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與理論創新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2月03日10:04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項目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良好,具體表現在:

    1.項目啟動之前,項目組成員反復研究課題將要努力的方向,將要對學科發展產生的影響以及回答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等方面的問題清理出關鍵性的要素。

    2.邀請全國民俗學界著名專家劉魁立、朝戈金、尹虎彬、陳勤建、萬建中、蕭放、陳連山等于2017年1月4日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辦“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與理論創新研究”開題報告會。專家們就課題項目研究內容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討論,就課題研究的重點、難點以及可行性提出了獨到的見解,進一步明確了課題研究的問題。

    3.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成員葉濤研究員、施愛東研究員、陳泳超教授、覃德清教授和栗文清副教授與項目首席專家對課題研究問題、內容及成反復磋商,多次研究,就該項課題研究的成果呈現、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價值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進一步凝聚了課題研究方向,明確了項目研究的任務。

    4.項目在研究過程中,與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合作,于2017年5月26日至29日召開了“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學術研討會”,就中國民俗學與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問題展開討論,推進民俗學學科理論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課題組于2017年11月25日召開了“中國民俗學關鍵詞學術研討會”,就中國民俗學理論創新和學科發展的關鍵性問題進行研討,并且廣泛吸收多位學者的智慧,尋找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與理論創新的突破點。

    5.項目緊緊圍繞民俗學學科建設、理論研究的歷史傳承與現實創新主線,抓住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的內在規律,將民俗學置于民眾生活、中國社會發展、文化建設過程中,拓展新的研究領域。從總體上對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理論創新的系統認識,并在此基礎上解決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理論創新的核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項目課題組成員在兩年的時間內具體完成以了以下課題研究任務:

    課題項目成果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9篇,出版1部學術論文集。

    項目組完成了課題設計中五位我國著名民俗學家中三位學者的影像采集、訪談錄音工作,他們是遼寧大學的烏丙安先生、華中師范大學的劉守華先生和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的金榮華先生。這三位先生均已85歲以上,長期從事中國民俗學理論研究和教學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和教學經驗,其口述資料已經整理完畢。

    項目組成員兩次赴臺灣就臺灣民俗學研究和教學開展調研,一次是研究生利用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聯合培養機會查閱臺灣民俗學理論研究成果和學科建設情況;二次是項目首席專家和成員參加海峽兩岸民俗學、民間文學研討會遷往臺灣調研。

    開展中國境內多民族民俗比較研究,諸如漢族、藏族、蒙古族、朝鮮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民俗理論研究以及民族院校民俗學學科建設問題調查研究。

    項目組成員在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等民俗學研究和教學較好的高校查閱豐富的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與理論創新研究資料,累計300多萬字。

    (二)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1.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與理論創新歷程及其理論范式

    該子課題組成員查閱大量的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與理論創新資料,就其當代中國民俗學理論范式展開討論,課題組成員分別就已有基礎和資料基礎上進行研究,發表了《中國現代民俗學肇興的使命》、《民俗學如何做到“頂天立地”:2016年中國民俗學》、《走向新時代的中國民俗學:2017年中國民俗學》、《通往歷史記憶的中國民間文學》、《記錄民俗學:民俗學學科理論創新的基礎》、《中國當代民俗學的學術取向和研究路徑》、《民間文學的功能性記憶》、《作為民俗學方法論的譜系學》等文章。這些文章對于近100年來的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發展歷程與階段進行了分段的研究,尤其是對中國民俗學研究的理論范式討論比較多。為了對當下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理論創新研究的動向和趨勢進行把握,我專門計劃了近10年來的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與理論創新問題進行討論,主要以每年的研究綜述呈現出來,目前已經發表了2016年、2017年的中國民俗學研究新的學術話語體系構建及其理論成果。計劃中公開發表6篇文章已經于中期超量完成。后續還將進一步討論充分,尤其是在中國民俗學發展史方面用力。

    子課題2.民俗學學科建設與理論創新比較研究

    該子課題主要將國外、港臺以及中國境內56個民族民俗學學科和理論研究比較中,總結中國民俗學學科與理論創新形成和發展的原因、背景、動力和發展過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課題組發表了《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國民間文藝話語體系》、《漢藏“猴子的心忘在家”故事比較》、《中國民俗學跨文化研究的三個維度》等文章。這些成果從宏觀和微觀上展開比較,清晰和深化了中國民俗學理論的本土化的重要性以及借鑒外來成果的必要性,凸顯中國民俗學個性化的特質,揭示中國民俗學學科的內在關系和整體性特質。

