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執行情況
“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考古發現與綜合研究”國家社科重大招標項目研究計劃總體執行順利,部分工作進度超前,研究成果也較為豐富。
自2016年批準實施以來,自足于武漢大學青銅文明研究中心在盤龍城遺址的考古工作,一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對發掘資料的整理工作,另一方面對遺址環境、聚落布局、陶器、青銅器技術與生產、以及文化變遷等方面進行了多學科綜合研究。目前,本項目已系統整理了2006~2016年考古工作資料,部分資料已輸入“盤龍城遺址考古工作系統”,初步形成了對盤龍城聚落三個階段布局變遷的認識。通過類型學和相關科技檢測,梳理了盤龍城遺址陶器形制的變遷特征,分析了盤龍城遺址出土的玉器和石器的材質與生產,比較了陶器、石器與中原地區同類器的差異與聯系,并對盤龍城遺址青銅器和相關冶金遺物展開科技檢測和分析,了解了遺址青銅器的工藝和生產特征。
目前本項目已形成《武漢市盤龍城遺址楊家灣商代建筑發掘簡報》、《武漢市盤龍城遺址楊家灣商代墓葬發掘簡報》、《盤龍城聚落布局研究》、《盤龍城遺址出土陶器演變初探》、《盤龍城遺址碎器葬俗研究》、《鄭州商城與偃師商城城市發展進程的比較》等多篇發掘簡報和研究成果。
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共分為盤龍城遺址 2006-2016 年田野考古工作報告、盤龍城環境及聚落布局變遷研究、盤龍城陶器生產技術與使用、盤龍城青銅器及其生產研究等四個子課題,目前各個子課題資料收集、檢測和研究進展順利,同時有望在石器和玉器研究方面增長出新的成果方向。
目前已完成子課題(一)“盤龍城遺址 2006-2016 年田野考古工作報告”中2006~2016年考古資料的整理,建立“盤龍城遺址考古信息系統”,并按照發掘年度撰寫了各個年度的發掘報告。完成了2014~2015年考古發掘木炭樣品檢測和碳十四測年。本項目已出版《武漢市盤龍城遺址楊家灣商代墓葬發掘簡報》(《考古》2017年第3期)、《武漢市盤龍城遺址楊家灣商代墓葬發掘簡報》(《考古》2017年第3期)兩篇發掘簡報。完成撰寫《2014年武漢市盤龍城遺址楊家灣南坡發掘簡報》、《2017年武漢市盤龍城楊家灣發掘簡報》、《武漢市盤龍城遺址小嘴M1》、《2015~2016年武漢市盤龍城遺址小嘴鑄銅作坊》等發掘簡報,排隊待刊。
目前已完成子課題(二)“盤龍城環境及聚落布局變遷研究”中聚落核心區的布局變遷研究,開展了盤龍城遺址環境變遷研究。盤龍城聚落自始建之初到廢棄,聚落的核心區由遺址南部王家嘴向北遷移到楊家灣,共經過三個大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遺址核心區的布局及其外圍聚落均有所變化,反映了盤龍城中心城市的形成和衰落過程。盤龍城遺址的地理景觀與周邊的水系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湖底勘探和解剖,遺址周邊的盤龍城湖在商代部分屬于地面,有人類活動的遺存,并可能存在農田等生產活動。同時遺址南面府河的水位線也遠遠低于現今,遺址整個地理景觀與現存狀況有著較大差異。目前已搜集完成盤龍城歷年地圖和航空、衛星影像照片,重新繪制了盤龍城1:2000地形圖。本項目已出版《盤龍城聚落布局研究》(《考古學報》2017年第4期)、《盤龍城遺址地理環境變遷初探》(《遺產與保護研究》2017年第2期)
目前已完成子課題(三)“盤龍城陶器生產技術與使用”中陶器類型、組合時代變遷的研究、梳理盤龍城與中原、周臨地區陶器的聯系和差異。通過制作工藝的研究,探討盤龍城遺址陶器的成型技術;通過對陶器切片巖相的微觀分析,了解盤龍城遺址陶器的材料特征。本項目已出版《盤龍城遺址出土陶器演變初探》(《江漢考古》2017年第3期)、《鄭州商城與偃師商城城市發展進程的比較》(《考古》2018年第6期。另有《盤龍城遺址原始瓷與印紋印陶的仿制現象》一文投稿待刊。
