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2月03日09:1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2016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西沙群島出水陶瓷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項目批準號:16ZDA148)于2016年11月16日批準立項后,課題組成員即開始著手各子項目研究工作,并于2017年4月7日在項目責任單位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了課題組成員舉行了開題報告會,課題組成員隨后即投入相關調查與研究工作。2018年1月15日至19日期間,課題組負責人組織參與成員就課題一年來的項目進展情況和取得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做了匯總,并就下一步研究計劃進行了討論,形成了2016-2017年度工作簡報,上報社科辦。

    值得提出的是,本項目責任單位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高度重視本項目的開展,并遵照項目申報書承諾,在我中心承擔的2017、2018年度中央級事業單位基本科研業務費中均專題列支“中國古外銷瓷窯址調查與研究”課題,分別資助經費共計人民幣19萬元、10.42萬元,而且本項研究擬分年度持續進行,積極配合2016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西沙群島出水陶瓷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科學研究。項目責任單位還承諾根據“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項目進展情況,適時給予成果出版經費支持,目前已擬對本課題的預期成果之一《華光礁一號沉船遺址考古發掘報告》(全二冊)計劃給予60萬元出版經費支持。具體配套課題概況為:

    1)中國古外銷瓷窯遺址調查與研究(孟原召負責,周期2017-2020年,經費預算每年約15-20萬元,按年度予以支持);

    2)華光礁一號沉船遺址發掘報告出版(趙嘉斌負責,依據項目研究成果具體情況予以支持,擬支持出版經費60萬元);

    3)西沙群島水下考古調查報告出版(孟原召負責,依據項目研究成果具體情況予以支持,或另外申請國家文物局專項經費予以支持)。

    4)結合項目責任單位與合作單位科研業務工作情況,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海南省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在業務工作和經費上給予了大力支持,包括西沙群島海域水下考古調查、西沙群島北礁深海考古調查、窯址考古調查與發掘、陶瓷器成分分析、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等專項課題。

    基于此,“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重大項目在上述課題配合支持下,按照計劃穩步開展,在前期調查和資料整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包括部分報告出水文物資料的整理與研究、線圖繪制、科技成分測試、考古報告初稿的撰寫等。

    因此,自本項目2016年11月立項開始至目前為止,研究工作已開展了一年半,各項調查、研究得以順利開展,各子課題也基本按照研究計劃有序進行,子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組成員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結合具體情況開展了一系列工作,現已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研究成果,發表了多篇學術報告和研究論文。現將五個子課題研究進展情況分述如下:

    (1)子課題一“西沙群島海域水下考古調查報告編撰與研究”,負責人趙嘉斌研究員:

    按照課題預定的研究計劃,本階段主要工作是對已有水下考古調查資料和文獻資料進行整理,通過對2007-2014年西沙群島海域水下考古調查資料的系統整理,初步了解了該海域水下考古資料概況,出水文物以外銷陶瓷器為主。目前已對主要出水標本資料進行了初步梳理,并著手開展文物拍照、繪圖、卡片等資料的完善;還完成了2015年珊瑚島一號沉船遺址發掘資料的整理與報告《珊瑚島一號沉船遺址2015年度水下考古發掘簡報》及相關研究論文《珊瑚島一號沉船遺址相關問題研究》、《西沙海域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等的撰寫。

    此外,還結合項目責任單位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安排,進行了2016-2017年度西沙群島海域水下考古調查,進一步豐富課題研究資料。

    (2)子課題二“西沙群島華光礁一號沉船遺址發掘報告編撰與研究”,負責人鄧啟江研究員:

    按照本課題研究計劃,本階段主要工作是對2007-2008年華光礁一號沉船遺址考古發掘資料進行系統整理,詳細掌握該沉船考古資料信息,初步撰寫發掘報告文稿。這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海外貿易商船,目前已對出水標本資料進行了認真梳理,除了發掘工作情況,出水文物主要可分為沉船船體和船載文物兩大部分,并完善了出水文物標本的拍照、繪圖、卡片等,完成了發掘報告初稿的撰寫工作(文字約15萬字,線圖、圖片約3500余幅)。目前,正在進行考古報告的統稿、統校和進一步豐富、完善,還在對報告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標本進行科技成分測試和研究。

