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 進展情況:
啟動本課題以來總體執行情況基本良好。按時舉辦開題及論證會,進一步明確分工,落實任務;各子課題基本按原計劃開展研究工作,已經完成文獻資料搜集工作的一半以上,資料規模達到300萬字;課題組舉辦兩次國際學術會議,發表論文26篇;課題組成員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8篇。
2. 調查、交流情況:
課題組成員中共有6人次進行國內外調研,主要采取實地調查和走訪,比如探訪著名文人柳子明、金奎光等的子女收集和核實相關歷史資料,同時,先后到首爾、南京、北京等圖書館和檔案館搜集彌足珍貴的文獻資料,目前為止,課題組已經收集300萬字的文獻資料。
課題組舉辦兩次國際學術會議——“中韓近現代文學交流史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會暨學術研討會、“價值的發現與重建:東亞視域下的中韓(朝)近現代文學交流”,會上共發表26篇學術論文。
項目啟動以來,課題組成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50人次,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大會主旨發言4次;課題組成員獲得吉林省政府設社會科學優秀成果2等獎和3等獎。
課題組派遣1名成員赴國外學術機構開展訪問研究,邀請2位國外專家進行學術咨詢。
課題組積極推進學術論著的翻譯工作,韓方課題組成員洪昔杓、李騰淵等的學術論文已譯成中文發表在國內重要學術刊物上,韓方課題組成員洪昔杓的著作《魯迅與近代中國》譯成中文,即將于明年出版。
3. 成果推介:
課題組舉承辦延邊大學大型國際會議“圖們江論壇”的文學分論壇,面向國內外相關學者發表學術論文,其中有18篇論文會后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擴大了課題的學術影響力。
通過學術會議、接受記者探訪以及在媒體發表文章等形式對課題的階段性成果進行宣傳和推介,主要推介文章有金柄珉的《柳子明與李毓華以及“獻給小明弟弟”》和金虎雄的《融合精神與生存的智慧》等。
2017年12月,課題組刊印《工作簡報》,廣泛宣傳項目的進展情況以及相關學術成果,工作簡報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4. 存在問題、改進措施:
在項目運行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數據庫建設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是數據庫建構方面的技術人員出臺的方案由于缺乏可操作性耽誤了工作進展。第二、文獻整理遇到具體問題。本課題的文獻整理需要錄入、編輯和翻譯大量老舊文獻,難度極高,進展緩慢,翻譯隊伍比較欠缺,導致文獻整理工作進展緩慢。根據上述問題項目組多次召開會議研究對策,目前基本解決數據庫功能方案,并決定該數據庫與延邊大學東北亞研究數據庫對接,以保證按時完成任務且提高利用效率。另外,針對翻譯隊伍缺乏的問題,出臺翻譯專家與翻譯專業碩士研究生合作的方案,以保證任務的順利展開。
經過一年半的研究實踐,積累了不少經驗和教訓。我們的主要體會是;一是充分調動課題組成員的積極性,尤為重要的是加強子課題項目組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及時發現問題、共同解決問題,這是重大項目能夠全面推進的根本前提。二是首席專家及時下達任務,并及時聽取反饋意見,要充分調動每個成員的積極性,以做到統籌兼顧、互動互補、通力合作,這是重大項目順利展開的重要途徑。三是合理分配間接經費是充分調動重大項目組每個成員積極性的重要保證。
今后建議:第一、建議規劃辦相關部門對重大項目的?l表階段性成果給予具體指導。第二、本項目翻譯任務較重,通過評估評審后適當增加滾動資金,以保證項目的按時完成。
其他說明:目前有關韓國、朝鮮的研究成果的發表面臨一定限制,部分成果由于特殊原因在國內學術刊物和媒體上發表受到限制。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一)金柄珉的《抵抗與想象:柳子明的中國體驗敘事》發表于《社會科學戰線》2018年第九期。作者認為國際友人柳子明的中國體驗敘事,對構建韓國流亡愛國志士的中國認識、東亞認識及中韓知識分子的共同話語與相互認知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柳子明的中國體驗敘事有游記、政論、隨筆、紀實等多種體裁!冻嗌谋础贰峨x開廣州有感》等游記對大革命時期的中國時局判斷準確,尖銳地批判了蔣介石的反革命政變,從而展現了在尋求中韓聯合抗戰過程中韓國流亡志士的中國認識與時代意識!杜_兒莊戰爭勝利的意義》《爭取最后的五分鐘》《革命的五月》等隨筆表現出對抗戰的正確認識與中韓合作意識。紀實作品《朝鮮革命軼事》則通過義烈團的義士形象,表現出為顛覆強權而獻身的自我覺醒與民族英雄主義。柳子明的中國體驗敘事多用中文撰寫,所以可以直接參與到中韓共同話語的建構與共同認知的形成。其作品視角新穎、判斷具有遠見、文章鏗鏘有力、感情真摯細膩,當時在中韓文人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柳子明的中國體驗敘事在中韓現代文學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價值。該論文由于觀點新穎、發掘新的歷史資料,在國內外學界產生較大影響。
