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都曉得多樣化是大趨勢,可是有些人在認識上陷于表面而不深入,籠統而不具體,片面而不全面,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多樣性是事物的一個方面。萬物,萬物,不管有多少萬,概括起來就是一個字:“物”。因此,多樣性是事物的一個方面,不用說,還有另一方面,那就是:統一性。
多樣性不是碎片化,統一性是多樣性的必然要求
笛子獨奏、鋼琴獨奏不需要現場指揮。交響樂不能沒有指揮。交響樂的指揮其名氣要比第一提琴手大得多。我多次進過音樂學院調研,最怕他們在課余時間各彈各的調,各唱各的曲,那噪音簡直讓人受不了。統一性就是有序性。幾百人的儀仗隊叫人越看越想看,那是因為有人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九龍治水也好,八龍治水也罷,群龍不能無首。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比樂隊、儀仗隊、龍治水更復雜。東西南北中,工農商學兵,科教文衛體,血緣、姻緣、地緣,如今還要加個網緣,都需要統起來。三軍不可無帥也,無序則亂,不統一是一盤散沙。對國家來講,無序是內亂、內戰。不是嗎?現在我們還能不時地聽到某些國家內戰的槍炮聲。英國的“脫歐”之所以變成“拖歐”,原因之一是各行其是,指揮不統一。多樣性是統一性形成的物質基礎和前提條件;統一性是多樣性的融合體、黏合劑、壓艙石,統一性是多樣性的軸心與靈魂。統一性是社會安定、團結、和諧、創新、發展的必須。多樣性與統一性有機結合,朋友遍天下,無往而不勝。
統一不是泯滅多樣,而是尊重多樣,包容多樣
統一不是為了減少多樣,更不是泯滅多樣,恰恰相反,是尊重多樣,包容多樣,保護多樣,促進更加多樣。多樣是差異,差異是矛盾,矛盾是取之不竭的動力。多樣本身就是平衡,是互相補充、互相制約的平衡。在多樣基礎上的統一,統一才高貴,才有價值。統一是統一于規則,用規則統一,用體現最大多數人利益的規則來統一。共性寓于個性之中。統一是群言堂,不是“一言堂”。統一是廣開言論,不是堵塞言路。統一,大統一,說穿了是統一于大海,統一到不拒涓涓細流,能納百川的“大海”。統一是為多樣提供更加出彩的大舞臺。“多樣→統一→更多樣→再統一→再更加多樣”,以至無窮,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這才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多樣統一律”。
要充分認識多樣性的二重性
現在有些人在談論多樣性時,多少有點“走直線”的毛病,只說“利”不談“弊”。盡管利大于弊,也不能不言弊。多樣化是美麗,是財富,但要看到美中有不足,富中有貧困。全球化是大趨勢,但是在全球化中有“逆全球化”。在逆者中,有不少是優勝劣敗中的敗者。敗者也是人。看透了這類逆者,就要重視對敗者、弱者的培植、安置,使其少逆、不逆。網絡化是大趨勢,但是在網絡化中有黑客,在“全民大播送”中難免有侵權者,難免有網絡犯罪,難免有“網絡病”。這就要求重視立法,立網絡法。人工智能在經濟中的比重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但是要注意消除發生在一些人身上的人工智能恐懼癥。面對恐懼癥,要講清楚“無人工,不智能”的道理,講清楚“智能”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手機是好東西。但是司機抱著手機開車有多危險!學生成天抱著手機不聽老師上課怎么辦?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要處理好多樣性之間縱橫交織的關系,需要立規限制手機亂用。新階層對國家富強做出很大貢獻,但內部差異很大、利益需求和訴求內容也參差不齊。這都需要協調,求出最大公約數。為了增進統一性的科學性,要堅持“兩點論”,不能只看正面,不看負面。包括最動聽的“交流”“對話”,在交流中別忘了會有“交鋒”,在對話中會有“對抗”。高超的“統一論者”要聞“負”則喜,敢于正視、樂于善于應對負面的挑戰。為了求同而允許有人發出不同聲音,允許有人從另一角度看問題,從而讓對策、預案更嚴密,形成正向良性循環。“水至清則無魚”。物極必反,不研究負面,說得輕一點是不全面,說得重一點是不愛護多樣性的美麗,不保護統一性的可貴。多樣性就是差異性。有差異方有比較與鑒別,方有擇優與互補,堅持求同存異,聚同化異,增進一致而不強求一律,包容多樣而不喪失主導。
為了尋找、放大統一性,在處理國際問題上,要堅持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人類共同生活在地表上的水圈、氣圈、生物圈中,怎么看命運都應當是共同的。可是事實上并非完全如此。國與國之間有友好的,也有敵對的。許多國家的領導人是為國為民的,也有國家的領導人是坑害百姓的。世界上200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也具有差異性、多樣性,要區別對待。對他們的人格和他們在他們國家的領導地位要尊重,但是也要看到他們中有口是心非、出爾反爾的,有對別國臺上握手,臺下踢腳的,還有公然干涉他國內政的。對一個國家有不同的評價是正常的,但不是沒有是非可分的。有的國際問題評論家在評論時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有的“贊”其一點不及其余,有的評論家是“拿人家的手軟,吃人家的嘴軟”,不得不幫人家隱惡揚善。評論國際問題也少不了“兩點論”,要區別官與民,要堅信任何國家的人民都是好的,包括大量社會團體也是好的。大官可能是小人,而小百姓則可能是大人。因此我們千方百計堅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為上海師范大學終身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