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改善創新環境、提高創新能力,是當下中國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科技型企業具有建成周期短、創新能力強、決策機制靈活、適應市場多樣化需求等特點,不僅是實現創新驅動的有效載體,更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但是,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難以完全依靠內源融資,往往需要借助債權、股權等多樣化的融資渠道解決資金問題。不同來源資金所構成的融資結構具有成本和效應的差異。科技型企業融資結構的優化與選擇對企業資源尤其是創新資源配置有較大影響,且直接關系企業的創新活力。因此,政府應為企業融資結構優化、創新活力激發以及促成兩者協調匹配發揮應有的作用,形成“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合力。
多渠道完善扶持方式,提升企業自我造血能力。首先,政府應深入推進改革,進一步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例如,長三角地區率先探索稅收促進“五新”發展的包容性審慎監管機制就是將稅收紅利轉化為創新動力,進而激發科技型企業的發展活力。其次,政府應引導企業集聚高科技人才,加大研發投入、研究機構建設和產學研合作力度,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同時,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整合創新創業要素,為科技型企業創新活動提供更為高效的服務平臺。最后,大力推進企業孵化器、科技園區等創新創業載體建設,為科技型企業進行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新產品研制提供立體化、特色化、專業化、高效化的科技創新服務支撐。此外,建立科技型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提高企業創新活動的便利性,從而使其能夠獲取更多內源融資,形成企業內部創新驅動的加速效應。
構建多元化的財政科技投入體系,降低和分擔企業創新成本與風險。一是政府可采用直接投資模式,將財政資金投放到有實際需求的科技型企業,并針對目標企業的行業前景、創新能力等進行科學評估,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政府可通過對科技貸款貼息、減免稅收、設立專項補助基金等形式,引入動態化補貼機制,激勵企業有效合理使用補貼。二是發揮政府在企業融資過程中的增信作用,通過設立風險擔保基金為企業融資提供保證,助力企業創新獲得外部資金支持。三是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吸引更多社會資本跟進。同時,設立面向科技型企業的引導基金,紓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增強企業創新投入主體的能動性。通過政府引導、示范和信號傳遞,形成“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
拓寬科技型企業融資渠道,奠定企業融資結構優化的基礎。“麥克米倫缺口”是眾多科創企業發展中面臨的困境。因此,政府應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形成適應創新發展形勢的融資結構。對于初創期和成長期的科技型企業而言,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等股權融資是其主要外部融資渠道,也是更利于企業創新的渠道。但我國風險投資市場規模總體較小,風險投資進入和退出機制不完善,限制了風險投資市場對科技型企業創新的進一步支持。因此,政府應為風險投資等股權投資機構營造健康的投資環境、穩定的金融市場、健全的法律體系。細化創投引導基金市場職能,圍繞科技型企業的不同生命周期,建立全過程、滿足不同融資需求的投資基金,加快基金審批速度,發揮股權融資對科技型企業創新的正向促進作用。
在目前債券市場門檻較高的情況下,銀行信貸資金是科技型企業債權融資的主要構成部分。因此,應進一步發揮銀行業在金融業中的“主動脈”作用,支持商業銀行設立科技支行,開展科技型企業的貸款業務;鼓勵商業銀行構建針對科技型企業的信用評價和不良貸款管理體系,完善風控措施,緩解自身貸款風險。政府應完善科技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和開展科技信貸融資補貼,為科技型企業增進信用、分散風險、降低成本;激發商業銀行開展科技信貸業務的熱情,優化設計科技型貸款的投放機制,完善貸款審批機制和管理監督機制,健全相應的激勵獎懲機制。
引導企業合理選擇,優化自身融資結構。政府應引導企業根據自身實際投融資需求,選擇與之發展周期相匹配的融資結構,保證創新投入和成果轉化的不竭動力和持續穩定性。科技型企業的經營管理者應根據自身發展的不同階段和資金需求狀況,選擇合適的融資結構。注重不同來源資金的差異化影響,做好融資結構規劃,合理使用資金并適時進行融資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有效保證企業研究開發、技術轉化和產品創新各環節的資金,從而實現創新投入到創新產出的高效轉化。克服融資過程的短視行為,避免盲目融資所導致的資金錯配和低效使用,做好創新投入風險和收益的預估。
科技型企業應規范內部各項財務管理活動,明確相關人員權責,建立相應的工作流程,提高財務報告的真實性、針對性、準確性,緩解企業與外部投資人的信息不對稱性,為企業實現最優的融資結構提供保障。此外,企業應建立內部的針對創新投入的融資結構會計報表,真實記錄企業創新投入和產出的過程,為企業選擇和優化更為匹配的融資結構提供決策依據。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企業應利用新興信息技術,提高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和融資結構調整的精準性。監測企業創新活動中存量資金的使用結構和效率,加快資金周轉,保證創新活動中資金投入的持續性。同時,加強對企業融資結構的適應性研究,縮短資金結構調整的時效,降低創新成本和風險,保障資金的有效供給,進而達到企業融資結構優化和創新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環。
(作者單位:蘇州科技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