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歷代漢文佛典文字匯編、考釋及研究”課題以歷代漢文佛典為研究對象,對其文字進行窮盡性收集整理、考釋研究。為了完成總體的研究目標,在總體研究框架之下,設“歷代漢文佛典文字匯編”、“歷代漢文佛典疑難字匯考”、“歷代漢文佛典常用字形體演變研究”、“漢文佛典隨函音義文字輯錄與研究”、“漢文佛典文字綜合研究”五個子項目。課題既有匯編,又有考釋,還有研究,三者互相依存,互相支撐,渾然一體。利用現代計算機技術,建立漢文佛典大型數據庫,在此基礎上歸納整理漢文佛典出現的全部漢字。然后根據一定的體例編撰漢文佛典大字典。同時,把存有疑問的漢字匯集起來,逐一考釋。從漢字發展史、漢字理論建構的角度,對漢文佛典文字的各個方面展開深入細致的研究。漢文佛典大型數據庫建立是前提,漢文佛典文字匯編、漢文佛典隨函音義輯錄是基礎,漢文佛典疑難字匯考、漢文佛典常用字演變研究是重點,漢文佛典文字綜合研究是關鍵,漢文佛典的校勘與整理是升華。每一個子課題都是總課題的有機組成部分,缺一不可,缺少其中任何一個子課題,整個課題就不是完整的漢文佛典文字匯編、考釋及研究。
課題于2016年11月立項,一年半以來,課題組全體成員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工作,進展順利,完成書稿1部,在《國家社科基金專刊》《中國語文》《古漢語研究》《語言研究》《語文研究》《敦煌研究》《古籍研究》等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22篇,被各種媒體及《智慧中國》全文轉載10次,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觀點摘要1次,1項成果獲得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研究計劃總體推進較好:
1.資料收集較為順利。課題所需要的資料非常豐富,收集難度較大,我們通過購買、翻拍、掃描、復印等方式,將一部分重要的資料進行了匯總,完成了電子數字化處理,為課題的開展提供了便利與保障。
2.數據庫建設取得進展。建立了《龍龕手鏡》異體字數據庫、《玄應音義》異體字數據庫、《慧琳音義》異體字數據庫、《佛教難字字典》異體字數據庫、《磧砂藏》隨函音義數據庫等。
2.文字截取成效顯著。我們對一部分重要的漢文佛典中的文字進行了截取,收集的異體字數量已達50000余個,為后期的文字匯編、研究奠定了基礎。
3.文字考釋、異文研究全面展開。我們一邊對漢文佛典中的文字進行截取收集,一邊對收集的疑難文字進行考釋,對不同版本的異文進行研究,發表了一系列論文。
本項目共包含五個子課題,各個子課題的具體進展情況如下:
子課題一“歷代漢文佛典文字匯編”
要想掌握漢文佛典的文字全貌,首先要從浩如煙海的漢文佛典中篩選其文字的總量、常量和變量,最直接的方式是編纂出翔實可靠的“歷代漢文佛典文字匯編”。為了全面掌握漢文佛典的文字狀況,我們擬借鑒古文字研究領域編纂文字編的成功經驗,為歷代漢文佛典編纂“文字匯編”,將歷代漢文佛典中的文字總量、文字形式、文字特點、文字變異以一種最直觀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面前,以便于讀者查找、統計和分析。我們從事的“文字匯編”除了羅列漢文佛典的文字及各種形體之外,主要依據漢文佛典文獻為文字各種形體給出相應的出處、注音、釋義,使其不只是一個文字譜,還要具有字典的功能。
一年多來,大部分刻本漢文佛典以及一部分寫本漢文佛典通過掃描、識別,已完成數字化處理,建立了《龍龕手鏡》異體字數據庫、《玄應音義》異體字數據庫、《慧琳音義》異體字數據庫、《佛教難字字典》異體字數據庫、《磧砂藏》隨函音義數據庫等,并按敦煌寫本佛經文字、歷代刻本大藏經文字、域外漢文佛典文字、藏外漢文佛典文字分類輯錄,從中截取到的異體字已達50000余個。
研究方面,發表的成果有:《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鄭賢章)、《敦煌遺書S.1815V再研究》(聶志軍)、《字海考正十數載,內典釋疑譜新篇》(葉桂郴、譚翠)等。
子課題二“歷代漢文佛典疑難字匯釋”
