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目前,3個子課題項目組均能按照申報規劃有序開展各項具體工作。
子課題一項目組不僅完成了渤海都城考古學資料的整理工作,而且對國際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給予了客觀評述。基于此,該子課題組在都城沿革、都城斷代等問題方面進行了諸多全新的學術嘗試、提出了諸多賦予前沿性的學術闡釋。
子課題二項目組完成了俄羅斯境內渤海墓葬遺存切爾良基諾5號墓地發掘資料的翻譯、整理工作,此項工作有助于彌補我國學術界的認知盲區、研究空白點,籍此宏觀把握、理性審視渤海國不同地域居民的喪葬習俗,進而客觀解讀渤海國的社會發展歷程。
子課題三項目組完成了本世紀國內學術界出版、發表的渤海文化研究學術成果的文獻整理工作,此項工作是課題結項成果——渤海遺存數據庫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數據庫建設
目前,已經完成渤海都城、俄羅斯境內切爾良基諾5號墓地出土遺物的數據庫建設。
a、學術會議
2017年4月,舉辦了本項目開題論證會,積極聽取了出席會議專家對課題研究給予的建設性意見。2018年1月,邀請20余名國內從事渤海文化研究的學者召開了“渤海城址研究”專題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拓展了課題組開展渤海城址研究的學術視野,進一步明確了解決相關問題的具體路徑。
2017~2018年,課題組首席專家宋玉彬教授、子課題項目負責人王培新教授先后4次赴韓國出席了東北亞歷史財團、高句麗渤海學會、延世大學、忠北大學、釜山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舉辦的國際學術會議,結合課題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利用國際論壇向國際學術界客觀闡釋了我國學者所倡導的高句麗渤海問題話語主張。
b、國內學術交流
通過“高句麗渤海及半島問題研究協同創新中心”,課題組與延邊大學、通化師范學院、長春師范大學從事高句麗渤海研究的科研團隊保持著密切的學術聯系,實現了渤海文化研究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進步。
c、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
為了開展國際視野下的渤海遺存研究,依托吉林大學高句麗渤海研究中心,課題組開展了下列工作:
課題組聘請俄羅斯渤海學者A.Л.伊夫里耶夫研究員、日本學者小島芳孝教授擔任課題組成員。
課題組與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遠東民族歷史?考古?民族研究所保持著密切的學術聯系,籍此及時了解了俄羅斯境內最新的渤海遺存考古新發現。
課題組與韓國“高句麗渤海學會”達成了學術交流意向,籍此適時掌握了韓國學術界高句麗渤海研究的最新學術成果。
課題組與朝鮮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立了學術聯系,籍此獲取了朝鮮境內渤海遺存的重要信息。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在成果發布方面,通過吉林大學文學院網頁、國家社科基金網站發布了開題論證會消息;在子課題參與單位延邊大學主辦的《東疆學刊》2017年4期(CSSCI)發表了課題簡介。
此外,課題組成員積極開展了學術成果的社會化轉化工作,魏存成教授、宋玉彬教授、彭善國教授、王培新教授應邀在中共吉林省委、中共吉林省委黨校、吉林省圖書館、長春師范大學,面向不同層次的社會階層進行了8場專題性、普及性渤海問題學術講座,較好地體現了歷史問題的現實關注。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a、研究心得
開展“東北亞視野下的渤海遺存研究”,意味著需要擁有國際化的學術視野、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話語體系。
b、存在問題
在與國際學術界開展學術交流方面,我們已經可以“走出去”,應邀出席在境外舉辦的渤海問題國際學術會議;遺憾的是,由于現階段不舉辦國際性“高句麗渤海會議”的政策限制,目前還缺少“請進來”的學術環境。
c、意見建議
為了真正實現文化自信,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進一步放寬開展高句麗渤海問題國際學術交流的限制,以便于通過營造更加寬松的學術研究環境,吸引更多青年學者致力于高句麗渤海文化研究,從而確保高句麗渤海文化科研團隊后繼有人、學術研究可持續發展。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代表性成果簡介
1、《俄羅斯境內渤海遺存的發現與研究》(《社會科學戰線》2017年2期)
該文系統梳理了俄羅斯境內渤海遺存研究的學術歷程,尤其是本世紀俄韓、俄日學者聯合開展的俄羅斯境內渤海城址、墓葬、村落址、寺廟址的田野學術考察,其中多數信息是我國學術界學術認知的盲區、學術研究的空白點。該文促使我國學術界思考,開展渤海遺存研究應該擁有國際化的學術視野、需要開展國際標準的學術研究,以便于構建國際學術界認可的話語體系。
2、《吉林和龍“河南屯古城”復查簡報》(《文物》2017年2期)
20世紀20——40年代,通過開展田野考察,日本學者提出了“河南屯古城”的遺址命名。同時,結合文獻信息,指認該遺存為渤海國“天寶中王所都”的顯州故址。長期以來,由于未開展必要的田野復查工作,學術界始終未懷疑該遺址的真實性,盲目地認可了日本學者的學術主張。
2014年,按照日本學者著錄的學術信息,宋玉彬教授對“河南屯古城”進行了考古復查。對日本學者指認的城墻遺跡進行了解剖性考古清理,推翻了城址存在的立論基礎。通過此文,不僅可以促使國際學術界重新審視以往圍繞渤海都城問題所構建的學術體系的合理性,而且有助于客觀解讀渤海都城的遷徙過程、歷史沿革,進而理性梳理渤海文化的發展脈絡、演變軌跡。
3、《透過數據表象的思考——<高句麗渤海國史研究文獻目錄>讀后》(《東疆學刊》2017年4期)
2017年,延邊大學出版了尹鉉哲主編的《高句麗渤海國史研究文獻目錄》。該書最大限度地收錄了中、日、韓、朝、俄等國學術界開展高句麗渤海文化研究出版的著作、發表的學術成果以及通過答辯的碩士學位、博士學位論文。其中,多數信息屬于我國學術界的認知盲點。基于此,通過系統梳理基礎性學術數據,宋玉彬教授客觀分析了中國學術界在高句麗渤海問題上的科研優勢及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尤其是在人才培養方面與韓國存在的巨大差距。鑒于此,該文有助于我國學術界科學制定高句麗渤海問題的科研規劃,統籌謀劃課題研究、人才培養、現實關注等現實敏感問題。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2018年9月,課題組4名成員應邀赴日本進行學術考察,了解日本學術界開展渤海文化研究的最新學術動態。2019年,擬組織課題組成員赴俄羅斯進行學術考察,了解俄羅斯學術界開展渤海文化研究的最新學術動態。
2、2019年,子課題一項目組完成我國境內渤海村落址、佛教遺存、墓葬遺存資料的整理工作。子課題二項目組完成俄羅斯境內渤海城址、佛教遺存、村落址資料的整理工作。
3、2020年,重點開展子課題三項目組的各項具體工作計劃。
4、2021年,召開結項成果論證會,完成結項成果的編寫工作。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