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觀研究”,自2016年11月獲準立項以來,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正常且良好。在課題組首席專家丁柏銓教授的帶領和協調下,“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和新聞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輿論導向和輿論引導、正面宣傳和輿論監督”“黨性與人民性的關系及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媒體融合的創新性問題研究”“對外傳播——“聯接中外、溝通世界”等5個子課題目前進展順利。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首席專家丁柏銓教授還多次率團隊赴中國人民大學、鄭州大學、安徽師范大學等高校進行調研。課題組成員搜集了大量研究資料。
課題組先后于2017年3月18日、2018年4月14日在溫州大學進行了項目開題報告會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新聞輿論工作”學術研討會,進行學術研討。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新聞大學》《新聞記者》《中國出版》《編輯之友》《江蘇社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等C刊主編等近百位專家學者前來參會。
3.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截至2018年6月,各子課題組成員已經分別在《中國出版》《現代傳播》《新聞記者》《當代傳播》《中國地質大學學報》《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等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31篇,其中C刊論文21篇,1篇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具體見成果清單)。
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課題申報時,定名為“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觀研究”是恰當的。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全黨的地位,與此相對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與新聞輿論工作相緊密聯系的部分,已經使用“習近平新聞思想”這一稱謂。為此,希望將該項目更名為:“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研究”,請予批準。獲得批準后,課題研究將根據十九大以后的情況作相應調整。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階段性成果清單(項目號:16ZDA215,首席專家:丁柏銓)
序號 成果名稱 作者 成果形式(著作、論文等) 出版社或刊物名 出版或刊發時間(年/月/日) 字數
(萬字) 轉載情況 引用情況 采納應用情況 獲獎情況
1 淺議網絡傳播規律 丁柏銓 論文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11/9/ 1.4 《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2 新時代,黨報改革再出發
丁柏銓 論文 新聞戰線
2018/6/8/ 0.6
3 媒體融合的趨勢、困境與創新路徑 丁柏銓 論文 傳媒觀察
2018/5/10/ 0.9
4 新聞學學科建設:明確目標與探究規律
丁柏銓 論文 新聞與寫作
2018/5/5/ 0.8
5 論傳播手段的建設和創新 丁柏銓 論文 中國出版
2018/3/23/ 0.8
6 論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丁柏銓 論文 新聞愛好者 2018/1/20/ 0.9 2
7 算法與內容及其關系論析
丁柏銓 論文 當代傳播
2018/1/15/ 1
8 傳媒生態環境的變化與文化建設面臨的挑戰 丁柏銓 論文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8/1/9/ 0.4 1
9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新性與新聞輿論工作創新 丁柏銓 論文 編輯之友 2018/1/5/ 1 2
10 “新聞輿論的傳播規律”初探 丁柏銓 論文 新聞記者
2017/12/5/ 1.2
11 論習近平的新聞輿論工作黨性觀——從有關黨性的三組關系切入 丁柏銓 論文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7/11/15/ 0.8 2
12 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的輿論監督觀 丁柏銓 論文 南京社會科學
2017/10/15/ 1.3
13 供給側改革與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職責使命 董廣安、馮鑫 論文 當代傳播
2017/11/15/ 0.6
14 新時代傳媒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責任與使命 黃良奇 論文 教育傳媒研究 2018/5/15/ 0.8
15 習近平“講好中國故事”思想探析 黃良奇 論文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 2018/3/25/ 1.4
16 從平臺經場域到生命體:媒體融合的實踐范式與路徑 黃良奇 論文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18/2/5/ 0.9