(二)洪昔杓的《近代東亞的魯迅“野草”批評—丁來東的“魯迅和他的作品”及其學術貢獻》發表于《學術月刊》2018年第三期。 作者認為因無政府主義思想傾向和社會主義思想傾向的不同,近代時期韓國在對魯迅文學的接受問題上自然形成了兩大思想流派,柳樹人、丁來東、金光洲等代表了無政府主義傾向;金臺俊、李明善等則代表了社會主義思想傾向。 其中,丁來東 (1903年?1985年)在20世紀30年代初對中國文壇和中國新文學作家做了系統的批評和介紹。作為積極譯介中國新文學作品的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者,丁來東對魯迅文學批評的貢獻尤為突出。1931年1月4日到1月30日,他在《朝鮮日報》連載了評論文章《魯迅和他的作品》,這是韓國近代時期最早的對魯迅文學全面、系統的評論。該評論不僅對魯迅的小說集《吶喊》和《彷徨》做了集中的審視,還對散文詩集《野草》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批評。丁來東不僅翻譯了《野草》中的《過客》,而且在《魯迅和他的作品》中對《野草》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野草》“是魯迅全部藝術的結晶,可以看作他的思想的總結”。今天作為魯迅文學杰作之一的《野草》,其文學價值已得到世人的公認。而早在1931年丁來東就對《野草》做出了評價,這一評論可以說在東亞魯迅研究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該論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專家中贏得較高的評價。
(三)崔昌竻的《幻想與懲罰:論現代韓人上海游記中的女性書寫》將發表于《中比較文學》2018年第三期。作者認為在韓國日殖時期,現代韓人的上海游記留下了非常豐富的女性書寫文本。從性欲望、愛情與女性的社會角色等三個層面出發,分析韓人在特殊的現代性場所—上海租界所形成的女性觀,揭示現代物質文明和異域文化對人的欲望的刺激和對女性的物化,并進一步指出殖民地知識分子對女性的雙重期望和其現代性認知的內在分裂與異化,以期復原東亞現代進程的多元面貌。概論文觀點新穎,對研究近代女性書寫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四)崔一的《中韓近現代文學關系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發表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年第十二期。作者認為在中外文學史上,中韓兩國以人際交往、文本傳播、跨界敘事為途徑和方法的雙向互動和生成關系是十分罕見的文化現象,為兩國近現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文化基因",同時也創造出數以千計的文本。本文擬從人際交流與思想傳播、文本傳播與譯介、跨界敘事等三個方面,梳理和闡述中韓近現代文學關系的研究歷史與現狀,并闡述了基本特征和今后任務。該論文獲得2018年吉林省政府設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五)褚大慶的《薛培榕朝鮮紀行文的地理、文化意識—以“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所收四篇為例》發表于《延邊大學學報》2018年第四期。作者認為《小方壺齋輿地叢鈔》第十帙收錄了晚清學者薛培榕所撰的《朝鮮輿地說》《朝鮮八道紀要》《朝鮮會通條例》《朝鮮風俗記》,這四篇紀行文從地理、經濟、文化、制度、民俗和軍事等多種維度來注視朝鮮,展現了傳統輿地志與近代地理學視角下的朝鮮王朝疆域圖、上至朝儀典禮下到庶民耕作的朝鮮王朝生活圖和通過富國強兵發展近代經濟的朝鮮王朝政治藍圖。舉凡朝鮮的疆域、山川、都邑、經濟、政教、官制、禮儀、法令、物產、民俗、軍事等一覽無余,實現了在晚清洋務運動時期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中、西、朝三方的跨文化交流與融合。薛培榕的朝鮮紀行文作為一個文化文本,不僅包含著朝鮮王朝豐富的地理、文化信息,而且具有傳遞新知的啟蒙意義及科學史料價值。 該論文研究近代中國文學中的韓國敘事方面具有開拓性意義的論文。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第一、繼續完成文獻資料的搜集、錄入和翻譯工作,編輯和出版12卷本《中韓近現代文學交流文獻資料叢書》。
第二、撰寫《中韓近現代文學交流史》(3卷)。
第三、完成“中韓近現代文學交流文獻資料數據庫”的建構工作。
第四、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階段性成果論文25-30篇。
第五、每年舉辦1次以項目為主要議題的國際學術討論會,面向國內外學術界廣泛推介項目內容及進程。
第六、項目組成員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每年10人次)。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