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報道,需要記者以懷疑和批判的視角看待科學問題,要對信源與事實進行多方求證,不迷信權威,也不盲目地表達支持與贊揚。同時,科學永遠處于創新發展之中,報道應把握科技研究的局限性,不妄下定論。為此,科技記者應堅守專業精神,提高科學素養與媒介素養,熟悉傳播規律,以防范科技報道失范現象的發生。
科技報道是大眾獲取科技最新動態以及掌握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新媒體快速發展又適逢科技變革高峰期,科技報道的數量雖大幅增加,但報道缺乏說服力、傳播偽科學甚至失范等現象也日益嚴重。
專業精神缺失與“局外人”寫稿
在現代科學傳播中,新媒體及時、交互、便捷等特性決定其成為引領輿論應該考慮的關鍵因素。然而,科學本身復雜性和研究探索的艱難性使得科技報道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科技成果、把握科學信息的真實準確顯得尤為困難。當然也有許多問題和失誤是科技報道的記者和編輯專業知識缺失、報道技能不強和職業倫理失范導致的。當前科技報道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一是新聞報道的專業精神缺失,報道中表現為對科技成果定性判斷過度主觀,盲目給予向性肯定。在傳統媒體時代,相較于接地氣的社會新聞,科技報道專業性較強,內容高冷,受眾面較窄。而今,人人都是傳播者。為在眾聲喧嘩中博得眼球、增加流量,受新媒體影響,一些媒體加入“標題黨”隊伍,通常以斷章取義的方式炮制駭人聽聞的標題,“首創”“重磅”“前所未有”“驚人”“填補空白”等成為高頻使用詞,甚至出現把階段性實驗成果過度贊美成足以改變生活的黑科技的失范報道。如此一味追求傳播效果,必然導致報道立場偏頗,新聞性讓位娛樂性,傾向性凸顯,造成大眾對某項技術陷入病態般的狂熱和誤導,其實質是嚴重缺乏新聞專業精神的表現,甚而可能出現科技報道的“高級黑”現象。例如,對區塊鏈的報道,媒體基本都戴上“改變格局”的帽子,讓人們在一知半解中將區塊鏈等同于神器,誤導大眾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新聞報道的專業精神追求報道的客觀理性,同樣也是科學探索的代名詞,雙重標簽要求科技報道必須做到客觀、理性、真實、嚴謹。
二是“局外人”寫外行稿,重報道框架套路,輕科學和權威。目前擁有理工科知識背景的科技記者相對較少,采編過程中容易因科學知識素養匱乏,僅依靠傳統的新聞框架套路對科技信息進行模式化處理。科學知識在此過程中看似得到有效傳播,但由于撰稿人和編輯對科學一知半解,只能做到以“局外人”視角進行淺表性表達和傳播,因而常常出現報道結論缺乏說服力、有意回避關鍵問題、列舉論證方法不當、娛樂性大于科學性等問題。更何況,如今網絡新媒體行業的準入門檻較低,傳播主體多不具備采編科技信息的能力,因而造成科技報道中指鹿為馬的鬧劇頻頻出現。
三是弱把關助長偽科學出現,形成病毒式傳播。比如,自2018年11月26日起,部分媒體爭先恐后地將違背道德倫理的基因編輯嬰兒,當作彰顯科技實力的重大突破來報道。媒體之間的非理性競爭制造出煽動性極強的謠言擴音器。同時,新媒體環境下,瞬時性、互動性等傳播特性會使謠言以幾何式放大,呈現把關失控的態勢。
理性科技報道的對策與思考
第一,弘揚科學精神,堅持報道客觀真實。一篇科技報道,需要記者以懷疑和批判的視角看待科學問題,要對信源與事實進行多方求證,不迷信權威,也不盲目地表達支持與贊揚。同時,科學永遠處于創新發展之中,報道應把握科技研究的局限性,不妄下定論。弘揚科學精神不只是一句口號,它是推動國家進步的強大力量。為此,科技記者應堅守專業精神,提高科學素養與媒介素養,熟悉傳播規律,以防范科技報道失范現象的發生。
