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論壇】
編者按
語言,是人類區別于動物的重要標識。雖然在日常生活中,語言無處不在,我們習以為常,但對于語言究竟何時誕生,應該如何習得,又會怎樣發展,普通人恐怕知之甚少。本期《語言文字》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視角,帶您重新認識語言,了解語言的奧秘。
宇宙的歷史138億年,地球的歷史46億年,生命的歷史40億年。在漫長的生命進化過程中,逐步產生了從低級到高級五個層級的心智和認知:神經層級、心理層級、語言層級、思維層級和文化層級。
據此,我們得以重新認識語言。在五個層級的心智和認知能力中,語言的發明對人類至關重要。抽象的表意符號語言的發明,使人最終進化為人;語言區別了人類和動物的心智,從而區別了人類和動物的認知;語言構成人類認知的基礎,在抽象概念語言的基礎上形成了人類思維,語言和思維共同構建了人類的知識體系甚至整個人類社會,知識的積淀形成文化。
從神經、心理到語言,主要是自然進化的結果;從語言、思維到文化,則完全是人類的建構,是人的精神創造。
進化 從神經、心理到語言
心智的進化
35億年生命的進化,可以看作心智的進化。從當代基因科學來看,心智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決定了生命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也就是說,心智的進化才是根本。
人類的口頭語言產生于距今600萬年至400萬年前,人類用大約200萬年時間,完成了抽象表意語言的進化。人類進化的三件大事——直立行走、火的使用和發明語言,主要是自然進化的結果,同時也是人類的創造和發明。
基因考古學證明,人類共同的祖先是非洲南方古猿。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南方古猿這支相對弱小的猿最終勝出呢?答案是語言。南方古猿發明了抽象的表意語言,可以表達抽象概念。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證明,一種語言越是抽象,它就越能協調更大范圍的群體行為。所以,相對弱小的南方古猿,通過更大范圍的群體行為,滅掉其他體力上更強大的猿和食肉動物,走出非洲,把自己的基因傳播到全世界。
腦與語言的雙重進化
20世紀對人類認知的研究,從神經、心理、語言、思維和文化各個層級全面展開。其中,腦與神經科學的研究,對揭開人類語言奧秘提供了重要幫助。
美國心理生物學家斯佩里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連續多年進行裂腦人實驗,最終弄清了左右腦的特化和分工:左腦負責記憶、時間、語言、判斷、排列、分類、邏輯、分析、書寫、推理、抑制、五感等,思維方式具有連續性、延續性和分析性特點。因此左腦被稱作“意識腦”“學術腦”“語言腦”“邏輯腦”。右腦主要負責空間形象記憶、直覺、情感、身體協調、視知覺、美術、音樂節奏、想象、靈感、頓悟等,思維方式具有無序性、跳躍性、直覺性等特點。所以右腦又被稱作“本能腦”“潛意識腦”“創造腦”“音樂腦”“藝術腦”。
為何左右腦會如此分工?美國學者麥克尼拉格、羅杰斯和瓦洛蒂加拉的團隊研究發現,左右腦分工起源于5億年前,遠早于人類歷史,早期脊椎動物的大腦已經具有不對稱性。研究還發現,人類左右腦的復雜分工起源于古脊椎動物生存需要的兩種原初功能——捕食(進攻)和防止被捕食(防御),隨著脊椎動物向更高級進化,左右腦發展出更復雜的功能,并按照相同功能進化在同一側的原則,發展出人類左右腦復雜而分工精細的各種功能。
為何語言功能進化在左腦?研究發現,發音的動作類似于咀嚼動作,而咀嚼與捕食相關,因此,言語和語言功能進化在左腦。20世紀以來,更多的相關研究證據顯示,語言的功能也不全在左腦,右腦同樣具有語言功能。具體地說,句法加工完全在左腦,因為句法就是邏輯。語用加工更多是在右腦,因為語用加工與語境相關,而右腦的防御功能與環境相關。令人驚訝的是,語義加工的能力左右腦都有,邏輯和腦功能在這里高度一致。
動物認知與人類認知
與心智的進化同步,語言也是進化的產物。動物有什么層級的心智,就會進化出相應層級的語言。美國人類學家迪肯在《符號物種:語言與腦的雙重進化》一書中,將人體進化生物學和神經科學結合,將符號學和人類學結合,把人看作一種符號動物,把語言看作是與腦共同進化的過程,突出進化在語言和心智發展中的作用。
語言產生于信息加工和群體交際的需要,所以,不僅人類有語言,動物也有語言。人類語言是一種表意的符號語言,能夠表達抽象概念,這是與其他動物語言的根本區別。
語言也有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史,語言的進化和發展依次經過肢體語言、聲音語言和表意的符號語言三大階段。
在人類進化史上,表達抽象概念的符號語言的發明是大事件。中國古代傳說黃帝史官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何以如此驚天動地?因為發明語言最終完成了人的進化,從此以后,人類的進化不再是或主要地不是基因層級的進化,而是語言、知識和文化層級的進化。
建構 從語言、思維到文化
抽象表意符號語言產生以后,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以概念、判斷、推理為主要形式的人類思維。在語言和思維的基礎上,人類建構了宏大的知識體系,形成了包括理學、工程技術、藝術人文、社會科學在內的學科體系。最終,知識積淀為文化,形成語言、思維、文化三個層級的人類心智和認知體系。
