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自2016年11月獲準立項后,立即組織各子項目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著手制定研究計劃,著力開展總論和各子項目的研究。通過近兩年的研究,目前進展順利。首席專家對四個子項目的具體工作進行了細化,從中國報刊閱讀史研究的總體框架和具體研究內容進行了詳細規劃,并撰寫了總論的主體內容,通過報刊閱讀的理論探討,擴展報刊“思想版圖”與讀者“思想世界”的認知。總體上以讀者讀報活動為中心,通過對報刊閱讀階段性發展特點的劃分,從報刊知識生產與觀念傳播的特點出發,對近現代報刊閱讀史進行大體的階段性分期,對宗教報刊—商業報刊—維新報刊—政黨報刊的知識類型進行分析,從而對報刊閱讀的階段性特征進行全面考察。并結合近現代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研究讀者讀報的歷史進程,凸顯讀者閱報活動在整個新聞傳播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四個子項目負責人組織各課題組人員開展實際研究,目前,第一子課題《甲午之前報刊閱讀史(1815-1894)》已經撰寫初稿20萬字,對甲午之前邸報的發展與讀者閱讀,早期宗教刊物的傳播與閱讀觀念,宗教刊物的空間轉向、傳播策略與閱讀范圍,《上海新報》與讀報內容的轉向,早期《申報》的閱讀與傳播,甲午之前報刊的大眾化進程與讀者閱讀的擴展,等幾個專題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成果。
第二子課題《清末報刊閱讀史(1895-1911)》已經撰寫初稿15萬字。本子課題以清末報刊閱讀發展與演變為基本研究內容,首先從清末“過渡社會”的背景分析入手,著力探討時務報刊的發行與閱讀問題,指出維新報刊在社會啟蒙與思想變革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從清末“新政”的分析中,探討報刊的大眾化進程,突出士紳階層的閱讀需求與閱讀風格。同時,關注學生社會的讀報活動與思想思想。再次,以白話報刊與下層社會閱讀問題為重點,探討報刊的通俗化與社會教育問題,對閱報社與公共閱讀問題進一步展開討論。最后,對革命派與保皇派報刊的論戰及其閱讀陣線進行全面分析,探討清末報刊作為政治紙的基本特征。從而系統全面地梳理清末報刊閱讀的基本歷程,目前課題研究進展順利,不少階段性成果在整理當中,擬投重要期刊發表。
第三子課題《北洋政府時期報刊閱讀史(1912-1927)》已經撰寫初稿18萬字。
本子課題以北洋政府時期報刊閱讀史為研究內容,突出報刊發展多元化與大眾化的基本特征,從報刊“思想紙”與“政治紙”的角度,探討在復雜的社會變革中讀者閱讀的文化景觀。注重讀者的閱讀體驗與觀念變革,引入“報刊地理學”概念,分析讀報的空間布局,從讀書人的晉升之途研究讀報的際遇。從新文化運動與閱讀革命的角度,研究《新青年》與閱讀共同體的建構,著力分析報刊閱讀與社會運動、社會革命之間的密切關系。厘清清末與民初兩個時期報刊閱讀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從讀報史的角度深入認識民初思想史、文化史與社會史。目前已大體完成一半左右的工作任務。
第四子課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報刊閱讀史(1928—1949)》已撰寫初稿12萬字。本子課題以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報刊閱讀為基本線索,從十年內戰、八年抗戰、三年內戰三個階段展開論述,突出報刊閱讀的階段性特點,強調政黨報刊對大眾閱讀的重要影響,尤其是報刊政論對讀者意識形態的滲透作用。對內戰、抗日、第三條道路在報刊新聞傳播中的主題進行深入分析,指出“報刊地理”對不同區域讀者閱讀的影響,系統分析二十多年間讀者讀報的演變過程,全面展示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報刊閱讀的發展歷程。目前,課題研究進展較為順利,整體完成近一半的工作任務。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本課題涉及中國近現代史極為浩瀚的文獻,需要廣泛開展調研,從國內外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方志辦等機構廣泛開展調研,并通過各種途徑檢索各種數據庫和其他文獻,采用瀏覽法、順查法、倒查法、抽查法等作為基本的檢索方法,同時配合追溯法進行檢索。明確文獻要求;選擇豪檢索工具,確定檢索方法;確定檢索途徑,擬定檢索標識;查找文獻線索,獲取原文。從多種途徑獲取了本課題研究所需要的各類文獻尤其是電子文獻,目前已整理了大約300G的調研數據和電子文獻。
