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陳明教授(北京大學南亞學系主任、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的201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古代東方文學插圖本史料集成及其研究”(編號16ZDA199),自立項以來,項目進展良好。
2016年12月23日下午,課題組邀請王邦維教授(北京大學)、趙憲章教授(南京大學)、王鏞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薛克翹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李靜杰教授(清華大學)、楊劍龍教授(上海師范大學)、李凇教授(北京大學)等專家,以及課題組成員在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新樓舉行了開題報告會。與會專家對項目的學術價值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并對課題的具體展開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
2017年1月12日上午,北京大學的陳明教授、李凇教授、丁莉教授、劉晨副教授、金勇副教授、熊燃博士、劉英軍博士、張哲博士以及博士研究生段南、池明宙、孫博等和北京外國語大學的穆宏燕教授等課題組成員,舉行了課題組的第一次工作討論會。本次會議就具體的研究計劃與課題組各成員的任務分工、本課題的具體研究方法、包括撰寫插圖本敘錄、插圖本的歷史梳理、插圖本的比較等議題進行了探討,此外,還對課題經費的使用計劃、成果出版的初步規劃等方面進行了商議。課題組一致認為在古代東方文學插圖本及其相關圖像的史料搜集與整理基礎上,應該增加古代東方美術(繪畫)理論著作的譯注,通過縱向美術史的梳理(插圖本的歷史)和橫向的圖像比較(插圖本的研究),建構新的學科分支即古代東方文學圖像學。
2018年4月24日下午,舉行了課題組的第二次工作討論會,主要涉及立項以來的工作回顧、已經發表的成果、經費使用情況、下一步的工作安排與任務、出版方面的初步規劃。并就“文學圖像研究是否有范本可以參考”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本次會議進一步確定了《東方古代文學插圖本敘錄》、《東方古代文學插圖本集萃》和《古代東方美術理論選萃》(叢書)的撰寫計劃、進度安排和任務分工。
從立項以來,課題組的主要工作包括三個方面:
其一,課題組成員的獨立研究、分工合作以及論文的發表。目前已經發表論文8篇(其中cssci期刊論文4篇,海外發表泰文論文1篇,國內發表英文論文1篇、其它論文2篇)。本年度將另有4篇論文在《西域研究》(cssci期刊)第4期“古代圖像與文化交流”專欄、5篇論文在《文學與圖像》第7卷中的“東方文學圖像研究”專欄上發表。
其二,北京大學文學與圖像研究平臺的建構。從2017年2月起,課題組迄今舉辦北京大學“文學與圖像”讀書班系列活動共18次,其中包括課題組成員的講座和成果分析活動4次、北京大學“東方文學圖像”講座系列12次、課題組成員博物館參觀1次、集體討論1次。相關活動如下(前加*點者為北京大學東方文學圖像系列講座):
(1)2017年3月3日下午,段南(北京大學博士生)主講“試論中印古代佛教圖像中的連續性敘事”。
(2)2017年3月17日下午,李凇教授主講“如何‘正確地’讀圖——以一幅宋代繪畫為例(上)”。
(3)2017年3月31日下午,馬悅(清華大學博士生)主講“中世紀阿拉伯繪畫的杰作——巴黎5847《哈里里瑪卡梅集》抄本研究評述”。(主持人賈斐老師)
*(4)2017年4月14日下午,張乃翥研究員(洛陽龍門石窟研究院)講座“洛陽歷史文物中含綬鳥美術遺跡的文化學考察”。(主持人穆宏燕教授)
(5)2017年4月28日上午,課題組成員赴故宮博物院觀展《浴火重光——來自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寶藏》,特邀邵學成博士講解。
(6)2017年5月12日下午, 課題組集體討論。
*(7)2017年5月26日下午,王鏞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講座“印度古代細密畫”。
