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的理論、方法和應用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9年11月18日14:43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本課題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良好。目前已完成主體內容,主要包括:(1)子課題一的理論主體部分已構建完成;(2)子課題二的通用模型主體思想基本成熟,需要進一步調研,以處理通用性與多樣性的關系;(3)子課題三的資源構建流程與方法已基本完善;(4)子課題四已完成數字產品梳理與產品匹配性研究;(5)子課題五已完成高遷網站上線和資源庫建設,數據總量達246 GB。

    (二)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 子課題一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負責為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提供理論支撐和指導思想。按照計劃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1)通過理清國內外文化遺產保護的思想和理念脈絡,尤其是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理論和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理論成果,與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的實際相結合,通過比較研究,融通吸納,汲取用于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的理論精華。(2)提出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理論構建的步驟:第一步是確定基本的概念框架,其次是分析村鎮文化的結構、性質與傳承方式,復次是提出村鎮文化資源體系,為數字資源建設提供參考依據,最后關鍵是提出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的基本原則,構建出完整的多維延展數字化保護理論體系。(3)提出了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的理論,即多維延展理論,其基本原則即多維延伸村鎮文化,傳承村鎮數字文脈。所謂多維延展,首先是村鎮文化整體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展。其次,是以突出特色的工藝、習俗、儀式等為中心的專題多向度的延展性敘事。最后,從管理實施的角度,多維延展是將村鎮文化、村鎮文化保護主體、村鎮文化的傳承與轉換再造的各個要素聯動起來。

    2. 子課題二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負責構建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通用模型。按照計劃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1)完成了環境分析。包括文化環境、技術環境、法律法規環境和利益相關者環境四個方面的分析。(2)建立了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指導原則。主要有:兼顧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對象的分散性與文化的整體性,將村鎮社群兼為文化載體和文化傳承主體,協調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規范性與多元性,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合作與共享。(3)基本完成了構建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整體路徑。主要包括:明確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目標與定位,界定整體路徑的起點、過程及終點,建立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通用流程與方法。提出,文化導向是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的靈魂,數字資源是數字化保護的核心,而數字呈現是通向數字記憶體驗和共享的途徑。(4)基本建立了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過程中的通用標準規范體系。借鑒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等相關領域的標準、指南、最佳實踐等,基于對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特定語境,對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工作中需要統一規范的共性問題進行總結提煉,從整體上對標準規范進行設計和規劃。

    3. 子課題三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負責研究對歷史文化村鎮開展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過程中必須構建的數字資源及其構建理論、路徑和方法。子課題按照研究計劃主要開展了以下調查和研究工作:(1)歷史文化村鎮數字資源建設總體流程設計。包括歷史文化村鎮文化資源調查、知識本體構建、數字資源采集和數字資源組織等主要流程和核心環節的研究與設計。(2)歷史文化村鎮文化資源調查和建檔范圍研究。首先對歷史文化村鎮的文化資源及其要素進行分析,按照空間景觀資源、文獻資源和隱性(知識資源)等類別,對歷史文化村鎮文化資源與要素進行調查和總結;其次對確定的文化資源進行篩選歸檔,確定歷史文化村鎮數字資源建檔范圍。(3)歷史文化村鎮知識本體構建研究。根據歷史文化村鎮文化資源調查結果與數字資源建檔范圍,構建歷史文化村鎮知識本體,從理論上形成對歷史文化村鎮文化要素和資源要素的概念框架與關系體系,梳理不同文化要素與資源要素代表的文化內涵及其關系。知識本體構建研究包括本體理論研究、本體構建方法研究和本體構建實踐研究等三個層面。(4)歷史文化村鎮數字資源采集研究。根據歷史文化村鎮數字資源建檔范圍,在知識本體的指導下,對歷史文化村鎮的基礎資源和衍生資源進行采集。數字資源采集研究包括采集對象、采集方法、采集內容等方面的研究。(5)歷史文化村鎮數字資源組織研究。針對采集所得的數字資源類型與內容,開展初步和深度的數字資源組織。數字資源組織研究包括數字資源初級和深度著錄、數字資源初級和深度分類,以及基于本體的數字資源組織框架等研究。