    (3)子課題三“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的科學技術分析”,負責人崔劍鋒副教授: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作為項目合作單位之一,密切開展與項目責任單位和其他合作單位的合作,進行外銷陶瓷成分與產地研究,目前已解決了一部分存疑外銷瓷的產地問題,并積累了一些測試數據。本階段工作主要是進行陶瓷器標本采集和成分測試數據積累,已完成與南海貿易相關的南海Ⅰ號沉船、華光礁一號沉船及西沙水下考古調查出水陶瓷器進行了成分測試和部分產地分析研究。主要工作與成果有:研究和撰寫了南海Ⅰ號沉船出水瓷器的產地分析報告,收錄發表于南海Ⅰ號沉船調查報告中(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等編著:《南海Ⅰ號沉船考古報告之一——1989~2004年調查》,第五章《出水瓷器的便攜式XRF產地分析》);對華光礁一號沉船及西沙調查出水陶瓷器進行了成分分析和產地研究,目前已開始撰寫相關報告,報告將放入《華光礁一號沉船遺址考古發掘報告》。還對與這批出水陶瓷器相關的一些外銷瓷窯址標本進行了取樣與部分測試。

    (4)子課題四“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產地、市場與貿易航線研究”,負責人孟原召研究員:

    按照課題預定的研究計劃,本階段主要工作是對西沙群島海域出水陶瓷器資料進行整理,從而對其年代與產地、市場進行探討,包括與之相關的海外貿易航線的初步研究。目前已在對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標本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各地外銷瓷窯場情況,對廣西、浙江、福建等地一些窯址進行了實地調研,獲取了一些外銷瓷產地信息資料;另一方面,通過收集海外地區發現的中國外銷陶瓷器,初步了解經由南海貿易航線的外銷陶瓷器的海外市場概況;撰寫并發表了《中國古陶瓷的外銷與海上絲綢之路》、《福建松溪縣西門窯發掘收獲》、《2016~2017年將樂縣碗碟墩一號窯址考古發掘簡報》、《“器成天下走”:外銷瓷與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發現的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地區古代瓷業遺存的發現與研究》、《明清時期閩南窯業技術述略——以橫室階級窯為中心》、《華光礁一號沉船與宋代南海貿易》、《西沙群島海域出水清代泉漳地區瓷器與海外貿易初探》等一些研究文章。

    (5)子課題五“南海遺存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負責人丁見祥副研究員:

    按照課題預定的研究計劃,本階段主要工作是形成南海遺存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整體思路,從而為下一步的研究做到心中有數、逐步開展。目前基本形成分階段對“南海遺存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策略。本年度的主要工作是進行文獻資料、考古資料的初步收集與整理工作,并形成初步成果(講座報告)和研究成果。撰寫并發表了《沉船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海港遺址與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發現的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境內宋代沉船的發現與研究》、《海壇海峽九梁Ⅰ號沉船調查新收獲》、《“南澳Ⅰ號”:位置、內涵與時代》等一些研究文章,同時緊緊圍繞研究主題開展“海上絲綢之路早期發展與相關特點”長篇講座,現正將其完善成研究論文。此外,還有《漢代胡人俑座陶燈研究》等數篇論文待刊。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考古調研和資料整理與研究情況:

    根據項目實際需要和研究情況,項目組已赴福建、浙江、廣東、廣西等東南沿海地區開展了多次考古調研和資料整理,主要對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的產地、中國古陶瓷的外銷以及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等相關歷史考古遺存作了現場考察。分別是:

    (1)2016年12月16-21日,課題組成員孟原召、羊澤林、路昊、劉未赴廣西調查田東橫山寨宋代榷場遺址和那恒窯遺址,福建將樂南口窯(上瑤、下瑤)、萬全碗碟墩窯、松溪九龍窯西門窯址和閩清東橋義由村義窯(麻坪窯、上窯崗窯和下窯崗窯等),這些窯場產品在水下考古及海外沉船和遺址中均有發現,是西沙群島海域水下考古出水陶瓷器中較為多見的一類產品。通過調查,進一步了解了這些窯場產品與水下考古出水陶瓷器之間的對應關系,對研究其產地、市場等問題提供了科學的實物依據。

