指出,中國古代生活史是與“古代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史學,包括古代的服飾、飲食、居住、交通、婚姻風俗、流行病及其防治、喪葬風俗、宗教信仰等”(《中國古代生活史》)。這些生活內容在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在元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描繪民間風俗
元明清時期,文學形式多樣,詩詞、散曲、散文、駢文等承繼前代又能推陳出新,不乏優秀文學家和出色作品。唐宋以來興起的變文故事、話本、院本、諸宮調等文學形式,經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等文學家的藝術加工,在元代文壇大放異彩,誕生了《竇娥冤》《西廂記》等經典作品。《全元曲》收錄完整雜劇162種、殘劇46種,從中我們可以擷取出許多當時人在飲食起居、服飾裝扮、建筑交通、疫病中藥、婚姻喪葬、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生活資料,為元代生活史研究提供依據。如元代楊景賢著的24出雜劇《西游記》,其中很多描寫都可作為元代生活史研究的佐證。如,第一出中觀世音說:“佛號自稱觀自在,尋聲普救世間人。老僧南海普陀洛伽山七珍八寶寺紫竹旃檀林居住。”這句話體現出,在當時人觀念中,觀音菩薩尚為男性。第四出對玄奘江邊祭父的描寫,反映出古代民間祭奠祖宗亡靈儀式。第五出、第六出寫灞橋上官民送別玄奘,則涉及了官員服飾,及唱院本、踩高蹺、裝傀儡的“社火”等生活史內容。元雜劇中的此類描寫,可與同時期其他文獻記載相互參證,為研究當時的生活史提供資料。
反映經濟狀況
進入明朝后,文學家在前朝話本、雜劇藝術基礎上,描摹生活,演繹故事,塑造人物,先后創作出戲曲劇本《牡丹亭》、白話小說集“三言二拍”及長篇小說《西游記》《三國演義》《封神榜》《水滸傳》《金瓶梅》《隋史遺文》等優秀作品。其中,吳承恩在元雜劇《西游記》基礎上,經過大膽創新、演繹與提升,創作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神魔小說。《西游記》描寫的生活內容較此前的文學作品更為豐富。例如,第一回寫美猴王下山前,眾猴設宴送行,石桌上擺滿鮮果珍饈,有“金丸珠彈臘櫻桃”“紅綻黃肥熟梅子”,還有鮮龍眼、火荔枝、枇杷、兔頭梨子、雞心棗等32種果實;美猴王以枯松編筏、竹竿作篙,從水路來到南贍部洲,棄筏上岸后,見到海邊的人在“捕魚、打雁、挖蛤、淘鹽”;后來,美猴王在西牛賀洲山中聽見一個樵夫唱山歌:“持斧斷枯藤,收來成一擔,行歌市上,易米三升”;等等。這些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吳承恩生活時代的經濟、水陸交通、漁民與山民的勞作、市場交易等生活狀貌。
記錄治病珍方
此外,明代其他文學作品中還有對道士裝扮、拋繡球擇婿、秦叔寶與尉遲恭成為門神的經過等內容的描寫,這些都可視為唐宋元明以來社會生活與百姓習俗的寫照。
清代的詩歌、詞賦、散文、戲曲等均有較大發展,但仍以章回體長篇小說著稱于世,產生了《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志異》《鏡花緣》《隋唐演義》等許多優秀作品。這些作品對生活史的描寫更為豐富多彩。如李汝珍著的《鏡花緣》是一部借助《山海經》傳說,以唐敖、多九公等人沿海上絲綢之路經商、旅游為主線的神幻小說,書中記錄了很多治病的珍方。例如,李汝珍記錄了燒傷藥方:“秋葵,其葉宛如雞爪,又名‘雞爪葵’。此花盛開時,用麻油半瓶,每日將鮮花用筋夾入,俟花裝滿,封口收貯,遇有湯火燒傷,搽上立時敗毒止痛。”此外,他還在《鏡花緣》中提到了治療“肉核”“猴子”、暑熱昏迷、痢疾、跌打損傷、保胎的“平安散”“鐵扇散”“七厘散”“保產無憂散”“忍冬湯”“大歸湯”等藥方。從這些描寫中,可窺見當時醫藥學研究的一些狀況。此外,《鏡花緣》中還寫有一副海上之人用來救命充饑的“救荒豆末”的制作方法:“黑大豆五斗,淘凈,蒸三遍,去皮;用火麻子三斗,浸一宿,亦蒸三遍,令口開,取仁,去皮;同大豆各搗為末,和搗做團如拳大。入甑內,從戌時蒸至子時止,寅時出甑,午時曬干為末。”由此亦可見出清代食物加工制作的方法。
元明清文學作品數量繁多,其中蘊含著大量古代生活史內容。對這些內容進行辨析和研究,并將其與古代其他史料相互參證,有助于發掘文學作品佐證歷史的功能,進而促進古代生活史的研究。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