目前已完成子課題(四)“盤龍城青銅器及其生產研究”中青銅器的技術觀察,并對小嘴遺址出土的部分冶金遺物進行了科技檢測。通過對小嘴遺址的發掘,目前基本確認該地點為盤龍城遺址鑄銅手工業作坊區。對相關冶金遺物,如陶范、銅渣的分析,盤龍城遺址在銅器合金配比、鑄銅生產等方面有著諸多自身特征。
除以上子課題之外,目前還完成了2013~2016年考古發掘石制品材料檢測,對于石器產源形成了出版認識。對盤龍城出土玉器完成拉曼光譜檢測,對玉器工藝形成出版認識。
本項目的各個子課題研究進展順利,并已完成部分學術目標,整體推進對盤龍城遺址性質的認識,為之后盤龍城考古工作資料的綜合整理和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本項目主要以2006~2016年盤龍城考古發掘資料為基礎,并利用已有的1963~1994年盤龍城遺址發掘報告材料。文獻資料搜集包括1955~2006年以來盤龍城調查和發掘簡報、報告;1955年至今盤龍城及夏商時期考古學研究的相關研究資料;盤龍城地區歷年來的測繪地圖、航空照片、衛星影像資料;甲骨文中有關商代南土的記載;其他相關傳世文獻。
學術會議與交流:
2017年3月,本項目開題報告會在武漢大學弘毅大酒店舉行。各子項目負責人和參會外審專家就項目已有成果、研究方法與路徑、研究內容等方面展開了討論,提出進一步完善科技檢測標準、推進建立盤龍城遺址考古工作系統。
2018年5月,本項目課題組成員前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調研,召開“商代鑄銅工藝研究——從盤龍城到殷墟”。與會學者就夏商時期的手工業作坊、銅器生產工藝、中原與南方之間的文化互動等問題匯報、交流。
此外邀請了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荊志淳教授、牛津大學(英國)羅森教授等國外學者來盤龍城進行學術訪問,共同展開本項目的相關研究。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由張昌平、孫卓完成的《盤龍城聚落布局研究》(《考古學報》2017年第4期),提出盤龍城聚落的發展包括有形成、繁盛、衰落三個階段的認識,這一成果在武漢市重點工程“盤龍城遺址博物館展陳“中采納。未來的博物館展陳,將按這樣三個階段來體現盤龍城城市的發展。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
研究中存在資料陳舊、缺失等問題。由于歷史的原因,盤龍城過去的考古工作資料記錄與保存存在問題,如1955~2001年發掘部分遺存發掘位置不詳、2006~2011年部分資料有所遺失的情況。為解決該問題,項目組重新走訪當年發掘人員,并結合鉆探,確定發掘位置。同時將發掘平面圖數字化,落入目前盤龍城考古發掘地理坐標網內。2006~2011年的考古資料,全部落入“盤龍城遺址考古信息系統”,進行數字化管理。同時1955~2001年的盤龍城遺址考古工作資料,近期也將落入該系統,由此形成一個較為完備的資料數據庫。
近年對于盤龍城遺址考古也有一些新的進展,將在未來納入研究體現中。以往對于盤龍城遺址的認識,多集中在城垣及其附近的楊家灣、楊家嘴、王家嘴、李家嘴、樓子灣等地。對于遺址外圍的分布范圍、狀況了解有限。鑒于此,本項目對以盤龍湖為中心的整個遺址保護區范圍進行了系統調查,基本摸清了盤龍城沿線現存的遺址狀況,并在遺址核心區外圍小王家嘴發現一處商代墓地。
五、其他
無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截止2018年6月,本項目已完成階段性成果論文8篇,其中1篇發表在《考古學報》、3篇發表在《考古》。以下僅以此4篇論文為代表性成果簡介。
