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1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本課題以全面了解東南亞環南海地區越南、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文萊、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8個國家的語言生態狀況及建設語言本體與語言生態資源庫為主要目標。自立項起,課題組嚴格按照項目設計執行研究計劃,目前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
(1)搜集、整理環南海國家語言生態和主要語言本體研究的中外文文獻,
建設課題參考文獻庫,作為本課題更進一步進行研究的學術起點與學術參照。目前已從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與人類學研究所、中國臺灣地區“中央研究院”、新加坡國立大學、馬來亞大學、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泰國皇家社會科學院、越南河內國立教育大學、印尼彼得拉大學等單位獲得可以參考的書籍(含電子本)200余冊。
(2)完成中-外文語言生態調查手冊及問卷,并在柬埔寨、馬來西亞的實地調查中進行了試用,在試用反饋問題的基礎上對調查手冊及問卷進行了修改和完善,然后編寫完成了“環南海國家語言生態調查手冊”,已經在菲律賓、印尼、越南等國的實地調查和訪談中全面使用。
(3)編制了環南海國家語言調查的詞表和句表。本課題設計調查100個語言點,分為2個層級,第一層級7個,是各國家的官方語言,每個語言點調查的內容包括5000條詞、1000條句子和一定規模的熟語歌謠、自然口語。第二層級93個,每個語言點調查的內容包括1000條詞、500條句子和若干自然話語。獲取基礎材料后著手建立語言資源庫,為其他子課題研究提供基礎材料。根據項目設計,詞表句表均分兩個層級,一級點詞句項目包含二級點,根據核心性、通用度、典型性來實現層級劃分,一級點用詞表5000詞、句表1000句,二級點用詞表1000詞,句表500句。在對馬來西亞、菲律賓進行調查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完善,目前詞表句表已經確定,在各個語言點全面使用。
(4)在調查的基礎上,初步完成了語言資源庫、語言生態數據庫和語言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的技術設計、整體架構,隨著調查的深入進展,相關數據將陸續入庫,并實現其應用價值。
1.2 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由五個子課題構成,分別是:①環南海國家語言生態研究;②環南海國家語言資源庫建設與語言本體研究;③環南海國家語言音位負擔量研究;④環南海國家平行語料庫建設及應用研究;⑤環南海國家語言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由于子課題③④⑤的推進需要以①②兩個子課題的階段性成果為基礎,④⑤兩個子課題自身又需要技術支持與網絡平臺建設,所以課題組根據“合理分工、協調推進”的原則,推進本項目的各項研究,各個子課題的具體進展情況如下:
子課題一:環南海國家語言生態研究
(1)編制“環南海國家語言生態調查手冊”(中文與被調查國家通用語言雙語),分詳本與簡本。
(2)對柬埔寨金邊,馬來西亞吉隆坡、馬六甲,菲律賓馬尼拉,越南河內、胡志明,印尼雅加達、三寶壟、泗水、萬隆、梭羅、峇眼亞比等地進行實地調查,每個城市完成語言生態調查(詳本)一份,簡本委托當地華人社團、華語學校及當地高校教師協助完成,然后寄送給課題組。
(3)設計語言生態數據的測算模型,在對3個點的數據進行整理的基礎上對各種數據權重進行調整。
(4)對當地華人進行深入訪談,了解當地語言生態以華語作為傳承語的習得、使用及教學狀況。
子課題二:環南海國家語言資源庫建設與語言本體研究
(1)在本項目前期成果《印尼爪哇語詞匯調查》(王衍軍著,暨南大學出版社,2016)的基礎上,編制了“環南海國家語言詞匯調查表”,分面向一級點的5000詞版本和面向二級點的1000詞版本。