*(8)2017年6月9日下午,趙晉超(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博士生)講座“波斯敘事細密畫的研究方法與研究現狀”。
(9)2017年6月23日下午,劉晨副教授(北京大學)主講“中國敘事畫研究現狀綜述:定義、模式和功能”
*(10)2017年10月16日下午,李靜杰教授(清華大學)講座“南北朝隋代佛教圖像與思想”。
*(11)2017年11月13日下午,王靜芬(Drothy C. Wong)教授(美國佛吉尼亞大學)講座“Representations of the great bodhisattvas in the Pilgrimage of Sudhana reliefs at Borobudur”。
*(12)2017年11月24日下午,趙憲章教授(南京大學)講座“語象與圖像的對讀和比較——‘文學圖像論’之方法論芻議”。
*(13)2017年12月18日下午,李軍教授(中央美術學院)講座“圖形作為知識——十幅世界地圖的跨文化旅行”。
*(14)2018年4月24日下午,汪前進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講座“觀念、技術、藝術視野下的中西古海圖”。
*(15)2018年5月8日下午,鄭巖教授(中央美術學院)講座“圖與文——六舟<百歲圖>研究”。
*(16)2018年5月15日下午,賈妍博士(北京大學助理教授)講座“楔文入畫——亞述浮雕的‘看’與‘讀’”。
*(17)2018年6月8日下午,徐津博士(美國瓦薩學院助理教授)講座“敘事圖像的重構與解構——以北朝孝子石葬具為中心”。
*(18)2017年6月22日下午,李翎教授(四川大學)講座“以圖證史——三十二相與早期佛教雕刻”。(以上活動除特別標出之外,均由陳明教授主持)
這些學術活動有效地強化了課題組成員之間的互動,提升了課題組成員在圖像學與藝術史研究方面的認知。這些活動與北京大學“文學與圖像”學術論壇(年度系列活動)、《文學與圖像》(從第7卷起,轉到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編輯出版,三足鼎立,有效地建構了北京大學文學與圖像研究平臺,使之成為國內唯一的文學圖像研究平臺和學術交流中心。
其三,相關的對外學術交流。包括三個方面:赴海外搜集圖像資料、邀請海外學者舉辦講座、與國內的中國古代文學圖像研究團隊(南京大學趙憲章教授主持)和中國近代文學圖像團隊(上海師范大學楊劍龍教授主持)之間的合作。(詳見第二部分)
其四,人才培養。課題組吸收了北京大學博士生段南、池明宙、孫博(國家博物館)、賈斐(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講師);碩士生滿園(將就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向偉(日本東京大學交換生)以及清華大學博士生馬悅加入課題組,參與課題組組織的讀書班、學術講座以及學術會議,承擔相應的資料搜集和研究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步。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是古代東方文學插圖本,國內幾乎沒有相關的原始資料,因此,課題組成員利用各種機會赴海外搜集已經出版或者尚未出版的插圖本資料。主要的資料搜集和學術交流活動如下:
1:2017年3月底至4月初,陳明利用赴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和劍橋李約瑟研究所開會的機會,到大英圖書館、大英博物館和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圖書館、劍橋大學圖書館以及倫敦的幾大書店搜集印度古代細密畫和波斯細密畫、插圖本的資料。
2:2017年7月-8月中旬,陳明利用赴美訪校的機會,到西北大學、哈佛大學、的美術館和相關書店,購置一批西亞和南亞美術史的研究書籍。
3: 2018年5月下旬,陳明利用赴美的機會,到芝加哥大學圖書館購置了館藏的《摩訶婆羅多》十七世紀初的寫本(波斯語譯本)照片。在芝加哥的一些書店,選購了東南亞和南亞美術史的書籍。并與芝加哥大學東亞系的古代寫本研究專家夏德安(Donald Harper)教授就插圖寫本的文化史意義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4:2017年夏秋,課題組成員金勇、熊燃分別利用赴泰國的機會,到泰國國家圖書館等機構搜集了《三界繪》等插圖本資料。熊燃研究《三界繪》的泰文論文還發表在泰國泰國藝術大學考古學院藝術史系主編的書籍之中。
