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歷代唐詩選本整理與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2月03日13:35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歷代唐詩選本整理與研究”(批準號:16ZDA174)于2016年11月立項。立項以來,課題組在充分吸取開題論證會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完善研究計劃,積極開展研究工作,在探索中不斷推進。總體看來,項目開展順利,文獻整理格局初步形成,綜合研究逐漸深入,階段性成果陸續出現。

    文獻整理格局初步形成。本項目包含六個子課題,分為文獻研究與綜合研究兩大塊。其中文獻整理包括“歷代唐詩選本總目”、“歷代唐詩選本匯編”、“歷代唐詩經典選本叢刊”三個子課題。根據項目的總體規劃,文獻整理必須先行,是前期工作的重中之中。立項至今,三個子課題相互配合,從普查文獻、校勘考證入手,厘清了明代以前唐詩選本書目和傳世版本目錄;并以此為基礎,確定首批詩選本影印計劃,與收藏單位、出版社合作,開展古籍影印工作;討論確定“歷代唐詩選本匯編”凡例、提要撰寫體例,啟動提要撰寫工作;確定“歷代唐詩經典選本叢刊”書目,點校整理工作有條不紊進行。

    綜合研究逐漸深入。在前期研究積累和充分吸收開題論證會建議的基礎上,“唐宋金元時期唐詩選本研究”、“明代唐詩選本研究”、“清代唐詩選本研究”三個子課題確定研究框架,并按照研究計劃,爬梳文獻,考察論證,多有拓進;同時,注重項目間交流,相互協作,嘗試對唐詩選本成書、流傳、影響等問題進行長時段的通代研究。

    分別概述各子項目進展情況如下:

    子課題之一:歷代唐詩選本總目

    “歷代唐詩選本總目”(簡稱“總目”)主要內容包括系統普查并著錄歷代唐詩選本、為傳世唐詩選本撰寫提要兩方面。此項目與子課題之二“歷代唐詩選本匯編”(簡稱“匯編”)關系密切,因此普查、提要撰寫工作都與“匯編”同步展開。截至目前,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

    第一, 全面普查唐宋金元時期唐詩選本傳世版本,完成該時期唐詩選本書目(27種)與版本目錄(去其重復,約220部)。附唐宋金元時期唐詩選本書目如下:

    1. 六家詩選

    2. 唐人選唐詩六種

    3. 唐人選唐詩八種

    4. 高氏三宴詩集

    5. 搜玉小集

    6. 篋中集

    7. 河岳英靈集

    8. 中興間氣集

    9. 國秀集

    10. 唐御覽詩

    11. 極玄集

    12. 唐詩極玄

    13. 松陵集

    14. 輞川集

    15. 才調集

    16. 王荊公唐人絕句

    17. 萬首唐人絕句

    18. 唐僧弘秀集

    19. 分門纂類唐歌詩

    20. 箋注唐賢三體詩法

    21. 注解章泉澗泉二先生選唐詩

    22. 唐詩鼓吹

    23. 唐人五言排律

    24. 唐音

    25. 重廣草木蟲魚雜詠詩集

    26. 二妙集

    27. 眾妙集

    第二,通過前期摸索和多次討論,課題組確定了先撰寫《匯編》提要、而后在其基礎上形成《總目》提要的工作方法,并制定了提要撰寫體例,如下:

    《歷代唐詩選本彙編》提要撰寫體例

    為使《歷代唐詩選本彙編》提要撰寫在體例上保持一致,現就撰寫要求作出明確規定,以便參與此項工作的人員有所遵循。

    一、總則

    (一)《歷代唐詩選本彙編》旨在反映歷代唐代選本之全貌,擇選唐代至1911年之間唐詩選本的重要版本付之影印。因此,《歷代唐詩選本彙編》提要的撰寫應兼顧選本內容揭示與版本研究兩方面。

    (二)撰寫《歷代唐詩選本彙編》提要,要充分利用前人成果。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陳伯海、朱易安《唐詩書目總錄》、陳伯海、李定廣《唐詩總集纂要》是近年來三部系統梳理唐詩選本的目錄或目錄提要,可作爲撰寫提要的參考。此外要特別注意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體現當前唐詩選本研究的最高水準。但也不能完全滿足于舊說,要潛心鑽研,全面掌握證據,科學地做出結論,力求有所拓進。

    (三)相較于已有的唐詩選本目錄提要,《歷代唐詩選本彙編》提要應尤其重視對各唐詩選本的版本源流、版本優劣的考辨。這既是過去同類著作較爲薄弱的內容,值得深入,同時也是服務于《歷代唐詩選本彙編》的需要,讓人理解選擇相關版本影印的緣由。

    (四)對選本內容的揭示力求簡明扼要。對編、輯、注、評等責任者作出介紹,對成書概況、體例、內容、影響加以評介,尤其要注意其書在唐詩選本發展史、唐詩傳播接受史上的意義。

    (五)提要文字要求樸實、嚴謹、精煉。要使用現代漢語書面用語,避免口語化。文字風格盡可能保持一致。引用原文使用引號,不用引號的要避免使用文言文。各項內容的介紹及考訂,務求言簡意賅,避免大段論述。

    二、基本內容

    《歷代唐詩選本彙編》提要主要包括責任者生平、成書概況、影響價值、版本源流、《彙編》影印底本特點幾個方面,每個方面又包含數項內容:

    1. 責任者生平項:主要包括責任者(包括編、輯、注、評等形式)姓名、生卒年、字號別稱謚號、朝代籍裏、科舉仕履、學術成就、歷史影響等。

    2. 成書概況項:主要包括書籍的編選緣起、編選標準、成書時代、社會歷史背景等。其中編選標準尤爲重要。

    3. 影響價值項:主要包括歷代目錄著錄概況、前人對該書的評價。

    4. 版本源流項:主要包括歷代所出現的版本,各本之間的源流嬗變關係,傳世版本概況(含現藏單位)。必要時,可採用版本源流圖說明。

    5. 《彙編》影印底本特點項:主要包括該本抄刻時代、版刻責任者(刻書機構、刻書坊、刻書人)、藏書印章、題跋批校評點情況、版本價值等。

    三、 撰寫體例

    (一)基本要求

    1. 長度。每篇提要1000-3000字之間爲宜。

    2. 文字。

    (1)採用規範繁體字。標題採用黑體三號字,正文採用宋體四號字。

    (2)統一用字。下面一些字在提要行文中統一使用括弧外面的字。

    注(注)、版(板)、抄(鈔)、跡(蹟)、寧(甯)。

    其他可參考《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通用規範漢字表》。

    3. 版式。採用竪排。A4紙打印。

    4. 數字用法。一律採用中文數字。

    5. 紀年時間。

    (1)年號紀年之後用圓括號括注公元紀年,圓括號內省去“年”字。

    (2)干支紀年應換算成年號紀年,幷於相應的公元紀年一起括注其後。括號內兩種紀年之間空一格。

    (3)兩紀年之間的連接號應使用一字綫。

    6. 引文。

    (1)引文要注明出處:著者、書名、卷數(篇名)。所引書名要寫全稱,採用腳注形式。

    (2)引文應儘量使用原始資料。無法引用原始資料時,應注明轉引出處。

    (3)引文應保持原貌,不應斷章取義或改變原著語言結構。引文應準確斷句,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引文中根據需要可使用省略號,省去與論述無關的部分。

    (4)全部引文都應校核,特別是引用影印底本的序跋等,更要逐條核對原書,保證無誤。

    7. 地名。古地名後應括注今地明。以《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商務印書館)等爲基本工具書。

    (1)括注的今地名後不加“省”“市”“縣”等字。(但“市”“縣”等字爲地名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時,應保留。)

    (2)古地名中的具體地點,沿用至今,括號內可直接“今某某”等。如,唐洛陽(今洛陽)人。

    (3)古地名與今地名完全相同,可注明“今屬某某”。如,昆山(今屬江蘇)。

    8. 標點符號。以1996年6月1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公布的《標點符號用法》爲準。使用漢字標點符號。

    9. 成稿。A4紙打印一份,電子文件一份。

    (二) 提要內容撰寫細則

    1. 責任者生平項:以《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十四史》(中華書局點校本)等爲主要參考工具書。包括責任者(包括編、輯、注、評等形式)姓名、生卒年、字號別稱謚號、朝代籍裏、科舉仕履、學術成就、歷史影響等。

    (1)責任者的生卒年採用公元紀年,緊隨姓名之後,用圓括號括注。

    ① 生卒年不詳的注明“生卒年不詳。”不用括號。

    ② 生年或卒年不詳的均用“(?—××)”“(××—?)”的格式表示。

    ③ 生卒年僅知大概年份而不能確定的用“(約××—××)”的格式。

    ④ 生卒年有異說的,兩說幷存,用“(××—××或××—××)”的格式。

    ⑤ 只知大致時期的用漢字“××時人”的格式。不用括注。

    (2)字號別稱謚號放在生卒年之後,生卒年有括號的兩者間不加標點。此部分結束用句號。

    (3)責任者朝代籍裏放在字號別稱謚號項之後。此部分結束用句號。

    (4)科舉仕履、學術成就、歷史影響等內容應尊重史實。正史有傳者,注明書名卷次。

    2. 成書概況項:主要包括書籍的編選緣起、編選標準、成書時代、社會歷史背景等。其中編選標準尤爲重要。

    3. 影響價值項:主要包括歷代目錄著錄概況、前人對該書的評價。

    4. 版本源流項:主要包括歷代所出現的版本,各本之間的源流嬗變關係,傳世版本概況(含現藏單位)。必要時,可採用版本源流圖說明。

    (1)對版本的命名,參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北京圖書館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的版本項目著錄,要與《彙編》影印本內扉牌記相一致。

    (2)版印時代歷史紀年之後用圓括號括注公元紀年。如宋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建康郡齋刻本。

    (3)原書配補情況在版本著錄之後,用圓括號括注。如宋乾道八年(一一七二)胡元質姑孰郡齋刻本(卷一至三配清抄本)。

    (4)提要撰寫過程中,對原版本著錄有所突破和改變的,將考證、見解于此說說明,審慎得出結論。

    5. 《彙編》影印底本特點項:主要包括該本抄刻時代、版刻責任者(刻書機構、刻書坊、刻書人)、藏書印章、題跋批校評點情況、版本價值等。

    (1)列舉書籍中的藏書印章,一般按時間先後,每家列舉一兩枚即可。格式爲:此本鈐有“××”、“××”等藏印。印章只著錄引文,不標明印章形制(如白文長方印)。印文釋讀要準確,著錄的每枚印章要嚴格核準原書。

