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總體執行情況:基本按照工作方案如期進行,調研計劃基本順利開展,已撰寫26篇項目論文。
1、順利開題。2016年12月25日下午,“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大洋洲文學研究”開題報告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總辦公廳舉行。開題由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所所長、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陳眾議教授主持,并擔任評審組組長。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主任李安方、上海交通大學文科建設處處長吳建南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胡開寶教授出席會議并講話。原中國澳大利亞研究會會長、上海經貿大學黃源深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王寧教授、南京大學王守仁教授、浙江大學吳笛教授、浙江工商大學蔣承勇教授、杭州師范大學殷企平教授、原華東師范大學校長助理、社科處處長許紅珍教授作為評審專家出席會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彭青龍教授、子課題組負責人上海外國語大學虞建華教授、清華大學王敬慧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朱曉映教授和安徽大學王曉凌教授,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部分課題組成員和博士研究生參加了開題報告會。陳眾議教授在各位專家意見的基礎上進行了總結。他指出《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大洋洲文學研究》課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課題框架設計合理,子課題與總課題、子課題相互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清楚;研究內容充實,理論創新和實踐應用等方面的預期目標明確;研究思路清晰,研究方法合理;前期成果豐富,研究基礎扎實;研究的重點難點問題聚焦,創新性突出。希望項目團隊在研究的過程中關注多元文學與文學的互動關系,展示多元文化視野下大洋洲文學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以及要突出文學本體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等。最后他指出,當今世界是一艘沒有舵手的大船,單邊主義、保守主義和民粹主義在歐美迅速展開,如何讓這艘大船在多元的環境下朝著較為和平、理想的方向行進,中國希望在這方面貢獻自己的智慧,這也符合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的“要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方案”的指示。中國歷史上一直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多元文化國家,正是我們對少數民族的包容與融合,才使中華文明綿延不斷;而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南太平洋島國多元文化政策實踐的利弊得失及其文學走向世界的成功經驗,可以給我們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中華文明起到很好的借鑒及輔佐作用。
2、召開了專題研討會、確立了研究內容和方法。2017年3月25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大洋洲文學研究”專題會議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人文學院成功舉行。原中國澳大利亞研究會會長、上海經貿大學黃源深教授、北京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Greg McCarthy教授出席會議并發言。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彭青龍教授,子課題組負責人上海外國語大學虞建華教授、清華大學王敬慧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朱曉映教授、安徽大學王曉凌教授,以及牡丹江師范學院梁中賢教授,上海海關學院吳寶康教授,蘇州大學方紅副教授,安徽大學周芳琳副教授、顧奎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都嵐嵐副教授、薛原副教授,南通大學張加生副教授等來自全國各地的部分課題組成員參加了專題會議。課題組對專題研討會上各位專家的意見進行了梳理及總結,并達成以下共識:項目開展過程中一定要區別于以往的文學史寫作,注重體現創新性及獨特性;課題應采用共時性的研究方法,結合世界文學的發展以及大洋洲文學的特色,瞄準學術前沿,遵守時間節點,按照相關主題分類進行撰寫。
2018年3月27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大洋洲文學研究”專題研討會議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彭青龍教授,子課題組負責人清華大學王敬慧教授、西華師范大學楊洪貴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朱曉映教授、安徽大學王曉凌教授、上海海洋大學劉略昌副教授、南通大學張加生副教授等來自全國各地的部分課題組成員參加了專題研討會。項目負責人彭青龍教授通報了重大項目總體進展情況,子課題組負責人匯報了子項目進展情況。研討會上確立了研究內容與具體分工,研討了樣章及范例,最后由彭青龍教授總結了論文發表及經費使用情況。
(二)各子課題進展情況:四項子課題總體進展順利。