17 一國一策:構建對外傳播精準化新方略 黃良奇 論文 對外傳播
2017/12/22/ 0.5
18 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角色身份:自我認知與社會認知 黃良奇 論文 當代傳播
2017/11/15/ 0.4
19 從宣傳到引導: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思想的歷時性考察與思辨 沈正賦 論文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11/9/ 1.6 1
20 新媒體時代傳播力的影響要素及其建構路徑 沈正賦 論文 新聞戰線
2018/7/8/ 0.6
21 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遵循 沈正賦 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8/6/21/ 0.4
22 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的媒體角色認知 沈正賦 論文 編輯之友
2018/4/5/ 1
23 新時代我國對外傳播手段建設方案 沈正賦 論文 中國出版
2018/3/23/ 0.7
24 傳播儀式觀視閾下中國政治圖譜的演變——基于《人民/報》國慶/頭版報道及社論的分析 沈正賦 論文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8/2/15/ 1
25 網絡時代新聞發言人的角色建構與制度調適 沈正賦 論文 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5/15/ 1.1
26 穆青新聞管理實踐對當前新聞輿論工作的示范意義 王曉寧 論文 當代傳播
2017/9/15/ 1
27 傳播手段創新視域中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 流程重構 夏雨禾 論文 中國出版 2018/3/23/ 0.6
28 新傳播格局下媒體從業者的角色定位與實踐研究 顏景毅 論文 當代傳播
2017/9/15/ 0.7
29 習近平“黨性人民性統一論”的理論內涵及價值 鄭保衛 論文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8/1/15/ 0.9
30 政治生態視閾下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 董廣安、陳雨 論文 當代傳播 2017/9/15/ 1.1
31 新輿論環境下我國新聞從業者社會認同建構研究 李驚雷 論文 當代傳播 2017/11/15/ 0.7
備注:此表由項目首席專家填寫,紙質版附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期檢查評估表》第4頁后裝訂。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1.丁柏銓:《淺議網絡傳播規律》(載《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7年第6期)
網絡傳播與其他傳播,兩者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網絡傳播規律是這樣的規律:同網民各發其聲與從眾之聲同時存在的傳播相聯系的規律,同“碎片化”信息與系統化觀點交互作用的傳播相聯系的規律,同個體性傳播與圈層化傳播共存共榮的傳播相聯系的規律,同官方和媒體與精英和“草根”共同參與的傳播相聯系的規律,同關于事件的歷時性留存與共時性傳播相聯系的規律。對網絡傳播規律須尊重、須敬畏。
中國知網顯示:截止2018年7月17日,下載336次。《新華文摘》2018年第3期全文收錄。
2. 丁柏銓:《論習近平的新聞輿論工作黨性觀——從有關黨性的三組關系切入》(載《現代傳播》2017年第11期)
本文從黨性與人民性、黨性與新聞傳播規律、黨性與特定主體創造性等三組關系切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的新聞輿論工作黨性觀。習總書記在對以上三組關系的論述中都有精辟見解。黨性與人民性的一致和統一有著豐富深刻的內涵;黨性與新聞傳播規律之間的關系,涉及新聞與政治的關系,也還涉及黨性與新聞內在規律的關系,強調黨性但不能忽視新聞自身的規律性;黨性對于特定主體創造性的發揮,不是束縛而是動力,穆青就是這方面的典型和楷模。
中國知網顯示:截止2018年7月17日,被引2次,下載383次。
3.丁柏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新聞輿論工作的指導作用》(載《新聞與寫作》2017年第12期)
中國的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發展了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對全黨全國當今和未來的各項工作有著極其重大的指導意義。本文結合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給新聞輿論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對新聞輿論工作的啟迪意義以及在新時代從事新聞輿論工作應樹立的新情懷等內容進行了詳細論述,并對新時代下如何更好地提高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思考。
中國知網顯示:截止2018年7月17日,被引4次,下載647次。
