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立項一年半來,進展順利,課題組成員(課題負責人徐勇發表文章,均用徐梓的筆名)發表文章25篇,其中4篇發表在CSSCI上,均標注課題號,另外標注課題號的非C刊論文2篇,2篇發表在報紙上,沒法標注課題號,但均被《新華文摘》轉載。又出版中小學傳統文化教材10冊。出版普及傳統文化的小冊子《秀才》一部,另有《舉人》一部即將出版。在2017年4月23日《光明日報》發表的 《經典教育應“循序漸進”》一文,獲得北京市高等學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2017 年度“好新聞”評論一等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的《傳統蒙學與蒙書研究》、世界知識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的《家訓》兩部著述,也是與課題內容密切相關的成果,但得到了其他項目的資助,不計算在內。
根據規劃辦反饋的專家意見,經過課題組內部討論,對整個課題的框架和結構進行了進一步優化,保留了原計劃的總論、經典文本、文化知識、游藝游戲和技能技藝的基本框架,而將子課題5“實現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有效反饋和科學評價”分別納入子課題2—4之中。同時,鑒于經典文本的繁富多樣,并結合研究基礎和教育教學的需要,增設了詩詞曲賦(面向學校教學)、訓誨勸誡文獻(面向社會教育)兩個子課題,作為經典文本的個案。目前,6個子課題都已經任務到人,開始了寫作工作,并利用北京師范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隔周一次例會的平臺,保持經常性的研討和交流。
②課題負責人現任中國教育學會傳統文化教育中心主任委員、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童蒙文化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史分會秘書長等職,每年都要籌備或參與組織這三個學術組織的年會。
第一,2017年9月,課題負責人帶領多名課題組成員在北京參加了主題為“傳統文化課程建設”的中國教育學會傳統文化教育中心第四屆學術年會, 并在大會上做了題為“傳統文化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的主旨報告。在這次大會之前,經課題負責人聯系、組織,在《中國教師》2017年8月下月版發表了8篇文章,作者均為課題組成員:
徐梓:《將中華傳統文化納入國家課程的思考》
洪明:《論傳統文化課程的基本定位》
劉一:《以蒙書為核心的小學經典教育》
叢艷姿:《通過了解傳統技藝來感受古人生活的閑情雅意》
王立剛:《論傳統文化常識的教育價值》
杜霞:《傳統文化課程建設與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楊陽:《傳統文化教育與中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黃漫遠:《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課堂教學的問題及滲透策略》
第二,2017年11月,在北京舉辦主題為“教育史: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 全國教育史學科發展研討會和第十一屆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教育史研究論壇,課題組成員多人參加了會議。
第三,2018年6月,課題負責人帶領部分課題組成員前往安徽合肥,參加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童蒙文化委員會第四屆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童蒙教育實踐研討會,課題負責人除了主持理事會會議、發表大會致辭之外,還做了大會總結。
此外,利用課題經費的資助,課題負責人還參加了以下學術會議,進行了有效的學術交流:
第一,2018年4月,課題負責人應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耕讀文化研究分會的邀請,前往華中師范大學參加“耕讀文化與家風”的學術討論會,并在大會上做了“家訓、家風及其相互關系”的主題發言。
第二,2018年7月,課題負責人應邀前往日本廣島大學,參加了中國童蒙文化與東亞國際學術研討會,除了大會致辭之外,還在大會上做了“《三字經》作者考”的學術報告。
③課題組在成果宣傳推介方面,除了參加各種會議發表論文或主旨演講、參加各種座談會或評議會發表意見或講話之外,主要是應各個單位尤其是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培訓學院、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培訓部的邀請,做培訓講座,每年均約50場,一年半來的講座題目包括:
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如何在中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
傳統文化教育的新進展、新理念、新方案
《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指導標準》解讀
傳統文化教育:為什么是現在
傳統文化課程建設與教材編寫
中國傳統啟蒙教育
中國傳統家訓與家風
傳統家訓家風與現代家庭教育
④課題組沒有舉行任何成果發布會,也沒有報送《工作簡報》,甚至不知道有國家社科基金?。通過這次中期檢查,這是以后要著力改進之處。
