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由李靜研究員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鄉賢文化研究》(項目號16ZDA192)于2016年11月正式立項。項目共有五個子課題——《鄉賢文化的現代遭遇與文學書寫》《鄉賢文化的文學傳播》《鄉賢文化的當代重建與文學參與》《鄉賢文化書寫與中國現代文學史料整理匯編》《當代鄉賢文化建設田野調查研究》。預計結項成果為專著5本,調研報告兩篇,學術論文20篇左右。
總體執行情況
1.項目立項通知下達后,項目主持人即組建了五個子課題組。課題組分別由子項目負責人領銜,并在2016底和2017年初由項目主持人召集,召開兩次小型座談會。第一次會議統一認識,進行了分工,明確了各子課題的研究任務和主要內容;第二次會議就研究對象、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理論工具、核心概念、重點難點、寫作大綱以及人員安排等具體問題進行了充分的協商和討論。各子課題組也在此后確定課題組成員,安排寫作任務。2.2017年3月舉行開題報告會。由項目主持人介紹課題立項情況、總體框架結構和研究思路,子課題負責人匯報子課題主要內容和書稿章節目錄設想等;來自全國各地的多名資深專家就課題的研究內容、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重點及研究立場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和建議。3.2018年6月召開了“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鄉賢文化研究中期評審暨學術研討會”。五位子項目負責人先后就所負責課題的研究內容與研究進展做了匯報,參會專家學者就課題進程中遇到的一些學術問題進行了熱烈的研討,并就項目的進一步深入研究發表了具有建設性的意見。自立項至今,五個子課題的研究順利推進,完成了資料收集、書稿寫作等任務的三分之一多。項目主持人帶領相關課題組開展了廣泛的田野調查,對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等地的鄉賢文化建設進行了抽樣調查,獲取了珍貴的一手資料。4.發表了一批學術研究成果。已撰寫論文近20篇,在C刊發表論文9篇、在權威報紙發表文章2篇;收集調研材料10萬余字,在江蘇省社科聯《決策咨詢》發表調研報告1篇。該報告得到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的重要批示,并被江蘇省社科規劃辦“社科基金成果專刊”2018年第4期錄用。
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一《鄉賢文化的現代遭遇與文學書寫》:1.完成了所需四個方面的資料:其一,晚清以來中國社會傳統鄉紳與鄉賢文化的歷史資料;其二,研究中國鄉紳與鄉賢文化的學術研究資料;其三,晚清以來中國文學書寫鄉賢文化的作家作品及社團流派資料;其四,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學書寫鄉賢文化的學術研究資料。2.擬出了《鄉賢文化的現代遭遇與文學書寫》寫作提綱,課題組成員分別完成了各自承擔的有關章節的部分初稿的寫作。具體情況:李興陽完成了緒論的初稿寫作,馮仰操完成了第一章的初稿寫作,余榮虎完成了第二章部分小節的初稿寫作,朱言坤、李玲玲、羅祎英完成了第三章部分小節的初稿寫作任務。按照課題組研究的進度安排,全體成員將在2019年9月完成全部初稿的撰寫。3.正式發表了部分前期研究成果。朱言坤的論文《鄉賢?鄉魂?鄉治——<白鹿原>鄉賢敘事研究》發表于《江蘇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馮仰操的論文《鄉魂與國魂:晚清文人的鄉賢傳記書寫》發表于《江蘇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
子課題二《鄉賢文化的文學傳播》:1.搜集了自明清、近現代至當代的相關研究資料。根據不同時代的傳播特點,抓住主要傳播方式,從報紙、期刊、影視等方面進行材料梳理。2.反復斟酌專著的寫作大綱,抓住主要問題和重點研究內容展開小組討論,落實了每章的執筆人并開始撰寫,文本群體研究與鄉賢敘事的文化意識形態傳播策略等兩塊內容已完成初稿,預計2019年底前后完成初稿。3.目前已經在《江蘇社會科學》發表文章《鄉賢文學重構的媒體路徑研究— 以《白鹿原》為考察中心》,另一篇階段性成果文章正在與雜志社商談中。
子課題三《鄉賢文化的當代重建與文學參與》:1.根據論題,確定了子課題三的課題組成員,主要由暨南大學賀仲明、暨南大學楊超高及山西財經大學金春平組成。基本確立了研究思路,開始著手文獻資料搜集與文學文本閱讀。2.在對論題作了充分研討后,進一步深化了論題的研究方案、主要問題和重點研究內容,完善了子課題三的總體研究思路與書稿寫作的基本框架。書稿共八章,擬從鄉村現實、整體格局、形象探索、文化建構、作家心理與藝術探索等方面進入研究。在此基礎上,明確了課題組成員的各自分工。3.在做了比較細致的文獻資料搜集與文學文本閱讀的前期工作之后,按照既定的研究思路與計劃,已經進入了書稿寫作的階段。4.已撰寫階段性學術論文數篇,其中,《論關仁山小說的鄉賢敘事及意義》在《江蘇社會科學》上公開發表。