    4. 子課題四進展情況

    本子課題負責研究歷史文化村鎮在數字化進程中需要開發設計的數字產品及其整體規劃。按照計劃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1)歷史文化村鎮數字資源分析。包括對歷史文化村鎮資源的現狀、特點、分類等進行了必要梳理和總結。(2)歷史文化村鎮數字產品關鍵技術與工具梳理。從技術層次的角度分析了數字產品的構成,包括處理層、資源層、賦能層等基本層次。同時,從數字人文生命周期和資源開發層次對技術體系進行了初步構建,前者包括發現、收集、比較、發布和協作等階段,后者從為原始資源、數字化資源、數據化資源和知識化資源等角度進行技術體系搭建。(3)進行了歷史文化村鎮數字產品的需求分析。包括從歷史文化村鎮主體和數字產品用戶兩個角度進行,村鎮主體(內)需求歸納了發展規劃需求、意涵價值需求、遺產保護需求、宣傳教育需求等;用戶(外)需求歸納總結了休閑娛樂需求、知識獲取需求以及情感滿足需求等。(4)進行了歷史文化村鎮資源與數字產品匹配性研究。主要從資源+需求+產品三者之間的關系角度研究數字產品規劃,總結得出典型的數字化產品設計規劃路徑,為歷史文化村鎮整體數字化產品的規劃提供堅實基礎。

    5. 子課題五進展情況

    課題組選取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高遷村(隸屬臺州市仙居縣)為試點,運用前期研究成果具體實施高遷古村落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項目。課題組多次深入實地開展田野調查,并充分吸納高遷村本地人(鄉賢、本土畫家等)參與數字文化建構、表達自身文化,彰顯了數字化過程中的人文內涵和人文關懷。課題組以高遷文化闡釋為核心,整合文字、圖片、試聽資料等不同類型的記憶資源,綜合運用科技、人文和藝術等多種研究方法和工具,建設完成了高遷古村數字資源和記憶網站。

    高遷古村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項目采取“前站后庫”的框架結構。已建設完成“記·憶高遷”網站和VAM平臺,并完成高達246GB的高遷數字資源建設,所有數字資源均已上傳至高遷數字資源庫。具體工作進展如下:

    1. 完成高遷文化解析

    在扎實的前期研究基礎上,課題組將高遷古村視作中國鄉土文化的一個標本,亦即仙居地域文化的一個標本。課題組對高遷古村進行了深入的文化研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高遷文化結構。高遷古村文化分析為后續的古村網站建設提供了欄目框架。

    2. 高遷數字資源建設

    由于近代以來傳統與現代的震蕩與割裂,記載村落歷史的老物件、舊文獻資料等散失難尋,需要與當地政府部門、文博部門、村民委員會以及村民的通力合作,以便充分挖掘資料,比較全面、完整地再現古村歷史風貌。課題組經過艱辛工作,采集各類數字資源約246GB,并對所有的數字資源進行整理、著錄、上傳數字資源庫。課題組建設的高遷數字資源如下表所示:

    表格1 高遷主要數字資源類別及數量

    序號-資源類別-資源加工方式-資源數量-資源用途

    -基于VAM(資產視覺化管理)的一體化展示平臺-對高遷村主要建筑空間及思慎堂、新德堂、折桂堂、街道、吳氏家族祠堂、月鹿河河道進行全景拍攝,采集的數據包含:可以測量的高精度全景圖像、細節圖;并對數據進行熱點關聯,通過虛擬漫游進行瀏覽。-220GB-3D建模、全景漫游、建筑數據測量、文物建檔。

    -數字家譜-《吳氏宗譜》數字化掃描、ORC識別與人工校對-59冊家譜全文數字化,數字化容量11.2GB。-吳氏家族世系的可視化;

    吳氏家族精神文化梳理;

    吳氏“十大紀事”;

    吳氏家族本體制作;

    孵化學術論文2篇。

    -口述史-對高遷文化代表人進行深入訪談,現場錄像,并將訪談內容轉錄為文字稿。-采訪16人,訪談時長650分鐘,文字轉錄79529字,口述史撰寫十余篇-用于高遷吳氏-人物傳記部分。

    -照片-對高遷建筑、民俗、人物等進行拍攝采集,對照片進行挑選、分類整理。-精選照片2435張,共13.96GB-用于高遷全網站視覺呈現。

    -捷報-對捷報進行拍攝采集、識讀。-采集并識讀捷報52張-用于高遷網站“科舉捷報”欄目;孵化碩士學位論文1篇。

    -門匾楹聯-對門匾楹聯進行拍攝采集、識讀、釋文。-對108個門匾楹聯進行釋文,查證歷史出處,并進行意義和價值闡釋。-用于高遷網站“聯額雅意”欄目

    -吳氏“十大紀事”系列資源-對《吳氏宗譜》、吳氏先賢著作、口述訪談資料等進行挖掘和歷史考證,整理并編撰十大故事。-10個紀事文稿、10幅配圖、10個印章-用于高遷吳氏-十大紀事欄目。