⑤前段到日本參加學術會議,又曾有到韓國和臺灣地區的經歷,深感日本、韓國和我國的臺灣地區在開發和利用傳統文化教育資源方面成效卓著,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計劃在課題經費的范圍之內,到這些國家做有針對性地調研,希望能得到批準。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 代表性成果簡介
《中國傳統啟蒙教育的發展階段及特征》發表于《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一期。文中認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什么而教學以及教學什么,往往是這一時代性格和氣質的典型體現,是這個時代精神風貌和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根據傳統蒙書演進的邏輯,本文將中國傳統啟蒙教育分為三個階段:周秦兩漢六朝時期是識字教育,隋唐五代兩宋時期是各種知識教育,元明清時期由于受朱熹小學“只是教之以事”的影響,則以道德教育為主。這篇文章的學術價值在于:了解中國傳統啟蒙教育的發展階段及特征,是整體把握傳統啟蒙教育的前提條件,也是準確認識傳統啟蒙教育最基礎性的工作。論文發表后,為人大復印資料轉載。
《蒙學與傳統文化》發表于《人民政協報》2017年2月20日的學術?講壇版,全文7500字,占一個整版。文中詮釋了傳統蒙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具體說明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和《幼學瓊林》五部最有代表性蒙書的特點。文中認為:“蒙學”是一個特定層次的教育,是傳統啟蒙教育的省稱,不是一棟建筑,不是一所學校。《三字經》是一篇勸學文獻。《弟子規》具有生命力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把儒家倫理道德的要求,落實在了實處,貫徹在了日常生活中!队讓W瓊林》以傳授知識為主,很少進行倫理道德說教;它知識豐博,是一部典型的百科全書;采用偶句編寫而成,形式自由,并為人們喜聞樂道;正文部分就有解釋的文字,而且非常恰切允當,一般人讀起來沒有滯礙。《新華文摘》(網絡版)2017年第9期全文轉載此文。
《中國文化的尊師傳統》發表于《人民政協報》2017年9月13日的學術?講壇版,全文7500字,占一個整版。文章具體詮釋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尊師的思想觀念、祭祀禮儀、民風習俗、緣由理據。文章認為,尊師是重學、重道的表現,只有在重教的社會風氣中,在重道的文化氛圍里,“教”的實施者和“道”的守護者的價值才能凸顯,才能贏得世人的理解和敬重。尊師也使得我們的民族更加篤信教育,相信教育能夠改變命運,讀書能夠優化素質,提升境界,這進一步促進了全社會的向學之風;尊師也強化了整個民族對自己文化的認同,并滿懷溫情和敬意,自覺地守護和弘揚。此文為《新華文摘》2017年第23期及眾多網站轉載。
《傳統書院的現代價值》由徐梓和黃漫遠撰寫,發表于《廈門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四期,標注課題號。文章認為,教學、藏書和祭祀是傳統書院的三大功能,這三大功能支撐起傳統書院走過千年的風雨,使其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研習學術的機構、傳播知識的基地、實施教化的堡壘。傳統書院的這三大功能,在現代已漸趨式微。傳統書院人數不多的較小規模、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以及朝夕相處地研究學問,是其最有生命力之所在,是傳統書院對于現代教育最有價值的地方,也是書院在現代依然保持生機、煥發活力、被新建或復修的原因所在。這一期《廈門大學學報》發表了一組三篇論文,都是本課題的成果,另外兩篇包括張亞群的《從經學到國學:近代大學傳統學科變革的邏輯》、王立剛的《中國傳統識字教學的歷史流變與現代啟示》。
《中華傳統文化》教材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到高中三年級,每個年級上、下兩冊,全24冊,是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途徑和渠道,其中全國版的初中、高中12冊以及內蒙古版的各冊,均為課題成果。現在注明課題成果、已經出版的有以下10冊:
中華傳統文化 四年級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中華傳統文化 四年級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
中華傳統文化 八年級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中華傳統文化 八年級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
中華傳統文化 高一年級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中華傳統文化 高一年級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11月
中華傳統文化 高二年級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中華傳統文化 高二年級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
中華傳統文化 高三年級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中華傳統文化 高三年級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