本課題的文獻收集方面,重點突出與“讀報”活動相關的重要文獻,在報刊選擇上,注重收集近現代具有較大影響的報刊,如《申報》、《新聞報》、《時務報》、《大公報》、《萬國公報》、《民國日報》、《中央日報》等重要報刊,同時廣泛收集各種地方報刊和各種短報短刊。在讀者閱讀研究文獻方面,將日記史料置于首位,尤其關注具有系統性、典型性、延續性的代表性日記進行研究。日記可以全面而真實地展示讀者閱讀的心路歷程和思想世界。同時,大量收集回憶錄、自述、年譜、書信史料來證實讀者讀報活動的歷史記錄。還廣泛收集檔案文獻等方面的史料。在閱讀理論的闡釋方面,一方面購買西方閱讀史的經典文獻,另一方面要廣泛收集近現代社會史、文化史、思想史論著。突出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本課題立項之后,依托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召開了分別于2017年11月,2018年3月召開二次重要的學術會議,邀請黃旦、李彬、程曼麗、張昆等國內從事新聞史研究的著名學者進行學術指導和專題研討。進一步深化了研究框架和思路,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同時,首席專家和課題組成員積極參加國內新聞史、閱讀史方面的會議共12人次,提交專題論文參與研討,擴大了課題成果的交流,提高了課題的影響力。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課題獲得立項后,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社科規劃辦予以專題宣傳和介紹,依托本課題的前期成果,課題組首席專家蔣建國牽頭成立了中國新聞史學會地方新聞史研究委員會,團結全國150余名地方新聞史、閱讀史研究者,本課題的前期成果通過研究會的宣傳,得到了國內同行的高度關注。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通過二年的研究,本課題存在的主要問題主要有:
(1)如何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閱報閱讀史理論體系。從整體上把握報刊閱讀的基本線索和文化脈絡,一方面注重西方閱讀理論的借鑒和運用,另一方面,要通過具體史料的分析,結合中國報刊閱讀本身的思想進行深度的理論闡釋,形成具有中國語境的概念工具和思想資源,為中國報刊史和新聞傳播史研究作出突出貢獻。這是本課題要解決的重大理論問題。
(2)如何突破傳統新聞史的編撰范式,體現報刊閱讀史研究的基本內涵與規律。傳統新聞史研究以報刊創辦的時間順序為論述線索。報刊閱讀史的編撰體例,既要注重報刊與閱讀之間的橫向關系,又要體現報刊閱讀歷史演變的縱向聯系。將閱讀史、思想史、文化史與社會史結合起來進行深入研究,體現立體式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3)如何借鑒計量史學理論對報刊發行量與讀者數量進行統計、估算與闡釋。由于近現代報刊缺乏發行量的統計報告,而報刊銷售的記錄非常少見。這就對量化研究帶來極大困難。尤其是早期宗教報刊是免費發行,報刊所宣稱的發行量與讀者閱讀量往往不一致,有效的發行量與閱讀量之間應保持多大的比例?一份報刊又有可能被多少讀者閱讀?公共閱報場所的“一報多讀”現象如何進行測算?等等。這些問題極大困擾著史料的運用和理論闡釋。在民國時期的報刊新聞中,對各地報刊銷售量有部分統計,這些數據對于分析報刊發行和閱讀有一定幫助,但許多報刊標明的發行量往往有些夸張,在運用數據時,如何進行科學分析,避免盲目臆測,是本課題始終要注意的一大難題。