    -繪畫作品-請高遷本土畫家吳強春繪制晚晴時期完整的高遷風貌圖,并進行數字化-5米長卷畫作1幅-用于地域風水-舊影畫藝,利用界化的藝術形式復原高遷晚晴樣貌。

    -高遷村史-請仙居縣方志辦余主任根據大量豐富史料和實地考察撰寫高遷村史-書稿50余萬字-用于解讀高遷傳統文化和精神脈絡,用于網頁相關內容編輯。

    -家訓誦讀錄音-請高遷本地小學生誦讀家訓,制作音頻-2個家訓誦讀錄音-用于詩禮傳家-家訓欄目。

    -其他文獻-從高遷村收集、拍攝、數字化;在網絡上和數據庫中查找文獻-吳氏先賢著作3部,契約數十張,學術研究成果十余篇,游記作品40余篇-用于高遷網站和資源庫

    -網站資源-在高遷文化解析和理解的基礎上,將已有資源經挑選和創作呈現在網站上-高遷網站一共發布了33個欄目,共335篇文章;文章中共有122張照片,各個堂室圖集一共234張照片,一共356張,共936MB-整個高遷網站

    3. 高遷網站及VAM平臺等數字產品建設

    課題組運用文史研究工具和比較研究方法,以特色文化專題為中心,以完整的故事結構和內容脈絡講述村落文化精華,最終通過網站藝術化呈現,使之成為高遷文化的宣傳平臺。

    表格2 高遷主要數字產品

    序號-數字產品-主要內容及功能-類型-集成于

    -“記憶高遷 爰得我所”高遷古村網站-高遷歷史文化與民俗風貌的展示平臺、高遷古村數字創意產品的集成展示平臺,高遷古村旅游資源的對外宣傳平臺及與互動平臺。-記錄型、功能型、娛樂型、傳播型-平臺

    -基于VAM的一體化展示平臺-集資源存儲與多維展示于一體的平臺化資源管理工具,為數字資源庫、GIS展示平臺、微電影、3D建模、全景漫游等多種數字產品提供了集成化的服務。-記錄型、功能型-平臺

    -臺州古村落數字資源庫-建設古村落數字資源服務體系和軟件平臺,存儲并管理臺州古村落全部數字資源的資源庫-記錄型、功能型-平臺

    -高遷古村全景漫游-通過全景拍攝并在各場景及藏于其中的數字資源間建立鏈接,形成貫通整個高遷古村的全景導航。-記錄型、功能型、娛樂型、傳播型-VAM(資產視覺化管理)平臺

    -慎德堂3D建模-通過攝影測量法獲取慎德堂的全方位影像數據,生成3D點云模型。-記錄型-VAM(資產視覺化管理)平臺

    -GIS定位展示-在地圖上展示高遷古村數字資源的分布。-功能型-VAM(資產視覺化管理)平臺

    -家族精英人物世襲可視化展示-以浙江省仙居縣高遷村的《吳氏西宅宗譜》作為素材,梳理了歷代111位名人的事跡,并展示其世系關系。-記錄型、功能型、傳播型-高遷古村網站

    -家譜本體構建-以浙江省仙居縣高遷村的《吳氏西宅宗譜》作為素材,借助本體技術構建吳氏家譜本體,并通過可視化手段展示出來。-記錄型、功能型、傳播型-高遷古村網站

    -數字動畫作品-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專家以數字藝術為闡釋手段和載體,對祠堂、牌坊、祖墓、寺觀、胡公廟等空間場景和史事進行數字化再現。動畫借鑒了宋朝青綠山水畫的水墨重彩,使用數字繪畫及After Effects軟件。-娛樂型、傳播型-高遷古村網站

    -高遷精神空間數字化-從地方志中輯錄出仙居縣當地的祠堂、官學書院、佛寺、道觀及其他民間信仰場所,并

    以宋代山水畫風格的繪本對該些建筑進行再創作,并基于手繪圖稿制作動畫。-功能型、娛樂型、傳播型-高遷古村網站

    -吳氏家族十大紀事周邊(配圖、印章)-對《吳氏宗譜》、吳氏先賢著作、口述訪談資料等進行挖掘和歷史考證,整理并編撰十大故事,由藝術創作者繪制成圖畫,加蓋專制印章,圖畫經數字化掃描。-功能型、娛樂型、傳播型-高遷古村網站

    -高遷古村微電影-根據仙居、高遷提供視頻、文字資料,制作介紹高遷古村的微電影。-傳播型-高遷古村網站

    -數字互動游戲-根據高遷捷報樣式和內容,開發捷報游戲。-娛樂型-高遷古村網站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 文獻調研

