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本項目2016年立項,擬于2021年12月完成。從啟動到2018年7月,我們一直在按照項目研究計劃的安排,做“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的搜集和研究”工作。具體工作情況與計劃的安排有三點不同之處:
其一,未按照計劃組織三人小組赴臺調查當地漢語口語異讀問題。
其二,進度稍有差距。按計劃到2018年7月,應該完成兩岸異同今音的“發掘、考辨、收集、考察、分類”等五小項工作,而我們只做完“發掘、考辨、收集”工作。
其三,原計劃所未安排的方面,我們嘗試了一項試點工作。從2017年到2018年7月,項目負責人指導兩名碩士研究生各完成了一篇研究兩岸書卷字今音異同整理的學位論文,都非常成功,獲得了校內外同行高度的評價:盲評分數,一名獲得總評88.5分,一名獲得總評88分,前者被評為學校優秀學位論文,還將繼續上報評優。這是我們為本項目研究而著意實施的一個試點活動,寫的是本項目研究的主體內容,依照的是本項目研究的方法,體現的是本項目研究的思想理念,這種試點顯然可以直接為本項目研究提供幫助和借鑒。
上述三個方面還有一些情況尚待說明,我們將會在下文相關的位置加以補充。
調研數據的整理運用,可從多個方面進行述說,這里擬就非書卷字今音數據的整理利用之類,以“穴”字為例作一個簡要介紹,以見一斑。
“穴”是口語字(詞),20世紀初,在“受過中等教育的北平本地人”的口語之中讀
xué、xuè二音。20年代編纂的《國音常用字匯》據此而把該字審定為xué、xuè二讀。
1937至1945年分冊出版的《國語辭典》,仍審定為xué、xuè二讀。
大陸1957年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正編),仍審定為xué、xuè二讀;
大陸1962年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初稿?三編》和1985年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
都改為xué音一讀。
臺灣1973年的《中文大辭典》、1982年的《重編國語辭典》、2002年的《國語辭典簡編本》(網路版)、2007年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都以異讀關系并存xué、xuè二音。
小結:“穴”的今音,1962年以前,兩岸都是xué、xuè二讀。1962年以后,大陸統讀
xué一音;臺灣則仍然保持xué、xuè二讀。大陸與臺灣最終的格局是xué與xué、xuè的歧異。
“穴”字中古胡決切,該小韻書卷字的今音,也在兩岸之間形成了較大的歧異:《漢語大字典》xuè音1例、xué音4例,《中文大辭典》xuè音4例、xué音1例。這種歧異格局的形成與該小韻口語詞“穴”的今音狀況相關:給該小韻書卷字確定今音時,或從反切入手,比照歷史音變規律進行折合,或徑依“穴”字今音類推,以致歧成xué、xuè二音。《漢語大字典》注有個別的xuè音,這是沒有徹底擺脫“穴”字去聲讀法影響的表現;《中文大辭典》4xuè音、1xué音的現象,則是在臺灣語音規范狀況這一背景下,受“穴”字多音現象影響而產生的結果。口語字詞今音規范方面的特殊性,給該小韻的今音歧異打上了深深的印記。
這一組今音歧異是兩岸各據一端,互為對峙的格局,整理的時候取哪一個音舍哪一個
音,都不大好辦。從字形結構方面看,該小韻絕大多數都為“穴”聲符之字,本可參酌這方
面的情況而處置,但是“穴”字今音本身卻存在陽平與去聲的混亂性,這種情況下的同聲符
之字,其聲調取舍方面,仍是不易確定標準,有待于兩岸統一“穴”字今音的異讀問題。兩
岸口語今音規范的差異,既是引發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的重要原因,同時也不利于這種歧異
問題的整理,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該小韻書卷字兩岸今音歧異問題的研究,就這樣一步步地得到了深化。非書卷字“穴”
的今音數據,在這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項目收集兩類文獻資料:一是用作本項目研究對象的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音注;二是能夠在本項目研究中起輔助作用的書卷字今音音注和某些非書卷字音注。第一類從《中文大辭典》和《漢語大字典》中收集;第二類從《中文大辭典》、《漢語大字典》和其他辭書等文獻中收集。目前這一個階段收集的主要是第一類文獻資料。例如:
1A丞(四)zhěnɡ《集韻》蒸之上聲(漢語大字典)
1B丞 丙.[集韻]蒸之上聲chènɡ(中文大辭典)
2A鞋 丁.[集韻]公蛙切ɡuā(中文大辭典)
2B鞋(二)wā《集韻》公蛙切(大字典1802)
1B和2B存在今音失誤,以致形成zhěnɡ-chènɡ和ɡuā-wā這兩組兩岸書卷字今音正誤歧異。
收集兩岸書卷字今音音注,常會遇到一些易于讓人產生誤解的情況。例如:
3A汻 乙.[廣韻]呼朗切hǎnɡ(中文大辭典)
3B汻(二)huǎnɡ《廣韻》呼朗切(漢語大字典)
字面上的信息是:3B的今音不合于反切,以致形成hǎnɡ-huǎnɡ正誤歧異。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3B在實際的注音過程中,舍棄了音項中所示出的呼朗切,所注的今音huǎnɡ實是另依《集韻》虎晃切折合出來的。表面上是同一音源的今音存在歧異,實際上則是各取一音而形成今音歧異。前者屬于兩岸書卷字正誤歧異,后者屬于兩岸書卷字今音對等性歧異,誤解與正解二者的性質迥然有別。由誤解所造成的信息偏差,必然會給后一步的本論研究造成連鎖性的失誤。
以上說的音源隱晦現象還只是代表性情況,類似的問題《漢語大字典》里還有不少。還有《中文大辭典》等其他辭書,需要考辨的問題,同樣是多而復雜,既有與《漢語大字典》相類似的問題,還有自身的特殊情況。凡此種種,都要進行考辨:切上下字(或直音字)方面,包括版本異文、文字訛誤、用字習慣、古音異讀等情況;被注字方面,首先要弄清是否書卷字的問題,再就是古音異讀、文獻用字、辭書體例及“潛規則”;等等,通過這些方面的綜合辨證,廓清今音的真詮:是不是與古音不相合的現代既成讀法,是不是撇開注中音切另依古音異讀而折合的結果,是不是撇開注中反切另依有關相應之字所作的改讀處置,等等。
總的來說,從搜集異同今音到研究異同今音的分類整理,都以語料考辨作為先決工作,貫徹先考辨后采用、未經考辨不采用的基本原則。
本項目所研究的兩岸書卷字問題今音,除了上述正誤對立之類,還有兩岸對等性歧異和兩岸同一性今音,等等,不管是哪一類問題今音,都需要從《中文大辭典》和《漢語大字典》相互比較的視角進行發掘,只有這樣才能夠行之有效,離開這個視角,單從哪一部書,都不能解決問題。
據多方面調查,《中文大辭典》和《漢語大字典》至今尚無電子word版,收集工作只能就紙質文本而進行。具體作法是,從《中文大辭典》具體字頭(音項)入手,系聯《漢語大
字典》一并開展。目前上述兩部辭書已經搜集一過,已收集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音注近2萬條。下一步的工作是,從異同今音的成因和性質特點的考察入手,對兩岸異同今音進行分類。
學術會議、學術交流。(一)2016年8月21日至22日,在安徽大學,項目負責人范新干出席中國音韻學國際高端學術論壇。21日下午,本人在第大會上宣讀了《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整理探論》的論文。該論文所闡述的就是本項目研究的主要思想理念,論文宣讀后引起了與會學者的熱烈討論,與會代表們在充分肯定的同時,還就整理工作上的一些具體問題提出質詢,與作者交換意見。這些名流學者和同行專家,他們思辨深邃,只言片語而能切中要害,本人從中受益良多。
(二)2018年5月27日下午,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史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會,本人兩名碩士學位研究生為答辯者:研究生曹珊珊,論文《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研究》;研究生胡婷,論文《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比較研究》。由校內外同行專家組成的答辯委員們,紛紛提出質詢,答辯人積極答辯,過程十分精彩。下面各列舉二例,以見大要。
其一,《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研究》
1、石鋟教授:古音異讀為什么會引發對等性歧異?