    子課題3. 中國民俗學教材體系和人才培養機制研究

    教材建設和人才培養是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的核心,是推進中國民俗學理論創新研究的基礎,大量的研究成果在教材建設中得到及時反映,成為民俗學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中國民俗學向來重視教材建設和人才培養,目前中國已經出版了30多本民俗學以及與此相關的教材,在30多個高等院校培養民俗學、民間文學專門人才。課題組對于這些教材進行了初步研究,發表了系列文章:《學科建設視域下的民俗學教學與民俗教育》、《劉魁立與民俗學課程教學研究》、《中國民俗學教材建設研究——基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民俗學教材分析》等。同時,課題組在教學和人才培養上編撰了帶有研究性和創新性的教材:《中國民俗學問題》、《民間敘事學》、《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研究》等。這些教材在教學中效果良好,擬在未來的研究工作中,對這些創新性教材出版,惠及更多的讀者。

    子課題4.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理論創新與中國社會發展研究

    子課題組成員開展了大量的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理論創新與中國社會發展的研究,其主要表現為:課題組成員參與了大量的中國民俗與中國社會發展研究的調查研究,2018年2月項目組成員前往河南浚縣調查廟會與當地人生活關系,發表了《浚縣正月廟會:迎接新生活的儀式》,2018年4月份項目組成員前往廣西武鳴調查壯族三月三與當地人生活關系,發表了《三月三:浸潤人心的符號建構》。在民間傳統游戲走向衰微的時期,在大量調查民間游戲基礎上發表了《語言文字類民間游戲的教育功能研究》等文章。同時,針對我國各個地方的民俗傳統與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進行調查,出版了論文集《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民俗傳承研究》,該文集選錄27篇文章,聚焦于當代中國民俗傳承發展以及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理論創新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問題,從不同地區、民族和角度進行系統調查和研究。

    子課題5.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理論創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子課題組成員在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理論創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問題上進行了系統調查研究,這些調查涉及到30多個民族和地區。課題負責人多次參與、承擔我國非遺保護工作,并且項目負責人承擔了文化部非遺司的《口頭傳統(民間文學)類非遺保護的措施與機制研究》,為政府非遺保護提供決策依據。在此基礎上,發表了系列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端午節與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保護非遺關鍵在于保護傳承人》、《十年,非遺保護的羌族經驗》、《民間故事講述人與苗族“花場”的建構》、《非遺保護中的空間觀:以女子太陽山祭祀為例》、《在科技理性與人文精神之間:傳統工藝的保護、傳承與振興》、《從文化關系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家園重建與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研究》、《文化遺產與民族認同的建構》等。同時,課題組積極參加國內外的學術會議,協助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舉辦的“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學術研討會”,會上課題組多位成員發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課題組組織了兩個田野調查組和一個文本資料采集組: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理論創新與中國社會發展調查組,調查組在近兩年時間內,前往西藏、青海、內蒙、寧夏、黑龍江、湖北、湖南、江西、云南、貴州、廣西、福建等地進行系統的中國民俗與中國社會發展關系的主體調查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就;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理論創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調查組,該組成員著重就非遺傳承人、非遺與社區參與、文化生態保護區中的非遺與其他文化關系的調查。調查成員前往青海黃南、四川綿陽、汶川等地、武陵山區等地進行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調查;文本資料采集組,主要是針對學科關于歷史民俗等問題,查閱大量的資料,這些查閱主要集中在國家圖書館以及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等民俗學學科建設和理論創新做的好的大學圖書館。課題組成員不定期討論、交流查閱資料的心得,凝練中心方向,并就此撰寫成文章,收到了很好的學術效果和社會效益。

    2.項目研究以多種方式表現出來,其中召開學術會議是集中學者智慧,清晰中國民俗學學科諸多問題的學術平臺。項目召開了三次學術研討會:2017年11月25日召開了“中國民俗學關鍵詞學術研討會”。這次會議是圍繞中國民俗學將要突破的問題開展研究,項目族成員悉數參加,與中國民俗學界的諸多學者進行討論。會議期間,項目組成員已關鍵性的民俗概念入手,形成系統性的民俗學理論建設的方案,會議有力地推進了項目問題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項目組參與到2017年5月26日至29日召開了“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學術研討會”中,多位課題組成員就非遺保護與民俗學學科建設、理論創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其中會議的主旨報告人之一是項目首席專家林繼富教授,發表了《家園重建與千足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研究》。項目將在2018年11月召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話語體系學術研討會,擬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多年來的中國實踐和經驗進行總結,討論不同學科之間的互動關系,以此推動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理論創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