課題所說的“漢文佛典疑難字”是指那些可見于漢文佛典的在大型字典中音、義不詳或形音義可疑或沒有任何書證、例證的字,以及可見于漢文佛典不為大型字典收錄的正體不易知曉的字。針對不同類型的疑難俗字,或是考證它們的讀音、意義,或是辨析它們的形體,識別它們的正體,或是補充它們的書證、例證,或是為大型字典增補俗字,這些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漢文佛典中的疑難字數量巨大,敦煌寫本佛經、刻本佛經、佛經音義類典籍中都還有相當數量的疑難字仍然存有疑問而未作考釋。現有的有關漢文佛典疑難字的研究成果又大都以某本或某一類辭書、佛典中的疑難字作為研究對象,呈現出各自為陣的特點,所考釋的疑難字分布于不同的辭書、佛典研究論著中,缺乏必要、合理地匯編整理,不利于以后疑難字研究的充分開展。同時,人們對漢文佛典疑難字分布的狀況、產生的原因、存在的價值以及在后代字書中的流變的認識也還不夠全面、深入,對《玄應音義》、《慧琳音義》、《可洪音義》、《龍龕手鏡》等與寫刻本漢文佛經在俗字上的傳承方式、規律以及彼此間相互印證的可行性都還缺乏深入的研究,而這些研究也都必須以漢文佛典疑難字的考釋為基礎。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完成了一部分敦煌寫本佛經疑難字、刻本大藏經疑難字、域外漢文佛典疑難字、藏外漢文佛典疑難字、古代辭書中源于佛典的疑難字的截取與輯錄。研究方面,發表的成果有:《古代字書疑難注音釋義考二十六則》(鄭賢章、張福國)、《<乾隆大藏經>疑難字考》(鄭賢章、左晉)、《利用<新修玉篇>考辨疑難字》(熊加全)、“漢語疑難字研究”系列論文(鄭賢章)、《說“ ”及相關諸字》(謝國劍)、《漢文佛典疑難字考辨》(鄭賢章)、《疑難字考釋》(鄭賢章)等。
子課題三“歷代漢文佛典常用字形體演變研究”
我們所說的漢文佛典常用字是在漢文佛典中使用頻率較高、比較容易識別、擁有較多異體的字,是跟漢文佛典疑難字形相對而言的一個概念。這些常用字在漢文佛典中往往擁有多個異體,有的異體比較容易識讀,有的比較也比較難識讀。常用字的異體有不少活躍在古代的社會生活中,有些的生命力相當頑強,雖然歷經數千年流傳,期間不斷有新的俗體出現,與之共存和競爭,但依然延續至今;有的俗體,則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停出現舊形體淘汰,新形體產生這種新陳代謝的過程。每一個俗體,都或深或淺的在漢字史、俗字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蹤跡。科學的漢字史、俗字史要建立起來,常用字形
體發展演變的考察是首當其沖的基礎工作。
我們已利用截取的漢文佛典文字,在一定范圍內開展了漢文佛典常用漢字形體演變研究。發表的成果有:《<佛教難字字典>異體字研究》(張麥群)、《<百喻經> “真實”“真寶”異文考校》(鄭賢章、譚曉芳)等。
子課題四“歷代漢文佛典隨函音義文字輯錄與研究”
佛經音義是對佛典中疑難字詞進行注音、釋義、辨形、校勘等的一類佛教文獻。而佛經隨函音義,即附在每一卷(函)佛經末對該卷(函)佛經的字詞進行解說的音義。盡管這類音義不像佛經音義專書一樣,為歷代佛經目錄所記載,但實際上這種附加音義產生和發展由來已久,一直伴隨著佛經的流傳和刊刻。究其原因,蓋因歷代佛典多將生僻字加注音義,附于卷品之后。此種附加音義在早期佛經寫卷中已見,如在敦煌文獻寫本佛經中就存有大量隨函音義,像S.4151《諸星母陀羅尼經》卷末附有一行隨函音義。S4210《金光明最勝王經》卷七經文中有數處音釋,卷末亦附有兩行隨函音義等。其后,歷代刊刻的漢文佛教大藏經中隨函音義亦常見。
我們按計劃完成了《磧砂藏》《思溪藏》隨函音義文字的輯錄工作,并已開展相關研究,發表的成果有:《從<思溪藏>看<可洪音義>在宋代的流傳——兼與<磧砂藏>隨函音義比較》(譚翠)、《大型辭書注音審訂中的音義對應問題》(蔡夢麒)、《南宋閩北方言韻變現象考論——以<性理群書句解>音注為例》(王曦)、《<玄應音義>從邪分立考》(王曦)、《<磧砂藏>隨函音義俗字研究》(趙文思)、《基于<磧砂藏>隨函音義中魏晉南北朝譯經詞匯新詞新義專題研究》(胡佳慧)等。
子課題五“歷代漢文佛典文字綜合研究”
