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曲阜視察時,發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大方針。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民族復興偉業作出的戰略決策,也是給山東提出的重大歷史課題、時代考卷。2014年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勉勵我們“用好齊魯文化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總書記親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要求山東傳承紅色基因,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我們牢記總書記囑托,按照“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的目標定位,努力將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革命精神的重要誕生地,打造成為彰顯文化自信的示范區、輻射區,以高度文化自信守護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為中華文明不斷煥發新的生機活力作出貢獻。
一、文化自信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蒞臨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這是一個歷史時刻,昭示著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春天已經到來。在孔子研究院,看到《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總書記邊翻閱邊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講文化自信,我們有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氣。有學者指出,“歷史上與中國文化若先若后之古代文化,如埃及、巴比倫、印度、波斯、希臘等,或已夭折,或已轉易,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唯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綿永其獨立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巋然獨存”。中華文化數千年一脈相承,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不但勇于創新創造,而且擁有頑強的自我修復能力和非凡的吸納包容品格。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從內心深處強烈認同民族文化承載的價值理念,增強堅持文化自信的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自豪。
山東文化資源富集、圣哲輩出,孔子故里和儒家文化是山東在文化資源和文化建設上獨有的優勢。泰山腳下、黃河岸邊這片齊魯熱土,還誕生了墨子、孫子以及墨家文化、工匠文化、兵家文化,涌現出書圣、算圣、醫圣、農圣、工圣等眾多名家智者。在革命戰爭年代,齊魯大地更是革命文化的重要源泉,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感天動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正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長期居于主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來由的一個重要途徑”。世界儒學看中國,中國儒學看山東。為了落實好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我們實施“儒學大家”計劃、“大師引進工程”,面向海內外選聘儒學大師;實施學術研究工程,推進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十三經注疏》等古籍整理工程及“孔府檔案學”研究;辦好世界儒學大會,加快建立具有全球主導力的世界儒學中心,使我國在東亞儒家文化圈中居于主動,在世界儒學傳播和研究中始終保持充分話語權。
堅定文化自信,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抵制各種錯誤傾向。關鍵是落實總書記強調的“四個講清楚”,即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這就需要我們堅守文化本根,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以客觀科學禮敬態度對待民族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脈;堅持推陳出新,反對食古不化;堅守文化理想,反對急功近利;堅持開放包容,反對唯我獨尊、妄自菲薄;堅持與時俱進,適應現實生活需要,不斷進行創新發展。
二、文化自信傳承于紅色基因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叮囑我們,紅色基因就是要傳承,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經歷了多少坎坷,創造了多少奇跡,要讓后代牢記,我們要不忘初心,永遠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總書記的諄諄教誨,不斷激勵我們擔負起傳承紅色基因的歷史責任。大力弘揚沂蒙精神,正是山東傳承紅色基因的直接任務。沂蒙精神誕生于沂蒙老區,發展于齊魯大地,是山東人民一代代傳承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的升華,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孕育于“文化自信”的胚胎里,成長于“文化自信”的土壤中,是廣大干部群眾砥礪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注沂蒙精神和紅色基因傳承。2013年11月,總書記在山東視察時專程來到臨沂。他深情指出,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與延安精神、井岡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是黨和國家的寶貴精神財富。