(4)如何正確認識官方在推動閱報與培育“閱讀公眾”的作用。報刊閱讀需要考慮普通讀者是如何獲取報刊傳媒并獲取思想資源的。傳統新聞史研究大多從負面的角度說明官方對報刊的壓制。事實上,沒有官方和士紳社會的廣泛推動,中國現代報刊閱讀的推廣就無從談起。要正確地認識報刊閱讀“中心”和“邊緣”的演變過程,從制度化閱讀的角度評價官方對報刊大眾化閱讀的推動作用,改變傳統新聞史研究以“腐朽沒落”來表述政治的話語體系。
(5)如何將整體描述與個案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具有嚴密邏輯的文本結構。研究中國近現代閱讀史,勢必要在整體上把握報刊閱讀發展的線索、內涵、規律與特點,對中國報刊閱讀發展的歷史風貌進行系統而全面的研究。這需要對各子課題的歷史分期和研究重心進行合理規劃,科學設置,把握具體歷史時期的整體風格。這就需要在論述中加以平衡,如何通過個案來體現整體,如何避免過度整體而缺乏具體分析。
(6)如何收集各類史料并克服零散史料的局限,體現報刊閱讀史研究的豐富內涵。中國近現代報刊閱讀史料浩如煙海,但有關大眾閱讀的文獻資料卻極難收集,尤其是對普通讀者的讀報狀況,通常缺少記錄和保持,查找的難度極大。而如何收集和凝練具有權威性、典型性、思想性的一手史料,并結合具體歷史情境進行理論闡釋,是決定本課題研究質量的重要前提。
改進措施、研究心得與意見建議
針對前期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本課題要突出問題導向,注重史料挖掘,加強理論分析,提升學術品味,突出關鍵問題。突出以下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以讀者讀報活動作為本課題研究的核心問題。報刊閱讀的主體是讀者,本課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各種史料“尋找”讀者,將讀者的“在場”作為檢驗報刊傳播效果的核心元素,并確立讀者的消費者主體地位。從中國近現代社會演變的角度,探討讀者閱讀報刊,閱讀世界、領悟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歷史進程,是本課題研究的首要問題。
(2)讀者如何讀報與報刊如何影響讀者是本課題需要解決的關鍵內容。閱報史研究的核心就是如何閱讀報刊,以及報刊如何產生影響,也就是報刊生產與消費的關系。讀者如何接觸報刊,如何閱讀報刊,如何記錄和思考報刊內容,始終貫穿于閱報史的各個環節,是探討報刊閱讀價值和意義的前提和基礎。整個閱報史的研究,始終圍繞著辦報與讀報的中心展開,報紙與讀者是一體兩翼,不可或缺。
(3)將讀報活動作為社會現象的整體研究是本課題論述的基本史觀。本課題區別于現有的個案或局部研究的關鍵是將閱報史作為“大歷史”進行系統研究。報刊不僅是一種傳媒,也是傳承社會歷史的載體。對于報刊閱讀問題的研究,不能簡單地、局部地、片面地下結論,需要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進行科學、客觀、全面、系統地研究。因此,綜合考察與讀報相關的各種社會因素,注重閱讀的時空傳播與社會關聯,將讀者置于具體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系統研究,從近代性社會發展的線索中探討中國報刊閱讀演變的規律與特征,是本課題始終需要堅持的基本史觀。
(4)加強對報刊史料的綜合運用。已有的報刊閱讀史研究多注重讀者的閱讀歷程,對于報刊本身的史料運用不多,這是一個明顯的缺失。事實上,報刊發行始終以讀者為對象。其內容包含了大量有關讀者的信息,并與讀者之間進行互動。如報刊的銷售網絡、發行廣告、征稿啟示、讀者來信、文藝副刊、專題評述等欄目中就包含了極為豐富的有關閱讀的信息。因此,本課題在報刊史料的搜集和運用方面,注重其內在的閱讀信息,尤其是讀—寫—編關系,從報刊中挖掘大量一手閱讀史料。
(5)進一步加強對日記史料的挖掘和運用。晚清民國期間日記的數量無法進行準確統計,但至少在數萬種以上,近年出版的各種影印本就蔚為大觀。而各種稿本、抄本利用率很低。日記是本課題運用的基礎史料,許多日記的主人便是報刊讀者,有些日記更是反映了主人一生的讀報史。但是,目前對日記的運用大多是個案研究,缺乏系統而全面的日記史觀。前人日記關于讀報的記載非常零散,需要在日記史料采集中注重零散記錄的閱讀,同時要從整體上研究某個時期的日記,在不同日記之間建立閱讀聯系。