    課題組調研的文獻范圍包括: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歷史文化村鎮保護領域。文獻來源包括: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國際公約、圖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科學報告等在內的各類文獻。課題組共搜集、閱讀200多篇國內外期刊文章、8本相關書籍,以及相關度較高的標準、規范共30余項。通過文獻調研,課題組基本上了解了歷史文化村鎮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研究現狀,掌握了現有的歷史文化村鎮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理念和手段,充分借鑒前人研究經驗,為本課題的開展打下良好文獻基礎。

    2. 實地調研

    本課題以高遷古村為實施案例。課題組組從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共赴浙江(以臺州市高遷村為主,以其他歷史文化村鎮為輔)進行了7次實地調研,共計41人/次。通過扎實的實地調研,課題組一方面深入了解高遷古村所處的地域、文化與社會環境,加強與當地相關政府部門、民間人士等的合作研究,深化臺州;另一方面搜集了豐富的高遷古村文化資料,包括:歷史名人的著作、文集、散篇文章,村志及縣府省志,行狀碑文,近代地方文獻、報紙文章,臺州檔案文博部門資料,以及村民手中保存的家庭資料等各種已存相關資料等,課題組還以口述訪談、照片拍攝、全景拍攝、3D建模等數字化記錄手段,形成了各類新資料。

    課題組開展的7次調研活動如下表所示:

    表1 課題組赴臺州開展實地調研情況

    序號-時間-活動-課題組參加人員

    -2016.1.7-首次赴高遷村,了解村落整體情況-馮惠玲、梁繼紅、馬林青

    -2016.4.19-22-帶學生到高遷調研并采集數據-馮惠玲、梁繼紅、馬林青、祁天嬌、吳云鵬及17名《數字記憶》課程學生

    -2016.12.19-12.20-考察高遷村、皤灘鎮、臨海臺州府城墻、溫嶺石塘古鎮-馮惠玲、羅楊、梁繼紅、馬林青、宮曉東、錢毅、徐擁軍、牛力、馬晴、及李沅儐、劉力超、馬蕓馨、張朔、秦東旭

    -2017.2-到高遷村調研捷報等-梁繼紅、劉捷、孫宇飛

    -2017.6.30-7.2-高遷全景數據和建筑數據采集-吳云鵬、數據采集技術人員4名

    -2018.4.5-7-赴仙居高遷征求網站設計意見并搜集資料,具體為:(1)高遷網站框架及風格研討;(2)高遷吳氏家譜數字版本與原版校對;(3)收集東宅家譜,考察民間繡片等收藏。-馮惠玲 梁繼紅 劉捷 譚國劍

    -2018.10.15-17-就高遷網站初稿征求意見,并為高遷本體研究等補充資源。-馮惠玲、梁繼紅、祝振媛、譚國劍

    -2019年4--

    總計:41人/次

    3. 國內外學術會議

    課題組成員先后多次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報告本課題研究成果,其中國內會議3人/次,國際及港澳臺會議20余人/次。

    (1)參加國內會議匯報的相關信息如下:

    ? 馮惠玲. 構建數字時代的社會記憶[C].敦煌文化遺產數字化國際研討會暨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學會數字人文專委會學術年會.甘肅:敦煌,2019年7月5日

    ? 馮惠玲.數字記憶視域下的傳統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C]. 中國民俗文化旅游發展學術峰會,2018年12月8日,黑龍江雪鄉。

    ? 梁繼紅.古村落記憶的數字傳播[C].古村落活態保護大會,2017年5月12-14日,河南三門峽市。

    (2)參加國際會議匯報的相關信息如下:

    ? Tianjiao Qi. A Bridge Back to 800 Years Ago— Digital Archiving in Chinese Ancient Villages[C]. South East Research Branch of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Archives, 25 June,2019, Singapore.

    ? Huiling FENG,Xiaoshuang JIA,Li NIU,ect..Building Digital Memory for Historic Urban Heritage: The Beijing Memory Project Experience[C].2018 DigitalHERITAG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 Expo.26-30 October 2018, San Francisco, USA

    ? Yue zheng,Jihong Liang, ect..Oral History construction for Ancient Villages in Digital Age: A case study of Shiquan Miao Village in Chongqing[C].2018 DigitalHERITAG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 Expo.26-30 October 2018, San Francisco, USA

    ? Xiaoshaung JIA, Ting CHEN,Yiyuan HU, Xiaodie YOU, Yue TAN, Shengnan YAO.Designing Edutainment Games fo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Peking Nursery Rhymes[C].2018 DigitalHERITAG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 Expo.26-30 October 2018, San Francisco, USA