子課題四《鄉賢文化書寫與中國現代文學史料整理匯編》:運用傳統文獻學方法和現代社會科學調查統計學方式搜集發掘百余年間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鄉賢史料。本子課題的史料匯編二卷:上卷為《百年來中國文學與鄉賢文化文獻匯編》;下卷為《百年來中國文學與鄉賢文化研究文獻匯編》。 1.目前已經完成了對百余年來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鄉賢文化的文獻史料的全面摸底梳理工作。2.已經在全面摸底的基礎上,完成了主體部分的選目。具體情況為:
上卷。作品提要180篇部,作品精選48篇部。具體而言,又包含兩輯:第一輯為與鄉賢文化密切相關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的提要。此輯主要是對1912年至2016年一百余年間的涉及到鄉賢文化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第二輯擬為與鄉賢文化密切相關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精選。本輯主要內容是選錄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鄉賢文化密切相關的片段、章節。下卷。文獻提要180篇部,文獻精選48篇部。本卷匯編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近百年來鄉賢文化研究理論文獻提要,即對研究理論文獻進行提要介紹,這部分包括三輯,一輯是近代以來至1949年間的研究文獻的目錄提要,二輯是1949年至今的研究理論文獻的目錄提要,三輯是現代西方的相關研究理論譯著文獻的目錄提要。本卷的第二部分是近百年來鄉賢文化研究理論文獻精選,即選錄有代表性的研究理論著譯文獻的核心部分,如篇章、片段等。第三部分是編年紀事。目前已基本完成了編年紀事部分。3.子課題負責人分別在《人民日報》和《江蘇社會科學》發表《當代文學對鄉賢文化的書寫》《城鄉之間的鐘擺:新世紀以來青年作家的鄉土書寫——以李鳳群的“江心洲敘事”為例》兩篇中期成果。
子課題五《當代鄉賢文化建設田野調查研究》: 1.完成了部分省市的田野調研。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課題組先后在江蘇省內調研了省內13個地級市,重點調研了蘇州市相城區、徐州市梁寨鎮、徐州市馬莊、連云港市贛榆區、宿遷市泗陽縣、鎮江揚中市、常州溧陽市等地,做了問卷、訪談、觀察,搜集、整理了10萬余字調研材料,完成了2萬余字調研報告。省外調研了安徽省績溪縣茯嶺村、安徽省巢湖半湯鎮(三瓜公社)、浙江省安吉縣魯家村、山東省章丘市三德范村。2.發表學術論文和調研報告。《新鄉賢文化建設中的傳承與創新》《當代鄉村建設中鄉賢文化自覺與踐行路徑》在《江蘇社會科學》發表。調研報告《推進江蘇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調查研究》,發表于省社科聯2017年《決策咨詢》。該報告得到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朱曉進的重要批示,并被江蘇省社科規劃辦“社科基金成果專刊”2018年第4期錄用。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調研數據整理運用
2017年,課題組先后在江蘇省內調研了13個地級市,重點調研了蘇州市相城區、徐州市梁寨鎮、徐州市馬莊、連云港市贛榆區、宿遷市泗陽縣、鎮江揚中市、常州溧陽市等地,做了問卷、訪談、觀察,搜集、整理了10萬余字調研材料,完成了2萬余字調研報告。省外調研了安徽省績溪縣茯嶺村、安徽省巢湖半湯鎮(三瓜公社)、浙江省安吉縣魯家村、山東省章丘市三德范村。江蘇省內調研數據基本分析完成,在此基礎上形成調研報告《推進江蘇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調查研究》。
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基本完成了課題所需四個方面的資料:其一,晚清以來中國社會傳統鄉紳與鄉賢文化的歷史資料;其二,研究中國鄉紳與鄉賢文化的學術研究資料;其三,晚清以來中國文學書寫鄉賢文化的作家作品及社團流派資料;其四,研究中國近現代文學書寫鄉賢文化的學術研究資料。擬出版史料匯編二卷:上卷為《百年來中國文學與鄉賢文化文獻匯編》,下卷為《百年來中國文學與鄉賢文化研究文獻匯編》。目前已經完成了對百余年來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鄉賢文化的文獻史料的全面摸底梳理工作;已經在全面摸底的基礎上,完成了主體部分的選目。
學術會議、學術交流