(6)進一步加強對文集、自述、回憶錄、年譜、檔案、書信、手稿、調查表等多類史料的挖掘。近現代報刊閱讀史料,分散于各種文獻載體。各類文集、自述、回憶錄、年譜中包含了大量的讀報史料,此方面的史料,研究者挖掘還很不夠,這是本課題要重點開掘的史料來源。而近年來名人書札出版量很大,許多書信真實地呈現了主人的讀報感想,對研究某些具體新聞事件特別有用。一些檔案、手稿之類的文獻,也有不少讀報材料,要加大對此類史料的挖掘。另外,民國一些報刊和讀者調查資料、統計數據也極為珍貴,要善于利用。
總之,今后3年中,本課題首席專家和課題組成員要集體攻關,進一步從跨學科研究的角度,通過讀者、報刊與社會的互動中對中國閱報史進行多元的探討。以近現代報刊閱讀的四個歷史時期為主線,立足于閱讀文本和個案的深度研究,既以“他者”的眼光進行“深描”,又將文本和個案“作為眾多世界中的一個世界來看待”,試圖利用近現代報刊、日記、自述、文集、雜錄、年譜、檔案等有關“讀報”的史料,從整體上描述報刊閱讀的“社會圖景”,通過讀者的閱讀世界來分析他們的思想世界,體現近現代報刊發展、讀者閱讀與社會變遷之間的多元關系,凸顯讀者讀報的中心線索,體現報刊閱讀史研究的史料價值、理論底蘊和現實意義,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報刊閱讀思想體系和知識體系。
今后,在建構本課題的話語體系的過程中,要通過全面系統地研究讀者閱讀、報刊發展與社會變遷之間的關系,體現讀者作為報刊閱讀史的核心和主體地位,對讀者的身份、職業、閱讀方式、閱讀類型、閱讀網路、思想觀點、社會影響進行多方位的探討,凸顯讀者在報刊與社會變革之間的橋梁與紐帶作用,以及讀者閱讀的思想文化價值,形成四卷本的中國報刊閱讀通史,從而開掘中國新聞傳播史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形成具有豐富內涵和表達形式的“中國報刊閱讀史”話語體系。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本課題自立項以來,已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學術月刊》、《福建論壇》、《社會科學戰線》等期刊發表重要論文11篇,主要代表性成果簡介如下:
1、《晚清報人之間的交往活動與精神世界》,《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年第5期。
(1)主要內容和觀點
盡管晚清報人社會交往的范圍頗廣,但報人之間的交往對其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有著更直接的影響。從總體上看,晚清報人被視為“不名譽”職業,他們收入低微,地位低下,生活困窘,精神苦悶。因此,報人群體的自我認同充滿著艱辛與困惑,報人之間“同命相憐”,更容易獲取“交往報酬”,產生心靈上的共鳴,群內交往成為個體生命中極為重要的環節。從報館空間、都市空間到跨地域空間,交往空間可作為報人交往史的“注解”。報人之間的交往從自我需求、文化需求、精神需求到政治需求的發展,體現出晚清報刊對現代性和社會變革的影響日益深入,也彰顯了報人的自我價值、群體認同與思想世界的互動關系。因此,從總體上探討晚清報人之間的交往世界,可以深入洞察這一群體的文化網絡與精神世界。
(2)主要理論創新與學術價值
首先.晚清報人群體對中國報刊傳媒的發展起著極為重要作用,他們的辦報活動與社會交往緊密相聯。這一群體總體上脫離了科舉正途,他們將編報辦報作為謀生的手段,而報人這一職業往往被視為“末路文人”之選擇。然而,這些寄身于都會的“游士”,與原有的人際網絡不斷疏離。他們一方面要通過報刊媒體獲取生存的資本,另一方面又要在日常生活中獲取都市社會的“情感”。他們在重新尋求自我認同、群體認同與社會認同的過程中,自然需要再社會化與重新“根植”。對他們而言,同儕群體是他們最親近、最信任的交往對象。因此,報人之間的交往關系,應該是報人個體交往圈的核心部分。