(1)理論綜合卷由王敬慧教授和楊洪貴教授承擔,已完成主體部分內容撰寫,但作者仍在不斷地充實最新研究成果;(2)澳大利亞文學卷由朱曉映教授承擔,這部分參加撰寫的人較多,取得重要進展;(3)新西蘭文學卷由劉略昌副教授承擔,目前已完成40%,進展順利;(4)南太平洋島國卷由王曉凌教授承擔,她指出南太平洋島國文學因歷史原因,總體發展比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慢一些,深度相對不足,因此需要思考如何從當代文學意識上挖掘此類文學的潛質。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在國內外進行了調研。2017年1月-2月,彭青龍教授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進行學術交流;同年7月-8月,彭青龍教授、王敬慧教授再次到墨爾本大學進行學術訪問,與從事澳大利亞文學研究的專家Ken Gelder教授、Kate Dorian-Smith教授等專家進行了交流,并在當地圖書館查閱了大量的資料;2017年1月-12月新西蘭卷的執筆人劉略昌副教授赴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進行訪問,與當地的知名學者和作家多次進行交流;2017年8月,彭青龍教授赴比利時列日市參加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和世界人文大會基金會聯合舉辦的世界人文大會,并做大會發言;2017年11月,彭青龍教授和王敬慧教授參加了由江蘇師范大學主辦的在華澳大利亞研究基金會(Foundation for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第五屆國際學術研討會, 彭青龍教授做大會主旨發言;2017年11月,安徽大學王曉凌教授帶領南太平洋島國卷研究團隊訪問聊城大學南太平洋研究中心,與該中心的負責人進行了交流。該子課題重要成員王琦副教授于11月赴新西蘭查閱資料,王曉凌教授于2017年12月赴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進行訪問;2018年9月該子課題成員王琦副教授將赴新西蘭訪學一年,從事項目研究;2018年8月中旬,彭青龍教授、子課題負責人王敬慧教授將赴澳大利亞進行學術交流,并撰寫項目論文。
此外,澳大利亞研究子課題成員張加生副教授、徐陽子博士、趙思琪博士、馬路博士于2017年-2018年分別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昆士蘭大學、新南威爾士大學訪學,收集相關資料,從事澳大利亞文學研究。
2018年3月,彭青龍教授邀請布克文學獎獲得者Richard Flanagan、澳大利亞著名女性作家Alexis Wright、Fiona Wright、Charlotte Wood以及三位中國著名作家來到上海交通大學舉行題為“文化多樣性與跨文化寫作”的作家對話會,全體項目成員均出席;2018年6月,彭青龍教授邀請新南威爾士大學文學研究專家Bill Ashcroft教授來到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行有關后殖民主義文學理論報告,雙方進行了學術交流,并就理論問題進行了專訪,討論了科研合作問題。
(二)召開了國內、國際研討會。2017年7月7日至10日,由中國外國文學學會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多元文化與比較文學研究中心承辦的中國外國文學學會第十四屆雙年會暨“文學經典重估與當代國民教育”全國學術研討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召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領導、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等國內著名學者、《外國文學評論》等重要學術刊物主編及上海市外文學會、上海市外國文學學會、上海市比較文學學會的領導等27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該研討會。該研討會由上海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多元文化與比較研究中心主任彭青龍教授主持。
2017年10月27至29日,由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彭青龍教授發起,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和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莫納什大學共同舉辦的第二屆文化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交大徐匯校區舉行。國外人文科學院院士、國際學術組織會長,國內長江特聘教授和期刊主編等50余名知名學者濟濟一堂,共同探討文化多樣性、人文和全球化的學術性前沿話題。該研討會是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五屆年會(2017)學科專場活動之一,并成立了上海交通大學澳大利亞研究中心。與會學者從“人文視野下的多元文化與全球化”、“澳大利亞多元文化主義和世界實踐的比較研究”、“多元文化研究與文學創作”、“全球化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文化多樣性與融合性”、“文化記憶與認同”、“科學技術與多元文化和全球化”、“全球化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深入討論。
此外,彭青龍教授、王敬慧教授、朱曉映教授、劉略昌副教授、張加生副教授等多次參加了國內外學術研討會,并就項目研究的最新成果與學界其他同行進行了交流。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一)創辦了《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雜志,設立了“大洋洲文學研究”專欄。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大洋洲文學研究》經費資助的《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論叢已出版了三期,彭青龍教授擔任主編,并設立了“大洋洲文學研究”特色欄目,登載該課題的最新研究成果。
(二)創辦了學術組織。為了進一步推動包括大洋洲在內的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在中國的新進展,由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彭青龍教授牽頭,子課題負責人參與,成立了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會,并舉辦了中國學術話語體系構建全國學術研討會,已召開三次專題性研討會或高峰論壇。
(三)發表了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組在國際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和《外國文學評論》等雜志發表了學術論文。具體見附表。
(四)2018年2月首席專家彭青龍教授基于重大項目研究的咨政報告獲領導重要批示。
(五)社會影響力擴大。由本項目發起和組織舉辦的各種活動吸引了眾多媒體的報道。中國社會科學報先后三次報道了本項目的研究成果,相關視頻在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播出。首席專家彭青龍教授接受了多家新聞媒體采訪,新華網、新浪網、全球網等數十家媒體進行了廣泛報道,引起了較多關注。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研究心得