我們按計劃開展了部分佛經的異文研究、部分佛經的校勘與整理、漢文佛典文字構形研究,發表的成果有:《漢文佛典:譜寫漢字研究新篇章》(鄭賢章)、《敦煌文獻與佛經異文研究釋例》(譚翠)、《論詞義引申的民族性》(蔣冀騁、劉智鋒)、《<大方等大集經>異文研究》(蘇梁峰)、《<普曜經>異文研究》(鐘樹琳)、《<翻譯名義集>研究》(蔣超群)等。
項目總體及各子課題達到了立項標書中的進度和要求。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召開了重大項目開題報告會(2017年4月21日)。會議議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1省委宣傳部部務會成員、省政府新聞辦副主任肖君華,學校領導歐陽峣副校長,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帶頭人蔣冀騁教授先后發言,肯定了課題的價值,對課題組提出了希望與要求;1.2項目負責人從課題研究現狀和展望、選題意義與價值、總體框架和研究內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點難點及創新之處、預期目標和研究成果等六個方面介紹了課題的相關情況。1.3專家組聽取開題報告后,進行了認真討論,一致認為“歷代漢文佛典文字匯編、考釋及研究”這一課題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項目研究基礎扎實,力量雄厚,設計合理,思路清晰,將有力地推動漢字史、辭書編撰、佛經文獻整理等領域的研究。經專家組評審論證,一致同意通過該項目的開題論證。1.4召開各子課題負責人及相關成員會議,討論研究課題開展的具體事宜。
2.課題組通過微信、QQ群及時進行溝通交流,掌握項目進展情況,處理研究中出現的問題。課題組成員積極參加各類國際、國內的相關學術會議,達30人次,交流研究情況,宣傳研究進展,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同行的關注和肯定。如項目首席專家先后參加了2017年在浙江大學主辦的第五屆《中國語文》青年學者沙龍、2017年在江蘇師范大學主辦的第六屆海外中國語言學者論壇、2017年在華中師范大學主辦的“京鄂湘豫”古漢語研討會、2017年在云南普洱學院主辦的中國訓詁學會理事會、2018年在西南大學主辦的中國文字學會理事會等、2018年在浙江師范大學主辦的浙、湘、黔三省語言學會聯席會議。
3.項目組成員先后多次人赴北京、上海、武漢、杭州及日本、韓國、越南查閱相關圖書資料,對海內外所藏的漢文佛典進行調查,為課題下一步的開展提供材料保障。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階段性成果《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刊發在《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后被《智慧中國》全文轉摘,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網站、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共中央統戰部網站、民族宗教網、鳳凰網、搜狐網、漢字微刊、湖南師范大學網站等眾多媒體轉發推介,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反響。
階段性成果《漢文佛典:譜寫漢字研究新篇章》刊發在《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該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觀點摘要,被《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微信公眾號、參考網等轉發推介。
湖南師范大學校報與新聞網、湖南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網、湖南教育政務網等以“永不過時的文化之根—湖南師范大學鄭賢章教授談中國漢字與文化教育”“賢人君子、察往彰來”為題報道了項目首席專家在漢文佛典文字研究方面的體會與成果。