其次,晚清報人的交往史,往往與報刊傳媒所編織的文化網絡有著直接關系。在傳教士辦報時期,“秉筆華士”數量不多,他們通常以報館同人作為交往的核心圈。隨著商業報刊的崛起,本土報人通過口岸文人的讀寫往來建立了比較廣泛的文化網絡,報人之間“以文會友”的方式需要在交往空間上進行拓展,戲園、茶樓、妓院、酒館便成為報人交友聚會之所。報人們在公共空間中汪洋恣肆、揮灑自如,往往折射出他們精神世界的失意、苦悶與悲憤。他們對報刊詩詞的賞玩,也體現出晚清報刊文學具有強大的消費市場,而他們對西餐、賽馬等西方消費方式的熱衷,則體現出這一群體對都市現代生活的向往。甲午之前,報人們作為大都會的“閑逛者”,在失落的職業生涯中尋求著自我價值和社會認同,報人們“以文會友”的交往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追求自我價值和群內認同,進而通過群體關系提升自身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因此,報人群體的互動關系對于個體在都市的文化根植與精神交往有著深刻的影響。
再次,甲午之后,報刊、學校與學會三位一體式的發展,使維新派報人在“過渡社會”中更能發揮“新學”代言人的作用。以《時務報》為中心的報人群體迅速壯大,嶺南、湖湘與江浙乃至四川的維新派報人以“維新變法”為共同價值理念的辦報宗旨,使報人更加注重精神交往和政治認同,維新報人的社會聲望與政治資本大為提升。報人群體為達到變法圖強的共同愿景,在辦報理念、資本籌措、出版發行、內容編排、輿論引領等方面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盡管報人之間仍然會借助公共場所進行互動,但“書信”作為報人討論辦報的基本交流工具,推動各地報人建立跨越時空的政治和情感共同體。
(3)學術影響
本文是2017年度中國新聞史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其主要觀點在中國新聞史學會年會上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贊賞,本文被列為《2017年的中國新聞學研究》、《2017年新聞學學科研究綜述》的代表性論文,是新聞史研究的重要論文,中國社會科學網予以全文轉載并重點介紹。
2、《清末革命思潮與報刊讀者的閱讀心態》,《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年第2期。
(1)主要內容與觀點
20世紀初,“革命排滿”思潮風起云涌,革命報刊激發了各類讀者的閱讀想象,革命報刊所持的立場,直接影響著讀者的閱讀偏好。讀者對報刊的選擇性閱讀,又表明革命報刊具有明顯的輿論導向。在帝制與共和之間,革命報刊預設了立場。許多讀者以日記、自述與回憶錄的方式,表達了他們對時局的觀察、記錄、判斷與感想。尤其是一些守舊官紳的哀嘆,進步青年的狂喜,在他們的讀報時分得到真實體現。因此,通過讀者讀報的私人記錄來觀察其閱讀心態、社交網絡、價值觀念,可以構筑報刊閱讀的“意義之網”,反映“革命”進入讀者閱讀世界的歷史進程,體現讀者在時局中的情感與態度。
(2)學術價值
從總體上看,辛亥年的報刊新聞,以“革命”作為關鍵詞,激發了各類讀者的閱讀熱情。而報刊對革命所持的立場,直接影響著讀者的閱讀偏好。讀者對報刊的選擇性閱讀,又表明報刊具有明顯的輿論導向作用。應該看到,面對清王朝的滅亡,時人無法置身于外。而革命形勢發展之迅猛,使各方勢力均無法想象。由于報刊往往有選擇性報道的傾向,以致各種新聞魚目混雜,難以辨偽。這恰恰為報刊的造勢提供了輿論氛圍。在帝制與共和之間,大多數報刊預設了立場。因此,不同身份的讀者勢必因價值觀的差異而對報刊進行選擇性閱讀,并進而就固有的立場進行新聞解讀,對時局的研判也會帶有身份色彩。因此,報刊作為文本通過“延伸的場景”為讀者建構了辛亥年的“社會圖景”,讀者的記憶因而可以構筑閱讀的“意義之網”,是讀者、報刊與社會互動的產物。
(3)學術影響
本文發表之后,被《社會科學文摘》2018年第5期全文轉載。
3.《晚清書院讀報活動與時務新知的傳播》,《學術月刊》,2017年第4期。
(1)主要內容與觀點
晚清以降,教會書院在引入西學和傳播“世界知識”的過程中起著先導作用。傳教士將創辦書院作為傳教事業和傳媒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客觀上促進了新式報刊在教會書院的組織化傳播。維新前后,隨著一些地方大員對書院西學教育和報刊閱讀的重視,報刊作為思想紙和知識紙的價值被許多書院師生所體認。書院師生的讀報活動具有公共與私人閱讀相結合的特點,尤其是一些經學大師在書院的讀報活動,起到了引領風氣和改變知識架構的作用。書院規章對讀報與評報的制度性約束,有利于學生了解時政、開拓視野、講求新學,體現了“士紳社會”向“知識人社會”過渡的客觀訴求。報刊、書院與學會的互動,則進一步推動了書院師生從“讀書人”向“讀報人”的轉變。因此,探究晚清書院報刊閱讀的發展歷程,對于進一步認識新式傳媒對書院師生“知識倉庫”和“思想世界”的影響有重要價值。