(2)結合南島語言語法特點,參考Bernard Comrie & Norval Smith編寫的Lingua descriptive studies: questionaire,編制了“環南海國家語言調查句表”,分面向一級點的1000句版本和面向二級點的500句版本。1000句版本,1-650句是根據118個語法點設計的句子,滿足撰寫參考語法,651-1000為日常交際會話句,用以編寫多語種的日常會話手冊。
(3)根據詞表和句表,分別對柬埔寨語(金邊),馬來語(吉隆坡),越南語和京語(河內、胡志明),他加祿語和米沙鄢語(馬尼拉、宿務),印尼語、爪哇語和巽他語(雅加達、萬隆、梭羅、三寶壟、泗水)進行了實地調查、錄音與相關信息采集;除此之外,尚有馬來西亞伊班語、印尼巴厘語、菲律賓伊洛卡諾語、泰國語等20余種語言的調查由在中國留學的外國留學生配合完成。
(4)根據對菲律賓他加祿語、印尼印尼語的語法調查,參考Teresita V. Ramos & Videa de Guzman的Tagalog for Beginners(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71)和James Neil Sneddon的Indonesian: A Comprehensive Grammar(Routledge,2010),對他加祿語和印尼語的句法進行萊比錫模式標注和分析,撰寫完成中文版的《他加祿語參考語法》和《印尼語參考語法》。
(5)有針對性地搜集環南海國家早期華語文獻、當前華人口語、華語語言景觀等材料,建設面向華人祖語傳承的華語資源庫。
子課題三:環南海國家語言音位負擔量研究
(1)對子課題二調查所得的詞和句材料進行語素分析,將合成詞和派生詞分解為基本語素,建立各種語言基本語素數據庫。
(2)對所有音位進行單項對立、兩項對立和三項對立的分解,然后對音位功能進行計算,得出音位負擔量數據。
子課題四:環南海國家平行語料庫建設及應用研究
(1)結合具體應用目的,完成了平行語料庫的框架設計。
圖1 環南海國家語言資源庫PC端檢索系統
圖2 環南海國家語言資源庫手機APP
(2)該子課題建立在第二子課題田野調查所得的數據基礎上,目前各種數據正在逐步入庫。
子課題五:環南海國家語言地理信息系統建設
(1)結合環南海國家的具體情況,建設GIS地理信息系統。
(2)從已經完成語言生態調查與詞匯語法調查,提取語言生態信息和語言特征信息。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2.1 調查研究
時間 國家、城市 調查人 調查任務
2018.02.20
|
2018.03.01 印尼
雅加達
峇眼亞比 侯興泉 語言生態調查
峇眼亞比市粵語、閩南話調查
2018.03.11
|
2018.03.18 柬埔寨
金邊 邵宜
王滌非
陳惟妙 語言生態調查
柬埔寨語詞句錄音
語料搜集
2018.04.12
|
2018.04.21 菲律賓
馬尼拉 王茂林
李計偉
林奕高
王文豪 語言生態調查
他加祿語詞句錄音
米沙鄢語詞句錄音
語料搜集
2018.04.21
|
2018.05.01 馬來西亞
吉隆坡
馬六甲 莊初升
張倩
張燕子 語言生態調查
馬來語詞句錄音
語料搜集
2018.05.17
|
2018.05.31 越南
河內
順化
胡志明 王衍軍
鄒琳琳
陳德勝
陳氏江賢 語言生態調查
越南語詞句錄音
京語語詞句錄音
語料搜集
2018.05.17
|
2018.05.31 印尼
三寶壟
泗水 李計偉
王文豪 語言生態調查
華語語料與文獻搜集
時間 國家、城市 調查人 調查任務
2018.07.06
|
2018.07.20 印尼
雅加達
萬隆
梭羅 邵宜
張燕子
王滌非
陳惟妙 語言生態調查
印尼語詞句錄音
爪哇語詞句錄音
巽他語詞句錄音
語料搜集
除了上述外出調研以外,本課題組成員積極利用暨南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單位東南亞留學生眾多的有利條件,先后完成了對泰語的錄音及其實驗分析、印尼巴厘語調查、實地調查錄音的整理等諸多工作。
2.2學術交流情況
(1)課題組成員王衍軍教授在越南調研期間(2018.05.17—2018.05.31),與越南河內國立教育大學、越南外國語大學等高校的語言研究專家座談,介紹本項目的研究方法與研究價值,并與越南多所高校建立了研究合作關系。