(一)主要問題
1. 理論探索遇到新問題:由于民粹主義思考在西方的興起,多元文化主義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這就對國家認同、民族身份、文化多樣性與統一性、世界文學等傳統理論探索帶來新的挑戰,需要對這一新情況和新問題進行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如何處理好傳統理論與現實變化之間的關系是理論綜合卷撰寫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2. 資料缺乏的問題。盡管我們已經派團隊成員到新西蘭查閱了資料,但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資料還是不夠充分,還需要再次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南太平洋研究中心查閱和收集資料。擬在下半年派團隊成員再次去相關機構查閱資料。
(二)研究心得
1. 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研究多元文化可以實現理論上的新突破。過去的多元文化理論屬于二元對立思維,將主流文化與邊緣文化的關系建立在非此即彼的傳統思維定勢上,這種結構性對立性思維限制了多元文化理論的探討,難以走出傳統思維的困境。以人類命運共同體貫穿于多元文化關系的理論和實踐,開闊了研究視野和思路,為多元文化理論創新提供了可能。
2. 從共時性角度重新撰寫文學史難度大,但具有創新價值。傳統的文學史書籍大多采用歷時性方法,基本上屬于編年史。這種方法有其合理性,但無法進行橫向比較。本項目采用共時性的專題研究方法,以主題為線進行研究,更能從多種緯度看出文化之間的間性。雖然難度增加,但不失為創新之處。
二、研究成果情況
2017年2月代表性研究成果Memories and Their Literary Representations: A Comparative Reading of Red Sorghum and 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發表于A&HCI檢索雜志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是國內首次將“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作品《紅高粱》與兩獲“布克獎”的澳大利亞作家彼得?凱里的小說《“凱利幫”真史》進行比較研究的原創性成果,對于進一步深刻理解兩位文學大師的作品及中澳歷史文化有重要學術價值,對于促進中國當代文學的海外傳播有重要現實意義。成果深刻地論述了“民間記憶”在文學表征中的豐富內涵及藝術形式。通過對《紅高粱》中的“土匪”余占鰲和《“凱利幫”真史》中的“叢林漢”內德?凱利 兩個“反英雄”人物形象的比較分析,及第一人稱“回憶性”敘事藝術的對比映照,表現了中澳兩國人民分別在抗日戰爭時期和殖民時期抗擊侵略和強權的勇氣和精神,揭示了文本中所蘊含的解構官方敘事、建構新敘事的政治隱喻內涵。雖然民間記憶表征的內容和形式不同,但具有普遍意義的人性關懷和人類抗爭精神正是兩位作家所極力張揚的。成果認為,余占鰲的抗日精神和凱利的反殖民統治精神正是人類抗爭精神的共同寫照。盡管兩位作家來自東西方兩個文化譜系,但在記憶表征、塑造民間“英雄”及精神方面異曲同工,充滿著對“老百姓”和“邊緣人物”飽定的情感。因此,在莫言筆下,余占鰲既是殺人劫色、暗養情人的惡棍,又是富有愛心和責任心的漢子,既是陰險狡詐的土匪頭子,又是拒絕被八路軍整編、不受規約的抗日英雄。凱里描寫的“叢林漢”內德〃凱利也莫不如此。在官方檔案中,他被稱為“愛爾蘭瘋子”或“殺人惡魔”,但在凱里的小說里,他是孝順的兒子、有責任心的丈夫和充滿兄弟情誼的伙伴,一個敢于反權威、反壓迫的自由斗士和民族英雄。兩部作品都散發著熠熠生輝的人性光芒、蕩氣回腸的鐵骨柔情和不畏強權的抗爭精神,體現了莫言“作為老百姓寫作者”和凱里“作為邊緣人物寫作者”的文學態度和立場。高超的記憶敘事藝術增添了文學藝術的真實性和獨特魅力。莫言以“我爺爺,我奶奶”的倒敘方式,將中國民間英雄、普通百姓反抗侵略波瀾壯闊的歷史和丈夫、妻子、兒子、情人愛恨情仇的家庭生活交織在一起,展現了中國人獨特的家國情懷。凱里用“親愛的女兒”的敘述聲音,以亡命父親給未出生女兒寫信的口吻和博物館檔案的形式,描寫了內德?凱利二十六年的坎坷人生,將“瑰麗的色彩、耀眼的光芒,賦予一個早已褪色的故事;將滾燙的血、溫暖的肉賦予了一個久遠的神話”,展示了融親情、愛情和友情為一體的多維動人畫面。這種源于歷史又超越歷史的文學敘事藝術創新正是兩位作家匠心獨運之處。
(1)學術價值。將中澳兩國代表性作家的代表性作品進行比較研究,有利于讀者全面理解其文學藝術及中澳文化核心價值觀;(2)學科建設。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是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的五大方向之一,本成果對于這一新設立的學科方向的科學研究有引導作用;(3)社會價值。中國文化走出去是時代的緊迫需求。盡管我們有不少譯著,但在國際一流刊物發表學術成果顯然不多,因此,該成果對于中國文學的國際傳播具有示范性和啟發意義。該成果已申報上海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優秀成果獎。
2018年2月基于重大項目研究的咨政報告獲得重要批示(略)。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 多元文化理論話語體系構建:結合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尤其是西方民粹主義、單邊主義等思潮的變化,繼續探索人類命運共同體與文化多樣性的關系,繼續探索國家認同、民族身份、文化多樣性與統一性、世界文學等理論內涵,力爭在理論創新方面有重大突破;
2. 主題性文學史撰寫:結合外國文學發展的前沿動態,按照主題分類的方法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度分析。
3. 國內外學術交流:針對相關資料稀缺的情況,擬于2018年下半年派團隊成員去澳大利亞、新西蘭相關機構查閱資料。
4. 召開專題研討會:擬于2018年12月,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和團隊成員對理論綜合卷中重大問題進行學術研討,初定主題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多元一體學術話語構建”。
5. 撰寫高質量咨政報告:結合國家戰略需要和專業知識,就重大問題提出咨政建議,提交專題報告。
6. 在高質量學術刊物發表系列論文:根據研究主題,在外國文學重要學術期刊發表系列論文。已有數家刊物主動約稿。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