    ? Mingxue Gou, Chiahua Lin, Yangnan Wei.Instructed by Dr.Jihong Liang.Pattern Collector:an Application that Spreads the Forgotten Meaning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tterns[c].2018 DigitalHERITAG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 Expo.26-30 October 2018, San Francisco, USA

    ? Sang Jing , Chang Ziyi, Tang Deqing , Directed by Niu Li.Beijing Spider -Web MemoryWeb Memory Based on the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the Face Recognition Applied in Beijing Old Photos[C].2018 DigitalHERITAG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 Expo.26-30 October 2018, San Francisco, USA

    ? Mengxun Wang, Leiqian Han, Yue Zeng, Da Yin,Instructed by Dr. Dan Wang.Interactive Virtual Former Residences of Celebrities of Beijing[C].2018 DigitalHERITAG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 Expo.26-30 October 2018, San Francisco, USA

    ? Jiao Wu, Dongyue Xue, Yuke Zhao, Jiaxiang Zhao,Xiaoshuang JIA, Ting CHEN.Serious Game for Spring Festival Culture in Beijing[C].2018 DigitalHERITAGE 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 Expo.26-30 October 2018, San Francisco, USA

    ? Tianjiao Qi.The Archival Bridge Back to Chinese Ancient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Gaoqian[C], Archives & Records 2018-SAA Resarch Forum,18 August,2018,USA

    ? Huiling Feng, Xiaoshuang Jia. Visualization of Chinese Genealogies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 A Case of Genealogy of Wu Clan in the Village of Gaoqian[C], 2018 Digital Heritage Conference,30, August,2017, Berlin, German.

    4. 學術交流

    國內學術交流方面,課題組通過座談會的形式,對上海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建設和數字人文研究開展調研,深入了解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資源開發背景下的數字資源建設的主要方法、措施和預期成果。

    國際及港澳臺學術交流方面,課題組多次與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開展雙向調研交流活動,了解臺灣數位典藏研究計劃中的數字資源建設工作和數字人文研究進展情況。此外,課題組成員祁天嬌在參加中美聯合培養博士計劃過程中,赴美國國家檔案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實地調研,了解美國在數字資源建設方面的經驗與學術研究進展。

    通過中外學術交流,課題組較為充分地了解了文化遺產數字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的已有經驗和研究成果,并就本課題研究的具體問題與國內外專家展開探討,對可能面臨的問題有了一定的預期與解決規劃,為后期研究工作提供了較好基礎。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 成果發布會

    課題組先后兩次發布了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如下:

    (1)2018年4月5日,課題組就高遷網站初稿在高遷組織專家進行階段性成果發布,內容涵蓋高遷古村數字化保護的思路、資源采集與加工、網站設計框架、網站風格等。

    (2)2019年4月13日,課題組就高遷網站主體建設在高遷組織專家進行階段性成果發布,內容涵蓋高遷古村數字化保護的實施路線、資源庫建設、網站等數字產品開發等。

    2. 《工作簡報》報送情況

    課題組共計報送13份《工作簡報》,主要包括總課題開題會、各子課題啟動會、總課題及各子課題階段性工作及高遷案例實施情況匯報等。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理論建構方面,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多維延展”理論及方法論的建立是一個難點,村鎮文化結構和文化要素的解析亦是一個難點。

    (2)協調村鎮文化數字保護與傳承的規范性與多元性,構建一個具有一定普遍適用性的通用模型是一個難點。課題組以高遷古村為案例對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路徑進行了深入探索與驗證,但這此案例經驗的通用性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檢驗。

    (3)技術跟蹤與適用性研究方面。目前歷史文化村鎮、數字人文、遺產保護利用等領域技術五花八門,層出不窮,且變化太快,但對其缺乏基本分類和組織,對技術之間的關聯關系缺乏權威參考材料,對技術的適用性研究受限。數字產品匹配性研究結論需要有一定的案例或實證,目前尚未開展。

    2. 改進措施

    課題組擬從三個方面進行改進:

    (1)進一步加強理論研究,完善本課題提出的“多維延展”理論,并建立歷史文化村鎮資源體系架構。

    (2)進一步加強對我國典型歷史文化村鎮的調研,深入探究村鎮數字化保護路徑的規范性與多元性;