1.2017年3月25日,課題組在南京召開開題研討會,近二十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在課題論證階段,項目組總負責人李靜研究員、子課題負責人南京大學文學院李興陽教授、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周凱教授、暨南大學文學院賀仲明教授、南京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季中揚教授分別介紹了課題總體設計和子課題的總體框架、重點難點、預期目標等。該課題擬系統研究中國現代文學100多年來在社會現代轉型過程中與鄉賢文化的歷史糾葛與現實互動,呈現中國現代文學中鄉賢形象、鄉賢文化的演變和傳播歷程,為文學參與新鄉賢文化和鄉村文化建設提供歷史依據和路徑支持。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丁帆,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蔣述卓,中華美學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姚文放,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堯,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駱冬青,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姜建研究員等評議組專家就課題進行了專業的、充分的論證。認為開題論證會的總報告、子課題介紹進一步深化了項目投標書的論證,并充分肯定了該研究項目的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專家們還就項目的總體框架、概念體系、目標設定等方面提出了深入的改進建議。
2.2017年11月3-5日,課題組多人參加了在杭州舉行的“新世紀以來中國鄉土文學研究的現狀與趨勢學術研討”,并在會上就鄉賢文學和鄉賢文化研究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研討,鄉賢文學作為鄉土文學研究的新領域在會上得到了極大關注。
3.2018年6月9日,課題組在南京召開了 “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鄉賢文化研究中期評審暨學術研討會”。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朱曉進、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高峰、江蘇省社科規劃辦副主任汪橋紅等出席并發表講話。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丁帆、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譚桂林、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徐國源作主旨演講。50余位專家學者就鄉土文學與鄉賢文化建設相關議題展開了廣泛研討。在項目進展報告與研討階段, 5位子項目主持人先后就所負責的研究內容與研究進展做了匯報。此次會議收到論文20余篇,展示了課題具有的學術價值、理論價值和現實價值,并為進一步做好各個子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啟示、思路和方向。項目主持人李靜研究員在學術總結階段表示,會議在學術上理清了從晚清、民國一直到當下的鄉賢形象和鄉賢制度的演變過程;理論上明晰了鄉賢文化的兩面性、鄉村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等問題,強調了項目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上的綜合性,文學、史學、新聞傳播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互動性;現實意義上關注鄉賢文化的當代性和現實關懷,就當代新鄉賢何以可能、文學的參與能夠為當下鄉村文化和鄉賢文化的重構提供什么、如何推動今天的鄉賢群體形成和鄉賢文化構建等話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4.2017-2018上半年,圍繞鄉村振興和鄉村文化建設的大目標,結合調研需要,課題組人員多次參加市縣鄉鎮和村兩委會召開的鄉賢文化建設座談會,課題負責人李靜研究員、子課題負責人季中揚教授還在數次研討會上就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振興和鄉賢文化建設做了專題發言。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采用情況等)