研究生曹珊珊回答:書卷字大都存在古音異讀,字詞典注音時各取其讀而置立今音的情況比較多見,因此引發大量的今音歧異。
2、曹海東教授:請問,論文考論書卷字今音,是否考察讀音與義項的關聯?
研究生曹珊珊回答:本論文研究書卷字今音歧異,不是簡單地以字頭為視角,而是基于義項和音項而論說,多音現象必然會分別與各自的義項(音項)掛鉤。
其二,《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比較研究》
1、石鋟教授:文中提到“宜于取正則取正,宜于取誤則取誤”,那么什么時候取正,什么時候取“誤”?
研究生胡婷回答:根據求同和平穩過渡的原則,或取正,或取“誤”,基于被注字及其同小韻各字的兩岸注音現狀運作求同原則和平穩過渡原則,這其中尤其要平等公正地對待兩岸的今音。
2、陳寧副教授:論文第6頁,“袨”字小韻中有“縣”字,“猈”字小韻中有“罷”字;它們的今音都會影響被注字的今音,是否可以歸為一類?
研究生胡婷回答:今音歧異的成因以綜合性和多重性為常,這意味著從成因角度給歧異現象分類難以做到整齊劃一,往往只能就著其中某一個突出的方面進行歸納。若干大類的劃分既然是就其一點而求其類的結果,因此,各類之間、一類之內的各組之間,難免會有互相交叉的情況,也難免會有一組歧異而存在多種致亂因素的情況。
專家們的提問切中兩岸書卷字今音比較研究的關鍵點,富有啟發性,答辯者思辨深邃,理念通達。這種問答式的交流,顯然有益于本項目研究的深化和提升。
(三)中國音韻學研究會將于2018年8月17至19日,舉辦中國音韻學研究第二十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地點在中國西安陜西師范大學。本人已經接到正式邀請函,將屆時出席會議,提交會議論文《兩岸書卷字今音異同專題述要》,進行學術交流。
成果宣傳推介方面,本人撰寫的《兩岸書卷字今音異同專題述要》一文,已從shekejijin_sscp@163.com郵箱向《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版”投稿,目前尚在審稿階段。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第一,實地調研工作與計劃有不合之處。原實地調研計劃安排,一是收集臺灣的口語異讀詞讀音文獻;二是編制一份現代口語異讀詞詞表,找當地人調查普通話讀音,用錄音儀器進行實況記錄。三是綜合文獻所記的異讀詞讀音和現場記錄的讀音,進行比較、分析和梳理,整理出新的口語異讀詞音表。四是舉辦兩岸學者座談會,討論新的口語異讀詞音表,綜合研制成《臺灣口語異讀詞音表》。實際工作中,我們只著力做了收集臺灣口語異讀詞讀音文獻的工作,不是實地收集,而是通過郵購、朋友幫忙復印等辦法,基本收齊了臺灣口語異讀詞圖書資料:
1、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重編國語辭典》,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2、李鍌主編《中華大辭林》繁體版,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
3、李鍌主編《中華大辭林》簡體版,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
4、李行健主編《形音義規范字典》,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5、李行健主編《小學生常用字典》,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6、李行健主編《九年一貫審訂音字典》,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7、李宇明主編《全球華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0年。
8、施光亨、李行健、李鍌主編《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3年。
9、蘇月英主編《小學生國語辭典》,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
10、臺灣國語推行委員會《國音標準匯編》,上海開明書店,1947年。
11、臺灣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教育法令匯編》,臺北:國語日報社,1982年。
12、臺灣國語推行委員會《重訂標點符號手冊》,1987年頒行本。
13、臺灣國語推行委員會《部首手冊》,1993年頒行本。
14、臺灣國語推行委員會《國字標準字體(教師手冊)》,1994年頒行本。
15、臺灣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1999年頒行本。
16、臺灣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2000年頒行本。
17、臺灣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異體字字典》,臺灣2017年網路版。
18、臺灣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國語辭典簡編本》,臺灣2002年網路版。