5:2017年8月-2018年8月,課題組的博士生池明宙赴哈佛大學留學一年,在哈佛大學圖書館和美術館、波士頓的數家博物館或美術館,復制了一批南亞藝術史的著作,也有一些細密畫插圖本的資料。
6:2017年11月,課題組成員蔡楓副教授(深圳大學)利用到印度加爾各答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機會,在加爾各答收集到與項目相關的一批圖書資料。她還與印度的一家學術書店建立了長期的聯系,并利用地利之便,到香港大學圖書館搜集了一批南亞古代藝術史的圖書資料。她重點搜集了《牧童歌》(Gīta-govinda)、《味蕾》(Rasamanjarī)、《時令之環》(Ritusamhara)和《樂調之環》(Ragamala)等印度古代詩集的插圖本資料及其相關的研究論著。
7:2017年秋,課題組成員丁莉赴日本,搜集了《玄奘三藏繪》等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到鐮倉時代繪制的五部繪卷資料。
8:2017年夏,托請北京大學南亞學系在印度留學的博士生張靖同學,回國時選購了一批印度古代美術史的書籍。此外,還委托目前在日本東京大學交換留學的課題組成員向偉同學,在當地搜集日本中世與近世的美術理論著作,包括《日本繪畫論大成》等資料。課題組成員趙晉超是美國弗吉尼亞大學藝術與建筑史系在讀的博士生,她為課題組陸續提供了數量不菲的西亞和南亞藝術史資料。
此外,歐美、西亞與北非(伊朗、土耳其、埃及)、南亞(印度、巴基斯坦)、東南亞(泰國、緬甸等)、東亞(日本、韓國)等地的圖書館和博物館的網上公布的古代東方文學插圖本資料,也是課題組搜集的重點。迄今已經搜集到了《摩訶婆羅多》(及波斯語譯本《大戰書》)、《羅摩衍那》、《薄伽梵往世書》、《益世嘉言集》《牧童歌》、《味蕾》、《時令之環》、《樂調之環》、《劫波經》、《巴布爾之書》、《三界繪》、《須大拿本生》、緬甸《羅摩衍那》(Thri Rama)、包含四部伊朗史詩的大英圖書館OR2780號波斯文抄本、《卡里來與迪木乃》、《老人星之光》、《鸚鵡故事》、《列王紀》、《五卷詩》、《七寶座》、《瑪卡梅集》、《玄奘三藏繪》、《繪因果經》、《吉備大臣入唐繪卷》、《華嚴緣起》、《東征傳繪卷》、《蒙古襲來繪詞》等近30余種著作的插圖本(近60種不同版本,大部分有完整的插圖)。目前在對這些不同版本插圖本分類的基礎上,正在對各個插圖本撰寫敘錄,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礎。
2017年11月25-26日,課題組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在北京大學民主樓208會議室,舉辦了北京大學首屆“文學與圖像”學術論壇。來自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東南大學、南昌大學等國內高校的三十余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李政教授、丁莉教授、金勇副教授、史陽副教授、熊燃博士、王靖博士、張哲博士等教師和多名碩博士研究生積極參加了此次活動。論壇的簡要開幕式由陳明教授主持,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主任王邦維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李凇教授、南京大學文學院趙憲章教授、上海師范大學文學院楊劍龍教授分別作簡要發言,充分肯定了此次學術論壇的意義。會議的主旨發言部分,由北京大學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唐孟生教授主持,趙憲章教授做了《小說圖像與圖像敘事》的發言,分析了中國古代小說插圖的起源,歸納和分析插圖的類型及其敘事的可能性、小說插圖的顯在符號表征的方式。楊劍龍教授的發言題目為《論劉峴對<阿Q正傳>的圖像闡釋》,主要分析了劉峴所刻《阿Q正傳》木刻版畫的過程及其特征。陳明教授的發言題目為《試論古代東方文學圖像學的建構》,從圖文并重的角度,提出了建構古代東方文學圖像學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現實性,指出在確認古代東方文學的圖像傳統的基礎上,搜集和整理東方文學的圖像史料,利用古代東方的美學語匯,分析古代東方文學的圖文關系,歸納其圖像敘事的特點,真正開啟古代東方文學研究的新途徑。