    3.項目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國內、國際學術交流,在多個大會上做主旨發言:在云南峨山富良棚鄉參加“民族特色旅游小鎮建設學術研討會”,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民族特色村鎮建設的文化融入研究”;參加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舉辦的“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學術研討會”,會上發表主旨報告“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研究:基于家園重建的視角”;赴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參加“海峽兩岸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會上發表主旨演講“藏族問三不問四類型故事研究”;參加韓國廣州全南大學校“亞細亞民間敘事文學學會第十四屆國際學術研討會”,并作大會主旨演講“中國爛柯山故事研究”;前往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參加“中國民俗學話語體系本土化建設學術研討會”,發表演講“中國民俗學理論本土化建設的幾個問題”等。這些學術交流有效地促進了項目研究成果的進一步深化。

    (四)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成果宣傳推薦主要以學術會議的形式,其中2017年召開的“中國民俗學關鍵詞學術研討會”專門就項目組成員研究成果進行較為集中性的發布,發布是以學術論文的形式交流,諸如,推進中國民俗學理論建設本土化問題,民俗學知識譜系、民俗象征、移風易俗、民俗主義、民俗記憶、民俗認同等,以此推介中國民俗學學科發展和理論創新情態。這些均引起了學界的重視。

    (五)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主要問題

    (1)部分子項目負責人投入精力不夠,主要是部分子項目負責人有自己的研究任務,有自己負責的重大攻關項目,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項目研究的執行計劃。

    (2)項目組成員在訪談工作計劃中,原計劃訪談五位著名的民俗學家:烏丙安、劉魁立、劉守華、金榮華和郝蘇民,目前完成三位專家的訪談。計劃將其他兩位專家列入采訪系列,由于所采訪專家事務性和身體原因,一直在落實中。對于這些專家關于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理論創新的觀點提煉需要做大量工作。

    (3)研究過程中對于新中國成立以前的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與理論創新材料較少,并且分散在全國許多省市一級高校圖書館、檔案館、資料館。尋找起來較為困難。

    2.改進措施

    (1)對于部分子課題負責人由于種種原因無法參與課題研究的,適時更換子課題負責人。充實已有的課題組成員,擬添加八名課題組成員。

    (2)計劃2018年下半年訪談兩位著名民俗學家,完成采訪任務,并對他們的學術思想進行研究。

    (3)加大中國民俗學學科史的資料查找力度,理清中國民俗學學科發展每個階段的關鍵人物、關鍵事件等。

    3.研究心得

    (1)階段性任務要明確、具體,分工到人,定期督促和檢查子項目課題組的研究進展。

    (2)加強對于研究成果的宣傳和發表。以多種方式在刊物上、在學術研討會上發表研究成果,以此逐年積累,形成體系化的結項成果。

    (3)課題研究的調查和史料查閱應該以第一手資料為準,無論在資料發現和問題闡釋上都是創新的前提。

    4.意見建議

    (1)由于重大攻關項目研究時間長、涉及面廣,參與人數多,因此,在每個階段均有階段性成果發表,結項成果中出現是項目組成員的成果是合理的、科學的,不要在項目結項階段納入查重率范圍。

    (2)建議“國家哲社成果要報”應該多報道一些基礎性、理論性的成果。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代表性成果集中在兩個方面:

    1.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與理論創新研究。在這個研究內容上,著力于中國民俗學理論創新的檢討,對于當代中國民俗學的問題,尤其是近年來的民俗學理論熱點問題、難點問題以及朝向未來的民俗學問題進行了綜合性的研究,比如《民俗學如何做到“頂天立地”:2016年中國民俗學》、《走向新時代的中國民俗學:2017年中國民俗學》等文章,就具體分析了每年的中國民俗學的具體表現和進展情況;在民俗學方法論上,項目組成員從不同方面推進、拓展中國民俗學理論的系統性和本土化,如《通往歷史記憶的中國民間文學》、《記錄民俗學:民俗學學科理論創新的基礎》、《中國當代民俗學的學術取向和研究路徑》、《民間文學的功能性記憶》、《作為民俗學方法論的譜系學》等文章。這些研究對于中國民俗學理論創新的路徑以及新的研究方法運用具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其中《記錄民俗學:民俗學學科理論創新的基礎》提出了民俗學創新發展的而基礎是記錄民俗,并且就記錄民俗的要求和功能做了詳細的分析,提出了記錄民俗學的科學要素包括地方感、生活感、秩序感、關系感和整體感的特性,這種分析方法顯然有別于人類學的田野調查,這就貫徹了項目組成員試圖實現的“中國民俗學話語體系”建設等方面的追求。