從語言到思維和文化,體現的是人類的建構和創造,在這個創建過程中,語言起到決定作用。
喬姆斯基:
語言學革命絕非偶然
1957年,喬姆斯基代表作《句法結構》的出版,標志著喬姆斯基語言學革命的開始,也標志著認知科學的啟航。
喬姆斯基語言學革命的內容和意義在于:建立唯理主義語言學和心理主義的語言分析方法;發現人類的先天語言能力(ILF);發現內在語言,建立普遍語法;建立形式語言和形式文法,確立人工智能的語言分析基礎——句法分析。最后,喬姆斯基的唯理主義語言學和心理主義語言學迫使他去尋找語言與心智的關聯,這最終導致認知科學于1975年建立,喬姆斯基因此被稱為“認知科學之父”。
認知科學起源于語言學革命,這絕非偶然。根據人類認知五層級理論,人類的語言區分了人類心智與動物心智,人類的語言構成人類心智和認知的基礎。所以,認知科學革命發生在語言學領域,是必然的。
沃爾夫:
語言決定論塵埃落定
語言決定思維,還是思維決定語言?在20世紀中葉以前,這是一個重大理論問題。第一個明確回答該問題的人是哲學家維特根斯坦,他在《邏輯哲學論》中明確提出,“我的語言限度就是我的世界限度!边@是最早的“語言決定論”。
1956年,美國語言學家沃爾夫再度提出語言決定思維的理論,這就是著名的沃爾夫假說,即語言形成思維的觀點。它由兩部分構成:(1)語言決定論,指語言決定非語言過程的觀點,即學習一種語言會改變一個人思維的方式。(2)語言相對性,指被決定的認知過程因語言不同而不同,因此,說不同語言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思維。這個理論提出以后,曾經產生過重大爭論,正反雙方都有充分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語言決定思維或思維決定語言。
認知科學建立以后,有關沃爾夫假說的爭論終于塵埃落定:語言決定思維,思維影響語言。
我們可以對“語言決定思維”這個命題給出一個演繹證明——根據人類認知五層級理論,低層級的心智和認知決定高層級心智和認知,高層級的心智和認知影響低層級的心智和認知;語言是第三層級的心智和認知,思維是第四層級的心智和認知;所以,語言(認知)決定思維(認知),思維(認知)影響語言(認知)。
塞爾:
語言建構人類社會
20世紀語言研究的另一個重大發現是,人是用語言(和言語)來做事的,人們不僅用語言來做一切事情,而且用語言來建構人類社會。這兩項重大理論貢獻是由牛津分析哲學家奧斯汀和美國哲學家塞爾創立的。
20世紀50年代初,奧斯汀相繼在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主持一系列講座,并將講座內容匯編為著作《如何以言行事》,“言語行為理論”就此誕生。這個理論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通過說話來做事,這是奧斯汀“使2500年來以任何一種方式研究語言的人蒙羞”的貢獻。
塞爾從他的老師奧斯汀那里繼承了正在創立的言語行為理論,并對其進行發展、完善。塞爾建立了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并通過意向性理論發展出心智哲學、社會哲學和社會建構論——人們用語言建構了社會、社會制度事實,以及社會實在性。這是迄今為止人們對人類心智和語言本質的最深刻的認識。2004年,塞爾獲得美國國家人文科學總統獎章時的評語寫道:“由于他的努力,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類心智。他的著作業已形成現代思想、辯護推理和對象性的藍圖,并規定了關于人工智能性質的爭論。”
文化與文明
從認知科學的五個層級來看文化和文明,我們會得到不一樣的結論。
第一,文化是人類認知的一種形式,也是最高形式的人類認知。人類認知五層級理論揭示語言、思維和文化這三種人類特有的心智和認知能力之間的關系,使我們更清楚地認清文化的本質。
第二,語言和思維形成文化,任何文化都離不開自己的語言,并由自己的語言決定。語言不同,決定語言之上的思維也不同,由語言和思維所形成的知識以及積淀而成的文化也不同。所以,語言的多樣性形成文化的多樣性。
第三,中華文化是漢語言文字和中華民族思維幾千年積淀的產物。中華文化的本質是農耕文化,其內核是儒道兩家的思想,自漢以后,儒家思想和文化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
第四,國學的基礎是小學。國學,除了《經》《史》《子》《集》,作為國學基礎的,是語言和語言學,包括語言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和版本目錄學,統稱小學。章太炎先生說:“蓋小學者,國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豈專引筆畫篆,繳繞文字而已。茍失其原,巧偽斯甚!
第五,文化和文明都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并由語言決定。文化就是“人化”,是人所創造的一切。所以,文化的歷史和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文明卻是晚近的事,它與城邦的發展相關。文化強調的是人創造的精神方面,文明強調和表現的是人的創造的物質方面。
(作者:蔡曙山,系貴州民族大學民族文化與認知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