兩天的會議分為六個專場,分別即“東方?文學?圖像”、“中國?古典?圖像”、“圖像修辭?圖文互釋”、“圖像?空間?敘事”、“名家?名作?語圖”、“圖像?文學場?文化交流”。第一場宣讀的論文有:穆宏燕(北京外國語大學亞非學院教授)的《摩尼教經書插圖的發展與世俗化轉型》、俞雨森(德國海德堡大學博士生)《早期波斯冊頁中的“簽名”、批注和前言及其與圖像的關系》、熊燃(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東南亞系講師)的《<三界論>文本及圖像中的地獄:符號、觀念與功能》、段南(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猴行者形象的誕生與圖像分析》。第二場宣讀的論文主要有:沈亞丹(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梅花喜神譜>的圖文關系研究》、包兆會(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莊子>語言圖像化生成的機制、途徑及果效》、趙敬鵬(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文學院講師)《明刊本<水滸傳>“招安”情節的圖像闡釋》、李彥鋒(西南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從圖文視角看徐渭<墨葡萄圖>經典性之成因》。第三場宣讀的論文有:吳昊(渤海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語言和圖像的共生與背離論析》、郭偉(河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作為圖像修辭的“視覺雙關”》、李洪華(南昌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連環畫改編中的圖文互釋——以魯迅小說<藥>的三種改編為例》。第四場宣讀的論文主要有:溫江斌(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博士生)《1920年代中期上海“小報型”畫報研究》、段德寧(南京林業大學講師)《二十世紀文論的視覺藝術契機——兼論“文學圖像論”提出的時代語境》、李森(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史論系副教授)《<項狄傳>插圖與現代圖像理論的源起》。第五場宣讀的論文有:張曉英(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博士生)《魯迅小說<狂人日記>的插圖研究》、金怡(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博士生)《張愛玲書籍封面的藝術研究——以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傳奇>和<流言>為例》、陸濤(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莫言小說中的圖像呈現與描寫詩學》。第六場宣讀的論文有:萬士端(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博士生)《論<古今>封面的圖像敘述與“錯位”現象》、丁莉(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鑒真和上的另一種傳記和形象——從<唐大和上東征傳>到<東征傳繪卷>》。在新時代的新學問這一口號下,與會者分別從中國古典文學、中國近現代文學、古代東方文學的不同領域,以文學研究的本位立場,以圖文并重的觀念,就“圖文關系”、圖像呈現、圖像敘事等問題,對“文學圖像論”的研究方法、“文學圖像學”的建構等新問題發表了饒有新意的看法。本次會議形式簡潔,評議有針對性,與會者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大家直抒胸臆,討論深入,對“文學圖像學”這一新興的學科領域的開掘充滿了向往和堅定的信念。