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重大課題自立項以來,課題組積極開展研究。2017年1月15日上午,國家社科重大項目“中國語言學史(分類多卷本)”開題論證會。開題論證會由復旦大學范曉教授主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語言大學、首都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的專家組成論證專家組,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北京郵電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安徽師范大學、阜陽師范學院、賀州學院、上海教科院、上海師范大學等單位的課題組主要成員及我校部分師生50多人參加會議。與會專家從不同角度對該課題的研究思路和具體研究方法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并就“中國語言學史”學科建設如“中國語言學史”的研究對象、學科邊界、研究方法、學科地位、研究隊伍和研究手段等發表了真知灼見。專家們指出要把中國語言學史的研究放在國家對語言發展戰略目標的大背景下,發掘中國語言學的特點、價值和中國語言學思想成就,力爭寫出具有高水準的能為當前和未來語言學研究提供參考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語言學史”。專家們一致認為,該重大課題經過精心的準備,聚集了較高水平的研究隊伍,有相當充分的前期成果,有明確的完成課題的時間節點,在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最終成果形式等方面都達到了重大項目開題的要求。
2017年以來,課題組主要進行了以下工作:
1)本課題共有《中國詞匯學史》、《中國語法學史》、《中國修辭學史》、《中國文字學史》、《中國音韻學史》、《中國訓詁學史》、《中國民族語言學史》、《中國方言學史》、《中國應用語言學史》九本系列專著,構成“分類多卷本中國語言學史”,基本涵蓋了中國語言學研究的全貌,達到編纂“分類多卷本中國語言學史”即“中國語言學史(分類多卷本)”的目標,因而基本統一的編寫體例對課題的推進和完成尤為重要。2017年1月17號課題組舉行研討,通過討論初步明確了系列專著編寫體例,后經過專家咨詢,進一步確定了“編寫體例”,這為九本專著的撰寫提供了基本統一的體例。
2)基本完成了九本專著的詳細撰寫大綱(即詳細章節目錄,詳細到三級甚至四級目錄),課題組擬于2018年8月份召開大綱研討會,確定大綱定稿,并提交專家進行咨詢,確定詳細大綱,供各個子課題負責人或分卷主編指導編寫。
3)完成《中國語法學史》和《中國修辭學史》等專著的大部分初稿,初稿提交課題組進行審閱,審閱后形成樣章。擬召開研討會研討進行樣章定稿,“定稿”供各本專著的撰寫者參考。
4)在《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上開辟“中國語言學史研究專欄”,發表了兩篇專論,一篇是首席專家陳昌來撰寫的《中國語言學史研究的現狀和思考》,另一篇是課題組成員李琳博士撰寫的《現狀與回顧——漢語語法學史研究的幾個問題》,兩篇專論分別深入思考了中國語言學史研究和中國語法學史研究的一些理論問題,提出了中國語言學史學科建設的思考和意見,可為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5)各個子課題除了完成資料收集、詳細大綱編寫外,多數已經撰寫出一定數量的初稿,如《中國語法學史》已經完成1998年以前的研究,《中國修辭學史》已經完成其中的部分專題史,如辭格史。一些子課題也完成了專題綜述。
6)各課題組成員發表相關專題研究論文70多篇(詳見清單),其中課題直接研究專論10多篇。
7)文獻資料數據庫建設已經完成論證和技術設計。
總之,本項目正按照預定研究計劃執行。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2017年1月15日下午及16日課題組舉行了“中國語言學史”高層論壇,中國社會科學院吳福祥教授和楊永龍教授、北京大學楊榮祥教授、復旦大學范曉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李運富教授、北京語言大學曹志耘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洪波教授、湖南師范大學唐賢清教授等與會專家及課題組成員,分別就“中國語言學史”學科建設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一年多以來,課題組基本完成了相關研究文獻資料的收集,目前正在整理資料詳細清單,研制文獻資料數據庫。
課題組成員積極參加學術會議,或者做專題學術報告,如首席專家陳昌來分別在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審計大學、安徽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淮陰師范學院等高校報告相關研究成果,同學術界就中國語言學史研究進行交流。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共報送2期工作簡報:
第一期:2016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6ZDA206)“中國語言學史(分類多卷本)”舉行開題論證會的報告(2017年1月20日)
第二期:“中國語言學史”高層論壇簡況(2017年2月3日)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各個子課題負責人及課題組成員,分散在不同單位,組織協調難。今后將利用不同平臺,采用面對面研討和平臺研討相結合的辦法,推進各個子課題同步前進。
另外,在課題研究中,深感中國的語言研究取得了非常豐富多彩的研究成果,在各個歷史階段不僅提出了許多創新性的學術觀點,而且暗含許多語言學思想,深入系統地挖掘和整理隱藏在難以計數的歷時文獻資料中的中國語言學思想史是當前中國語言學史研究的關鍵課題,中國的語言研究應該在世界語言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年地位。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
1. 《中國語言學史研究的現狀和思考》(《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文章認為“中國語言學史”作為中國語言學的分支學科自20世紀50年代之后受到重視,80年代之后隨著語言學的繁榮發展,關于中國語言學史的研究也呈現繁榮局面,通史、專題史、斷代史及專題綜述、專書研究、資料匯編等都取得較好的成績。但“中國語言學史”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1)通史性著作比較單薄,2)通史性論著存在重古代輕現當代的傾向,3)通史性論著往往沒有能夠全面反映語言學研究的全貌,4)斷代史研究明顯不足,5)專題史研究同樣存在重古代輕現當代的傾向,6)專題史研究不夠均衡,7)語言學史的史料挖掘還不足,8)語言學思想研究明顯不足。
文章進一步認為必須把中國語言學研究放在世界語言學大背景下,才能編纂出更好的中國語言學史著作,從而認為作為語言學學術史的“中國語言學史”遵循學術史研究的基本方法:1)語言學與學術史學相結合,2)史實與史論相結合,3)語言學事實研究與語言學思想總結相結合,4)語言學史研究與中國學術大背景及世界語言學發展相結合,5)縱向的歷史發展與重大語言學事件結合,6)各個專題史的特點與各個專題史之間共性相結合。
2.《二十世紀的漢語語法學》(修訂版,山西人民出版社,即出),本書分為萌芽時期、創建時期、革新探索時期、繁榮發展時期等幾個階段,回顧和總結了1998年以前二千多年漢語語法學研究的成就,該書為本項目專著之一《中國語法學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