1.課題組在南京召開開題研討會、“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鄉賢文化研究中期評審暨學術研討會”,兩次會議內容在中國社會科學網、江蘇社科網、中國江蘇網、交匯點新聞等多個平臺上進行了發布,并在《中國社會科學報》進行了專題報道,引起了廣泛關注。
2.《推進江蘇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調查研究》(調研報告),發表于省社科聯《決策咨詢》(專報2017年第2期),送呈省委、省政府、省委宣傳部等相關部門和領導。該成果得到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朱曉進批示,批示內容如下: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助力。調研報告對江蘇新鄉賢文化建設的現狀、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做了客觀統計分析,并提出了對策建議,既有現實針對性,又有可操作性,對江蘇新鄉賢文化建設、江蘇鄉村文化建設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建議有關部門在相關建議中予以參考。該調研報告入選江蘇省社科規劃辦“社科基金成果專刊”2018年第4期,發表時題為《推進江蘇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3.與國家社科百強期刊、C刊《江蘇社會科學》雜志合作,開設了“鄉賢文化研究”專欄,共發表論文9篇,一篇為《新華文摘》摘要,一篇為《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多篇為《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高校文科學術文摘》轉載,多文在《江蘇社會科學》微信平臺推出。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在鄉賢及鄉賢文化的界定上,課題組遇到一些問題,主要是鄉賢的內涵和外延的不確定性。對此,我們認為鄉賢及鄉賢文化的概念是流動的,隨時代變化的。在兼顧它的歷史性與當代性的前提下,我們對鄉賢及鄉賢文化的概念做比較寬泛的理解,以突出新世紀鄉土小說中鄉賢文化書寫的豐富性。
2.鄉賢文化和鄉賢文學研究是綜合性課題,需要多學科角度切入,歷史、文化、政治和文學等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才能更加貼近研究對象,還原歷史真相,揭示鄉賢文學和文化的嬗變。面對知識結構的不完整,我們吸納了新聞、影視、社會學、民俗學等專家學者加入課題組,堅持立足文學,同時借鑒其他學科研究方法,以深厚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為背景,在共時性和歷時性層面上展開不同視角的研究。
3.新世紀以來鄉土小說中的鄉賢文化書寫文本較多,憑課題組幾人之力難以在較短時間內全面掌握。由此,課題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互通研究心得,并突出有代表性的重點作家作品。在某些地方,以對個案的細致分析代替對龐雜文本的梳理。
4.資料收集匯編和田野調研工作面廣量大,沒有現成的文本和資料可以借鑒,而且涉及許多古文獻。我們的做法是添加人手,增加工作強度,按文獻的時間順序和不同板塊分工,多小組同時進行,力爭提供最具說服力的資料和調研數據。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1.《新鄉賢文化建設中的傳承與創新》〔該文載于《江蘇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
秦漢之后,傳統鄉賢文化歷經兩千余年的傳承,尤其是明清兩代六百余年的自覺建設,已經形成了包含鄉賢的公舉、祭祀、傳記與方志的書寫,鄉賢組織鄉村自治以及鄉賢文化自覺傳承等內容的文化體系。當代“鄉賢工作室”、“鄉賢理事會”、鄉賢評選、鄉賢名錄,建設鄉賢文化長廊、廣場與文化館等新鄉賢文化建設舉措,借鑒、傳承了傳統鄉賢文化中的“三老”制、鄉約制、“推舉”制、鄉賢書寫等傳統。古代鄉賢文化建設主要目的是通過表彰鄉賢,從而激勵、勸勉鄉民,教化鄉村社會。當代新鄉賢文化建設的主要目的并不僅僅在此,它一方面是為了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是為了破解鄉村社會現代發展這一世界性難題,尤其是后者,是當代新鄉賢文化建設所肩負的全新的歷史使命。(據知網統計:被引1次,下載633次)
2.《鄉賢?鄉魂?鄉治——<白鹿原>鄉賢敘事研究》〔該文載于《江蘇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