19、臺灣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臺灣2007年網路版。
20、鄭良偉《北京話和臺灣話輕聲出現的異同歷史由來和臺灣新生代國語的形成》,《語
言研究》,1987年第1期。
21、中華文化總會主編《兩岸常用詞典》繁體版,臺灣:中華文化總會,2012年。
其所以未按計劃進行實施,這是因為我們已經另有考慮:
臺灣國語推行委員會近年頒布的《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已對臺灣口語異讀音進行了規
范,我們以這個《審訂表》為主,參酌臺灣有關辭書的注音,即可全面掌握臺灣口語詞的異讀規范現狀,即可據以滿足本項目研究的需要,沒有必要另起爐灶研制出臺《臺灣口語異讀詞音表》。
我們已按照這種新思考研制出臺灣異讀數據,并已成功地運用到了本項目的研究之中(參看本表第3至第4頁)。事實說明這種與原計劃有一定出入的思考和作法都有其合理性。按照原計劃安排,赴臺調研期間,除異讀詞方面的工作之外,還有收集其他文獻資料的任務,后一項工作因本階段赴臺實地調研計劃的改變而未得到落實。收集這宗臺灣文獻資料是下一步兩岸異同今音整理研究階段的需要,擬在這項工作開展之前派員赴臺進行收集(參看下文計劃部分)。
第二,異同今音的搜集和研究工作,我們是按計劃實施的。2016年立項之初,我們就在著手做這方面的準備工作,至2017年3月之前,項目負責人遵照項目研究計劃的要求,先后撰成《兩岸書卷字今音異同專題述要》、《兩岸書卷字今音異同專題語料考辨方法要略》、《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分類提要》等三篇具有指導作用的文章,如期分發下去啟動了該項工作。該項工作包括發掘、考辨、收集、考察、分類和資料庫制作等六個方面,到2018年7月,完成了發掘、考辨、收集這三項具體工作。比照原計劃來看,質量已達到預期的效果,缺點是沒跟上原計劃的進度。原計劃所規定完成的六項,實際完成三項,遺留了三項。
遺留下來的“考察、分類和資料庫制作”這三項工作,起止日期擬向后適當順延(參看下文計劃部分)。
提一個建議:希望國家社科基金有關管理部門開設重大項目研究專線電話或E-mail,讓項目負責人有事好及時溝通。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項目負責人范新干,論文《語音異變引發的今音歧異》
文章由語音異變而生發到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既有單重歧異也有多重歧異;既有正-誤對立之類也有誤-誤并立之類,種類多、數量大、分布復雜。再由此切入展開兩岸今音歧異整理論述:種種今音歧異都已在書面語讀書音系統中造成混亂,給有關文化的學習、研究、教學、交流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和障礙。書卷字今音歧異整理既是學術需要,同時,也有益于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也有益于促進海峽兩岸統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主要觀點 海峽兩岸各據一端,互為對峙,這類今音歧異的整理,客觀性理據比較缺乏,需要倚重宏觀調控的手段進行運作:由政府最高管理機構牽頭,溝通兩岸以及國外有關華語區,達成共識,共同運作,通過“一盤棋”的審音機制協調解決。
整理工作不是一種見“誤”輒改的簡單操作,而是一個綜合辨證的過程。不管是哪一類歧異局面的整理,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即使是改動一個例子,也會涉及許多相關問題。書卷字今音歧異整理,遠遠不是單憑一本古今音手冊對號入座就能解決問題的單純工作,而是一個浩大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
學術價值和影響 語音異變問題學術界鮮有論及,由此而展開系列性研究,立意尤為高遠,具有前沿性。一系列的真知灼見,有益于漢語語音史的研究,有益于辭書注音的修訂工作,為“兩岸書卷字今音異同專題研究與信息平臺建設”項目的開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二)項目負責人范新干,論文《論僻音字的今音誤注現象》
本文刊載于《國學研究文萃》語言文獻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5月),《國學研究文萃》是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獻給北京大學120周年校慶的紀念刊,本文能夠入選這種高檔次刊物,定然有其不同一般的學術地位。
文章以《辭源》修訂本、《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中文大辭典》等四部辭書為窗口,考論僻音字(即書卷字)的今音誤注現象,全文包括引言和本論兩大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考論僻音字今音音注的辨正問題。先討論音源隱晦現象的種種表現和考辨方法。再從文字校勘、音變規律、積非成是、字形結構、語音規范等方面切入,討論今音誤注現象的辨正方法。