每一課均有經典、常識、游藝三個部分的內容,F在主要在內蒙古地區使用,2018年訂數為63萬冊。
②階段性成果清單
一、論文
徐梓:《傳統文化教育中體驗教育的必要和可能》,《現代教育》2017年1月第2期
徐梓、潘帥、梁堂華、石娓娓:《現代都市社區家訓與家風建設:以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街道為例》,《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標注課題號
徐梓、石娓娓:《家?教?風》,《和合家風文化主題展》卷首,金城出版社2017年3月
徐梓:《<弟子規>的意蘊與意義》,《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標注課題號
徐梓、翟力:《不要試圖用傳統教育取代現代教育》,《學校品牌管理》2017年第9期
徐梓:《中國傳統啟蒙教育的發展階段及特征》,《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標注課題號
徐梓:《將中華傳統文化納入國家課程的思考》,《中國教師》2017年8月下月版
洪明:《論傳統文化課程的基本定位》,《中國教師》2017年8月下月版
劉一:《以蒙書為核心的小學經典教育》,《中國教師》2017年8月下月版
叢艷姿:《通過了解傳統技藝來感受古人生活的閑情雅意》,《中國教師》2017年8月下月版
王立剛:《論傳統文化常識的教育價值》,《中國教師》2017年8月下月版
杜霞:《傳統文化課程建設與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中國教師》2017年8月下月版
楊陽:《傳統文化教育與中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中國教師》2017年8月下月版
黃漫遠:《小學傳統文化教育課堂教學的問題及滲透策略》,《中國教師》2017年8月下月版
徐梓、黃漫遠:《傳統書院的現代價值》,《廈門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標注課題號
張亞群:《從經學到國學:近代大學傳統學科變革的邏輯》,《廈門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標注課題號
王立剛:《中國傳統識字教學的歷史流變與現代啟示》,《廈門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標注課題號
二、報紙
徐梓:《讓每個人都參與“我們的節日”》,《人民政協報》2017年2月15日
徐梓:《蒙學與傳統文化》,《人民政協報》2017年2月20日;《新華文摘》(網絡版)2017年第9期
徐梓:《家訓是社區文化建設的切入點》,《北京日報》2017年04月10日
徐梓:《經典教育應“循序漸進”》,《光明日報》2017年4月23日,北京市高等學校新聞與文化傳播研究會2017 年度“好新聞”評論一等獎
徐梓:《中國文化的尊師傳統》,《人民政協報》2017年9月13日;《新華文摘》2017年第23期
徐梓:《傳統家訓的發展類型與特征》,《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10月30日
徐梓:《把家風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湖北日報》2018年4月18日
訪談《徐梓:留住傳統文化之根》,《中國教師報》2017年3月29日
三、著述
《科舉?秀才》,中華書局2018年3月
四、教材
中華傳統文化 四年級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中華傳統文化 四年級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
中華傳統文化 八年級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中華傳統文化 八年級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1月
中華傳統文化 高一年級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中華傳統文化 高一年級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11月
中華傳統文化 高二年級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中華傳統文化 高二年級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
中華傳統文化 高三年級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
中華傳統文化 高三年級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教材全國版24 冊的編寫工作已經結束,今后除了不斷優化和完善之外,還要著力進行地方版的開發,并根據各地、各校的需要,編寫諸如游戲、節氣、家訓等的主題教材。
第二,在集體研討、分頭撰寫《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的同時,開始《中國傳統文化讀本》的編輯工作,每冊約15萬字左右,目錄如下:
中國傳統官箴讀本
中國傳統家訓讀本
中國傳統鄉約讀本
中國傳統蒙學讀本
中國傳統商道讀本
中國傳統士鑒讀本
中國傳統善書讀本
中國傳統格言讀本
第三,鼓勵課題組成員在高級別刊物上發表研究成果,在一般刊物發表文章不予獎勵,在C刊發表一篇文章獎勵5千元,在B刊上發表一篇文章獎勵1萬元,在A刊上發表一篇文章獎勵2萬元。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