(2)課題組成員王茂林教授、李計偉副教授、林奕高博士、王文豪博士在菲律賓調查期間,與菲律賓華教中心舉行了座談,向對方詳細介紹了本項目的研究意義和研究進展情況,華教中心主席黃端銘先生認為本項目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與應用價值,并向課題組成員詳細介紹了菲律賓的語言種類和語言生活狀況。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2016年11月11日—13日,“第49屆漢藏語暨語言學國際會議”在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舉辦,共有包括孫宏開、馬蒂索夫、布萊德利、李壬癸等著名語言學家在內的180余名學者參加了本次盛會。2016年11月11日晚上,在華文學院411舉辦“南島語言研究工作坊”,本項目首席專家邵宜教授、子課題負責人孔江平教授、范俊軍教授、莊初升教授、甘于恩教授、楊鋒副教授均出席會議,并就項目的研究設計、研究方法、研究意義等與國內外專家進行了深入地交流。
(2)2017年5月29日至6月1日,由世界著名語言學家王士元先生倡議的“‘漢語的祖先’中外語言學家前沿對話”在暨南大學華文學院舉辦,本項目首席專家邵宜教授代表課題組在本次會議上發言,向來自美國、瑞士、泰國、日本、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及中國大陸地區的20余位語言學家詳細介紹了本項目的研究進展情況,得到了與會學者的贊許、指導。
(3)課題組成員、子課題四負責人楊鋒副教授,利用在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訪學之機,訪問了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拉籌伯大學、莫納什大學等多所世界著名高校,與這些高校的南島語、南亞語專家就本項目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資源共享等諸多問題進行了交流。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4.1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語言種類繁多,境外語言生態調查和語言田野調查難度大
這是本課題在投標書中已經預見到的問題:一則,國內學術界極少有對境外語言進行系統調查的案例,可供我們借鑒的經驗較少,調查的前期準備或者基礎量表均需自主研制;二則,本項目計劃調查100個語言點,調查工作量巨大,我們已經盡最大可能地利用了暨南大學環南海各個國家的留學生資源,但80%的語言點需要課題組成員親赴海外進行實地調查與語言生態信息搜集。如果按照目前的執行標準,經費缺口較大,亟需滾動支持。
(2)面向國際對話的語言材料整理與理論建設
通過實地調查得到的材料,如何更標準、更科學、更國際化地實現其價值的充分利用,這是隨著調查的深入,課題組在認真考慮的一個問題。當前關于世界語言資源、語言類型、語言譜系關系的大規模數據庫已有一些在使用,但專門針對東南亞語言者寡,由中國學者建立的數據庫更少,但我們建設的數據庫,要能夠實現跟國際學界的對話與交流,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對同類數據庫有充分的了解與認識,一方面要求我們對材料的整理、分析符合國際規范與標準。這同樣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與時間成本。
4.2 改進措施
(1)利用暨南大學高水平大學建設經費,多途徑、多方式引進人才。
通過暨南大學高水平大學首期建設(2015-2018年),課題組共引進暨南大學講座特聘教授2名,第五層次人才1名,第六層次人才2名。其中孔江平(北京大學)和朱曉農(香港科技大學)兩位講座特聘教授的加盟,極大地提升了課題組的研究實力,兩位教授從調查表的設計、語言實地調查方法、國際會議組織等方面積極參與到本課題的研究之中。在接下來的研究期限內,課題組將繼續利用暨南大學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契機,多途徑、多方式引進高水平人才。
(2)積極加強與環南海國家科研院所相關領域專家的合作,實現研究成果的共榮共享。
目前,課題組利用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深耕東南亞華文教育領域多年的優勢,已經與馬來亞大學、越南河內國立教育大學、越南外國語大學、印尼瑪瑯大學、印尼彼得拉大學、泰國皇家社會科學院、菲律賓華教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中國臺灣師范大學、中國臺灣師范大學等學術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與合作關系,對方將在語言調查、語言資源共享、學術會議策劃等方面對課題組提供必要的幫助。