本論部分包括兩大環節。首先分別論列今音誤注所導致的今音歧異類型:一書之內的今音歧異和因書而異的今音歧異。接著論析今音誤注現象的成因:一是沿襲錯誤的古注所致;二是因切語失校而致誤;三是因抄錯反切而致誤;四是因誤解反切門法而致誤;五是因注音字特殊而致誤;六是因被注字的同音字另有他讀而致誤;七是因不明歷史音變規律而致誤。
主要觀點 必須把僻音字今音及其音源的辨章問題作為一項先決性的工作來對待。只有通過這種辨章,透過音注中的表象,認準了今音所從出的古音,書卷字今音誤注的研究才能有效地展開。
從僻音字的既成影響和保持字音穩定性等方面來看,對某些不合音變規律的現象,與其視為誤注予以更正,倒不如將錯就錯,讓它們“積非成是”。
反切折合音的評量,既要揆諸音變的歷史線索,同時還要注意觀照其他方面的有關情況,不能執其一端而論是非得失。
僻音字今音誤注的成因,分作七類而言之,這主要是為了述說的方便,實際上,誤注與誤因并非都是一對一的關系,有些誤因之間尚有一定的內在聯系。這種客觀存在的復雜性決定了,僻音字今音誤注成因問題的研究,應盡量從多個不同角度進行考察,而不能執其一端而論事。
學術價值和影響 材料詳實,考辨精審,理念宏通,論析具有新意,有助于書卷字今音審訂;有助于古今漢語、古代文化等專業的學習、研究和教學;有益于兩岸之間以及兩岸與國外華語區之間的文化交流,為“兩岸書卷字今音異同專題研究與信息平臺建設”項目的開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三)項目研究團隊成員、研究生曹珊珊 碩士學位論文
《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研究》,導師范新干教授,2018年5月
書卷字大都已被注上了今音,這些已注今音大都合理,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兩岸歧異現象。本文以大陸的《漢語大字典》和臺灣的《中文大辭典》為窗口,論列兩岸書卷字歧異今音展開研究。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引言。簡要說明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的研究現狀、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引文體例等方面的有關問題。第二部分,概述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現象的主要種類,在劃分歧異種類的同時,揭示歧異問題的形成成因。第三部分,研究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的整理問題。首先概述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整理的一般情況,包括整理的簡要程序和基本原則。接著列舉兩岸書卷字歧異今音之例,就整理方面展開考論,揭示整理工作的有關要領。最后列舉一些不大容易整理的兩岸書卷字歧異今音。就“整理難”這一問題展開考論,進一步揭示整理方面的有關特點。
主要觀點 整理工作以 “求同”和“平穩過渡”為基本原則。求同原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存大同,去小異。歧異的雙方,如果都是多數例子取A今音、少數例子取B今音,這種情況下的A今音為多數派,屬于大同;B今音則為少數派,屬于小異。整理這類歧異局面,取A今音而更動B今音,這就是存大同去小異。兩岸書卷字今音音注業已產生較大影響,從書面語讀書音的運用方面看,對這種既有的書卷字今音,改動的幅度不宜過大,要盡量做到平穩過渡,以保持兩岸書卷字既成今音的穩定性。這種存大同去小異的整理原則,就是平穩過渡以保持書卷字今音穩定性的主要手段。
求同原則的第二個方面是既存大同,又存小異。具體來說,就是對于一些不宜于完全統一的歧異現象,則因其勢而特殊處置,允許這種不完全的統一存在于一定的條件之下和一定的范圍之中。求同原則通過存小異的處置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
學術價值和影響 論文選題既有現實意義,又有學術意義。現實意義是可為兩岸語言文字統一提供借鑒,學術意義是為書卷字的音讀選擇、工具書的收字注音、音韻學理論的完善等提供參照。文章寫作表明,作者系統深入地掌握了音韻學、詞匯學、文字學等學科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的專業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理論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就說明,作者已經具有獨立從事語言學研究的能力。作者指出了兩岸兩種大型工具書的字音異同現象,歸納出了歧異類型,分析了致歧原因,提出了整理思路,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在文中明確提出了一些字音的取舍意見,如p.11表格下方的“調查小結”和“整改意見”,小結有道理,意見有依據。顯然,這樣的研究對這兩種工具書注音的問題、對兩岸書卷字讀音規范問題,是一個可資利用的新成果。(參看《匿名專家評審表》)
《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研究》一文,盲評分數總評88分。(參看《匿名專家評審表》)