《盤龍城聚落布局研究》,《考古學報》2017年第12期。通過重新梳理歷年來的發掘資料,并結合近年的考古工作,本文認為盤龍城聚落的布局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盤龍城作為城市的形成時期,聚落核心區域位于遺址南部的王家嘴及其鄰近。第二階段為盤龍城作為城市的繁盛時期,聚落中心營建城垣、宮殿,并在李家嘴形成大型貴族墓地。第三階段為盤龍城作為城市的衰落時期,中心城垣遭到了廢棄,城市的核心區北移到楊家灣南坡。以上三個階段高等級的社會活動的變化,對整個聚落布局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特別是宮殿、貴族墓葬與一般性居民遺址呈現出聯動的變化。同樣居址與墓葬在盤龍城不同階段內在分布上也顯現出了關聯。大型的青銅貴族墓葬緊鄰宮殿基址,而小型墓葬則一般靠近普通平民居址。在地理環境上,聚落的布局變化又表現為北移、遷高的特性,其背景尚待進一步研究。本文還進一步比較了盤龍城與商代前期其他城市之間的異同,認為盤龍城在布局規劃和筑城技術上與其他商代前期城市有著一些規律性的共性,反映出這些城市在形成過程中共同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盤龍城在聚落形態和所處地域上又有著一些自身特征,并暗含盤龍城在中原文化向長江沿線的擴張進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盤龍城為代表,我們可進一步窺探早期城市的發展歷程,乃至理解商代前期中央王朝在邊域的控制模式和社會組織狀況。
《武漢市盤龍城遺址楊家灣商代建筑基址發掘簡報》,《考古》2017年第3期。該文介紹了2006~2013年盤龍城遺址楊家灣發掘的一處商代大型建筑基址(F4)及其周邊遺跡。F4殘存范圍東西最長達34、南北寬12米,與盤龍城遺址城址內的1號宮殿基址規模相近,應屬于宮殿或宗廟類的建筑,年代大致屬于盤龍城遺址偏晚階段。該建筑基址的發現,為探討盤龍城遺址的布局提供了新的資料。
《武漢市盤龍城遺址楊家灣商代墓葬發掘簡報》,《考古》2017年第3期。該文介紹了2013年盤龍城遺址楊家灣發掘的7座商代墓葬。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墓,個別發現腰坑及殉人、殉牲現象。隨葬品包括青銅器、玉石器、陶器、原始瓷器、印紋硬陶器、漆器和金片綠松石器。墓葬年代大致屬盤龍城遺址最晚階段。楊家灣是盤龍城遺址早、中商時期的一處重要墓地,對認識盤龍城遺址的布局具有重要價值。
《鄭州商城與偃師商城城市發展進程的比較》,《考古》2018年第6期。該文通過對比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并對考古遺存的歷時性比較,可知兩者發展進程的區別。鄭州商城是由一般性聚落逐步發展為城市。復雜的文化面貌反映了較強的文化吸納能力,以及由此帶來的對于周邊區域資源和人口的控制。偃師商城建城之初呈現了規劃意識,陶器面貌單一,城市的設立可能是受到特定目的需求。從城市發展的角度而言,鄭州商城更有可能是當時王朝的都城。
二、階段性成果簡介
(請見附件二EXCEL表格)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和經費預算
1. 2018年10月,擬在C刊《江漢考古》第5期組織一期盤龍城考古專號。目前已完成的考古工作報告有《盤龍城小王家嘴墓地發掘簡報》、《盤龍城小嘴M2發掘簡報》、《盤龍城遺址王家嘴墓葬發掘簡報》、《盤龍城遺址楊家灣北坡發掘簡報》、《盤龍城遺址出土玉戈》,已經完成的考古論文有《近五年來盤龍城考古工作收獲》、《盤龍城遺址出土金飾件和青銅飾件復原研究》、《盤龍城遺址環境變遷研究》、《盤龍城遺址出土石制品研究》等論文。
2. 2018年12月之前,完成盤龍城2013-2016年考古發掘資料整理工作,完成楊家灣、小王家嘴遺址的發掘報告初稿。同時,為完善考古資料,擬對盤龍城部分遺址已發掘遺存位置等進行補充調查與勘探。
3. 2019年12月之前,完成盤龍城遺址資料整理文字工作、照相與繪圖工作,其中包括對1955-2001年考古資料的補充拍照和繪圖。
4. 2020年6月之前,完成盤龍城玉器、石器科技檢測工作,并對玉器、石器進行新增計劃的研究。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