(3)積極選派課題組青年骨干赴世界高水平大學進行學習、進修。
2016、2017、2018年度,課題組成員楊萬兵副教授、楊鋒副教授和李計偉副教授分別赴美國馬薩諸塞州立大學(阿默斯特)、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英國華威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學術訪問,這對于課題組的對外交流合作、學術成果的對外宣傳等具有積極意義。
4.3 研究心得
環南海國家在“一帶一路”戰略格局中舉足輕重,如何取得戰略互信需要做許多工作,而重中之重在于“知彼”,語言問題首當其沖。獲取這一地區各國語言基礎材料和生態數據,并在此基礎上建設語言基礎語料庫、語言生態數據庫、大規模平行語料庫以及語言地理信息系統,通過語言活力計算、平行語料加工、語言地圖標識等相應技術,全方位了解這一地區的語言活力狀況、語言分布等,實現多語種查詢和識別功能,有力地服務于國家語言安全戰略。相關研究成果對于政府進行語言規劃、制定語言政策提供決策依據,對我國制定語言文化推廣策略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實際的調查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這一項目推進的迫切性與必要性。通過實際調查,充分認識到環南海國家語言資源的豐富性與語言生態的多樣性。這些材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對于語言理論研究、語言關系研究、語言類型研究、語言文化研究、語言應用研究等具有重要意義。
對如此豐富多彩之語言資源的實地調研,對于推進中國語言學科的科學化、國際化至關重要。恰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ARC CENTRE OF EXCELLENCE FOR THE DYNAMICS OF LANGUAGE所主張的那樣,人類語言研究的核心議題有四個:language shape,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language evolution, 全面系統的語言生態研究與語言本體研究應該在這四個層面上有所考慮,并有所貢獻。
4.4 意見建議
我們希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引起人們及相關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對東南亞語言生態及語言多樣性的重視、關注和研究,同時在外語教育規劃、國民語言能力、中國-東盟交流、華文教育等方面采取舉措,充分認識、發掘、利用東南亞環南海地區多樣的語言資源,從而服務中國國家戰略。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1《米沙鄢語和班加爾語語音研究》(書稿)
(一)主要內容
(1)米沙鄢語:本成果先從整體上描寫了米沙鄢語中的音節結構的基本面貌,輔音和元音的分布規律。按照音節結構分類,分析輔音與元音的組合結構及頻次。得出CV、VC、CVC、CVV四種結構對元音和輔音兼容性比較強,能產性較高。音節使用頻率和使用位置的自由度是呈正相關的。接著對米沙鄢語中單元音和雙元音的聲學特點進行了分析。在單音節的研究中,通過共振峰值F1和F2的統計分析,總結研究元音a , o , e , i , u的在米沙鄢語詞中的出現頻率,在使用頻率上的分布。得出這五個元音的使用頻率a > i > o > u > e,使用頻率和穩定性也呈正比。對米沙鄢語6個雙元音au、ai、oi、ia、ie、io的聲學分析則研究了菲律賓米沙鄢語在共振峰頻率上及F2變化幅度和變化率方面的特點,得出雙元音F2 變化幅度和變化率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
本成果對米沙鄢語中鼻音和擦音的聲學特點進行了分析。針對米沙鄢語鼻音的研究主要是從元音到鼻音的過渡分析和鼻音發音時長的分析。通過共振峰和舌位的關系,了解“鼻音+元音”的音節組合里過渡和相互影響的基本情況。元音對鼻音的影響比較大,總體上說,發音舌位以元音為主導。鼻音時長主要對雙音節內部,米沙鄢語三個鼻音在詞和音節首尾不同位置的時長以及變化特點,即在詞和音節首,中,末的不同位置,音節的長度對鼻音的發音時長影響較大,其中在音節尾和詞末的鼻音時長最長。對米沙鄢語中擦音s的發音時長特點進行總結:擦音s在米沙鄢語詞語中的位置是影響其發音時長的重要因素。接著在雙音節,三音節和四音節詞的內部,分析了不同音節長度詞語的音強,音長特點。