“漢語疑難字考”系列論文2017年獲得湖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大型古籍數據庫《翰堂典藏》將我們的成果收錄,并單獨設置相關條目供學界檢索。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等
1.材料收集整理難度大。“歷代漢文佛典”語料極為龐雜,時間跨度大,地域分布廣,版本種類多,文本收集整理、數字化處理、數據庫建設任務繁重。目前主要收集了歷代刻本漢文大藏經的材料、部分敦煌寫本佛經材料,藏外漢文佛典、域外漢文佛典材料收集還需要加大力度。
2.文字截取、匯集、考釋任務繁重。文字截取對圖片的分辨率要求甚高,不少現有的數字化佛典需要重新掃描。歷代佛典中的各種俗字、疑難字、罕見字甚多,辨識難度大,考辨工作艱巨。既要求課題組成員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要求課題組成員有較好的文字、訓詁、音韻、文獻學、宗教學方面的學識。我們目前的研究力量還有待加強,研究成果的展現仍需提高。
3.成果刊發還不是很及時。文字類的論文由于排版、造字等問題,刊發成果的刊物較少,課題組已撰寫的成果還有一部分沒有及時發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題成果的宣傳推廣。
4.課題所需經費缺口較大。課題所需的資料龐大,所研究的內容難度大、范圍廣、時間跨度長,后續需要投入的人力與財力超過預期,現有的經費缺口較大。課題所需的敦煌寫本佛經正在不斷出版中,要隨時準備購買,而這些圖書資料十分昂貴。大量的刻本佛典要進行高質量的掃描,以滿足截字的需要,大量的材料處理與研究需要建設數據庫,大量的文字需要截取,這些工作周期較長,一直伴隨著課題的全過程,所需要的勞務費用遠超預期。
針對課題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課題組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一方面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擴大課題研究團隊的隊伍,采取各種措施提高課題組成員的計算機操作能力,更新知識結構,提高科研能力,以更好地服務于課題研究;一方面,加強課題管理,采取有效的形式鼓勵課題組成員及時發表成果,多出好的成果,目前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積極爭取后續研究經費,為課題的可持續研究打下基礎,為產生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提供經費保障。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
著作(書稿):
1.鄭賢章:《漢文佛典與近代字韻書文字研究》(2018年)
書稿分上下兩篇。上篇為漢文佛典與近代字韻書文字研究,我們在上篇對漢文佛典的范圍、內涵、類型進行了論述,對歷代大藏經,如《開寶藏》《趙城金藏》《毗廬藏》《崇寧萬壽藏》《思溪圓覺藏》《思溪資福藏》《磧砂藏》《普寧藏》《弘法藏》《洪武南藏》《永樂北藏》《嘉興藏》《乾隆大藏經》《頻加藏》《中華大藏經》《高麗大藏經》《天海藏》《黃蘗藏》《弘教藏》《卍正藏經》《卍續藏經》《大正修新大藏經》《圣語藏》《房山石經》等的成書年代、體例及學術價值作了介紹,對歷代字韻書,如《說文解字》《聲類》《韻集》《字林》《原本玉篇》《切韻》《唐韻》《王韻》《龍龕手鏡》《廣韻》《大廣益會玉篇》《禮部韻略》《集韻》《類編》《增廣類玉篇海》《大定甲申重修增廣類玉篇海》《新修絫音引證群籍玉篇》《五音集韻》《改并五音類聚四聲篇海》《中原音韻》《古今韻會舉要》《洪武正韻》《韻書集成》《新校經史海篇直音》《重訂直音篇》《重刊詳校篇海》《古俗字略》《五侯鯖字海》《字匯》《篇海類編》《字匯補》《正字通》《康熙字典》《音韻闡微》《中華大字典》《中華字海》《漢語大字典》等的成書年代、體例及學術價值作了介紹。我們在上篇還研究了漢文佛典文字在歷代字韻書中的收錄、傳承、演變等情況,探討了漢文佛典對近代字韻書文字研究的作用、價值,探究了近代字韻書與漢文佛典的關系,探討了漢文佛典在考證近代字韻書收錄的字形、注音、釋義、引例上的作用。 下篇為近代字韻書文字匯考,我們利用漢文佛典對300多條近代字韻書的內容進行了詳細研究,考釋出了一批疑難字,糾正了一批字韻書在注音、釋義、引例上的訛誤,為一批疑難字形、注音、釋義補充了例證。