    (2)列舉題跋批校評點,亦按時間先後。引用題跋批校評點,須與論述有關。釋讀要準確,需要逐條核對原文。

    第三, 在搜集文獻、目驗版本、比勘爬梳的基礎上,開展唐宋金元時期選本提要撰寫工作,初步完成《搜玉小集》、《中興間氣集》、《極玄集》、《三體詩法》、《唐音》等14種選本提要。

    第四, 同步推進明清唐詩選本普查工作。工作中時有新的唐詩選本與版本發現。

    子課題之二:歷代唐詩選本匯編

    本子課題是在“歷代唐詩選本整理與研究”的總課題框架下,在“歷代唐詩選本總目”系統總結歷代唐詩選本編纂、版本流傳與現存情況的基礎上,將現存唐詩選本進行編纂出版,名為《歷代唐詩選本匯編》(簡稱“匯編”)。進展如下:

    第一, 對存世唐詩選本進行普查。

    從唐代距今的1400多年間,不斷有唐詩的選本問世,也不斷有選本亡佚。課題組根據現有《中國古籍總目》,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普查目錄的基礎上,參考前人成果,如孫琴安先生《唐詩選本提要》等,對存世唐詩選本進行調查,并在調查的基礎上篩選出品種和版本目錄。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收錄選本659種,根據最新的古籍調查結果,傳世唐詩選本數量超出這個數量至少百種。目前基本確定的有以下45種,其他隨普查在確定中。

    1. 高氏三宴詩 唐高正臣輯 清抄本

    2. 唐皇帝詩 明抄本(唐第十七家詩本)

    3. 增定評注唐詩正聲 明高棅輯 明譚元春鑒正 明刻本

    4. 唐李杜詩集 明萬虞愷、邵勳輯 明嘉靖二十一年萬虞愷刻本

    5. 新刻翰林考證京本李詩評選 明何烓輯,明李廷機評 明萬歷間宗文書社刻本

    6. 新刻錢太史評注李于鱗唐詩選玉 明李攀龍輯 清錢謙益評注 明萬歷三十八年書林劉龍田刻本

    7. 唐詩選 明李攀龍輯 明蔣一葵箋釋 明高江批點 明刻本

    8. 唐詩選匯解 明李攀龍輯 鐘惺批點 唐汝詢參注 蔣一葵箋釋 明末服古堂刻本

    9. 十二家唐詩類選 明何東序輯 清抄本

    10. 唐詩紀 明方一元匯編 明萬歷十三年刻本

    11. 唐詩紀 明方一元匯編 明方天春訂 明萬歷十三年刻剜版印本

    12. 唐詩類選 明黃佐輯 清康熙四十九年黃銘刻寶書樓印本

    13. 盛唐匯詩 明吳勉學輯 明萬歷三十年吳勉學刻四唐匯詩本

    14. 唐詩選句 明張銓輯 明天啟間程從約刻本

    15. 精選唐詩筋類評釋繩尺 明徐用吾輯 明萬歷間刻本

    16. 唐詩歸 明唐汝詢輯 明萬歷間刻本

    17. 弄石庵唐詩名花集 明楊肇祉輯 明末弄石庵刻本

    18. 唐詩律選存 明胡直編選 明刻本

    19. 唐文粹詩選 清王士禛輯 清乾隆間刻本

    20. 唐詩神韻集輯注 清王士禛編 清俞賓、胡廷慶輯注 清乾隆三十二年篿溪草堂刻本

    21. 御定全唐詩分目 清佚名輯 清康熙四十二年抄本

    22. 唐人試帖 清毛奇齡論定 清王錫、田易參釋 清刻本

    23. 丙子消夏錄 清顧安輯 清乾隆二十七年嘉善何文煥刻本

    24. 唐詩三百首箋 清蘅塘退士編 清李松壽、李筠壽箋 清光緒二十一年湖南鹽署刻本

    25. 唐詩合選詳解 清文蔚注 清刻本

    26. 唐五言律詩選 清錢大培編 稿本

    27. 唐五七言律鈔 清佚名編 清光緒間泰州彭壽山抄本

    28. 唐詩金粉 清沈炳震輯 清雍正二年冬讀書齋刻本

    29. 三唐集韻日錄 清黃茂滋輯 清康熙六十一年西林草堂刻本

    30. 唐人小律 清孫擴圖評 清碧巖抄本

    31. 唐詩試體分韻 清談苑編 清乾隆二十五年刻本

    32. 讀雪山房唐詩 清管世銘選 清嘉慶十四年刻本

    33. 贈言集 清董友筠輯 清道光十一年刻本

    34. 唐詩近體 清張錫麟評選 清張錫麟、張仁麟校訂 清光緒六年刻本

    35. 眉影詩庵手鈔唐詩近體 清蔡蓉裳選 清蔡蓉裳抄本

    36. 唐詩六百篇 清某根居士輯 清同治十年刻本

    37. 湘綺樓唐七言詩選 王闓運輯 清光緒間刻本

    38. 唐人七律志彀集 清翁方綱選 稿本

    39. 唐五律偶鈔 清翁方綱選 抄本

    40. 養猿書屋唐詩選 清李志學輯 稿本

    41. 全唐名家五言排律一卷五言絕句一卷詞一卷 清趙堪選錄 稿本

    42. 唐詩偶緣 清佚名錄 清抄本

    43. 韻林詩藻 清佚名輯 清抄本

    44. 唐詩擷華 清丁鶴輯 抄本

    45. 唐詩 清倪紹橲輯 抄本

    第二,討論確定編纂出版《歷代唐詩選本匯編》規則。經初步討論“匯編”凡例如下:

    《歷代唐詩選本匯編》凡例

    1. 《匯編》所錄歷代唐詩選本,起自唐代,訖于1911年。大體按照選編者時代編次,時代失考者附于所屬朝代之末。

    2. 唐詩之范圍習慣上延伸至五代詩歌,《匯編》亦如此處理。

    3. 《匯編》旨在反映歷代唐詩選本之全貌,因此收錄標準從寬。凡對唐詩加以擇選而形成的總集,均予以收錄。對其中特殊情況,說明如下:

    ①通代詩選中凡唐詩部分可獨立分卷者,予以收錄。

    ②詩文合選中凡唐詩部分可獨立分卷者,予以收錄。

    ③詩句選集,予以收錄。

    ④唱和集、送別集、家集等合集,視編纂時是否包含擇選意圖,酌情收錄。

    4. 《匯編》所錄選本按時代排次,分為“唐宋金元編”、“明代編”、“清代編”。

    5. 每種選本擇選若干版本付之影印,按刊刻或抄寫時代系于該種選本之下。擇選原則如下:

    ①早期版本,尤其是初刻本、后世傳本之祖本,盡量予以收錄。

    ②對于后世傳本,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者,如一代之通行本、精校本、增訂本等。

    ③凡具有重要價值的評點本、批校本,亦予以收錄。

    ④域外版本、近代以來輯佚本暫不收錄。

    6. 每種書前撰有提要,考述編者生平、選目標準、流傳與影響、所選版本特點與價值等內容。

    第三,根據規則和進度安排遴選唐宋金元編選目、征集底本及出版。

    根據初步選目,課題組對所選善本古籍一一過目,篩選版本質量高的底本,納入首批收錄出版的范圍,與底本收藏單位協商掃描復制資料,已基本完成唐宋金元部分唐詩選本掃描工作。同時選擇出版社,協商出版意向。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 選擇國家圖書館藏明以前的唐詩選本征集資料,提供課題組成員進行研究,經研究,選擇最佳版本列入“匯編”。

    (二) 選擇鳳凰出版社作為出版單位。

    (三) 目前第一批45種國家圖書館藏本已經與項目組簽署出版合同。下一步與出版單位在設計版式等方面開展進一步探討,盡快確定。

    (四) 撰寫提要。

    (五) 陸續確認明清唐詩選本的目錄。

    (六) 征集國家圖書館以外的藏書單位的底本。

    其中第四五六項,目前正在進行中。

    子課題之三:歷代唐詩經典選本叢刊

    本子課題旨在精選經典唐詩選本并進行整理。本階段工作內容包括:第一,依據版本精良、內容完善、資料豐富的原則,確定了《河岳英靈集》、《才調集箋注》、《唐百家詩選》、《唐詩鼓吹》、《唐音》、《批點唐詩正聲》等24種唐宋元明清人編選的唐詩選本,作為點校整理的基本內容。第二,制訂了點校整理的體例范式,完成相關版本調查工作。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截至目前,已經完成《才調集箋注》、《唐百家詩選》、《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三種選本的初步點校。

    因為這次對于若干唐詩選本的點校,不是簡單的標點或校勘,是要在標點時除了正確點斷原文,還有充分吸收有特點的評點內容,這需要對該問題的學術狀況有一定的了解;校勘也不是確定的用某本校某本,而是要全面了解所有版本情況,然后確定孰優孰劣即所需要參考的本子,這同樣需要有比較清楚的版本背景。因此,參加點校的人不僅僅要有一定的點校能力,還要有對該書相當的學術研究基礎。根據以上考慮,課題組審慎擇選整理者,初步建立了一支學術水平較高的整理隊伍。

    下一步,將根據目前存在的問題,首先充分調研,盡快確定點校的詳細體例,尤其是參校本的選擇范圍和標準,是必須首先要明確的。其次,則是對已經確定的整理者,進一步提出嚴格的點校要求。特別是要通過培訓、指導等方式,讓大家充分認識到這次點校的實質和重點、難點,引導大家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工作底本及參校本,保質保量地完成整理工作。

    子課題之四:唐宋金元時期唐詩選本研究

    本階段所做工作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統計整理唐宋金元時期的唐詩選本以及與唐詩選本有關的文獻資料。第一步工作首先放在唐五代時期。在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和陳尚君《唐人編選詩歌總集敘錄》的基礎上,根據《全唐文》《全唐文補編》和傅璇琮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等文獻資料,對選本總體情況進行梳理,以期對亡失的選本和存世選本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同時,對選本雖已亡失但仍存選本之序進行整理,已收集整理孫翌《正聲集序》、竇常《南薰集序》、裴夷直《斷金集序》、元兢《古今詩人秀句序》、李翰《河中鸛鵲樓集序》等。