    2.中國民俗學發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首先,項目組成員在相當多的研究中關涉到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俗學的關系,在大量調查基礎上,提出了“口頭傳統(民間文學)類非遺保護的措施與機制”等問題,認為口頭傳統類保護應該適應時代變化,采取多樣性保護措施,允許口頭傳統類非遺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其次,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問題,在《光明日報》《中國民族報》等報紙上發表了《保護非遺關鍵在于保護傳承人》、《民間故事講述人與苗族“花場”的建構》等問題,主張非遺保護應該加強對于傳承人的保護,加強搶救高齡傳承人的非遺寶藏。再次,從整體上推進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建設,其中發表了《從文化關系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家園重建與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研究》、《文化遺產與民族認同的建構》等,文章倡導從整體上保護非遺,就是在保護民眾生活,保護的根本是文化生態區內的各種文化關系。文章從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中文化關系保護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了保護的關系包括自然生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與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關系、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的關系、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不同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關系、生活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表演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等。同時,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建設在重建家園、扶貧脫貧等活動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要加強合理利用。

    上述代表性成果立足于中國民俗學學科發展、理論創新等核心問題,在每個時代均有不同的表現,這些基于方法論上提煉的觀點,這些記錄民俗學基礎上的考察結論,從不同方面推進了民俗學學科建設和理論創新,也推進了民俗學與中國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加強五個子課題的統籌協調,在田野調查和文本資料采集等方面開展。

    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前往北京、上海、廣州、武漢、蘭州、烏魯木齊等地區進行全面實地調研,收集資料;采訪我國著名民俗學家劉魁立先生、郝蘇民先生;在國家圖書館和相關圖書館查閱中國民俗學學科發展與理論創新的資料;召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概念學術研討會;參加北京大學舉辦的“歌謠學運動”學術研討會等;每個子課題撰寫出3篇研究論文;編撰系列田野報告和學術著作。

    2.進一步加強資料搜集和研究工作。

    2019年1月——2019年3月:設計、完善課題的提綱、進行理論提升;2019年4月——2019年7月:對已有的文獻資料的相關記載進行搜集;2019年8月——2019年12月:組織人員集中時間進行調查,收集盡可能多的文獻,對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所藏資料進行全面收集,形成一個系統的資料庫。

    3.在采集資料和教學、研究過程中,項目做在不斷完善研究目標和研究成果,對于原有的項目設計我們將會有所突破,我們將會在原來沒有計劃的成果中增加《民俗學關鍵詞與中國社會發展》,這個工作貫穿在課題立項到結項全過程。

    4.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資料整理與解讀。

    2020年1月——2020年3月:資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 2020年4月——2020年7月:補充調查,在全面整理資料的基礎上及時補充完善資料;2020年8月——2020年12月:資料整理與田野經驗的論證與研討。此期間舉行一次專項研討會與一次專家咨詢會。

    5.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項目的研究與成果形成。

    2021年1月——2021年5月:專項研究階段,在全面搜集資料與深入理解資料的基礎上,各專家對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與理論創新進行專項研究,形成研究報告或相關論文;2021年6月——2021年8月:在專項研究的基礎上,整合成最終研究成果;2021年9月——2021年12月:形成課題最終研究報告與專著,向有關部門提交成果。此期間召開一次大型學術研討會和一次結題論證會。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
    久久99精品一久久久久久| 精品伊人久久大线蕉色首页| 国产香蕉九九久久精品免费| 免费精品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 国产精品 一区 在线| 模特私拍国产精品久久| 午夜DY888国产精品影院|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一区国产传媒国产精品|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软件| 亚洲精品不卡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秒| 亚欧无码精品无码有性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久久99这里有精品10| 中文字幕日韩专区精品系列|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虚拟VR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一线|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精品一区二区三人妻视频 |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精品一区二区无码AV| 热99精品只有里视频最新| 98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蜜桃| 国内精品久久国产大陆|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香蕉中文 | 亚洲A∨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国产精品露脸国语对白河北|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88| 久久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涩爱| 久久精品国产2020| 国产精品久久99| 99久久国产热无码精品免费|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51视频精品全部免费最新|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