論文:
1. 鄭賢章:佛經的翻譯與傳抄對漢字發展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2017-08-22)
西漢末年,佛教從印度經西域傳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其中包括對漢語、漢字的影響。佛教的傳播離不開佛經的翻譯,而佛經的翻譯在當時得到了高度重視。據唐代智升《開元釋教錄》所載,自后漢孝明皇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至大唐神武皇帝開元十八年(730),凡664年,所譯各類佛教典籍總計2278部、7046卷。佛教的傳播同樣離不開佛經的傳抄。佛經一經譯出即輾轉傳抄,廣為流布。人們把翻譯出來的佛經寫在紙上、刻在石上,以此來表達對佛教的虔誠。由于抄寫的佛經數量眾多,加之當時使用漢字缺乏統一規范,篆、隸、行、草、楷各種字體交雜使用,人們抄寫出來的佛經字體風格各異,訛字、俗字、別字眾多。許多佛經經過不同時期不同人用不同的方式傳抄后,變得面目迥然、異文林立。但這些變化與差異卻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漢字的存在形態與使用面貌,對漢字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正如佛教的傳入為中華文明增添了新的元素一樣,佛經的翻譯與傳抄也為漢字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元素,影響深遠,可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致使漢字的數量大幅度增加。二、致使漢字的類型更加多樣。三、豐富了漢字的構造理論。四、促進了漢字字樣學的發展。
佛經的翻譯與傳抄極大地促進了漢字的發展,漢字不僅在數量上急劇增加,而且在類型、構造上日益豐富。漢字的這些變化直接推動了中國古代辭書的發展,豐富了中國文字學的內涵,為當今漢字的溯源、整理與研究提供了寶貴而豐富的語料和值得借鑒的內容。
該文被《智慧中國》(2017/9/25)全文轉摘,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網站、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共中央統戰部網站、民族宗教網、鳳凰網、搜狐網、漢字微刊等眾多媒體轉發,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反響。
2.鄭賢章:漢文佛典:譜寫漢字研究新篇章(《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10-17)
“漢文佛典”是指歷代用漢字記錄書寫的有關佛教方面的各類典籍,主體部分是歷代漢文大藏經所收的典籍。佛教的傳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對中國文化各方面影響巨大。在語言文字方面,迄今為止,漢文佛典詞匯、梵漢對音、語法、異文研究已取得很大成績,漢文佛典文字研究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研究范圍不斷擴大,研究材料不斷豐富,研究內容不斷深入,為漢字研究提供了新的語料,注入了新的元素,有力地推動著漢字研究朝著更深更廣的領域發展。
該文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7-11-01)觀點摘要,被參考網等轉發。
3.鄭賢章:《乾隆大藏經》疑難字考(《語言研究》,2018-02-01)