4.丁柏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新性與新聞輿論工作創新》(載《編輯之友》2018年第1期)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身有著鮮明的創新特色:十九大報告富于創新性地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十八大以來在治黨、治國、理政方面進行了許多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正確認識互聯網的巨大作用,把它始終作為創新驅動的先導力量并由此體現理念創新;習總書記對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極為重視并為全黨和全國人民作出了榜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僅從統率全局的高度引領新聞輿論工作,而且以其貫穿始終的創新性和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論述給予新聞輿論工作創新以直接的指導和啟迪。第一,以辯證思維防止簡單化、片面性和絕對化,追求并實現理論和實踐創新;第二,在對新聞、輿論、傳播規律的尊重中體現的創新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第三,“堅持把創新的重心放在基層一線”指明了新聞輿論工作創新的重要路徑;第四,新聞媒體在多種創新之中尤須堅持內容的創新并以此為根本;第五,創新新聞傳播的話語體系使之為傳播對象所樂于接受。
中國知網顯示:截止2018年7月17日,被引2次,下載872次。
5.丁柏銓:《論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載《新聞愛好者》2018年第1期)
新聞輿論需要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新聞輿論提高傳播力,關鍵在于傳通并有效。提高引導力,有待揚新聞媒體強項之長、補弱項之短。提高影響力,須事、理、情、美等元素共同發揮作用。提高公信力,是新聞輿論主體安身立命的根基。須深入理解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之間的關系。另一個不可等閑視之的問題是: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
中國知網顯示:截止2018年7月17日,被引2次,下載310次。人民網全文轉載。
6.丁柏銓:《論傳播手段的建設和創新》(載《中國出版》2018年第6期)
傳播手段是特定主體為達到傳播目的而采用的工具、方法及技巧的總和。它大致涵括兩個層面:屬于物質層面的工具,這是傳播的媒介、依憑;屬于精神層面的方法和技巧。隨著時代的發展,傳播手段對于新聞傳播來說已經到了其重要性再也不容被忽視和被小覷的地步了。傳播手段的建設包括人力、物力、財力、智力投入。傳播手段創新包括:傳播平臺渠道創新,傳播工具技術創新,傳播方法技巧創新。傳播手段建設是體現創新性的建設,傳播手段的創新要在建設中實現。傳播手段建設與傳播手段的創新,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
中國知網顯示:截止2018年7月17日,下載61次。
7.沈正賦等:《從宣傳到引導: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思想的歷時性考察與思辨》(《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從歷時性的視角來考察和審視,中國共產黨新聞輿論思想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形成之前的理論涵養;二是成型之后的自我發展與完善;三是新媒體時代的思想創新。在這三個歷史發展區間,新聞輿論傳播經歷了一個嬗變的過程,即核心理念由先前的“宣傳”逐漸演變為當下的“引導”。輿論引導不僅是新聞輿論思想與時俱進的發展品質和結晶,而且是新媒體時代爭奪輿論話語權和文化領導權的策略與手段;不僅體現為輿論傳播由一元主體向二元主體的嬗變與轉型,以及對新聞傳播規律和效果的尊重與追求,而且作為輿論引導主體還要善于把輿論引導力的構建轉化為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解壓器與動力源。
截止2018年7月17日,中國知網被引1次,下載346次。
8.沈正賦:《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遵循》(2018年6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報》)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新聞輿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發表重要講話。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些重要論述構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思想。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這一重要思想,進一步推動中國新聞輿論事業向前發展。
該文被中國社會科學網、求是網、中國文明網等多家重要媒體全文轉載;截止2018年7月17日,中國知網下載7次。
9.沈正賦:《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的媒體角色認知》載(《編輯之友》2018年第4期)
創造和創新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發展的本質特征。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闡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時論述的一項重要思想內容,“兩創”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繼“二為”、“雙百”之后提出的最新文化發展方針。傳統文化在傳承過程中既要遵循和恪守文化發展的內在基本規律,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又要善于借助外在力量進行文化的傳播和推廣。新聞媒體在傳統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上具有天然的優勢,無疑是文化創造和創新的重要推手,它在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截止2018年7月17日,中國知網下載112次。
