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文化與意識形態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張小平在《人民論壇》撰文指出,國際文化秩序是國際文化主體基于現實文化利益分配及理想文化利益追求,依據既定制度、準則、規范和機制而形成的國際文化關系。體現國際文化秩序的國際文化格局顯示國際社會主要文化力量的對比狀態!耙粠б宦贰苯ㄔO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理念是共同發展,目標是合作共贏。它使得國際文化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促進國際文化秩序由舊變新。
自20世紀初以來,伴隨第一輪自西向東的經濟全球化浪潮,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利用經濟優勢、信息優勢將“西方化”的文化價值觀“輸出”到非西方的發展中國家,從而形成以西方文化價值觀為基礎的國際文化秩序。在這一文化秩序框架下的國際文化關系,其主要特征表現為,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進行單向度的文化擴張,并借此維持其在國際上的文化霸權地位。從而導致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受到巨大沖擊,民族特性被弱化、政治思想異化以及意識形態西化,文化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有數據表明,目前美歐文化產品占據世界文化市場總額的76.5%,各個國家、地區所傳播的新聞,超過90%被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國家壟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其主導的國際文化秩序中所追求的目標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推行與其文化特質相符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和宗教思想,最終構建一個由擁有相近文化價值體系的“自由民主國家”所組成的世界。這一目標及其相應行為充滿了文化霸權主義色彩。
21世紀以來,隨著新興經濟體群體的崛起,世界經濟的重心開始從傳統發達國家向新興經濟體轉移。“一帶一路”揚棄了西式全球化,打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合作架構,實際上開創了自東而西的新型全球化,意味著重塑全球化的新格局。正如國外學者所指出的,“一帶一路”建設是“對現有全球化框架進行了革命性改造”,“大刀闊斧地重塑全球化的面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并給出了新的指導原則,希望可以滿足各方利益需求”。在此背景下,國際文化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主要特征表現為,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主張各國文化和諧共生,以“互聯互通”的伙伴關系為著眼點,推動各國民眾以平等、友善、互助、合作的精神展開交往、交流、交心,實現不同文化的和諧共處、文明互鑒。文化不再是“單向”輸出,而是“雙向”互動。這一新型國際文化秩序的目標在于,尊重與各國獨立文化特質相符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和宗教思想,致力于各國文化的互學互鑒,主體價值實現從“個體價值”向“公共價值”轉變,最終塑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趙云來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