本次論壇既是本課題組的重大活動,更是建設我國“文學圖像學”學科分支的出發點,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由于本課題尚處于起步階段,暫沒有大型的成果,因此沒有召開成果發布會,也沒有向《工作簡報》報送和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只是在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網站上,分別刊登了近期成果發表的消息,以及學術講座和學術會議的通訊稿。由課題組召開的北京大學首屆“文學與圖像”學術論壇得到了學界的關注,該論壇的會議簡訊“首屆‘文學與圖像’學術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行”刊登在北京大學新聞網主頁,并被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ex.cssn.cn/ts/ts_wxsh/ 201712/ t20171208_3773884.shtml)、北京文藝網、中國作家網、東方網“教育”頻道等轉載,擴大了本課題組的社會影響。本課題組的相關叢書出版之后,將以成果發表會等形式,進行成果的宣傳與推介。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等
本課題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基本上是收藏在海外,雖然目前課題組成員千方百計搜集了近60種不同版本的古代東方文學插圖本,但還有很多的版本尚未搜集到手。課題組所面臨的兩個主要問題是:其一,無法窮盡第一手的資料。海外圖書館和博物館收藏的不少古代東方文學插圖本原典還沒有公開,有的甚至尚未編目,要直接利用有很大的難度。其二,課題組成員基本上有教學任務,工作負擔較重,也沒有基金支持去海外較長時間(至少三個月,一年最好)搜集資料和從事研究。目前是利用參加學術會議等各種短期機會去對象國或者歐美搜集資料,但這樣的搜集不足以支撐大型的史料集成。因此,課題組成員要充分利用教育部留學基金委的各種條件,到海外搜集資料。
本課題的研究雖尚在起步階段,但課題組成員基本上形成了一些有共性的研究心得。其一,要以第一手的插圖本抄本作為研究的基礎。其二,要充分認識與插圖有關的文本的作用,清晰梳理相應的圖文關系。其三,要充分利用多語種、不同版本的插圖本資料進行比較研究。其四,要認識到圖像獨特的話語體系及其意涵,認識到圖像在文化交流與傳播中的作用機制及其價值。
本課題的建議是古代東方文學插圖本的研究,要放到更廣闊的全球史視野中進行,不能忽略寫本學的研究,也要與西方古代插圖本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圖像及中國近現代文學圖像的研究者進行合作,才能建構起宏觀的文學圖像學。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本課題承擔的這些古代東方文學經典插圖本,在國內圖書館很少找到資料,利用境外圖書館能檢索到部分資料,但是有的經典年代久遠,流傳范圍廣,文字版本繁多,需要進行篩選。有些經典的插圖分散在各大畫集和各個博物館中,需要花一定的時間去收集和整理。另外,因為在國內有些高校的科研財務系統對在境外購買和收集圖書而產生的費用無法從項目經費中支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資料的收集,也影響了經費的使用進度。由于版權問題,海外圖書館與博物館的插圖本中的圖版的復制和使用基本上是要收費的,但目前的經費使用規定中對這一方面尚未有明確的指示,因此,經費使用存在一定的困難。
二、研究成果情況
本項目從2016年底立項至今已經一年半的時間,項目組成員共發表學術論文8篇,其中CSSCI論文4篇。代表性的成果如下:
(1):陳明《波斯“摩尼畫死狗”故事的文圖源流探析》,《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第4期,第35-62頁。論文提要:傳說摩尼教的創始人摩尼從中國學習了高超的繪畫藝術,他在水池 ( 或水晶蓋) 上畫死狗的故事膾炙人口。波斯詩人尼扎米 《五部詩》中的《亞歷山大故事?光榮篇》中詠贊了此故事。《五部詩》中還贊嘆了羅馬畫家和中國畫家比拼技藝的故事。在《五部詩》的插圖本中,也有對此兩個故事的描繪。在波斯作家賈米的《瑪斯納維》、阿米爾?霍斯陸的《五部詩?亞歷山大寶鑒》等著作中,同樣有關于二畫師競技故事的敘述。摩尼畫死狗故事的源頭應與印度佛教文獻有關,漢譯佛教律典《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卷十六中的一個畫師畫死狗的故事可視為其源頭之一。