第二,尋找科技報道最佳平衡點。科技新聞通常涉及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或者科學規律。科學議題在報道時若采取簡單的平衡方法會導致受眾一頭霧水。如報道爭議性很大的轉基因食品時,若同時表述正反方的立場或給兩方觀點同樣的表達空間,會讓受眾產生轉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的困惑。科技報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一方面需要記者具備深入淺出的表達能力,避免術語堆砌。另一方面需要科技記者增強專業知識積累,深化與科技工作者的互動合作,形成面對爭議話題的判斷能力。
第三,增加體驗式采訪,嘗試個性化報道。當下,信息碎片化現象日趨嚴重,新媒體大多追求“短平快”,導致科技報道出現一家失實,萬家失實的現象。如何以創新思路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顯得彌足珍貴。《人民日報》“我在科技一線”推出過六篇以體驗式采訪為基礎的報道。體驗式報道讓冰冷的科學有溫度、有情感,使其有不被海量信息淹沒的價值。此外,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分眾化科技報道是發展的趨勢。《中國科普互聯網數據報告》表明,男性關注科技新知,女性關注健康與安全,18歲及以下群體偏好于視頻報道,而18歲以上群體青睞圖文報道。許多歐美國家的專業科學網站類目與細分已開發成熟,一篇科技報道會衍生出為青少年提供的科技游戲與動畫,提供給教育工作者相關的教育資源等鏈接。報道手段的不斷創新,才能真正將科學內涵得到有效傳達。
第四,把握時機合理“蹭熱點”,新聞發布與科學傳播相結合。很多時候,熱點新聞中會包含科學原理或前沿科技,諸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發現行星繞太陽系外的太陽型恒星運行、柯潔對戰阿爾法狗等。一般大眾在此類新聞報道后的兩三天內都會對其中涵蓋的知識有強烈的科普需求。敏銳把握社會焦點,合理選擇科技報道題材,才能獲得受眾青睞。此外,很多日常新聞單獨發布時傳播效果并不理想,但如果挖掘出其中的科學知識,以有趣味的方式呈現,會提高公眾的接受度。例如,電影《中國機長》的宣傳通稿大同小異,但微博號“丁香醫生”結合劇情科普了飛機顛簸帶來的視覺影響及玻璃掉落的真實感受,能激發閱讀者的觀影欲望。這種“蹭熱點”方式是未來科技報道可發展的方向。
第五,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合作,形成互補與共振共贏,科學有效地傳播好科技新聞。在新媒體語境下,受眾的媒介使用習慣發生巨變。我們也可以強化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合作,借媒介融合的東風,一批科技公眾號、科普微博、科學知識付費平臺等得以誕生,它們試圖讓科技報道獲得新生。“基因編輯嬰兒”事件開始于傳統媒體的一致贊美中,而首先發出質疑的是“丁香園”“果殼”等自媒體。這些科普新媒體平臺依靠專業化程度高的運營團隊,在事件發酵后積極獲取多方信源并及時取證發文,成為此次事件的科普主力軍。因此,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不妨嘗試合作,揚長避短。專業自媒體可以在科技常識普及、科學研究專業化分析等方面與傳統媒體合作并幫助其適應信息傳播分眾化趨勢。同時,傳統媒體亦可為自媒體提供更多傳播平臺來提高其知名度。二者優勢互補,協同健康發展,凈化科學傳播整體環境。
在新媒體時代做好科技報道,我國可以借鑒歐美一些國家的成熟案例,探索“互聯網+科學”的新型傳播模式。如,以NASA為代表的政府機構,通過Facebook、Youtube等第三方網絡媒體平臺,更大范圍地傳播有關最新成果的科普短視頻。美國專門設置科學媒介中心網站,為科技記者在撰寫報道時提供數字證據、背景資料、科學預警等服務。科學共同體與政府機構等助力媒體,不僅為傳播者提供了便利與資源,同時以生動有趣的方式潛移默化地使受眾科學素養得以提高,有利于科技報道走上規范化發展道路。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