    (2)2017年1月10日-2月,課題組成員羊澤林赴將樂萬全鄉碗碟墩窯址開展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500平方米,揭露三條龍窯遺跡和一處作坊遺跡,出土大量青白瓷、青瓷、醬黑釉瓷標本。這為福建分室龍窯的起源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3)2017年3月17-20日,課題組成員孟原召、羊澤林、辛光燦赴福建省南靖縣調研南靖東溪窯。南靖東溪窯是明清時期尤其是清代中期以來南方地區的一處重要外銷瓷窯場,也是漳州窯在這一時期的一個重要生產中心,很多產品在海外地區以及沉船尤其是南海海域沉船中多有發現,而且數量眾多,多與同時期德化窯產品同時出土或出水,尤為重要。本次調查對該時期東溪窯的窯業生產布局、產品面貌等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4)2017年5月22日-6月上旬,結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海南省博物館的水下文物調查項目,課題組成員聶政于赴海南西沙海域進行水下調查工作,為期15天。本次調查主要涵蓋北礁、永樂環礁和華光礁三大區域。包括北礁四處水下遺物點,永樂環礁中珊瑚島一號地點、甘泉島、石嶼二號地點,華光礁四處地點。除水下遺存點的巡查之外,還對永樂環礁區域內珊瑚生長較好的地點進行水下調查。其中,本年度工作重點是對珊瑚島一號遺址進行復查。

    (5)2017年6月22-24日,課題組成員聶政、羊澤林赴福建調研宋元時期青瓷窯址,重點考察了閩北地區南平茶洋窯,松溪九龍窯、西門窯,浦城碗窯背窯,武夷山遇林亭窯等,并采集部分標本。這幾處窯址在宋元時期以燒造龍泉窯系青瓷為主,此次考察為了解宋元時期青瓷的生產及外銷很有意義。

    (6)2017年9月22-25日,課題組成員孟原召、羊澤林、牛健哲赴福建省將樂縣調研萬全碗碟墩窯址。將樂窯是閩江流域中游地區的一處重要窯場,宋元時期以燒造青白瓷為主,也有一些醬釉瓷器,以往面貌不清楚,通過調查對比,其在菲律賓等地有一些發現,可知其也是當時的外銷瓷器產品之一。

    (7)2017年11月20日-12月11日,結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項課題上林湖后司岙越窯遺址水下考古調查項目,課題組成員孟原召、路昊、王亦晨、王光遠、林國聰、翟楊等赴浙江寧波慈溪上林湖水域進行湖底底質鉆探調查,并調查了上林湖周邊的后司岙、狗頭頸、茭白灣、黃鱔山、吳家溪、竹園山等三國兩晉至宋代等不同時期的越窯遺址,對越窯瓷器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期間,還對寧波鄞縣東錢湖上水岙越窯遺址發掘出土文物標本進行考察。上林湖和東錢湖是越窯兩大制瓷中心,也是唐宋時期外銷瓷的重要生產窯場,通過此次兩處越窯遺址調查,對西沙群島出水的越窯青瓷的具體產地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8)2017年12月1日-2018年1月,課題組成員羊澤林赴將樂南口鄉下瑤窯址開展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600平方米,揭露二條分室龍窯遺跡和二處作坊遺跡,出土大量青白瓷和部分青瓷、醬黑釉瓷標本。此次發掘完整的揭示了制瓷手工業遺存的生產工藝流程。

    (9)2017年12月19-24日,課題組成員孟原召、謝廣維、劉未赴廣西北流河流域調查貴港武思鄉瓦窯嶺窯、欽州浦北土東窯、桂平窯(潯高窯、西山瓦窯屯窯、桂山窯)、藤縣藤州鎮中和窯。這些瓷窯遺址多為宋元時期,以往考古工作較少,是古外銷瓷窯址考古工作的薄弱區域,但在當時海外貿易中占有一定位置,今后應加強開展調查、發掘工作。