(2)學術價值
清末之際,書院士子對社會風向較為敏感,地方大員要求書院訂報的飭令,及時地滿足了書院士子新的閱讀需求。皮錫瑞、繆荃孫、吳汝綸、譚獻等經學大師在各地書院傳播經典的同時,都對西學和報刊產生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在他們的知識倉庫中,報刊知識的比例在逐步提高,新學的觀念也日趨呈現,報刊、社團、書院作為公共傳播網絡的價值凸顯,三者之間互動又促使書院士子不斷進行知識轉型,將讀報活動視為“察時政、求新知”的重要方式。岳麓、求是、東山等書院的“閱報章程”表明,當時在學生齋舍推廣的“輪流讀報”制度,規范了學生讀報的程序和進度,極大了提高了報紙的利用率。而學生讀報與評報的結合,體現了報紙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學生們在宿舍或者教室對報紙內容所進行的討論,表明報刊在進一步建構“文化的意義之網”。在這個具有相對自由的話語空間,學生之間的交流對新思想的認知會得到極大的提高。維新時期,各地書院的一些師生在時務報刊上發表評論,說明他們已經將報紙視為延伸自己思想的載體,讀報與投稿的結合,是知識接受與傳播的互動,報紙作為“知識紙”、“思想紙”的作用進一步彰顯。
(3)學術影響
本文前期成果曾在第三屆“傳播視野下中國”高層論壇宣讀,受到了黃旦等學者的高度評價。
4.《維新時期地方學會、學校與報刊閱讀的拓展:以湖南為中心》,《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年第2期。
(1)主要內容與觀點
維新時期,《時務報》執新思潮傳播之牛耳,各地維新報刊群起而響應。而地方社會學會、學校與報刊之間的互動互進,對維新思潮的地域化傳播傳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湖南的南學會創辦報刊、開辦講會、倡導維新,推動了學會、學堂與報刊的一體化發展。而《湘報》、《湘學報》等地方報刊的廣泛閱讀,促進了維新思潮的“在地化”發展,對湖南地方“意義之網”與社會風氣有著深刻的影響。
(2)學術價值
與甲午之前宗教報刊的說服式傳播不一樣,維新時期報刊傳媒的組織化傳播特色較為明顯。維新報刊大多依賴于學會,而學會與學堂、書院又緊密結合,因此,維新報刊以社會組織為依托,利用各類社團廣泛的、文化和經濟資本進行運作。維新報刊的發行,更是依賴了各類學會、學堂的公共資源,并通過各種人脈關系將發行網絡延伸到邊遠地區,使一般讀書人有機會接受維新思想的洗禮,這顯然是之前宗教報刊所無法做到的。因此,甲午之后,中國社會的啟蒙,得益于維新刊物的廣泛傳播和閱讀。
維新時期的地方性學會,是知識精英重塑主體性意識的重要標志。許多開明官紳的加入,又使一些輿論領袖找到了推廣新思潮的舞臺。學會辦報首先保證了會員的閱讀率,各地的學會利用報紙表達立場、弘揚學術、傳播新知、團結同志,使維新報刊具有社會整合的作用。對讀書人而言,加入學會不僅可以找到歸屬感,而且能夠在組織中獲得許多學習和交流的機會。盡管我們無法統計有多少學會成員在讀報紙,但學會對會員讀報的關顧是毋須置疑的。南學會開辟的書報閱覽室,就表明它已經非常注重報刊的普及,并較早地創造出“公共讀報空間”,讀者在閱覽室讀報,具有“集體在場”的體驗,讀報紙不僅是獲得新聞和知識,而且因“集體閱讀”更具有儀式感。
(3)學術影響
本文是《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8年第2期推出的重要論文,作為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專欄的首篇論文刊登,發表后引起學界關注,如湖南大學的鄧洪波教授認為,此文對研究維新時期湖南書院、學會與報刊之間的關系,以及湖南早期的報刊閱讀問題,有著重要意義。
5.《清末媒介文化的傳統資源與精神傳承》,《社會科學戰線》,2017年第3期。
(1)主要內容與觀點