    第二,為了從多個視角研究唐詩選本,整理選本資料之外,也關注唐代其他方面的文獻資料,以便更好地從歷史文化角度對選本進行全面考察。如對《唐語林》《大唐新語》《隋唐嘉話》《朝野僉載》《唐人軼事匯編》等研究。其他如杜佑《通典》關于地域文化對殷璠編選《丹陽集》的影響,唐代家族意識對編選家集的影響,唐代詩人自我張揚意識對自編選本的影響,也都有資料積累。根據選本編選者的立意不同、宗旨有別,認為唐代選本編選存在勢要和士人兩個階層,撰寫了《唐人選唐詩背后勢要和士人的博弈》一文。把握了一個時代總體的文化風貌,對唐詩選本的研究才能更深刻全面。

    第三,復制或購買不同版本的唐詩選本。根據研究需要,復制了《河岳英靈集》《唐百家詩選》等數十種珍藏善本,并對同一選本不同時代的版本進行比較,發現版本流傳過程中的變化。同時購買一批最新研究成果,如傅璇琮、陳尚君、徐俊編《唐人選唐詩新編(增訂本)》、賈晉華《唐代集會總集與詩人群研究》、辛德勇《中國印刷史研究》等,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對研究唐詩選本大有裨益。

    第四,對存世的唐人選本進行相關數據統計。如根據唐人選唐詩選本,對詩人入選篇目數量進行統計,了解詩人在當時的知名度和在時人心目中的地位,統計顯示李白是入選詩歌篇目最多的詩人;通過對詩歌入選頻次統計,可知出現頻次最高的是崔顥的《黃鶴樓》,陶翰的《古塞下曲》,常建的《吊王將軍墓》,均是4次,出現3次的有李白的《蜀道難》,高適的《燕歌行》,王昌齡《長信秋詞》等,這對于研究詩歌的經典化大有助益。

    子課題之五:明代唐詩選本研究

    本子課題自立項以來,本子課題研究團隊主要開展了幾個方面的研究工作。

    第一,查閱收集明代唐詩選本文本信息。課題組先后前往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等全國各大圖書機構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收集到了近百部明代唐詩選本資料,其中包括選本的版本,序跋凡例,目錄,正文。或進行復制,或予以抄錄。此項工作還在進一步進行中。

    第二, 對收集來的文獻資料進行整理。課題組將目前收集到的明代唐詩選本進行初步分類統計,其中包括對序跋、凡例、目錄進行電腦錄入,按照選本的編選時間進行分類匯總,對詩人及選篇進行數字統計。這為理論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

    第三, 明代唐詩選本的個案研究。課題組通過前期文獻梳理,發現了一批具有較高理論價值的選本,并對其展開了進一步深入研究,挖掘其理論內涵,闡明其經典化意義。已發表相關論文一篇,擬于年底發表第二篇。

    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明代唐詩選本存世二百余種,數量龐大,且分散于全國各地甚至海外。這給文獻搜集整理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不做好扎實的文獻工作,接下來的理論研究便無從下手。這一客觀因素導致了課題組文獻查閱整理工作無法快速進行,也就是說,不能夠期望將所有文獻全部收集整理完備才可進行理論研究。因此,本科題對研究步驟做了改進與調整,整理與研究同步進行,對整理好的文獻先展開部分選本的研究,繼而不斷推進研究進度。

    子課題之六:清代唐詩選本研究

    本子課題“清代唐詩選本研究”總的研究思路是從專題研究逐步擴展為全面研究。目前對清代唐詩選本的存藏總量情況已經梳理完畢,并完成了清初唐詩選本的研究工作。清初文學始于1644年,迄于康熙30年(一說康熙20年),這一時期的唐詩選本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對前代唐詩選本的重新編注,有馮舒、馮班《二馮先生評閱才調集》、陸貽典等《唐詩鼓吹注解》、戴明說《重校唐詩類苑選》、朱三錫《東巖草堂評定唐詩鼓吹》、高士奇《續唐三體詩》、王士禛《十種唐詩選》等;二是清代學者自己的輯選,所閱有邢昉《唐風定》、顧有孝《唐詩英華》、金圣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龔賢《中晚唐詩紀》、徐增《而庵說唐詩》、王湛《古唐詩麗則》、譚宗《近體秋陽》、張揔《唐風懷》、俞南史《唐詩攬香集》、王士禛《古詩選》《唐賢三昧集》、陸次云《唐詩善鳴集》、李沂《唐詩援》、趙臣瑗《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顧安《唐律消夏錄》、高士奇《唐詩掞藻》、黃生《唐詩摘鈔》、汪立名《唐四家詩》、于鵬舉《玉堂才調集》等。一共四十馀種。