對音長的分析和研究主要通過發音時長,從不同音節結構和音節不同位置對米沙鄢語四音節詞進行分類比較和歸納,得出音節結構中的不同位置以及開閉音節不同對音節發音時長影響較大。對音強的分析主要是對雙音節和三音節詞中的元音和鼻音音強進行的分析研究。在雙音節詞中“n, m,ng”三個鼻音在不同音節結構和位置中的振幅有不同的分布特點。鼻音位于第一音節還是第二音節的位置差異對音強大小起主導作用,但是鼻音在詞的首,中,末不同位置對鼻音音強大小起決定性作用。三音節詞中的元音音強的分析通過對元音a , i , u三個元音在雙音節詞中不同結構和不同位置時的振幅變化得出:音節類型和詞中位置對元音時長起重要作用。但在這兩個因素中,詞中位置的影響在元音音強大小上起主導和決定性作用。
(2)班加爾語:本成果首先從整體上系統地研究描寫了班加爾語的整體語音面貌,輔音和元音的分布規律,進而從元音中分析出單元音的音強音高特點以及復合元音的聲學特點;從輔音中分析出鼻音,擦音進行進一步的描寫;以及元音和輔音過渡情況下的時長分析。然后從詞的音節結構入手,分析其雙音節詞的音高特點和三音節詞的音高及時長特點。最后把元音和輔音與班加爾語的音節結構相結合,分析其雙音節詞的音高特點和三音節詞的音高及時長特點。
關于班加爾語的單元音,首先從整體上分析單元音/a/、/e/、/i/、/o/和/u/的聲學元音圖,并進一步探討了所處音節位置對班加爾語單元音的音色的影響。在班加爾復合元音分析部分,文章用實驗語音學的方法對班加爾語的聲學特征進行了考察,主要對音色、共振峰模式以及音節結構對時長分布模式的影響進行了聲學語音學討論。從而對印尼班加爾語[ai]、[au]、[iu]、[ua]、[ia]等復合元音的動態變化進行了描寫。班加爾語有22個音素,其中擦音有兩個,分別是/s/和/h/。在班加爾擦音時長分析一文中,分別從結構,音節,音素三方面進行分別描寫,最后把兩個擦音在詞中的同一個位置的音長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兩個擦音的音長特點以及他們的不同特點。班加爾語中涉及元音和鼻音過渡的有九個音節:ma、na、nga、ngi、mi、ni、mu、nu、ngu,對第一共振峰和第二共振峰進行對比,并對同一音節在不同音段的共振峰進行對比以及對不同音節在同一音段的共振峰進行對比。在三音節詞時長分析部分,我們嘗試探討了音節結構對于時長模式的影響。在雙音節詞和三音節詞音高模式分析中我們主要討論了重音、時長以及音節結構對于音高模式的影響。三音節詞中鼻音音長的分析一文中,我們主要從不同音節結構中不同鼻音在同一音節位置的比較、不同音節結構中同一鼻音在不同音節位置的比較、同一鼻音在不同音節結構中的音長比較這三個方面入手,進一步探討了班加爾語三音節詞鼻音音長的聲學特征。在討論三個元音/a/、/i/、/u/在三音節詞中的音強情況的時候,主要從三個元音在詞里面的位置和在音節里面的位置進行分比較分析,進一步研究其音強的分布狀態。
有關班加爾語的三個元音/a/、/i/、/u/在三音節詞中的音強的情況,得出三個元音在詞中的音強最強,而詞尾和詞末的音強相對較弱。在音節內部的不同位置,元音/a/在音節中的音高都是相對最高的,說明不管元音/a/在詞首詞中還是詞尾,只要位于音節中就會被讀的清晰響亮。元音/i/在詞首詞中詞尾的音強都比較弱,比音節中和音節尾的音強都弱,這說明在音節首元音/i/總是會被弱讀。元音/u/在詞首詞中詞尾的,在三個音節位置的音強大小關系不穩定,說明在詞內的位置和在音節內的位置對元音/u/的音強影響較大。在討論雙音節詞的音高模式時發現首先音節結構對于音高的影響是存在的,不同的音節結構的音高曲線有不同的走向規律。其次,音高和重音在班加爾語中表現比較明顯。而三音節詞的音高分析結論是:班加爾語的重音位置在三音節詞中,出現在詞中的情況最多,詞語最多,詞類也最豐富,詞語的音節結構多樣化。其次是重音在詞尾的情況,音節結構也相對比較豐富;重音在詞首的詞最少。在班加爾語中影響重音位置的因素主要有音高、時長以及停頓。
(二)主要觀點