    (3)加強技術研究方面的投入,從學術交流、數字產品考察、數字化項目調查等多個方面跟蹤相關技術,總結技術的應用場景和優缺點。

    3. 研究心得與意見建議

    歷史文化村鎮的歷史悠久、現存文化遺產錯綜疊加、民族地域特點迥異,因此,歷史文化村鎮文化異彩紛呈,增加了歸納解析的難度;再加上歷史文化村鎮文化傳承的現代斷裂,更增加了對其文化遺產深入解讀的難度。現代數字技術在虛擬再現、沉浸式體驗方面雖有一定進展,但是數字化表達本身還存在諸多的困難,例如,技藝、書法、詩歌、語言、藝術等領域的數字量化和數字表現就很困難,而人的無限細膩的感受性、主觀能動性、自由的意志與曖昧的情感則更是目前的數字化技術難以企及的。而在此過程中,如何結合藝術設計、藝術創意對擁有豐厚內涵文化進行數字解讀、數字詮釋、數字再現更是困難。以文化解析為內核,以資源構建和數字化呈現為兩翼,是本課題探索的能夠融合文化、技術與藝術來展現數字世界中的歷史文化村鎮的路徑。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 馮惠玲. 構建數字時代的社會記憶[C].敦煌文化遺產數字化國際研討會暨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學會數字人文專委會學術年會.甘肅:敦煌,2019年7月5日

    本次會議由敦煌研究院和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學會數字人文專業委員會聯合主辦,會議邀請了美國、英國、德國、日本、中國大陸及臺灣地區文化遺產數字化、信息技術、檔案管理、圖書情報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兩百余人,共同探討和分享數字人文研究領域最新的技術、理念和研究成果。

    馮惠玲教授的會議發言是本次大會的開場報告。她指出,遺產和記憶都來自過去,遺產是一種存在,記憶是對各種社會存在的映射,二者都會轉化為活的文化基因,滲透和融化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傳統中,伴隨人類社會的延續。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文化提供了構建古村落“數字遺產”和“數字記憶”的可能,即利用數字信息資源在網絡世界中還原、再造和再現物質世界、心理世界中的古村落遺產與記憶。數字遺產和記憶具有無邊的容量,廣泛的傳播力,長久的傳承力,文化元素的智能關聯與活化,靈活的擴展更新,以及豐富美妙的表現力,能夠滿足現實文化需要和對傳統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的雙重初衷,還可以衍生產品的方式獲得文化、教育、藝術、商業等方面的擴展價值。發言以高遷古村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實踐項目——“記·憶高遷 爰得我所”為案例,闡述了數字記憶構建的理念、過程和方法。

    該發言作為開場報告,引起了與會者的高度關注,不少學者對以構建數字記憶的方式傳承古村落文化表示贊揚。

    2. 馮惠玲.數字記憶視域下的傳統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C].中國民俗文化旅游發展學術峰會 . 黑龍江:雪鄉,2018年12月8日

    會議發言指出,現代化進程伴生了遺產和記憶危機。不僅是自然老化、時代更替的蠶食,現代化、信息化在創造輝煌物質文明的同時也會傷及遺產,淡化乃至摧毀記憶。許多承載著厚重文化基因的城墻、古建、村落、鄉路以及屬于一方水土的風情、習俗、傳統被摩天大樓和后現代主義思潮抹去和重塑。數字遺產和記憶以信息資源的整合與開發方式存在,建立在歷史、文化、科技、藝術的完美融合之上。歷史、文化是其內涵、靈魂與底色,決定它的豐厚度和價值取向;藝術、科技是其形體、結構和容妝,決定它的表現形態和感知效果。數字遺產和記憶是“建構”的結果,建構主體的立場、觀念、知識、情感都會投射到它的內涵與結構之中。數字遺產和記憶是資源整合、能力協同的產物,需要打破資源獨占、關門運作的舊模式,形成跨界聯手的新格局。

    3. 馮惠玲,加小雙. Visualization of Chinese Genealogies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 A Case of Genealogy of Wu Clan in the Village of Gaoqian(家譜的數字化展示——以高遷《吳氏西宅家譜》為例),2017年跨學科數字文化遺產大會(DCH2017)

    發言報告主要闡述如何通過數字化技術來呈現高遷古村吳氏家譜,這既是對文本的數字化挖掘,也是對家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這對于當下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領域里過多關注“實體”數字化保護來說,是較大的創新和突破,故而得到與會者的廣泛關注,有效擴大了課題研究成果的國際影響力。

    此次會議總計約有130名參會人員,90場現場報告,發言主題內容主要圍繞“數字文化遺產”而展開,從數字化和數字技術的層面多維度、多視角的展開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內容主題豐富而多樣,課題組都從本次會議中開闊了視野、獲取了新知識(包括新技術、新技術和新案例),這對于研究團隊后續研究提供了較大的參考和借鑒,也為相關研究的進一步展開打開了思路、拓寬了路徑。