    清初唐詩選本的研究工作有這樣幾項:一是整理每一種選本的版本、選詩數量、選詩體例、內容編排、具體篇目,梳理其版本源流,總結其版本特點。二是重點查看每一種選本的序跋、箋注等內容,在此基礎上總結其刊刻經過、選詩目的、選詩特點。三是對編選者和序跋作者,以及箋注引用書目和引書作者作一個充分的了解,了解這些相關作家的生平、經歷、創作、重要的文學主張,相關文獻的產生時間、文學特點、理論傾向等。四是完成上面三項工作后,進入全面研究階段,研究內容包括清初唐詩選本的版本問題,尤其對前代重新編注的唐詩選本,雖然增加了箋注、評論等內容,但仍然不會脫離原選本,是原選本版本流傳系統中的一環;清初唐詩選本深刻反映彼時的詩學風氣,于清初唐詩選本中可以明顯看出對明代詩學的反思,這種反思形成了選本的諸多特點,同時也促成了清初詩學宗宋宗唐風氣的轉變;在文學作品經典化的過程中,詩歌選本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選本的刪汰去取、序跋箋評體現了人們的接受指向,專門選取杜詩,探討其在清初唐詩選本中的經典化,清代是杜詩學集大成的時期,相應地,杜詩經典化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 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文獻資料收集整理是本項目的重要內容和目標,也是研究工作得以開展的基礎。因此,課題組在文獻資料收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 通過已出版目錄、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普查平臺、各大圖書館檢索平臺等,對海內外古代唐詩選本存藏情況進行普查,著錄其書名、責任者、卷數、版本、題跋批點情況等。

    第二, 與收藏單位協商,復制獲取重要唐詩選本的掃描件,供課題組研究使用。

    第三, 課題組成員根據各自研究需要,前往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天津圖書館、南京圖書館、浙江圖書館、西北師大圖書館等收藏單位查看相關文獻。據不完全統計,課題組成員共目驗版本近500種。各子課題之間注意互通有無,實現資料共享。

    第四, 對于收集來的各類材料,課題組分類整理。比如,對重要文獻(如序跋、題識、評點等),予以錄入、編目;對《歷代唐詩經典選本叢刊》所需底本、參校本,按照工作需要,予以對校、參校。

    二、 學術會議

    截至目前,課題組共舉辦開題報告會、國內學術會議各1次。

    (一)開題報告會召開。2017年3月20日,開題報告會在京舉行,來自北京、山東、陜西等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十余位專家學者參與評議。在聽取課題組匯報后,與會專家對課題設計給予高度評價,一致認為:本選題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首席專家及團隊成員前期做了大量扎實的基礎工作,成果突出;規劃思路清晰、科學合理,具有操作性,切實可行。同時,也對項目的開展提出重要建議:1,“歷代唐詩選本總目”可將現存選本與亡佚選本分開,將亡佚者附入“存目”,在版本調查中,應充分吸收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普查平臺和海外漢文古籍調查成果。2,“歷代唐詩選本匯編”版本擇選時,應建立在較充分地版本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避免重復。3,“歷代唐詩經典選本叢刊”須精,選目上可考慮先圍繞稀見選本進行整理,點校整理時盡量細致,可考慮匯校。4,綜合研究中應尤其注意貫通,圍繞“唐詩選本與唐詩經典化”問題進行通貫性研究。5,可將歷代唐詩選本中的題跋加以輯錄匯編。詹福瑞教授及課題組成員一致認為專家組的建議對于完善研究計劃、提高成果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并表示課題組一定積極吸取專家意見,全力以赴,確保項目順利開展,高水準地完成預期目標。

    (二)舉辦“唐詩選與唐詩的經典化”學術研討會。會議于3月21日在京召開。來自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江蘇、河南、湖北、廣東等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二十余位專家學者參與會議。會議以唐詩選本整理與研究、唐詩經典化為研討主題,采用發表論文與自由討論相結合的形式。與會專家或就唐詩選本文獻研究的新發現,或就唐詩選本所隱含的詩學觀念嬗變,或圍繞唐詩選本與唐詩傳播的關系,或將唐詩經典化與先秦兩漢經典、明清戲曲經典相比較,或返回選本產生的歷史現場審視“經典”確定的機制,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論文,推動了相關問題的研究。課題組成員旁聽了此次會議,受益匪淺,均表示會議對獲“歷代唐詩選本整理與研究”課題的推進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三、 學術交流

    (一) 課題組內學術交流。為促進學術交流、溝通項目進展,立項至今,課題組共召開工作會議8次,形成了“隔月一會”的節奏。與會者包括各子項目負責人和主要參與人員,會議內容包括匯報各子課題進展情況、溝通體例、討論研究中的疑難問題、協調子課題之間配合事宜、對下一步工作做出安排。

    (二) 首席專家詹福瑞教授于2017年8月5-8日參加內蒙古師范大學等單位舉辦的“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第十四次年會”。

    (三) 首席專家詹福瑞教授于2017年11月3-6日參加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等單位舉辦的“中國李白研究會第十八屆年會暨李白國際學術研討會”。

    (四) 首席專家詹福瑞教授于2017年11月19日參加北京大學人文學部主辦“北京大學第一屆古典學國際研討會——中國古代語言、文學和文獻研究的古典學視野”,發表“圓桌對話”。

    (五) “清代唐詩選本研究”子項目負責人韓寧副教授于2018年4月7日參加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舉辦的“杜甫讀書會”,發表論文《論杜甫七律的經典化過程》。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課題組報送《工作簡報》共兩期。

    (一)2017年4月報送《簡報》以“‘歷代’唐詩選本整理與研究”開題論證會順利召開為題,詳細匯報了開題論證會的會議議程、會議內容、專家對課題實施提出的建議。

    (二)2018年1月報送《簡報》以匯報2017年項目進展為主要內容,從文獻整理、綜合研究、階段性成果、工作機制、學術交流等方面全面總結2017年課題組所完成的工作,也會下一步工作提出設想。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一、主要問題與改進措施