(四)項目研究團隊成員、研究生胡婷碩士學位論文
《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比較研究》,導師范新干教授,2018年5月
本文以大陸的《漢語大字典》和臺灣的《中文大辭典》為窗口,列舉兩岸書卷字歧異今音展開論述。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研究的現狀、意義、內容、方法和本文引例方面的有關情況。第二部分,概述書卷字今音歧異現象的主要種類,在劃分歧異種類的同時揭示其成因。第三部分,討論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的整理問題。首先,概述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整理的一般情況,包括整理的簡要程序和基本原則等。然后,列舉若干組兩岸書卷字歧異今音,展開整理研究,揭示整理方面的原則和方法。
主要觀點 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整理以平穩過渡為基本原則。書卷字今音歧異的整理,應該在一定的程度上維護書面語讀書音的既成影響,以保持其穩定性為重。這就要求我們,對原有注音的更動一定要審慎,不能見“誤”輒改,而應在因其固然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在求大同的原則下量情行事:宜于取正則取正,宜于取誤則取誤,不要囿于正音、誤音方面的“成見”,執其一端而論事。歧異的整理要以實用為重,不能單純地把今古對應與否奉為準則。
在“去正就誤”“誤中取誤”這兩類情況中,被選取的不符合音切的“誤音”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并且在各大辭書中已有一定的基礎,人們也已經習用,這就決定了改動的幅度不宜過大,應讓它們積非成是。如果硬性返本求其正,則會引發波動性,甚至產生其他的負面影響,引起新的混亂。這樣的整理不符合我們對書卷字今音歧異整理的初衷,顯然應該按照平穩過渡的原則,通過求同的手段進行運作。
學術價值和影響 本文把《漢語大字典》和《中文大辭典》作為比較的對象,分析兩岸書卷字的今音歧異現象,對促進兩岸漢字字音研究的協同合作有積極意義。文章分析了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的大體情況,探討了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的整理原則以及產生歧異的原因。語料詳實,分析正確,研究深入,創新性強,為書卷字今音修訂提供了詳實可靠的數據、理據和參考,為漢語語音史和漢語音韻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同時還能夠為漢字字音規范化提供有益的啟示。(參看《匿名專家評審表》)
《兩岸書卷字今音歧異比較研究》一文,盲評分數總評88.5分。(參看《匿名專家評審表》)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本項目起于2016年11月,至2021年12月完成。具體研究計劃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的搜集和研究,原計劃的起止時間是2017年1月至
2018年9月,本計劃改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階段的工作,包括發掘、考辨、收集、考察、分類和資料庫制作等六個方面。到2018年7月,已經完成發掘、考辨、收集這三個方面的工作。下一步的計劃是:先完成本階段后期的“考察、分類和資料庫制作”等三項工作;然后分別完成后面三個階段的工作。
第一階段后期的三小項工作,原計劃起止時間為2018年5月至2018年9月。本計劃改為2018年8月至2018年12月。后面幾個階段的起止時間也作了相應調整。
下面逐次說明本項目的研究進度和各個階段的基本內容。
(一)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的搜集和研究(2017.1——2018.12)
1、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的發掘、考辨和收集(2017.1——2018.7)
2、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的考察和分類(2018.8——2018.11)
從異同今音的成因和性質特點考察入手,對兩岸異同今音進行分類。
3、建構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資料庫(2018.11——2018.12)
擬在考察、分類工作開展的第四個月開始,各子課題組分別進行。具體工作是把兩岸異同今音分類編排制成子資料庫。
(二)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整理研究(2019.1——2020.5)
1、準備工作(提前落實,不占用本階段的時間,經費支出算在這一階段)