在米沙鄢語元音和輔音的分析中,我們著重對元音“a, o, e, i,u”和鼻音“m,n,ng”進行的時長和音強分析。分別將元音和鼻音放在雙音節,三音節和四音節詞中進行研究對比,發現不管在什么位置上,影響時長和音強的因素一般是音節長度,音節結構開,閉以及在詞語和單詞中的位置。音節長度和在詞與音節中的位置對元音的影響比較大,音節長度越長,元音時長越長,開音節要比閉音節中的元音發音時長要長。同時在音節內部和在詞中的位置也對元音音強起重要作用,音節首和音節中(即閉音節)時元音音強較高。詞中和詞末元音音強較高。而鼻音則受位置的作用較大,在詞中位置上看,位于詞中的鼻音音強要大于詞首和詞末,在音節內部,音節首高于音節末。鼻音位于第一音節還是第二音節的位置差異對音強大小起主導作用,但是鼻音在詞的首,中,末不同位置對鼻音音強大小起決定性作用。音節結構主要是開閉音節,開音節中的元音和鼻音往往音強值高,發音時長長,而閉音節則相反。
在班加爾單元音分析部分,元音/a/、/i/和/u/的分布范圍最廣,最容易受所處音節前后等因素的影響,音色最不穩定,元音/a/、/i/在舌位變化時高低的變化大于前后的變化;而元音/e/、/o/和/u/在舌位變化時前后的變化大于高低的變化。除了元音/e/在處于詞中音節時的分布范圍形狀發生了變化,其它元音在所處音節變化時并沒有引起分布范圍形狀的改變。在班加爾復合元音分析部分得出結論:元音位于復合元音的位置是有影響的,一般元音在復合元音的開始的位置的時候舌頭會比單獨發這個元音的時候舌高一些,并且舌頭相對靠前;元音在復合元后面的位置的時候,舌位略低并且靠前。關于班加爾語的擦音,總體來看,擦音/s/總的平均音長大于擦音/h/的總的平均音長。在所處在詞的位置一樣的時候,不同的音節結構對兩個擦音的平均音長的差值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班加爾語元音和鼻音過渡的特點是元音的不同對鼻音向元音過渡影響非常大,甚至起決定作用。
關于班加爾語三音節詞時長分析,結論是三音節詞中各音節時長之間差異的穩定性和系統性比較弱,三音節結構內,通常是詞末的時長比較長。除了得出分布形態,音節數量是影響時長的最重要因素,當音節數量越大,其時長會越長,反之則越短。開音節和閉音節在詞的哪個位置,詞的時長差異也就主要體現在那個位置。一般來說閉音節的時長比開音節的時長要長。而且開音節閉音節在詞的不同的位置,對詞的影響也不同。三音節詞中鼻音音長的分析一文中得出結論:在班加爾語中鼻音的音長特點是:后鼻音音長>前鼻音音長>雙唇鼻音音長。三個鼻音均是在詞尾的音長最長,其次是在詞首的音長,在詞中的時候音長最短。且同一鼻音在不同音節結構中的音長特征不同,音節位置一樣的情況下,結構越長,鼻音音長越短,反之亦然。在音節尾的音長總是高于在音節首的音長。
(三)學術價值
(1)環南海國家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國華僑移居人口,研究印尼各地的方言對我們監控、研究、預測這些華人語言未來發展有很大的借鑒作用,對今后語言政策的預測可以起一定作用。
(2)環南海語言研究仍然是尚未開發的一片新資源領域。我們對這些語言的聲學研究,更是前人未曾涉足的領域,我們可以借此完善原有的語料資源庫,建立自己的特色語料庫,為今后的科研提供更多的資源。
(3)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很多強勢語言,例如英語對于這些經濟落后使用人數比較少的語言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保護語言多樣性也是我們這項工作的重大意義。
(四)社會影響
(1)在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對環南海方言的研究能夠更好地拉近兩地的距離,增進雙方之間的了解和交流。
(2)語言在生活、文化方方面面都起重要作用。對菲律賓方言的研究能夠為今后經濟、文化等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礎或契機。
(3)對東南亞語言的研究對中國學術界來講是一個亟需深入研究的領域,本課題及相關書籍的編纂,希望能夠起到引領作用。
1.2 《伊洛卡諾語語音研究》(書稿)
伊洛卡諾語菲律賓使用人口第三大語言,本成果對其語音進行了描寫和分析。參考前人的相關研究,主要從語音方面對伊洛卡諾語進行客觀的共時性描寫,對比親屬語言和一些較多人使用的世界性語言探討伊洛卡諾語的特點,包括其語素主要以雙音節語素為主以及前綴、中綴、后綴齊全的獨特特征。同時對其語法方面也會有所涉及。
本部分主要包括:
(1)伊洛卡諾語的音系特征。其中主要論述了其輔音、元音以及音節特征。
(2)伊洛卡諾語的構詞構形方式。包括其構詞構形的語素和形式。
(3)伊洛卡諾語的詞義和詞義關系。
(一)主要內容
元音音位及其變體。本部分從伊洛卡諾語的語音特征出發,歸納分析伊洛卡諾語的元音音位及其變體,研究過程首先采用人耳聽辯的方法進行聽音、辯音,參照國際音標,歸納出聽覺上的元音音位及其變體,再通過實驗語音學的方法,以語圖的形式驗證音位歸類是否恰當準確。