    (一)部分文獻資料難以目驗

    根據目前的研究統計,傳世歷代唐詩選本700余種,分藏于海內外公私收藏單位。除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天津圖書館等幾家公藏單位借閱復制較為便利外,其他收藏單位或因距離遙遠,或因管理制度所限,文獻檢閱獲得并非易事,其中不乏孤本等重要文獻,這給全面清理歷代唐詩選本帶了客觀上的不小難度。為此,課題組積極與各收藏單位溝通,爭取盡可能地獲取文獻。而對于一時無法獲得的材料,則盡可能多地收集與它有關的著錄、論述,即以二手材料作為參考,推動研究。對于關鍵性材料的缺失,則在研究中實事求是,闕疑待考。

    (二)提要撰寫的難度

    隨著版本調查的深入,課題組逐漸認識到過去唐詩選本版本調查研究的粗疏不足。而對其版本源流更全面、準確的研究,需以詳盡的版本鑒定比勘、對該唐詩選本內容價值的把握為前提,這對提要撰寫者提出了精力和能力上的雙重要求。為了兼顧質量與進度,經過討論與嘗試,課題組擬將提要撰寫與專題研究相結合,鼓勵從事斷代綜合研究的課題組成員,在文獻調研過程中深入該書,在研究的同時完成相關選本提要的撰寫。

    (三) 對唐詩選本點校整理范式的思考

    一般來說,古籍點校整理的主要內容為標點原文,選擇相關版本或他書文獻進行校勘。但是此次唐詩選本的整理卻略有不同。首先是整理目的。一般的古籍整理以提供一個較為準確的、方便人們閱讀使用的文本為目的,而此次唐詩選本的整理,除了做到這點之外,還希望能承載更多的文獻價值與學術價值。因此,對于某些選本的整理,應考慮并擇選歷代學人對它的評點批校,將其中有價值的內容輯錄出來,附入這次整理當中。其次是校勘方式方面。唐詩選本的校勘,應以唐詩選本本身為中心,而非其中某位詩人的某首詩作,因此在參考別集、總集和選集時應格外謹慎,充分考慮文獻來源的復雜性。

    二、研究心得

    (一)唐詩選本研究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每一個唐詩選本背后,都有一個特定的文化背景,詩歌因素之外,社會思潮、文化風尚都起著一定的作用。研究不能過度闡釋,但更不能淺嘗輒止,找不到深入的視角和路徑。例如,對李康成的《玉臺后集》、蔡省風《瑤池新詠》,歷來評價不高,但從唐詩選本的多元化、不同的閱讀群體的特殊需求來看,意義就不一樣了。了解唐代婦女的社會地位及其文化需求,對理解這個問題有幫助。又如,殷璠《丹陽集》為何只錄吳人,中唐時期唱和集非常多,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有什么關系,都需要跳出選本本身去尋找答案。陳寅恪說:“吾人今日可依據之材料,僅為當時所遺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殘余斷片,以窺測其全部結構,必須備藝術家欣賞古代繪畫雕刻之眼光之精神,然后古人立說之用意與對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謂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而無隔閡膚廓之論。”(《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陳氏之論,對于研究唐詩選本同樣適用。

    (二)唐詩選本在中國文學史上的意義

    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越發認識到唐詩選本在文學史上的重要性,從詩歌創作到詩學思想,都體現在選本當中,特別是唐詩選本,對后世的影響很大。如清初詩壇近體詩創作形成風潮,其中又以七律的創作最盛,反映在唐詩選本中即出現了一批七律的選本,如顧有孝《唐詩英華》、金圣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趙臣瑗《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于鵬舉《玉堂才調集》,這些選本對詩壇的創作起著規范和指導意義。繼續深入考察,七律選詩中又以杜甫的七律為最,杜甫七律無疑是清初詩人創作的典范。同時在杜詩的接受史上,七律的經典化亦在選本中體現,并最終完成。由此可見,唐詩選本幾乎可以看作是唐詩接受史、唐詩經典化和詩學思想史的縮影,研究唐詩選本的意義重大。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

    1. 詹福瑞《唐宋時期李白詩歌的經典化》,《文學遺產》2017年第5期

    經典是文本在其傳播過程中形成的,任何經典都有其經典化的歷史過程,李白詩歌亦不例外。作為天才詩人,李白經典地位的確立,就在盛唐當代,至遲不過中唐。在宋代,又得到進一步強化。唐宋士人接受李白的過程,既是其接受李白詩所承載的價值觀和審美觀的過程,亦是發掘、凝練李白作品經典價值和意義的過程。唐宋時期,以蘇軾為代表的士人所揭示的李白詩歌所表現的士人特立獨行的風操氣節和人格力量以及天才詩人的藝術特征,成為唐宋時期、同時也是此后李白詩歌最有影響也最有價值的經典內涵。