總書記把沂蒙精神的特質高度概括為“水乳交融、生死與共”,深刻揭示了黨同人民、軍隊與老百姓同心同向、血肉相連的關系,對馬克思主義政黨為了誰、相信誰、依靠誰,對黨的初心和使命,對人民群眾為什么堅定跟著共產黨走、黨為什么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對什么是忠誠擔當、無私奉獻,對如何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永遠充滿生機與活力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深刻回答,為不斷發揚光大沂蒙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們把弘揚沂蒙精神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的現實檢驗,對弘揚沂蒙精神作出全面部署。省委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弘揚沂蒙精神、以堅定的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發展,出臺《關于大力弘揚沂蒙精神的意見》,從深化研究闡發、創新宣傳普及、推進教育傳承、融入黨的建設、加強組織保障等方面作出系統部署。聚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提出的目標定位審視工作,對傳承紅色基因進行再部署、再落實。
山東革命文化資源豐富,是文化自信的堅實底蘊。一處處遺址、一件件實物可感可信,是弘揚沂蒙精神的生動教科書。在全省持續開展革命遺址普查工作,出臺紅色文化研學旅游實施方案,從全省層面整合重組紅色資源,推出豐富、管用的紅色旅游產品體系。
為深入研究闡發沂蒙精神,省委主辦“水乳交融 生死與共”沂蒙精神與新時代黨群關系高層次理論研討會。省社科規劃項目中專門設立“沂蒙精神研究”項目,每年列出一批重點選題。充分利用現代傳播手段和載體進行紅色文化的教育和傳播,沂蒙精神網上VR全景黨性教育平臺、膠東抗戰第一槍紀念館網上展館紛紛上線運行。截至目前,全省184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都實現了網上訂票、網上瀏覽。
運用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等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紅色故事,讓紅色文化直抵人心,讓紅色精神潤物無聲,感染力、實效性強,受到群眾歡迎。2019年2月27日,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在山東省會大劇院上演,場內座無虛席,掌聲一次一次熱烈響起。全劇唱段催人淚下,琴樂動人心弦,唱腔樸實優美,是弘揚沂蒙精神的又一力作。反映膠東300多名青年母親用乳汁哺育1223名革命后代的紅色舞劇《乳娘》,在北京演出期間,同樣引起熱烈反響。
傳承紅色基因,青少年是重中之重。全省建成240多個省級和900多個市、縣級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共開展活動3萬多場次。去年組織開展“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主題教育活動,讓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五老”當好傳承紅色基因的“好園丁”,舉辦巡回宣講1150余場,直接聽眾達33.7萬人次。
三、在培根鑄魂中彰顯文化自信
在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有一面引人注目的“家風墻”,貼滿村里文明家庭、家風家訓、十佳孝星等評先樹優活動獲選人員的照片,照片上的人一臉純樸,有的甚至有些緊張,這堵墻是村民眼中最紅的“明星榜”。這是山東推進中華傳統美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個剪影。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用傳統美德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彰顯文化自信的具體表現。山東是禮儀之邦,歷來崇德向善,“管鮑之交”、“子路負米”、“雞黍之約”、“孔融讓梨”等美德故事俯拾皆是。只要堅持“兩創”方針,就能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光照亮現代心靈,達到以文化人、培根鑄魂的目標,從而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領導干部是關鍵少數,政德是社會道德的風向標,對道德建設具有引領作用。從豐厚的中華優秀傳統道德資源中汲取營養,是政德建設的重要途徑。我們遵照總書記強調的“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要求,立足孔孟故里獨特的文化資源,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中,創新形成課堂教學、現場教學、體驗教學、禮樂教學等“四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打造獨具特色的“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在加強干部政德修養、增強干部文化自信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訓體系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目前,學院承接各類班次1100多期,培訓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6萬余人。
“義利兼顧,以義為先”是傳統儒商的一貫主張。從“三致千金三散千金”的陶朱公,到“至誠至上,貨真價實,言不二價,童叟無欺”的孟洛川,再到怒砸冰箱的張瑞敏,這種追求一脈相承。我們普遍建立“誠信紅黑榜”,褒揚守信,懲戒失信;舉辦首屆儒商大會,大力弘揚仁義、誠信、創新、和合、規矩、擔當的新儒商精神。
“文質彬彬,然后君子。”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春風化雨、成風化俗,在全社會形成良風美俗,是文明進步的基礎性工程。面向城鄉,實施“四德工程”,全省城鄉建成“善行義舉四德榜”。面向基層,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著力打造思想引領、道德教化、文化傳承一體化的城鄉基層綜合平臺。面向家庭,加強家風建設,開展“五好家庭”創建、“最美家庭講家風”巡講等活動,以家風帶民風,以民風助鄉風。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要從青少年抓起。引領他們傳承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濡染中華文化的生命底色,是傳承民族文化根脈的百年大計。致力于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山東樣本”,組織編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材,率先在小學、初中和普通高中3個學段全面開設傳統文化課程,納入地方必修課管理,將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
