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國際化城市治理,需要在城市管理、社會治理、公共服務三大領域精準發力,不斷開創中國特色城市發展新局面,以此為建設全球標桿城市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上海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著力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水平。城市治理現代化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作用和深遠影響。城市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時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當前,我國城市發展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世界城市“金字塔”體系也迎來了變革的重要機遇期。在國際競爭合作日益深化、全球治理協同性要求日益增強的背景下,以中心性城市為重要節點的城市網絡將發揮越加重要的作用,在我們黨和國家的全局工作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把握好世界城市體系變革的戰略機遇,以城市治理國際化為契機,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已經成為我國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的重點發力方向。
頂層設計與創新實踐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走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在此背景下,以城市國際化發展為契機和動力,助推新一輪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已經成為國內諸多中心城市的共識性選擇。
在中央精神的指導下,我國各主要中心城市結合自身稟賦優勢,設定了相應的發展舉措和目標。北京市制定出臺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明確了作為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四個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提出要努力打造國際交往活躍、國際化服務完善、國際影響力凸顯的重大國際活動聚集之都。除北京以外,國內其他中心城市也競相提出以國際化為核心的發展目標、具體要求與實施方案。上海市制定發布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到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重要發展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和《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深圳的定位是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到2025年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到本世紀中葉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由此,可以發現,強化城市國際化治理創新,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世界一流的全球中心城市,已成為新時代我國城市實現更高水平發展的內在趨勢和必然選擇。
打造一流城市治理體系的路徑思路
由于中西方國家在政治體制、歷史路徑、治理機制等方面的巨大差異,新時代強化城市治理創新,打造世界一流城市治理體系意味著不能照搬西方的城市治理模式,不能以削足適履的方式按照西方的治理模板來重構我國的城市治理體制,而是應在全球范圍內汲取城市治理現代化的有益經驗,規避治理陷阱,結合國內各大城市自身特點和環境,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路。
中國城市治理的國際化具有獨具特色的意涵,內在地指明了國際化的發展方向。一方面遵循國際一流的城市治理理念、治理要素、治理標準開展城市治理,兼容多領域、多主體、多內容的治理需求,在城市功能的輻射擴散、資源要素的配置聚集、綜合實力的排名比較、公共服務供給與提升、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對標世界一流城市;另一方面通過吸引和集聚國際資源服務于區域發展,從而把中國各中心城市治理和區域國際競爭力提升到國際卓越水平。具體而言,就是在綜合考慮各大城市整體性規劃與資源稟賦優勢的背景下,其一,明確國際化標準、配優國際化要素、鼓勵國際化參與、引領國際化議題、拓展國際化視野;其二,強化國際交往職能,提升融入世界城市體系并輻射帶動周邊發展的治理職能;其三,增強滿足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務職能,不斷優化和改進現行治理體制,因地制宜地探索城市治理國際化、構建現代化城市治理體系的“中國方案”。
中國特色國際化城市治理的建設方案
中國特色國際化城市治理可以劃分為城市管理、社會治理、公共服務三大組成部分。這一分類,也是目前凝聚共識程度最高、契合國內城市發展實際、符合治理現代化內在要求的可行方案。針對三大領域的治理特點,需要與之匹配相適應的治理思維和治理方式。其中,城市管理方面應側重管理效能,深化行政改革,兼顧秩序與效率;社會治理方面應不斷夯實治理基礎,激發社會活力,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系統性與有效性;公共服務方面應當強調便利性與均衡性原則,繼續提高公共服務質量與水平,增強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首先,打造世界一流的城市管理,需要創新城市治理方式,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堅持系統思維,對事關城市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周密部署,協同推進各方工作。堅持集約發展思想,科學劃定開發邊界,推動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式向內涵提升式轉變。在城市規劃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設運維等多種因素,推進“多規合一”。在城市建設過程中,要加強對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協調,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筑風格等“基因”,有序推進老舊城區綜合治理。在城市管理過程中,要繼續深化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確定管理范圍、權力清單、責任主體,為市場、社會主體創造更優質的發展環境,釋放城市發展新動能。
其次,打造世界一流的社會治理,需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制度建設,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要強化居民教育,繼續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多元主體通過各種方式參與社會治理,打造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格局。要完善多元主體參與的社會治理體系,理順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將本應由社會與公眾承擔的義務和職責賦予其相應主體,激發市場、社會等多元治理主體的參與活力,減輕政府的治理負擔,實現政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最后,打造世界一流的公共服務,需要盤活存量資源,保障增量投入,統籌推進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配套改革,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區便民服務的特色化、全覆蓋。同時,建立更為便利、高效的政務服務平臺,推進“放管服”改革,簡化審批和服務流程,整合行政審批和服務資源,建立綜合服務平臺,實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務,優化政務服務網絡覆蓋。在此基礎上,優化提升公共服務品質,推動城市公共服務質量全面升級,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國際化城市治理,需要在城市管理、社會治理、公共服務三大領域精準發力,協同推進。這就要求堅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相結合、經驗借鑒與本土創新相結合、系統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結合、秩序保障與活力激發相結合,不斷開創中國特色城市發展新局面,以此為建設全球標桿城市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單位:北京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清華大學現代治理技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