陳忠實的《白鹿原》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傳統中國鄉村治理的歷史圖景。在《白鹿原》中,有兩種對比鮮明的鄉村治理模式:一是以白嘉軒為代表的“鄉賢治鄉”模式,二是以鹿子霖為代表的“鄉官治鄉”模式,這兩種治理模式給白鹿村帶來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從清末民初到共和國建國前夕的半個多世紀里,這兩種不同的鄉村治理模式在白鹿村始終存在,二者之間既矛盾重重,沖突不斷,又相互妥協合作,共同維系著歷史大變革時期動蕩不安中的鄉村社會秩序。在當代中國鄉村治理中,如何用好“鄉賢治鄉”與“鄉官治鄉”兩種模式,平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收到最好的鄉村治理效果,值得深入思考和認真借鑒。(下載251次)
3.《論關仁山小說的鄉賢敘事及意義》〔該文載于《江蘇社會科學》2018年第1期〕
在當代作家中,關仁山是在敘寫鄉賢上用力最多的一位。他通過一系列的小說創作,改寫了現當代文學對鄉紳、鄉賢的敘事范式,重塑了一批血肉豐滿的當代鄉賢形象,又在繼承鄉賢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加以革新,重建當代鄉賢文化。在重塑與重建的過程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鄉賢標準和鄉村態度。無論是就鄉村文化建設,或是就文學本身而言,關仁山小說的鄉賢敘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下載70次)
4.《鄉魂與國魂:晚清文人的鄉賢傳記書寫》〔該文載于《江蘇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
在民族國家認同與地域認同的雙重推動下,晚清文人熱衷于以地方鄉賢為對象建構理想的國民。自梁啟超開始,人們以傳記為載體,展示了眾多式樣的地方英雄,并從中發掘理想的國民人格或時代精神。但人們過于側重鄉賢傳記的政治性,也造成了人物形象的類型化與書寫策略的模式化。(下載66次)
5.《城鄉之間的鐘擺:新世紀以來青年作家的鄉土書寫——以李鳳群的“江心洲敘事”為例》〔該文載于《江蘇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
九十年代以來特別是新世紀至今,隨著城市化推進引起了鄉土中國社會的巨大變化,鄉土文學也面臨著挑戰。面對社會轉型,新世紀鄉土文學也在積極回應,創作特色發生了很多變化。其中鄉土書寫的主體亦即鄉土文學作家也在悄然位移,開始有越來越多的70年代出生的甚至更年輕的作家涉足鄉土書寫,并呈現出不同于50、60年代出生作家的創作面貌。這在青年作家李鳳群游走于城鄉之間的小說創作中有著某些具體呈現。李鳳群的創作在一定意義上體現出新世紀青年作家鄉土書寫的若干特點及局限,也隱含著此后鄉土文學的某種可能。(下載35次)
6.《鄉村振興與新鄉賢文化建設》〔該文載于《新華日報》2018年2月20日〕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各個方面,而鄉村文化建設是一個重要方面。鄉村文化建設離不開鄉賢的作用,離不開鄉賢文化的推動。在傳統社會中,鄉賢文化集中體現了鄉村的人文精神,在宗族自治、民風淳化、倫理維系及激發鄉土情感、維系集體認同感等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鄉賢的道德品質,他們對鄉土文化的保存、發揚光大,以及對道德倫理思想的研究,充實豐富了傳統文化,很大部分成為了傳統優秀文化而影響至今。在宗族關系解體的現代社會,建構新鄉賢文化是鄉村文化建設中固本培元的根本之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江蘇要率先落實、深入落實這一國家戰略,全面展開江蘇鄉村振興的工作布局。(被引1次,下載275次)
7.《鄉賢文學重構的媒體路徑研究—— 以《白鹿原》為考察中心》〔該文載于《江蘇社會科學》2017第6期〕
文章以《白鹿原》為考察中心探析鄉賢文學重構的媒體路徑研究,講述用多種媒體形式充分發揚鄉賢文學的價值。基本觀點有三:一是《白鹿原》中“白嘉軒”形象的建構路徑(內容包含連環畫、話劇、電視劇、電影等媒體路徑);二是分析原著《白鹿原》鄉賢形象構建過程中的缺失;三是提出鄉賢文學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需要改進,對鄉賢重構路徑的再思考。(下載171次)
8.《當代文學對鄉賢文化的書寫》〔該文載于《人民日報》文藝評論版頭條,2016年8月9日〕
該文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文學書寫,從解構到重構,顯示了近現代中國鄉賢形象、鄉賢文化的演變,呈現了文學對中國農村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鄉賢文化在傳統社會的宗族自治、民風淳化、倫理維系以及鄉土認同等方面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在宗族關系解體的現代社會,建構新型鄉賢文化對鄉村文化的固本培元有著重要意義。(該文發表后人民網、鳳凰網、光明網、中國社會科學網等迅速轉載,下載144次)