《乾隆大藏經》為清代官刻漢文大藏經,亦稱《清藏》,又因經頁邊欄飾以龍紋名《龍藏》,是我國歷代官刻大藏經極為重要的一部。該藏還存在一些疑難字。我們對其中的一些字進行了考釋。疑難字的考釋除了要考出疑難字的正體外,還需要盡可能地弄清其產生的緣由,并給出合理的解釋。
4.鄭賢章、譚曉芳:《百喻經》“真實”“真寶”異文考校(《武陵學刊》,2018-01-15)
佛典的不同版本之間存在大量異文,考校佛典異文,正確釋讀佛經語言,可以整理出較為可靠的文本。不同版本的《百喻經?得金鼠狼喻》存在“毒蛇變成真實"和“毒蛇變成真寶"兩種異文,現存最早的幾種刻本大藏經《高麗大藏經》《磧砂藏經》及《中華大藏經》所本的《趙城金藏》作“真寶”;“真實”在佛經文獻中常作“實在、不虛假”解,而“真寶”在佛典及道家典籍中多指“財寶、財富”; “寶”與“實”形近, “真實”與“真寶”在佛經中混訛,以“真寶”訛作“真實”的情況較多, “真實”不易訛寫為“真寶”。故《百喻經》原文應為“真寶”二字,“真實”屬傳抄訛誤所致。
5.鄭賢章:古代字書疑難注音釋義考(二十六則)(《語文研究》,2017-02-10)
中國古代字書中存有不少疑難注音釋義,它們影響了字書作為工具書的價值,也給后代字書編撰造成了負面影響。文章選取古代五部字書中二十六則疑難注音釋義進行了考釋,希望對有關問題的解決有所幫助。
6.鄭賢章:漢文佛典疑難字考辨(《中國文字學報》,2017-09-01)
“疑難字”是以歷代大型字典為參照對象,包括歷代大型字典收錄的音、義不詳或形音義可疑的漢字,歷代大型字典收錄的沒有任何書證或例證而可用佛教文獻補證的漢字,歷代大型字典未收錄的正體不易知曉的佛教文獻中的漢字。與普通常見字相較,這些“疑難字”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令人疑惑的地方,都須經過一番研究才可辨別。論文選取了25個疑難字進行考釋。這些研究對于漢語俗文字研究、大型字典的完善、佛教文獻的校勘整理具有一定作用。
7.鄭賢章:疑難字考釋 (《源遠流長-北京大學第三屆漢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2017-06-01)
我們所說的疑難字,包括歷代大型字典收錄的音、義不詳或形音義可疑的漢字,歷代大型字典收錄的沒有任何書證或例證而可用傳世文獻補證的漢字,歷代大型字典未收錄的正體不易知曉的傳世文獻中的漢字。研究這些文字對于漢語俗文字研究、大型字典的完善、傳世文獻的校勘整理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選取了28個疑難字進行考釋。
8.譚 翠:從《思溪藏》看《可洪音義》在宋代的流傳——兼與《磧砂藏》隨函音義比較(《中國典籍與文化》,2017-7-15)
前人對于《可洪音義》是否傳入宋代有不同意見,現通過對《思溪藏》隨函音義的考察,進一步證明《可洪音義》曾傳入過宋代,且與現行麗藏本所據為同一底本。同時通過與《磧砂藏》隨函音義比較,探討江南各大藏經隨函音義之間的傳承與發展。
9.譚 翠:敦煌文獻與佛經異文研究釋例(《古籍研究》,2017-12-31)
眾所周知,漢文佛經在歷代傳抄和刊刻過程中,由于字體演變、刊刻臆改等原因,產生了眾多版本和大量異文。而敦煌文獻中存有大量寫本佛經和音義材料,往往能提供一些與現行刻本大藏經不同的異文形式,對于現今漢文佛經的校勘整理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10.譚 翠:《思溪藏》隨函音義與漢語俗字研究,(《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6-12-31)
現存《思溪藏》附載有大量隨函音義,其中保存有眾多佛經疑難俗字形體,由于其采取隨經注釋的形式,故這些疑難俗字很容易還原到所出經文原文中去識別,從而使得這些字更具生命力。該文以《思溪藏》隨函音義為對象,通過從補充歷代辭書漏收的佛經俗字、有助于了解一些俗字的來源以及增補已有疑難俗字的同形字體三個方面進行舉例,說明《思溪藏》隨函音義對于漢語俗字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11.聶志軍、向紅艷:敦煌遺書S.1815V再研究(《敦煌研究》,2018-2-15)