佛經中記載的二畫師相爭的故事,對波斯文學也有一定的影響。波斯語作品對畫師故事的變形書寫,反映了不同宗教之間的競合以及三種不同文化(波斯、中國和印度)之間的相遇和互動。該論文對揭示波斯、中國和印度三種文化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2):穆宏燕《摩尼教經書插圖的藝術史意義》,《美術研究》2017年第4期,第62-67頁。論文提要:摩尼教普遍采用“以圖解經”作為其宣教方式,其“明暗二元論”的教義本身蘊含強烈的視覺審美意識,這使得摩尼教對包括插圖在內的經書裝飾格外重視,從而使插圖成為摩尼教內一種制度化、系統化、組織化、規模化的自覺方式,并在摩尼教徒中因襲傳承。這種方式使插圖具有了獨立的藝術意義,成為審美意識的表達,而不僅僅是附屬于文本。正是摩尼教插圖藝術使得畫家在人類藝術史上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獨立性,成為一種正式的藝術身份。摩尼教視“幾何圖形為擴展的量”這一教義所形成的審美意識,對后來的拜占庭藝術同樣具有深遠影響,使西方繪畫藝術在總體特征上趨向于塑形。
(3):穆宏燕《蘇非主義促進波斯細密畫藝術繁榮鼎盛》,《回族研究》2017年第2期,第121-128頁。論文提要:細密畫藝術在波斯的興盛是多種外因與內因交互作用的結果,蘇非主義在波斯的興盛是其主要內因。11世紀后期開始,蘇非思想在波斯率先與文學結合,產生了一大批蘇非敘事文學杰作,為細密畫插圖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14世紀后期,隨著蘇非教團的發展和對畫院的滲透,細密畫藝術從世俗文學作品轉向蘇非文學作品。帖木兒王朝和薩法維王朝時期,各大蘇非文學作品被頻繁反復繪制插圖本,細密畫藝術由此達至繁榮昌盛。同時,波斯細密畫在圖像表達上與蘇非思想密切結合,對文本中的蘇非奧義作視覺呈現,從而有力地促進了細密畫插圖在內在意蘊上向精深發展。伊斯蘭細密畫藝術由此屹立于世。
(4):穆宏燕《印度-伊朗“蓮花崇拜”文化源流探析》,《世界宗教文化》2017年第6期,第61-70頁。論文提要:印度-伊朗文化同源,都有著對水-火-日-蘇摩(豪姆)的崇拜情結。瑣羅亞斯德教將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崇尚的藍蓮花視為該教神話傳說中的豪姆,由此形成蓮花(豪姆)崇拜。隨著亞歷山大東征,蓮花(豪姆)崇拜進入印度,形成印度文化中的蓮花(蘇摩)崇拜。藍蓮花(蘇摩)的回春之藥用功效,使得蓮花在印度密教文化 中逐漸與性力關聯。而“水-火-日-蓮花”的藝術造型在伊朗伊斯蘭化后幻化成清真寺建筑造型和裝飾圖案,對世界建筑藝術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5):趙晉超《須大拏故事的文本與圖像關系再析》,《文學與圖像》第6卷,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211-236頁。論文提要:文本與圖像之關系的討論一直是藝術史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圖像學在20世紀的長足發展,進一步增強了其他學科對圖像證據的關注。而佛教雕塑與壁畫的豐富遺存,為這一討論提供了豐沃的土壤。本文試圖以廣為流傳的須大拏太子本生故事為例,從三個角度分析文本佛教藝術研究領域的文本與圖像關系:其一,同樣作為載體的文本和圖像,二者之間如何互證以及如何共證歷史;其二,在表現同一故事時,文本與圖像如何依據各自特點傳達出信息;其三,在表演藝術中,文本與圖像如何緊密結合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共同建構出一整套具有儀式功能的戲劇程式。藉此,本文將進一步分析佛教藝術研究領域理解文本與圖像關系的方法論。
(6):段南《比豆梨本生及其圖像分析》,《文學與圖像》第6卷,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237-251頁。論文提要:本文通過分析“比豆梨本生”故事的內容,以及現存的巴爾胡特、阿馬拉瓦蒂和阿旃陀的比豆梨本生故事圖像,說明圖像如何運用空間敘事的方式再現一個內容豐富的故事。空間敘事是古代印度故事圖像中古老的、最具特色的講述故事的方式之一,它的運用屢見不鮮。空間敘事遵循“空間的考量”原則,根據故事內容將圖像的背景劃分成幾個有內在聯系的區域,并打亂場景的時間順序,按照情節發生的地點將場景填充到相應的區域內。對空間敘事的運用在公元2至3世紀的阿馬拉瓦蒂的佛教藝術中已十分純熟,但其并不僅限于佛教題材。對空間敘事的了解,有助于我們對圖像的辨識和分析,也有助于我們分析圖像背后發生的故事。