    4. 梁繼紅. 古村落記憶的數字傳播[C].古村落活態保護大會.河南:三門峽,2017年5月12-14日

    會議發言指出,從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概念出發,以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理論為理論來源,運用社會記憶理論,尤其是文化記憶理論的成果,以及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民族學等相關理論和知識,在充分考慮到當前數字技術可能的實現功能前提下,運用數字化記錄建檔工具,建設歷史文化村鎮數字資源庫,多維延展地傳承歷史文化村鎮的數字文脈,實現傳統優秀價值觀認同,凝聚民族文化凝聚力。古村落數字化將綜合踐行古村落保護科學理念,如原真性、整體性保護、活態性保護、延續古村歷史文脈。古村落數字化采用的技術主要有數字掃描技術、遙感技術、數據庫技術、數字資源長期保存技術、多媒體技術、動畫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地理信息系統(GIS)、虛擬博物館技術等。

    5. 羅楊,梁繼紅,張凱,張朔.古村落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J].文化縱橫,2019(2):134-137

    古村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承載著中國數千年的文明。充分保護好、利用好古村落資源,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亦是我們義無反顧的擔當。但古村落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承在過去基本是依靠人工化、手工化的方式和手段,保護與傳承的主體高度集中,保護措施過于單一,加之自然條件限制及人為原因,難免使保護物出現斷代甚至缺失,以致無法完整再現古村落的原真面貌。此文從數字化保護視角出發,提出了古村落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模式的新路徑。

    文章認為,文章認為古村落數字化保護的基本原則與方法是“多維延展”,提出了三種古村落數字化保護模式,一是建立古村落數字化服務平臺,二是建立古村落數字化博物館,三是開發古村落數字化創意產品。同時,文章還以古村落數字化保護研究的階段性應用成果、具有傳統風貌村和民俗文化村代表意義的仙居高遷數字記憶平臺為例,展現了數字化保護技術對于高遷古村落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意義。

    該文章提出的古村落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模式的新路徑,為古村落的保存、監督、傳播與修復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技術。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進步,古村落保護與傳承的方法、技術、手段、效果將進一步獲得全方位的提升,極大地提升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可能性,讓古村落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遺產更好地澤被后世。

    6. 祁天嬌,馬林青. 歷史文化村鎮活態保護的新模式——基于數字資源構建的視角[J]. 檔案學研究,2018(3):44-50

    文章提出歷史文化村鎮保護是傳統文化保護中的重要內容,活態保護是以原生態保護為原則的重要保護理念,但現有活態保護研究多有理論化與理想化的傾向。此文立足信息資源管理視角,突破傳統活態保護單一要素研究局限,指出歷史文化村鎮原生態在數字時代的生存方式與需求發生變化,“數字生態”應是活態保護的新目標,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構建歷史文化村鎮數字資源體系。文章總結了歷史文化村鎮數字資源構建的宏觀框架,在此框架內以高遷古村數字資源構建為案例進行具體路徑分析。

    文章認為,現有的歷史文化村鎮保護以建筑學、社會學、歷史學和文化遺產保護等角度的保護為主流,內容包括發展史的記錄、文化空間的留存和傳承人的培養等三大方面,呈現“物質化”和“博物館”式特征,往往將歷史文化村鎮中的人、物與文化割裂開來。數字環境中,歷史文化村鎮的“原生態”發生內核變化,歷史文化村鎮的“數字生態”必須得到重視和加強保護。文章提出,將要歷史文化村鎮的文化史從實物史進化到數據史,將歷史文化村鎮的文化空間從自然空間、社會空間、人文空間擴展到數字虛擬空間,將歷史文化村鎮的文化資源主體開放到數字空間中的任何相關行為人。文章認為,基于文化遺產數字化,構建數字資源體系,將是未來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的主要內容。

    文章創造性地提出了保護歷史文化村鎮“數字生態”的理念,為學界有關歷史文化村鎮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7. 祁天嬌.“The Archival Bridge Back to Chinese Ancient Villages: A case study of Gaoqian”(通往古村落的檔案橋:以高遷為例),檔案教育與研究協會2018年年會(AERI2018)

    文章總結了國內國際在文化遺產保護、古村落保護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與不足,認為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實踐行動中,檔案界的參與和影響力都不夠強大,檔案視角的古村落及其文化遺產保護方法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和利用。文章第一次在國際會議上向國際檔案界與相關領域研究者,介紹了本項目的研究框架與階段性成果,尤其以浙江省臺州市高遷古村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為案例,介紹了本項目所主張的歷史文化村鎮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理論、方法和應用,在實際案例中的落地運用及其效果。