本部分探討了元音音位及其變體的第一共振峰和第二共振峰的特點,歸納總結了各個音位變體出現的條件和情況,并對每一音位變體都舉例說明,通過具體的語例的語圖加以驗證,形式如下:
[a] 前低不圓唇元音,在語圖上F1約為500-800赫茲,F2大致范圍顯示為1500-1750赫茲。一般與/Λ/搭配,構成“輔音+元音(音標/ a/)+輔音+元音(音標/Λ/)+輔音”結構。例如:patag(平地) ;bakal(鐵);dagat(海) ;sapa(小溪); patak(滴)。下面是patag(平地)的語圖分析。
Patag(平地)里[a]的F1是610,F2是1519,在發此音時,“p”讀作/p/,尾音“g”聽覺上不發音,實際發音短促。
本成果通過對伊洛卡諾語進行元音音位及音位變體的分析研究,輔以語圖說明,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和學習這門語言。目前對于該語言的研究比較少,特別是音位的歸類和整理方面,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而且,伊洛卡諾語的音位及其變體潛在的發展空間非常廣闊。本文通過對語料庫的語料進行分析,但是若想要進一步論證研究結果的有效性,還需要對伊洛卡諾語的詞匯進行更多、更深的探索。
韻律特征。語言的語音系統,除了音質性因素以外,韻律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重音更是體現韻律的必要組成部分。和其他語言一樣,菲律賓伊諾卡諾語也有自己的韻律結構,有不少詞重音。本成果從環南海語料庫中獲取語料,根據praat軟件上呈現的詞語音長、音強、音高三項特征,著重分析伊諾卡諾語雙音節詞與三音節詞的重音分布情況,以初步得出伊諾卡諾語詞重音模式,探究其重音分布規律。
在初步研究中發現,菲律賓伊卡諾語詞語重音模式有三種:重音在前音節、重音在后音節、重音不明顯。而根據目前語料呈現情況,重音在前音節的詞語占據最大比重。重音在后的情況主要與結構類型有關:一是與前后音節長度有關,在前后音節長度(即所包含的輔音、元音數量一致,如CVC.CVC 結構)基本相等的情況下,出現重音在后的情況會增多。二是前音節以元音為主的結構類型中,重音在后出現的頻率會增加,如agong、uging、asul、anak、ubing等詞。
本成果結合實驗語音研究與聽感,對菲律賓伊卡諾語詞語重音得出初步描寫,但是伊卡諾語詞語重音模式的描寫、其具體規律等方面還不夠完善,需要在語料基礎上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分析。
(二)主要觀點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通過對伊洛卡諾語進行音位及音位變體的分析研究,輔以語圖說明,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和學習這門語言。然而,目前對于該語言的研究比較少,這方面是我們的不足,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挑戰,但同時也是我們的機遇,毫無疑問,其潛在的發展空間非常廣闊。本文通過對語料庫的語料進行研究,但是,若想要進一步論證分析結果的有效性,還需要對伊洛卡諾語的詞匯進行更多、更深的探索。此外,由于在分析音位時,辯音的過程往往會因人而異,因此音位劃分也會具有主觀性和不確定性。因此,本研究后續工作還有待完善。
無論何種語言,詞語的重音都與該語言的語法、語義密切相關,通過第一音節重讀和非第一音節重讀來強調詞性、體現語言的整體性和層次性,是詞語重音的重要作用之一;另外,詞語重音也是進一步研究一門語言韻律特征的最佳起點。該研究將能幫助我們從語音韻律角度全面地認識菲律賓語言生態,從而豐富我國的語言數據庫。最后,研究菲律賓伊諾卡諾語的重音模式,探究其規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將伊諾卡諾語和漢語兩種語言進行比較,從而更好地促進第二語言教學。
(三)學術價值
伊洛卡諾語是菲律賓使用人口第三大的口語,也是拉烏尼翁省的官方語言,隨著“一帶一路”的開展,我國與東南亞國家聯系日益緊密,貿易、文化等方面也在不斷深入合作,因此,對當地普遍通行的語言進行探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必要性。