    (10)2018年3月20日-4月26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海南省博物館合作,子課題負責人鄧啟江率隊進行了2016-2017年度西沙群島水下考古調查項目,重點調查了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發現了一批石質建筑構件遺存以及陶瓷器、船板等遺存;還進行了華光礁潟湖內水下文化遺存探測、華光礁已發現水下文化遺存復查等工作。

    (11)2018年4月18-27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海南省博物館聯合組隊,子課題負責人丁見祥負責組織開展了“2018年南海海域深海考古調查”項目,借助“深海勇士”號載人深潛器,在西沙群島北礁海域進行了我國首次的深海考古探索,積累了大量深海數據,這也是對西沙群島海域深海水下文化遺存情況調查的新嘗試。

    (12)2018年6月27日-7月1日,項目執行負責人孟原召赴廣東臺山上川島調查大洲灣明代貿易遺址等,研究遺址出土明代中期景德鎮窯青花、紅綠彩、青花紅綠彩瓷器,這是明代與葡萄牙之間早期貿易的遺存,景德鎮瓷器是當時歐洲商人重要的采購商品之一,也是15世紀以來中西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見證;還到陽江海陵島考察了正在博物館內進行考古發掘的南海Ⅰ號沉船,該沉船為一艘南宋中期南海貿易船只,出土了數萬件來自浙江龍泉窯、江西景德鎮窯、福建閩清義窯、晉江磁灶窯、德化窯等多個外銷瓷窯場的陶瓷產品,以及大批鐵器、金屬器、金屬貨幣等遺物,是研究南宋時期海外貿易十分重要的保存相對較為完好、船載貨物豐富多樣的一艘沉船,這艘船也應是沿著南海西沙群島航線航行的一艘貿易商船,對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及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至此注意的是,南海Ⅰ號沉船出土的部分瓷器的產地尚需通過科技手段進行分析,并進一步結合窯址出土瓷片進行比對來斷定。

    (13)2016年11月-2017年6月,課題組成員孟原召、羊澤林、趙嘉斌編撰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報告,整理1989年至2010年間在福建沿海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工作中發現的30余處水下文化遺存,除了專書出版的遺址外,均予以刊布,并于2017年6月出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福建博物院、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隊:《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調查報告(1989~2010)》,文物出版社,2017年)。本專題報告中,包含了福建沿海沉船遺址或其他水下文化遺存地點24處,出水一大批五代至清代晚期的中國外銷陶瓷器,其中不乏一些航向南海海域的沉船,是研究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及海外貿易的重要參考資料。

    (14)2017年3月-9月,課題組成員趙嘉斌、孟原召、牛健哲、路昊、聶政、王亦晨、王霽、顧志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庫房內整理南海Ⅰ號沉船前期水下考古調查出水資料,完成分類卡片、器物拍照、文稿撰寫和編輯等工作,最終于2017年11月出版考古報告(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陽江市博物館:《南海Ⅰ號沉船考古報告之一——1989~2004年調查》,文物出版社,2017年)。本調查報告由項目課題組成員整理、編撰完成,南海Ⅰ號沉船作為南海貿易航線上非常重要的一艘沉船遺址,出水了大量的龍泉窯青瓷、景德鎮窯青白瓷、德化窯青白瓷、閩清義窯青白瓷和青瓷、磁灶窯醬黑釉瓷和綠釉瓷等,這是當時海外貿易中最為常見的外銷瓷類別,還有其他各種類型的器物,如金銀器、鐵器、銅錢及各類船上生活用品。因此,南海Ⅰ號是南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商船的典型代表,是研究南海貿易史的珍貴資料。

    2、學術會議:

    (1)課題組成員孟原召、羊澤林于2017年3月17-20日應邀參加了中國古陶瓷學會、南靖縣人民政府舉辦的“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東溪窯遺址國際學術研討會,并分別發表了學術演講。其中,項目負責人孟原召作了《西沙群島海域發現的清代水下遺存》的發言,并撰寫《西沙群島海域出水清代泉漳地區瓷器與海外貿易初探》論文;羊澤林作了《東溪窯址考古調查與發掘》的主旨發言,論文已刊。