    此次論文宣讀作為本項目的第一次國際展示,有效地宣傳了古村落與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中國經驗,國際學界的反饋與回應,也為項目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了諸多寶貴經驗。

    8. 祁天嬌.“A Bridge Back to 800 Years Ago: Digital Archiving in Chinese Ancient Villages”(回到800年前:中國古村落的數字歸檔研究), 國際檔案理事會東南亞分會2019年年會(SARBICA2019)

    文章從數字歸檔、數字檔案管理和數字資源建設的方面,強調了檔案界對歷史文化村鎮及其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作用,呼吁更多的檔案工作者通過數字資源構建的方式,參與到歷史文化村鎮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中。文章分析了在中國古村落中,現有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及數字歸檔、新文化資源的數字生產與采集,以及基于文化資源的數字產品加工與開發等經驗、做法、成果與不足,為東南亞國家的檔案管理領域介紹了先進的中國經驗。

    借助關于本文的學術討論,東南亞國家檔案工作者為本項目的持續開展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借鑒,包括如何開展口述史采集和研究,如何通過藝術化手段開展歷史文化村鎮的檔案敘事等,這些都為項目內容的持續豐富和項目成果的不斷強化提供了寶貴的建議

    9. 徐擁軍,盧林濤.“文化—資本”框架:對歷史文化村鎮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新解讀[J].河北大學學報

    在文化表達更加復雜多樣,文化與社會的關聯更加豐富深刻的當下,傳統的“文化—記憶”框架難以支撐對歷史文化村鎮文化資源的解讀。文章基于文化資本理論,將歷史文化村鎮文化資源置于“文化—資本”的框架中加以審視,從更為宏觀的社會背景去理解文化,更多思考和探索文化與社會的雙向關系。本文借“資本”概念表現歷史文化村鎮文化資源的諸多特性,從資本視角出發,提供了解讀歷史文化村鎮文化資源的新面向。

    10. 洪澤文,徐擁軍.鄉村記憶工程建設的問題與對策—以浙江省慈溪市鄉村記憶工程為例[J].浙江檔案,2017

    鄉村記憶在延續鄉村文化,構筑鄉土社會以及推動學術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在城鎮化進程快速推進的背景下,鄉村文化遺產及鄉村記憶的存留面臨嚴重威脅。文章聚焦浙江省慈溪市的鄉村記憶工程,從建構模式、建構主體、建構方式等方面出發,分析建構過程中的實施現狀與問題,圍繞檔案部門指導力度、大眾認識度、展演方式及保障機制等方面,指出不足并提出創新檔案部門指導方式、提高社會大眾認知程度、突出鄉村記憶本土特色、借助現代傳媒展演力量、完善保障機制的發展策略,為全國各地啟動的多樣化鄉村記憶工程提供了創新發展思路。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下一步研究計劃主要從兩個方面開展:

    第一,加強對我國典型歷史文化村鎮的調研,深入探究村鎮數字化保護路徑的規范性與多元性。 以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為主,在文化類型分析的基礎上兼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選擇代表性實地調研村鎮,調研前擬寫調研提綱,內容涉及到精神氣質、宗族祭祀、讀書教育(學堂、科舉功名)、鄉村生活(家庭生活、公共生活)、舊物件、生產方式(技能)、年節習俗、歷史人物(賢子孝孫、歷史能人、文化名流、鄉紳……)、村貌變遷、人情關系、風水建筑、門第楹聯、家族墳塋等。協調村鎮文化數字保護與傳承的規范性與多元性,構建一個具有一定普遍適用性的通用模型。在實踐檢驗高遷古村數字化保護經驗的通用性。

    第二,加強技術研究方面的投入,從學術交流、數字產品考察、數字化項目調查等多個方面跟蹤相關技術,總結技術的應用場景和優缺點。以目前實踐中領先的數字項目為導向,調研數字化產品的最新成果、技術和方法,如數字敦煌項目(甘肅敦煌)、數字圓明園項目(北京)、數字故宮項目(北京)等。

    (課題組供稿 )

    (責編:孫爽、艾雯)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下载|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97|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网站| 中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2021成人国产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影院|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码|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9| 国产香蕉精品视频在| 精品九九久久国内精品|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久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福利视频| 色欲国产麻豆一精品一AV一免费|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网站|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91精品国产手机| 国产大片91精品免费观看不卡|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蜜芽tv在线| 中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福利网站| 人妖系列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午夜福利1000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薰衣草|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97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午夜一级毛片密呀| 国产精品va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99国产精品热久久久久久夜夜嗨|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成人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中文字幕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漫画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