本成果的學術價值主要在于記錄和保存當代伊洛卡諾語的總體特征和情況,挖掘伊洛卡諾語的特征特點,為進一步研究伊洛卡諾語及其親屬語言提供可靠的資料,豐富關于南島語系和類型學的研究。此外在社會方面,希望通過本文將伊洛卡諾語進行推廣和發揚,使其獨特之處得到了解和傳播,使伊洛卡諾語能夠在二語教學和民族語言教學方面獲得理論支持并不斷進步,推動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技術進步。
(四)社會影響
該研究是有意義的,尤其是在“一帶一路”的時代戰略背景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將越來越多。對于菲律賓伊諾卡諾語,迄今我們的了解還不夠系統全面,研究伊諾卡諾語重音模式,能更全面地認識菲律賓語言生態,豐富我國的語言數據庫,并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發展。
1.3 《巽他語擦音時長研究》(論文)
論文研究了擦音所處位置、音節類型和詞長對巽他語擦音的時間的影響。結果表明,由于詞尾延長效應的影響,擦音在單詞末尾位置上的時長比在單詞中間位置長。此外,受詞首發音加強效應的影響,單詞起始位置擦音的時長比單詞中間位置的時值長。由于CVC音節在音系上比CV音節重,CVC音節中的擦音時長比CV音節長。由于多音節縮短效應的影響,雙音節詞擦音時長比三個和四個音節詞擦音的時值長。
1.4 《巽他語雙音節詞元音振幅研究》(論文)
論文分析了音節位置、音節類型和不同元音對巽他語雙音節詞音強的影響。結果顯示,在巽他語中,雙音節詞第一音節傾向于重讀,因此第一音節中元音的音強大于第二音節的元音音強。由于CVC音節在音系上比CV音節重,CVC音節的音強大于CV音節。低元音/a/的音強大于高元音/i/和/u/,這是由于低元音比高元音固有音強大緣故。
1.5 《巽他語輔音清濁對元音共振峰影響研究》(論文)
論文分析了巽他語輔音的清濁對前元音共振峰值的影響。結果發現,在大多數情況下,由于濁音發音時喉的位置較低,濁輔音前元音末尾共振峰值比清輔音前低。元音末尾共振峰值在清唇音之前更低,因此在該條件下,輔音清濁對元音/a/共振峰沒有影響。由于元音/u/的共振峰值和元音/i/的F1值較低,所以在軟腭音之前清濁對元音共振峰沒有顯著影響。
1.6 《馬都拉語雙音節詞鼻音音強模式研究》(論文)
論文研究了馬都拉語雙音節詞鼻音的音強模式,考察了鼻音位置和音節結構的影響。結果發現,由于受音節首發音加強效應的影響,在CV音節和CVC音節的起始位置,鼻音音強值在第二音節中比第一音節大得多。在詞的邊緣位置,起始輔音發音時的舌腭接觸面比在詞中或詞尾大,發音強度增大。當鼻音處于單詞的起始位置時,它們的發音加強,輔音性更強,所以音強較弱。由于元音間發音弱化效應,在VC音節和CVC音節的尾音位置,第一音節中的鼻音的音強大于第二音節的音強。
1.7 《位置及音節結構對馬都拉語元音時長的影響》(論文)
論文分析了不同音節類型、詞的位置已經相鄰音節對元音時長的影響。結果表明,在末尾加長效應的作用下,第二音節的元音比第一音節長。當相鄰音節的音節結構為CV時,第二音節的元音最長,而第一個音節的元音最短。這是由于第一音節趨于輕讀,而第二音節趨向于重讀的緣故。當第二音節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輔音音段時,第一音節的元音會非常短,這是由于補償效應的緣故。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全面、普遍地推進環南海國家的語言生態調查,目前已經在試點的基礎上有選擇地進行了十余個城市或地區的語言生態調查,接下來需要從點到面地開展開。
(2)在目前已進行的二十余個語言點詞句表調查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剩余七十余個語言點的詞句表調查與語言信息采集。
(3)對環南海8國的代表性語言進行語素、音位分析并建庫,從理論的角度研究環南海國家語言的音位負擔量問題。
(4)從詞、句、篇的角度建設環南海國家平行語料庫。
(5)建設環南海國家語言地理信息系統。
(6)繼續推進移動端、PC端東南亞語言應用服務APP的建設。
(7)推出境外語言生態調查手冊、詞表、句表等工具性書籍。
(8)推出《他加祿語參考語法》、《爪哇語參考語法》、《伊洛卡諾語參考語法》等系列叢書。
(9)推出《米沙鄢語和班加爾語語音研究》、《伊洛卡諾語語音研究》等語音研究系列叢書。
(10)推出環南海8國多語言“基礎口語會話系列”(15種)。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