    (2)課題組成員宋建忠、丁見祥、鄧啟江、姜波于2017年5月12日參加了由國家文物局主辦、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承辦、海南省博物館協辦的“南海和水下考古工作會”,會議就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了討論。

    (3)課題組成員宋建忠、姜波、鄧啟江、孟原召、辛光燦于2017年7月21日應邀參加了廈門大學南海研究院主辦的“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研討會”,并就南海水下考古工作、南海沉船的發現與研究、東南亞地區水下考古發現等情況進行了研討,其中鄧啟江作了《南海水下考古》的發言。

    (4)課題組成員宋建忠、孟原召、鄧啟江、辛光燦于7月22日參加了在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海洋考古研究中心舉辦的“月港、馬尼拉與阿卡普爾科——全球化初期太平洋航路(16-19世紀)港市考古新進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要了解了16-17世紀新海上絲綢之路的馬尼拉帆船貿易的考古研究現狀,特別是中美洲地區與東方帆船貿易、瓷器貿易及制瓷技術交流等方面的最新學術成果。

    (5)項目負責人孟原召于2017年10月23-24日應邀參加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舉辦的“陸疆與海疆:中外交流與社會變遷”博士生學術會議,作了《關于“海上絲綢之路”概念的幾個問題——從“陶瓷之路”談起》的報告。

    (6)課題組成員孟原召、羊澤林、牛健哲于2017年9月22-25日應邀參加了中國古陶瓷學會、將樂縣人民政府在福建將樂舉辦的“將樂窯暨中國南方地區宋元青白瓷學術研討會”,并分別作了學術演講。其中,羊澤林作了《將樂碗碟墩窯址發掘收獲》的主旨發言,孟原召作了《南海沉船與宋代青白瓷外銷》的發言,牛健哲作了《南海Ⅰ號沉船出水的景德鎮窯青白瓷與德化窯青白瓷》的發言,會議論文待刊。

    (7)課題組成員丁見祥于2017年10月18-21日應邀參加在廣西防城港舉辦的“海絲尋蹤——華僑華人與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并發表題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早期發展的兩個問題——以北部灣為例》的主題演講。

    (8)課題組成員鄧啟江于2017年11月15日參加了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韓國國立海洋文化財研究所聯合舉辦的“第五屆中韓水下考古學術研討會”,作了《2015年珊瑚島一號沉船遺址水下考古發掘》的發言。

    (9)課題組成員宋建忠、姜波、趙嘉斌、丁見祥、孟原召、辛光燦于2017年11月24-27日參加了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東省文化廳、陽江市人民政府在廣東陽江主辦的“南海I號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其中,宋建忠作了題為《中國水下考古的歷程》的主旨發言,姜波作了題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考古學研究》的主旨發言,丁見祥作了題為《海上絲綢之路早期發展與若干特點》的報告。

    (10)課題組成員宋建忠、鄧啟江、韓飛于2017年12月12-14日應邀參加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國家文物局共同舉辦的“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論壇”,并分別作了學術演講。其中,宋建忠作了《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發言,鄧啟江作了《南海水下考古》的發言,韓飛館員作了《西沙群島水下文化遺產原址保護的探索》的發言。

    (11)課題組成員翟毅博士于2018年1月18日應邀參加了浙江省博物館主辦的“太倉樊村涇遺址出土文物展暨天下龍泉?2018’學術研討會”,作了《阿聯酋、伊朗出土的龍泉青瓷之觀察》的發言。

    (12)課題組成員宋建忠、孟原召、鄧啟江、丁見祥、謝廣維于2018年4月13-16日,參加了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舉辦的“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編制工作會議”,研究了由課題組成員鄧啟江負責編寫“2018-2022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初稿),重點討論了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近期及中長期規劃,涉及到西沙群島這一重點海域,還調研了廣西北部灣沿海地區的防城港、欽州、北海、合浦等水下及海外貿易遺存、遺跡。

    3、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

    目前,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主要是在項目責任單位科研工作基礎上進行的,下一步擬以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的海外市場與流向為主題赴東南亞等地開展專題調研。