(7):Xiong Ran(熊燃), “Chak manokhati thung lok muan ching: Ti khwam ruang narok nai samutphap Traiphum”(《從觀念到現實:<三界繪>中的‘地獄’圖說》,泰國藝術大學考古學院藝術史系編,Sunklang-Chaikhop Tuaton-Khonun phan Mummong Prawatisatsilp(《藝術史視角下的“中心-邊緣”、“自我-他者”》),曼谷:寶屋出版社,2018年,第159-173頁。論文提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泰國《三界繪》插圖本中對地獄的圖像表達方法及其所涵蓋的宗教意義,并初步比較了泰國和中國對地獄圖繪的不同方式。
(8):Zhao Jinchao(趙晉超), “Wonders of 'The Book of Surpris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Depictions of the Architecture in a Jalayirid Manuscript and its Two Ottoman Copies”, 《歐亞學刊》新7輯,商務印書館,2018年(印制中),第211-226頁;圖版第15-20頁。論文提要:本文主要比較研究了西亞插圖本《奇跡之書》的三個不同版本,特別是分析各插圖本中的建筑的特點及其含義。
本課題組在2018年下半年即將推出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兩組,
其一,在《西域研究》2018年第4期“古代圖像與文化交流”欄目上發表下列論文:
(1)陳明《“二鼠侵藤”譬喻在古代歐亞的圖像流變》
(2)穆宏燕《摩尼教經書插圖的發展與世俗化轉型》
(3)賈斐《波斯薩迪奇?貝格<繪畫原則>譯注》
(4)段南《再論印度繪畫的“凹凸法”》
其二,在北京大學出版社的《文學與圖像》第7卷的“東方文學圖像研究專欄”上發表下列論文:
(1)丁莉《<東征傳繪卷>的文圖特征和生成機制》
(2)賈斐《<列王紀>中的中國與中國形象》
(3)熊燃《泰國<三界繪>圖冊中的地獄圖像研究》
(4)向偉《返魂香故事在日本近世繪畫中的嬗變》
(5)趙晉超譯《早期佛教藝術的視覺敘事模式》
此外,丁莉《“漢”、“和”與“繪”之間:從鐮倉時代兩部和文傳記看鑒真事跡在日本的傳播》,將刊于《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16期,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印制中)。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與本課題相關的日常工作,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2018年10月13-14日,舉辦北京大學第二屆“文學與圖像”學術論壇,目前已經籌備。今后每年的秋天舉辦一次“文學與圖像”學術論壇,會議主題涉及插圖本的生成與傳播歷史、圖文關系、圖像敘事等,使之成為有影響力的學術品牌,成為文學與圖像學研究者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臺。
(2)將原由南京大學趙憲章教授主編的《文學與圖像》年刊,轉到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由本課題主持人陳明主編。出版單位也由原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改為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冬出版《文學與圖像》的第七卷,以后爭取每年出版一卷,使之成為相關領域重要的學術發表園地。
(3)繼續舉行北京大學 “文學與圖像”讀書班系列活動,繼續邀請海內外在圖像敘事、圖文關系、細密畫、日本繪卷等研究領域內的專家的學者舉辦“北京大學東方文學圖像講座系列”,爭取每學期舉辦5次。
在日常工作的基礎上,主要完成三個方面的研究工作:
1:完成基礎史料集《古代東方文學插圖本敘錄》和《東方古代文學插圖本集萃》。