    文章發表后被“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文學網”等多家網站轉載。

    2. 任文京《殷璠〈河岳英靈集〉品藻的價值與影響》,《河北學刊》2018年第2期

    論文認為《河岳英靈集》是唐詩選本中的經典,在歷代唐詩選本中占有重要位置,這其中固然具有入選詩人精當、遴選詩歌精要等原因,但冠于篇額的品藻對《河岳英靈集》的經典化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品藻最初只是品評鑒定人物才行,后來轉向品評文人創作。殷璠將品藻和選本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選本體式,在唐詩選本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河岳英靈集》品藻的價值有三個方面,一是精準允當地揭示了詩人的獨特風貌,二是厘清了有關詩人的創作軌跡,并對詩風的轉捩作了明晰的判定,三是對詩人的評價態度客觀公正,不隨意抬高或任意貶低。殷璠《河岳英靈集》的品藻對后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唐詩選家、唐詩人傳記作家以及詩話家,大凡涉及到品評盛唐詩人,都不同程度地引述了殷璠的品藻,或對其重新詮釋,或增補新意,或以親身經歷驗證相關論述,共同促進并最終確立了《河岳英靈集》的經典地位。

    3. 孫欣欣《<唐世精華>的編者與選詩標準》,《文獻》2018年第2期

    論文主要考證明代唐詩選本《唐世精華》的編選者余儼,通過大量文獻考證出其生活年代當為明晚期而非孫琴安先生《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以及查生奎《明代唐詩選本研究》中所認為的明初。并通過對《唐世精華》序以及選目的梳理解讀,認為該書的編選標準為“性情”,該書的編選也是明代后期崇尚個性,性靈大潮下的一個投影。

    本文在唐詩選學以及明代詩歌批評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 唐詩選本普查與影印

    第一,完善《歷代唐詩選本匯編》“唐宋金元編”的版本擇選,以高標準完成影印工作。第二,推進明、清唐詩選本的版本普查工作。計劃在2019年1月完成目錄著錄。第三,根據文獻分布情況,目驗原書、掃描復制,進行選本版本的梳理與擇選。計劃在2020年6月,完成150種明清唐詩選本的版本擇選工作,并陸續安排影印。

    2.唐詩選本提要撰寫

    第一,計劃在2018年11月完成唐宋金元部分27種唐詩選本的提要撰寫和統稿工作。第二,計劃在2019年12月完成100種明清唐詩選本提要,并以此速度推進其他選本提要撰寫工作。

    3.經典唐詩選本點校

    第一,進一步完善體例、整理細則,使課題組成員在底本選擇、參校本/文獻選擇、校勘重點、異體字處理、疑難問題處理等方面形成共識。第二,完善課題組交流方式,形成定期統稿的工作機制。 第三,計劃在2019年12月完成10部選本的整理工作。

    4.唐宋金元唐詩選本研究

    第一,整理宋、金、元時期唐詩選本,重點是王安石《唐百家詩選》、洪邁《萬首唐人絕句》、趙師秀《眾妙集》《二妙集》、李龏《唐僧弘秀集》、趙孟奎《分門纂類唐歌詩》、周弼《三體唐詩》、元好問《唐詩鼓吹》、楊士弘《唐音》等。同時,對宋代的大型詩文總集《文苑英華》、《唐文粹》所收唐詩進行研究。第二,對宋金元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和文學發展進行研究,以期找到對這一時期唐詩選本的影響。分析這一時期重要唐詩選本如《唐詩鼓吹》《唐音》對后代唐詩學及唐詩選本的影響。第三,進入課題寫作階段,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進行唐五代唐詩選本寫作,第二階段進行宋金元唐詩選本寫作。

    5.明代唐詩選本研究

    第一,繼續進行文獻資料的收集,爭取做到詳盡完備。第二,對收集來的選本進一步做序跋凡例的謄錄,對所選詩人、詩篇做數字統計。第三,在此基礎上開展相關理論研究,例如,對統計好的選本做量化分析,闡釋其與唐詩經典化的關系;對一些具有較高理論價值的本子做重點研究。按照預設章節開展撰寫工作。

    6. 清代唐詩選本研究

    第一,繼續查看清代的唐詩選本,按照清代文學的分期,分階段逐一查閱。去國內古籍收藏豐富的圖書館和一些高校圖書館,將收藏的清代唐詩選本盡量看全,爭取做到全部過目,沒有遺漏。第二,清代詩學的內容極其豐富,唐詩選本體現了詩學的發展,從唐詩選本的角度來考察清代詩學是一個很好的角度,但同時也要從清代的詩歌創作、詩歌理論著述等方面加以印證,這樣才能做到完整全面。第三,詩歌的經典化是唐詩選本研究的主線,貫穿所有研究階段,清代是一個完成、總結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經典化有其不同前代的特點。計劃在總結其整體特征的同時,增加個案研究,如李白詩歌、王維詩歌、韓愈詩歌等,從總體到個別,為經典化這一理論增加詩歌接受史的實踐內容,從而使這一理論更為豐滿。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
    亚洲色无码国产精品网站可下载 | 亚洲性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无码AV|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 久久影院综合精品|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 久久精品a亚洲国产v高清不卡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不卡|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无码| 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无需播放器| 精品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福利大全| 亚洲精品成人无码中文毛片不卡|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久久九九AV免费精品|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 3d精品重口littleballerina| 精品国产精品国产偷麻豆| 青娱分类视频精品免费2|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国产精品电影久久久久电影网| segui久久综合精品| 99在线精品视频|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91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片|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61947|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 人妖系列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久久精品综合电影|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