四、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增強文化自信
2018年9月26日至28日,在孔子誕生地曲阜尼山,第五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隆重舉行。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的26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尼山圣境,探討“同命同運,相融相通:文明的相融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以開展世界不同文明對話為主題,以弘揚中華優秀文化、促進中外交流、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宗旨,致力打造具有“世界思想哲學論壇”的國際思想文化對話交流平臺,自2010年以來,已在山東舉辦5屆,并在紐約、巴黎、曼谷等地舉辦分論壇。這是以高度的中華文化自信為基礎,踐行總書記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文明交流互鑒理念、切實增強中華文化國際認同的實際行動和重要步驟。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總書記又一次倡導“四個堅持”,強調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以儒家思想為主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廣闊的國際對話空間。儒家思想蘊藏著解決當今世界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它源起中國,卻能遠渡重洋傳播全球,早已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僅有文明對話的底氣和自信,而且在交流互鑒中進一步增強了這樣的底氣和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成立不同文明間對話的平臺,以捍衛、傳播、促成文明對話。在舉辦對話交流活動中,我們體會到,緊緊依托高端平臺主動設置議題,能夠更好引領輿論,強化中國聲音,進而形成文明對話高地。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創辦以來,圍繞“和而不同與和諧世界”、“傳統文化與生態文明”、“文明的相融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時代主題,先后開展了儒家文明與基督文明、猶太文明、印度文明、巴哈伊文明等多個世界文明對話,引起國際社會廣泛熱議。此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舉辦“文明多樣性與亞洲未來”專題研討會,圍繞維護亞洲文明多樣性、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開展對話交流。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開放包容既是文化自信的表現,更是文化繁榮的動力。戰國時期位于山東臨淄的稷下學宮,能夠推動形成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百家爭鳴局面,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今天,更應樹立全球視野,加大“請進來”力度,加快“走出去”步伐。多年來,我們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開展“山東文化周”、“孔子文化周”、“孔子文化展”等系列活動,打造提升“孔子故鄉·中國山東”品牌。以孔子誕生地尼山命名的尼山書屋,以書為媒傳播傳統文化,自2013年7月以來,已在亞歐等22個國家建立38家。通過這些活動,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起來,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擴大國際傳播力、影響力。
“親戚越走越近,朋友越交越深。”山東融入國家倡議、挖掘齊魯文化優勢,開展“齊魯文化絲路行”活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政府間交流合作機制,著力把山東建成“一帶一路”國際人文合作交流中心和重要基地。抓住各種節慶節點,采取靈活生動的形式,加大文化推介力度效果更好。2019年春節期間,山東共組織21個團,赴14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歡樂春節”活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與世界各國交往交流中,十分注重運用國際社會易于接受的話語和表達,樹立了講好中國故事的典范。我們努力創新傳播手段,講有溫度有質感的中國故事。上合組織青島峰會是向世界展示山東的國際級平臺。在峰會上,我們精心打造《有朋自遠方來》燈光焰火藝術表演,設計制作《齊魯文化精粹》等14類多語種版本外宣圖書,推出《孔子故鄉·中國山東》形象片,受到各國友人歡迎。魯劇《瑯琊榜》、《父母愛情》、《溫州一家人》等在海外掀起了收視熱潮。這些成功案例給人們強烈的正向激勵。
我們深入探索如何做大文化的產業屬性和經濟功能,努力在提升能級上實現新突破,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興”起來,增強交流互鑒實力。今年春節期間,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創造票房奇跡,該片連同春節期間另一部熱映的影片《瘋狂的外星人》,都是在青島東方影都影視產業園拍攝的。著力把文化創意產業列為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十強”重點產業,設立100億元文化產業投資母基金,重點規劃了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齊文化傳承創新示范區,以及大運河文化帶、齊長城文化帶、山東海疆歷史文化帶。“尼山圣境”等重大工程建成開放,“中國教師博物館”等一批重點文化項目正加快建設,為全省文化產業提供“新引擎”。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中華文化走進繁榮興盛的新時代。在這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我們將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增勇氣、強底氣、壯豪氣,奮力奏響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樂章!
(作者:中共山東省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