通過查閱S.1815V原件,在《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8卷的基礎上,重新校訂了“密(蜜)”“之(諸)”“少壯”“新婦”“努穆(目)”“送舌”“鉤(牽)”等;通過對第三部分文字的檢索和書寫順序的摸排,揭示了此件寫本第三部分內容的性質,定名為《〈一切經音義〉抄字》;利用第四部分內容中的“丁未”年,結合第二、三部分內容揭示的信息,增加了此件文書的抄寫時代可能是公元887年或947年的兩個旁證,加深了對此件文書的抄寫時代的認識。
12.王 曦:《玄應音義》從邪分立考(《國學學刊》,2017-9-20)
《玄應音義》是唐初語音研究的重要文獻數據。在周法高先生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并注多音對立考察法、切語用字分析法、系聯法、反切比較法四個方面證明玄應語音中從、邪分立不混,并對混注例作了逐一分析,認為這些混注例有可能是運用反切比較進行研究時所據參照系《廣韻》中切語與“援引群籍”時承襲自《玉篇》等書切語歸屬不同類別的原因造成的。
13.蔣冀騁、劉智鋒:論詞義引申的民族性(《古漢語研究》,2017-4-15)
本文將英語、日語與漢語比較,探討了概念相同的詞在不同語言中的詞義引申情況,指出其引申義的差異,部分揭示了同一語詞產生不同引申義的原因。
14.熊加全:利用《新修玉篇》考辨疑難字(《中國語文》,2018-1-10)
《新修玉篇》和《篇海》都是在金人王太的《類玉篇海》的基礎上各自獨立成書的,收字大致相同,所以通過它們的相互比勘,不但有助于《新修玉篇》和《篇海》文本的校理,還能對一些疑難字作出考釋。
15. 凌宏惠:古代語文辭書傳承演變探賾(《古漢語研究》,2017-4-15)
古代雅書、字書、韻書及音義書于體例、內容上存在的共通性與分殊性,構成古代語文辭書傳承演變中的共殊關系。這種共殊關系隨著學術風氣的轉移、科考制度的發展和字韻書編排體例的交替演進而不斷衍變。分析和總結古代語文辭書之間的共殊性及其衍變,可以促進發掘古代語文辭書音義發展規律,進而裨益當今大型語文辭書的修訂。
16.王曦:玄應《一切經音義》唇音聲母考察(《中國語文》,2016-11-10)
在周法高、王力等前輩學者對玄應《一切經音義》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運用反切比較法、概率統計法、譯音辨訛考察法、反切用字分析法、并注多音對立考察法等多種方法對其中的唇音材料進行了窮盡式的考察。綜合諸法考察結果,并參考黃仁瑄的梵漢對音研究成果,認為玄應語音中輕唇音非、敷、奉、微四母已經產生,非、敷有別。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完成歷代漢文佛典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包括重要資料的數字化處理與數據庫建設。涉及的漢文佛典有敦煌寫本佛經、歷代刻本大藏經、域外漢文佛典、藏外漢文佛典等。
2.完成歷代漢文佛典文字截取與輯錄,包括敦煌寫本佛經文字、歷代刻本大藏經文字、域外漢文佛典文字、藏外漢文佛典文字的截取與輯錄。完成敦煌寫本佛經疑難字、歷代刻本大藏經疑難字、域外漢文佛典疑難字、藏外漢文佛典疑難字、古代辭書中源于佛典的疑難字的輯錄,最后匯總為“歷代漢文佛典文字匯編”系列成果。
3.加強漢文佛典疑難字研究。建成“漢文佛典疑難字及考釋成果電子數據庫”,編寫出“漢文佛典疑難字考釋匯編”,發表漢文佛典疑難字匯考系列論文,完成“漢文佛典疑難字續考”。
4.完成歷代漢文佛典隨函音義文字輯錄與研究。建成歷代漢文佛典隨函音義文字數據庫,完成歷代漢文佛典隨函音義文字研究綜合報告。
5.開展歷代漢文佛典文字綜合研究,包括大藏經異文研究、重要佛經的校勘與整理、漢文佛典常用漢字演變研究、漢文佛典文字構形研究等,最終形成歷代漢文佛典文字綜合研究報告。
6.主辦學術會議、促進學術交流。
①以子課題為主題,主辦至少五場專題報告會,匯報交流各子課題的研究進展、成果。
②組織主辦“第三屆近代漢字學術研討會”。
③邀請國內外相關專家交流討論疑難字的考釋及漢字的演變發展。
④主辦一次全國性的課題研究總結報告會。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