9.《當代鄉村敘事中鄉賢形象的變遷》〔該文載于《江蘇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
面對鄉村日益加劇的“空心化”和鄉村生態的破壞、倫理道德的潰敗,人們開始回顧中國鄉村自治的歷史,研究鄉賢對于鄉村治理和鄉村文化重構的重要意義。當代鄉村敘事敏銳地把握了鄉村變革中社會結構與思想觀念的轉變,描寫了鄉賢形象的變遷過程,塑造了當代新型鄉賢形象。(《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8期全文轉載;被引5次,下載794次)
10.《當代鄉村建設中鄉賢文化自覺與踐行路徑》〔該文載于《江蘇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
不管是政府推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是社會力量進行的各種鄉村建設,都面臨著一個共同困境:在現代化、城市化過程中,鄉村社會精英持續流失,鄉村社會內部缺乏組織、領導鄉民進行鄉村現代建設的本土精英。由于缺乏內生力量,一切外部援助都無法內化為其自身的勃勃生機。面對這個困境,傳承、發揚鄉賢文化成為一種共識。鄉賢文化自覺與踐行是鄉村內部精英對鄉村建設的主動擔當,是鄉村文化建設中固本培元的根本之計。就其實踐而言,雖然已有星火燎原之勢,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較為重視“官鄉賢”、“富鄉賢”,忽視了“文鄉賢”、“德鄉賢”;二是“在場的”鄉賢少,“不在場的”鄉賢多。(被引28次,下載2170次,《新華文摘》2016年第13期、《歷史與社會文摘》2016年第2期、浙江省委黨校主辦的《黨政視野》2016年第5期摘要轉載)
11.《推進江蘇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調查研究》〔該調研報告載于江蘇省社科聯《決策咨詢》2017年專報第2期〕
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助力。本課題組通過對13個設區市的調研,對新鄉賢的構成、類型以及建設狀況作了客觀的統計分析。雖然全省各地積極推動, 新鄉賢工作取得較快進展,但在制度保障、組織方式、管理平臺、人員培訓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為此建議,要加強頂層設計,保障新鄉賢文化可持續發展;要協調好鄉賢治理與村官治理的關系,積極參與鄉村文化建設;要凝聚社會力量,共同建好鄉村文化。
該成果獲江蘇省政協副主席朱曉進批示,批示內容如下: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助力。調研報告對江蘇新鄉賢文化建設的現狀、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做了客觀統計分析,并提出了對策建議,既有現實針對性,又有可操作性,對江蘇新鄉賢文化建設、江蘇鄉村文化建設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建議有關部門在相關建議中予以參考。
后該成果入選江蘇省社科規劃辦“社科基金成果專刊”2018年第4期。
12.《從“狂人”、“土人”到“廢人”——論臺灣鄉土小說中鄉賢形象的敘事演變》〔該文將由《江蘇社會科學》發表〕
“鄉賢”作為中國傳統鄉村的靈魂人物,其形象及與之相應的文化無論在中國大陸還是臺灣的鄉土小說中都是重要的書寫面向。尊崇孔孟之道的傳統鄉紳,在日本殖民統治、國民政府遷臺和政治解嚴的沖擊下經歷了三次明顯的歷史變遷。日據時期的“鄉賢”形象大多屬于“狂人”,為了守護“民族魂”,他們或“瘋狂”或“進取”,具有憂患意識與抗爭精神。戰后,國民政府頒布的三大土地改革政策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初見成效,臺灣鄉村向現代化急速轉型,此時的鄉賢形象多呈現出“土人”氣質,其命運與鄉土的變遷息息相關。解嚴后,在民主化、本土化、全球化的多重沖擊下,臺灣的傳統村落與鄉賢文化遭到全面摧毀,鄉賢形象向“廢人”轉變,以無傷無害的寄生方式表達他們對鄉土漸逝的無可奈何。因此,通過鄉賢形象由“狂人”、“土人”到“廢人”的研究,能更為清晰地認識臺灣鄉賢敘事的時代演變及走向。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請填寫附件EXCEL表格)。
見表格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2019年底完成子課題五田野調查,赴廣東、福建、陜西、山東等省預計30個鄉鎮展開調研,撰寫調研總報告、分報告。
2.2019年底完成子課題四史料匯編上卷《百年來中國文學與鄉賢文化文獻匯編》;2020年中完成下卷《百年來中國文學與鄉賢文化研究文獻匯編》。
3.2019年底子課題一、二、三完成論著初稿;2020年中完成論著二稿;2020年底終審定稿。
4.2018下半年至2020年課題組擬在C刊發表論文10篇左右。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