10.沈正賦:《新時代我國對外傳播手段建設方案》(載《中國出版》2018年第6期)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外傳播思想的重要內核和精神實質,也是黨和國家賦予我國新聞媒體及其廣大新聞工作者進一步做好對外傳播工作的傳播理念和使命任務。長期以來,我國在對外傳播的理念、方式、手段上已經有了較大的改變,但仍存在傳播手段單一、傳播方法滯后、傳播效果不足等問題。新時代,在對外傳播的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上,我國必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著力尋找和破解影響并制約我國對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的路徑、方法和對策。
截止2018年7月17日,中國知網下載59次。
11.董廣安等:《政治生態視閾下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載《當代傳播》2017年第5期)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政治生態問題。在學界,政治生態越來越成為一種研究的方法。習近平在“2?19”講話中明確提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為新的時代條件下做好新聞輿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政治生態與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聯系密切。政治生態視閾下解讀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內涵,有利于準確把握與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有利于建設良好的政治生態,有利于實現黨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中國知網顯示:截止2018年7月17日,下載195次。
12.董廣安等:《供給側改革與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職責使命》(載《當代傳播》2017年第6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內外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多次講話為新聞輿論工作者如何在中國國家現代化治理過程中擔負職責使命,滿足日益多元的新聞輿論需求,有效引導輿論,凝聚社會共識提供了理論指導與行動指南。當前,廣大新聞輿論工作者應當以經濟新常態下我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媒體融合為契機,用供給側改革思維洞悉媒介的發展,深化新聞供給側改革,推進新聞理念、模式、方法創新,繁榮新聞產品供給,切實履行職責使命新要求。
中國知網顯示:截止2018年7月17日,下載110次。
13.黃良奇:《一國一策:構建對外傳播精準化新方略》(《對外傳播》2017年第12期)
當下我國已初步建成覆蓋全球的對外傳播網絡,在深刻認清“內外有別、外外有別”的基礎上,實施“一國一策”的對外傳播戰略,區分不同對象,采取不同方法,構建對外傳播精準化新方略,在主體培育、故事講述、話語體系、傳播渠道上因國而異,讓對外傳播對象國都能詳細地了解和看清真實而復雜的中國,有利于不斷塑造我國良好的國家形象,開創我國對外傳播的新局面。
中國知網顯示:截止2018年7月17日,下載49次。
14.黃良奇:《習近平“講好中國故事”思想探析》(載《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19日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加速對外宣傳方式的創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講好中國故事"作為習近平關于對外傳播工作的系統思想,是我國文化自信的重要價值表征,只有在實踐中創新故事內容、創新講述方式、創新傳播渠道,才能取得良好的創新傳播效果,從而發掘出"講好中國故事"對當前我國提升國際地位、實現國際間無障礙溝通、樹立良好國家形象的重要意義。
中國知網顯示:截止2018年7月17日,下載182次。
15.夏雨禾:《傳播手段創新視域中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流程重構》(載《中國出版》2018年第6期)
本文認為,大數據具有在線性、流動性和精準性特征,大數據思維中的新聞生產必須滿足在線化、數據化和算法化"三大需求"。"人—機"關系格局的變化以及機器寫作、用戶畫像、文本挖掘和推薦系統等應用場景的出現,改變了新聞生產的整體生態。解決數據來源問題,防范"人—機"關系格局變化而導致的新型風險,是大數據時代新聞生產流程重構必須直面的核心問題。
中國知網顯示:截止截止2018年7月17日,下載47次。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下一步的研究計劃和工作方案如下:
一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行全面深入的學習,加深對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的認識。
二是就媒體融合、新聞隊伍建設、對外傳播等方面進行專題調研;就媒體融合在新聞業界人士中進行問卷調查,為定量研究和定量與定性結合的研究夯實基礎。
三是各課題組按標書的要求對內容進行整合,為課題結項做準備。
四是由首席專家和各子課題負責人對成果進行統稿。
五是舉行專家評審會,征求專家們對成果的意見,在此基礎上作認真修改和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