清末媒介文化之發生得益于深厚的傳統資源。首先,作為一種傳統的政治資源,官方的影響幾乎滲入清末傳播的各個領域。清政府在推動清末媒介文化近代化方面的作為,不容忽視。其次,口語傳播在清末異軍突起,并非順應了社會變遷、技術進步的東風,卻是借重了傳統媒介文化的資源。清代口語宣教體系之完備,不僅留下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也培養了官紳士庶共同的接受習慣,從而為新式講演孕育了為數龐大的聽眾群體。此外,通觀清末媒介的運演軌跡,中國知識分子從開官智到開民智的心路歷程赫然再現。或許是由于對西方現代媒介觀念的認識偏差,更因緣啟蒙的迫切需求,清末近代媒介文化展露出濃郁的功用主義色彩,無可否認,傳統文化是其重要的精神資源。
(2)學術價值
從媒介特征來看,口語傳播最明顯的優勢就是接受門檻低,使文化層次較低的底層民眾亦能接受,因而受到推崇。通觀清末媒介的運演軌跡,從文言報到白話報之變遷,從紙媒一枝獨秀到文字與口語傳播并駕齊驅、爭芳斗艷,中國知識分子從開官智到開民智的心路歷程赫然再現。或許是由于對西方現代媒介觀念的認識偏差,更因緣啟蒙的迫切需求,清末近代媒介文化展露出濃郁的功用主義色彩,功過是非,尚難于做簡單的判斷,但無可否認,傳統文化是其重要的精神資源。
(3) 學術影響
論文發表后,被《新華文摘》2017年第16期網絡版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7期全文轉載。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加大史料收集力度。本課題涉及的史料極為廣泛,下一步各子課題組要集中精力到全國各地收集資料,尤其是北京、溫州、長沙、保定、西安、南京、天津、上海、武漢等地藏有大量的報刊、日記、書信、回憶錄、檔案等方面的史料,需要組織力量,奔赴各地認真查閱各類文獻,對各種日記、書信手稿,要盡量復制。另外,要充分利用各類數據庫,大量影印報刊史料,加強對各類文獻資料的比較與鑒別。同時,要購買中西方各類閱讀史理論論著,強化理論基礎。這一工作集中安排在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
2.深化研究計劃。召開專家咨詢會,加強對前期研究的總結和初稿的修改。目前各子項目均有部分書稿,但與總體研究計劃之間有較大差距,需要統籌安排,認真對照,細化研究計劃。計劃在2019年2月召開專家研討會,同時,在2018年9月左右,召集所有課題組成員集中進行討論,對前期工作進行總結,提出下一步研究計劃。
3.大力加強與報刊閱讀相關的人物訪談與調查研究。對于民國時期的閱報研究,不僅要重視日記、回憶錄、書信、報刊等基本史料,重點要及時訪談一些民國老人,對讀報的錄音、影視、書信等回憶材料要注意保存。對于有關報館、學校、書院、閱報社、圖書館、講報所等機構,要多方面獲取實證材料。通過田野調查、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研討會等方式方法,對報刊閱讀的歷史演變、發展規律、表現方式、社會影響等方面的問題進行實證研究,使實證材料與一手史料相結合,突出本課題“立體式”研究的路向。民國時期閱讀史研究的兩個子項目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間,集中進行人物訪談和調查研究工作。
4.進一步明確子課題的具體內容、重點和研究方法。下一步要根據研究框架細化子課題內容與重點,提出史料收集、田野調查、案例分析等具體措施和方法,根據各課題對報刊閱讀研究的內容、特點、事件、人物等方面的差異性,突出各子課題研究的重點。在甲午之前,重點研究外報的宗教與科技傳播問題及其對讀者“西方知識”的啟蒙,以及早期《申報》等商業報刊在都市社會的閱讀問題。要對知識精英和政治精英人物的讀報態度和閱讀心得進行深入研究。而在清末時期,則對時務報刊與讀者閱讀共同體,革命報刊與學生社會的閱讀問題進行重點分析。在北洋政府時期,則對《新青年》的閱讀,國共兩黨的政治宣傳與報刊閱讀予以特別的關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以政治斗爭和抗擊日寇為中心的報刊輿論,對讀者如何產生影響是其論述的重點。下一步要結合重點內容,集中精力展開攻關,爭取發表10篇左右重要論文,這是2018年至2020年間課題研究的重要任務。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