其一是兩岸文獻資料收集工作。此前主要是從《漢語大字典》和《中文大辭典》中收集書卷字今音異同音注資料;這次則是收集上述兩部辭書以外的字詞典之類圖書資料,為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整理研究提供資源。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等地的字詞典之類圖書資料,此前在做其他工作時已附帶著收集了大部分,這次只需作少量補充,可由個別人員兼管即可,不需組織專班承擔。這次的兩岸文獻資料收集工作,只需解決臺灣一地的圖書文獻資料問題。擬于此階段之前(2018年下半年)派員完成:擬安排3人(或5人)的小組前往臺灣做這項工作。按照先調查后收集的過程進行運作。臺灣的字詞典之類文獻。我們已經通過通訊、網絡等多種渠道進行過比較細致的調查,并已整理成書目。這次赴臺還要繼續調查,向臺灣學人咨詢了解當地字詞典之類圖書資料的狀況。然后再參酌我們已有的書目確定收集對象,通過購買、復印、拍照等辦法收集齊全。
其二是兩岸書卷字今音異同整理研究方法方面的工作。這項工作已于2018年即已完成:
由首席專家推出《兩岸書卷字今音異同整理研究方法要略》,內容包括“橫向比較方法”“信息搜集方法”“整改考論方法”三個部分。屆時分發給各相關子課題組,用以開展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整理研究工作。
2、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整理研究(2019.1——2020.5)
第一步是展開異同今音的考證和調查研究,并提出整改意見(2019.1——2020.1)。
主要工作包括四個方面:
其一,考證音切和被注字,理清古今音關系,弄清今音的來歷。
其二,調查被注字音項,搜集《漢語大字典》《中文大辭典》以外,兩岸、港澳等地語文辭書及相關文獻給該字注的今音。
其三,調查同小韻書卷字,搜集這些字在兩岸、港澳等地語文辭書及相關文獻中被注的今音。
其四,基于上述“考證”“調查”環節的數據、理據等方面,從整理的角度論析異(同)問題,辨正歧異之諸方的高低優劣,辨析同一性今音與全小韻其他書卷字今音的高低優劣。最后通過綜合分析提出整改建議。
第二步是建構資料庫(2020.2——2020.5)。各子課題組分別進行,把兩岸異同今音整理研究部分的主干內容匯集成《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整理研究子資料庫》。
(三)兩岸書卷字今音異同專題研究信息平臺建設(2020.6——2021.6)
第一步,匯纂“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資料庫”和“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整理研究資料庫”(2020.6——2020.8)。
第一個階段中,子課題組各自建構了一個“異同今音子資料庫”,現在由項目負責人組織有關人員將三個子庫整合成一個“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資料庫”。
第二個階段中,子課題組各自建構了一個“異同今音整理研究子資料庫”,現在由項目負責人組織有關人員將三個子庫整合成一個“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整理研究資料庫”。
第二步,建構“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數據庫”和“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整理研究數據庫”(2020.9——2021.6)。
基于“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資料庫”建構“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數據庫”;基于“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整理研究資料庫”建構“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整理研究數據庫”,都由項目負責人組織有關人員完成。
(四)課題研究總結(2021.7——2021.12)
完成《兩岸書卷字今音異同專題研究報告》。這是本項目研究的最終成果,由項目負責人組織專班完成。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而形成,全文600多萬字,內容包括三個部分:第一,兩岸書卷字今音異同問題概述。第二,兩岸書卷字今音異同問題的整理原則和方法。第三是附錄,分別為《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資料庫》、《兩岸書卷字今音異同整理研究資料庫》,《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數據庫》、《兩岸書卷字今音異同整理研究數據庫》。
最終成果通過專家鑒定后,有兩個使用去向:
1、《兩岸書卷字今音異同專題研究報告》呈交給國家有關部門,供決策參考。
2、《研究報告》中的《兩岸書卷字異同今音數據庫》和《兩岸書卷字今音異同整理研究數據庫》,可作為社會資源,通過網絡讓學界共享。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