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既是總結國家建設一般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認識,更是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要求。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應重點圍繞財政對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充分發揮其在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和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等方面的基本功能,不斷提高財政運行的制度化、法治化、規范化水平,逐步形成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求相匹配的財政體系、制度能力和總體效果。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進一步提升其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基礎地位和支撐能力,是新時代財政建設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建設強大的財政是世界主要國家發展的重要歷史經驗
財政建設關系國家穩定與發展,財政強則國家強,財政弱則國家弱。
從我國歷史看,西漢的鹽鐵專賣、唐代的兩稅法、宋代的王安石變法、明代的“一條鞭法”等改革措施,為這些王朝的發展奠定了重要財政基礎;而許多朝代末期的政治混亂、社會動蕩和政權更替,大都是從財政衰敗開始的。古人將這一歷史經驗總結為“財者,為國之命而萬事之本。國之所以存亡,事之所以成敗,常必由之”。
從世界主要國家發展歷程看,英國近代向“稅收國家”轉型,幫助其獲得穩定持續的財政汲取能力,形成了具有近代財政雛形的制度安排;“光榮革命”后確立的稅收法定和公共預算體制,為英國在工業革命中崛起奠定了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實施預算制度改革,奠定了現代國家建設的基礎,推動美國步入世界強國之列。
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必須以與之相適應的財政建設為基礎和支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提出了“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要求。財政建設應立足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加快探索和推進財政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形成與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相匹配的財政體系和制度能力,為實現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步走”戰略安排提供基礎性、制度性、保障性支撐。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
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財政都發揮著重要的基礎和保障作用。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了具有強大整合能力的制度體系,通過統一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為新生的人民政權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保障,對我國迅速擺脫“一窮二白”落后面貌、實現從落后的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為了適應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的需要,國家財政通過預算、稅收、國債、補貼等各種政策手段,優化資源配置、調節國民收入,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進步,為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奠定了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判斷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首次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的重大判斷,并根據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戰略使命、根本目標和基本內容,為新時代財政改革實踐注入新內涵、指明新方向,為財政建設助力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作出了一系列戰略規劃。
在實踐基礎上,我們黨對財政建設規律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強調財政的人民性,指出“我們要使人民經濟一天一天發展起來,大大改良群眾生活,大大增加我們的財政收入,把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的物質基礎確切地建立起來”。鄧小平同志高度重視財政對推進社會主義革命的重要作用,指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就是要建立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財政要保證這一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對財政的本質內涵和建設規律的認識進一步深化。江澤民同志指出,“財政是一個經濟范疇,又是一個政治范疇,事關治國安邦、強國富民”。胡錦濤同志指出,財稅工作是黨的事業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預算里面體現了黨和政府的政策和宏觀調控意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科學總結并進一步深化了對財政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的重要論斷,使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和中國特色財政建設規律的認識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和境界。
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應堅持的幾項重要原則
面對新時代新要求,特別是圍繞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和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這一定位,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應堅持以下幾項重要原則。
堅持以國家為主體、以人民為中心。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國家是財政的主體,財政是國家干預經濟活動的工具,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處于基礎性地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財政定位上升到國家治理的高度,進一步深化了對財政本質的認識。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強調將人民主體地位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中?梢姡袊厣鐣髁x財政的國家主體性就是人民主體性,二者的統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財政的本質特征,也是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必須堅持的首要原則。
堅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自從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認識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將市場經濟運行一般規律與政府宏觀調控、有效治理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有機結合,不僅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和市場關系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也為正確認識財政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的戰略定位和基本功能提供了基本遵循,是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必須把握的重要原則。
堅持有利于增強我國的國際地位。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與我國綜合實力和世界影響力相適應,財政建設應著力滿足我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實踐需要,通過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支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發展,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應把握好的實踐路徑
按照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對財政改革發展提出的要求,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應把握好以下實踐路徑。
著眼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點圍繞財政對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充分發揮其在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和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等方面的基本功能,不斷提高財政運行的制度化、法治化、規范化水平,逐步形成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求相匹配的財政體系、制度能力和總體效果。
準確把握處理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按照“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要求,重點抓住和解決多層級政府間事權劃分尤其是省以下地方政府間事權劃分這個改革難點,依據事權關系合理確定支出責任、收入劃分和財力統籌,著力形成既能夠保證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又能夠充分發揮地方積極性的政府間財政關系。
發揮財政作為綜合性政策手段的作用。健全協調機制,發揮財政對創新和完善國家宏觀調控、服務國家發展規劃的導向作用,重點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等重點工作,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財政保障。
穩步推進稅制改革。根據我國經濟結構、稅源結構的發展變化和稅收征管能力的實際水平,通過優化稅制結構促進直接稅和間接稅調整。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充分發揮直接稅在宏觀經濟中的自動穩定功能;適當降低間接稅的稅負水平,減少對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干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全面規范稅收優惠政策,消除對不同市場主體差別稅收待遇,形成公平規范、結構優化的現代稅制。
加快推進預算決算公開。嚴格界定財政信息公開與保密的范圍,為陽光政府、責任政府建設提供保障。在確保依法理財和防范財政風險的同時,保證社會成員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將政府收支全部納入預算管理,體現預算的統一性、完整性和規范性。改進年度預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在執行中強化預算約束,加強財政結轉結余資金管理,健全預算績效管理機制,通過對預算績效評價結果的合理使用達到約束財政行為、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果的目標。
(作者為東北財經大學校長、東北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03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