2:完成《古代東方美術理論選萃》(叢書)。
3:完成研究著作《波斯細密畫發展史》(上下冊)、《日本古代繪卷中的東亞世界》、《古代東文學插圖本研究》、《古代東方文學圖像學》等。
具體的工作方案如下:
第一,《古代東方文學插圖本敘錄》主要收錄有代表性的古代東方文學插圖本,盡可能挑選全本和質量較好的圖像。以書(插圖本)為單位,課題組成員負責編寫自己研究的插圖本。每一部插圖本均標注書名、作者(或譯者)、抄寫者與繪圖者、收藏單位、收藏編號、寫本年代、書中插圖的數量與分布情況、盡可能列出每一幅插圖的名稱及其信息。每一部插圖本均應選出其中的5-10幅(或3-5幅)插圖進行解說,每幅的解說文字大約為300-500字左右。《東方古代文學插圖本集萃》選擇有代表性的、藝術價值較高的插圖本中的插圖,匯編成冊。根據實際情況,該書可以是單冊,也可以是叢書。
第二,《古代東方美術理論選萃》(叢書)是從古代印度的梵文文獻、西亞的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土耳其語文獻以及日本的日文文獻中,選取與繪畫、造像、雕塑等美術理論以及藝術史相關的論著,進行翻譯和注釋。主要包括薩迪奇?貝格的波斯語著作《繪畫原則》、古代土耳其的《藝術家的史詩事跡》、古代印度的梵文著作《畫經》、《畫相》、《畫業論》等著作中的相關論述。此外將漢譯佛經中的古代印度美術(尤其是繪畫)論述的相關章節摘錄出來,并加以注釋。本叢書中的多部古代東方的美術經典著作系首次從原典譯出,可為我國藝術史界的研究者和廣大讀者提供第一手的基礎史料。本叢書也是分析古代東方圖像的基礎理論著作,還可為中外美術理論的比較研究提供了基礎的史料。本叢書初步分為三種四冊:《<繪畫原則>:古代西亞美術理論選萃》(賈斐、滿園)、《〈畫經〉:印度梵語美術經典譯注》(段南、池明宙)、《漢譯佛經中的古代印度美術理論輯注》(陳明)和《古代日本美術理論選萃》(丁莉)。
第三,穆宏燕教授撰寫的《波斯細密畫發展史》將分為上下冊,即上冊《波斯細密畫發展史:初始至14世紀末》,20余萬字,已交付河南大學出版社,預計2019年出版。下冊《波斯細密畫發展史:15世紀初至現代》,20萬字左右,預計2019年底完成撰寫工作。丁莉教授撰寫的《日本古代繪卷中的東亞世界》以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到鐮倉時代繪制的五部繪卷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解讀、分析其繪畫、“詞書”(圖說)以及二者的關系,結合與繪卷內容相關的歷史史料:遣唐使(吉備真備)入唐、新羅僧人入唐求法、鑒真東渡、玄奘西行、元日戰爭等,從圖像敘事、圖文關系、文化套式、“凝視”與想象、繪卷與歷史等切入點進行研究,探討十二世紀末到十四世紀初日本社會復雜而微妙的自我意識、對外意識和文化心理。該書將分為五章,分別討論《吉備大臣入唐繪卷》、《華嚴緣起》、《東征傳繪卷》、《玄奘三藏繪》和《蒙古襲來繪詞》。
課題組成員合作的《古代東文學插圖本研究》,是不同時期、不同語言、不同地域的插圖本的個案研究、比較研究,是專題性研究的匯總。該書擬包括印度的兩大史詩和民間故事集、印度四部詩歌集(《牧童歌》、《味蕾》、《樂調之環》、《時令之環》)、波斯內扎米《五卷詩》和霍斯陸《五卷詩》、四部伊朗史詩波斯文抄本(大英圖書館OR2780號)、緬甸《羅摩衍那》和宇宙論插圖、泰國《三界論》和《三界繪》、泰國藏外佛教文學文本《帕瑪萊》(Phra Malai)的圖文關系研究,以及文本的生產與流通、圖像的比較研究等內容。
《古代東方文學圖像學》是在上述所有研究的基礎上合作撰寫的綜合性、通論性著作,從插圖寫本出發,梳理古代東方不同地區的文學插圖本的發展情況,總結和歸納古代東方文學插圖本的圖文關系、圖像敘事的特點以及圖像流傳的規律,從理解上為建構東方文學圖像學奠定基礎。
今后的具體工作進度安排:
2018.07-2018.12:史料搜集。插圖本各個流派的梳理和初步研究,完成相對完整的圖文資料整理。
2019.01-2019.06:在完成圖像整理的基礎上,開始撰寫《古代東方文學插圖本敘錄》。
2019.07-2019.12:完成《波斯細密畫發展史:15世紀初至現代》的撰寫。開始撰寫《東方古代文學插圖本集萃》。
2020.01-2020.06:撰寫《古代東方美術理論選萃》(叢書)。
2021.01-2021.06:完成《古代東文學插圖本研究》和《古代東方文學圖像學》
2021.07-2021.12:稿件的討論修改,完成結項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