    (1)2017年11月6-10日,應伊朗文化遺產與旅游研究組織和伊朗國家考古研究中心邀請,結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本年度工作計劃和經費支持,項目負責人孟原召隨團出訪伊朗進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學術交流,實地調查了波斯灣沿岸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希拉夫(Siraf)古代港口遺址,以及伊朗國家博物館等。其中,希拉夫古港位于伊朗波斯灣沿岸中部,薩珊時期已成為波斯灣溝通阿拉伯半島和印度之間海上航線的重要港口,也是進一步連接東南亞和中國的海上貿易港,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溝通東西方之間經貿文化往來的重要港口之一。伊斯蘭時期又有了新的發展,尤其是公元9-15世紀,海上貿易活躍,其自8世紀末以來,來自中國的陶瓷器、銅鏡、銅錢等商品大量出現,該港在15世紀以后則迅速走向衰落。20世紀60-70年代,英國考古學家David Whitehouse博士帶領的考古隊對希拉夫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發現了一些保存較好的建筑遺址,出土了一批具有阿拉伯、印度、中國等不同地域特征的遺物,如晚唐以來的中國青瓷、青白瓷、白瓷和青花瓷殘片,反映了不同族群和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這其實也是波斯灣沿岸諸多貿易港口特征的一個縮影,也為今后開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古代港口遺址考古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2)2018年3月26日至4月14日,課題組成員姜波、聶政、王霽等赴沙特開展了紅海之濱港口遺址塞林港遺址(Al Serrian)的考古調查與試掘,本項目由中國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沙特國家考古中心聯合組成中沙聯合考古隊,在遺址多個地點發現了分屬不同時期的中國瓷器殘片,包括宋元時期青蓮瓣紋白瓷、青瓷,以及明清時期的青花瓷等,這也是中國古代外銷瓷經由海上絲綢之路行銷紅海地區的珍貴實物資料。這一發現也為本課題中國外銷瓷的市場問題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項目首席專家宋建忠于2017年10月12日在寧夏銀川參加了九三學社召開的主題為“文物考古與絲綢之路”的“九三學社中央第十四次科學座談會”,作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考古學觀察》的主題報告,向九三學社中央進行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宣講。

    (2)2017年10月,為配合高校授課與海上絲綢之路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課題組成員丁見祥先后受邀在中央美術學院、南京江寧織造博物館以《海上絲綢之路早期發展與若干特點》為題作了公眾學術講座;項目負責人孟原召受邀在中央美術學院作了題為《水下考古學:概念、方法與實踐》報告。

    (3)為進一步讓更多學者和大眾了解和宣傳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結合本課題研究成果,項目責任單位于2017年6月至8月間,在業內權威報紙《中國文物報》組織了“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專欄文章,共計11篇,內容涉及水下考古、海上絲綢之路、西沙群島海域沉船、外銷瓷等多個角度,其中有7篇為課題組成員撰寫,并與本課題研究直接相關。同時,還在第一時間在《中國文物報》微信公眾號、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進行網絡發布,得到社會和大眾的普遍好評,也得到一些主流媒體和微信公眾號轉載。這一宣傳方式效果頗佳,值得進一步推進。

    (4)為讓更多大眾及時了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成果,項目首席專家宋建忠撰文《深藏海洋的歷史光影》,刊于《人民日報》2018年4月4日第22版(“文明之聲”欄目),并在“人民日報文藝”等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同步推送,頗受公眾關注,這也是本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的一種體現宣傳形式。

    (5)根據國家社科基金管理規定要求,項目課題組及時向社科辦報送了開題報告會情況、2016-2017年度《工作簡報》,并進一步細化了本項目和各子課題下一步的研究計劃。

    (6)課題組成員及時向學術界刊布研究成果,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

    (7)今后,課題組將積極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進行投稿,力爭讓更多學者、大眾了解課題研究進展及主要學術成果。

    (四)存在問題及研究心得:

    1、存在問題及應對措施:

    (1)研究成果

    從項目組已取得的初步成果分析,已發表論文主要為考古資料的整理和初步研究,一些文章為研究類綜述,雖然具有一定學術水平,但各專題研究有待進一步提高,需要從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開展。此外,課題調研和資料收集側重于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的本題部分,而研究視野局限性較為突出,對東南亞、日本、歐美等國家對于中國古外銷陶瓷器和海上絲綢之路、南海貿易史的研究成果、前沿動態把握有限,課題組將會在今后研究中著力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資料和研究。

    (2)研究進度

    從目前一年多時間的研究進度和計劃執行來看,工作主要集中在國內的調研和資料搜集及整理研究,以及這批外銷陶瓷器的產地研究,對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海外市場的資料收集尚有欠缺,而對海外遺址和消費使用情況的調研尤為不足。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本項目開題報告會上,各位專家已提出課題內容太多、過于豐富,可能無法顧及周全。因而,專家們建議抓住重點問題深入開展。課題組成員認真考慮了專家們意見,將突出兩部考古報告,即華光礁一號沉船發掘報告、西沙群島水下考古調查報告,盡量全面、系統刊布已發現的西沙群島水下文化遺存資料,其中出水陶瓷器即為最大宗的類別,并針對這批陶瓷器著力開展科技分析、窯場產地和市場流向的研究。

    (3)社會效益

    本項目名稱為“西沙群島出水陶瓷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是立足于考古資料而開展的一項學術研究,在水下考古調查、發掘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中國古代外銷陶瓷器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是本項目重點,也是充分發掘和利用這批遺留在西沙群島海域陶瓷器的學術價值和意義所在。關于這一思路,我們在業內權威報紙《中國文物報》及其微信公眾號等社會媒體上,組織了一組面向社會公眾的專欄文章,也做了一些公眾考古講座,并且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還在《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和網站上刊發了面向大眾的“海上絲綢之路”專題研究文章,也是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的一種體現形式。但是,這一點仍顯薄弱,我們認為下一步該項目還應更多地主動開展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的宣傳活動與文化交流,進一步挖掘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瓷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的實物價值和歷史意義,在“一帶一路”歷史與文物考古研究中發揮其社會效益,力爭為中外文化交流和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發揮一定的現實作用,應當取得一定的社會效益。

    2、研究心得與新認識:

    根據項目首席專家宋建忠和執行負責人孟原召關于將近兩年來課題研究情況的匯總和五個子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以及課題組成員與相關專家的研究、討論,對本課題研究有了一些新認識:

    (1)課題研究要立足于現有歷史文獻與文物考古資料的收集和梳理,特別是西沙群島海域歷年來水下考古調查與發掘資料的整理和研究,及時刊布這批資料是本課題進展與學術成果的基礎;

    (2)延伸探討國內外與南海海外貿易相關的沉船、港口遺址的調查研究,從歷史發展的角度探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這一線性文化遺產及其縱向發展脈絡,從考古學研究視角出發將這一研究推向深入;

    (3)在歷史與考古資料整理與研究的基礎上,從縱、橫兩個角度思考古代外銷陶瓷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以及南海貿易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既要有不同階段發展的歷史觀,又要有早期全球化貿易網絡的空間觀;

    (4)本課題研究內容涉及范圍廣、時代長,本研究周期內無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課題研究要重點突出,國內外考古調查要目標明確,要做好具有針對性的調查與研究,力爭取得一定學術深度。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1、宋建忠:《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文物報》2017年6月2日第3版。

    論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產生、發展及其水下考古對于闡釋其內涵的意義。面對人類社會正在發生的又一次大變革,書寫了兩千年歷史的絲綢之路,今天被賦予新意并再次煥發出生機,而關于人類不同文明間如何互動的絲綢之路研究也必將迎來一個新高潮。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低頭回望與翹首展望,無論陸上絲綢之路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都將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是人類探討不同文明、種族、國家間如何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歷史廊道。中國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無疑恰逢歷史最好機遇。這從歷史發展的角度闡釋了當前“一帶一路”倡議乃是一條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包含了“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

    2、宋建忠:《深藏海洋的歷史光影》,《人民日報》2018年4月4日第22版。

    本文從印度尼西亞海域“黑石號”沉船出發,論述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脈絡。回望歷史,人類先后開辟出陸路、水路與空路,而同時能連接古今與東西的無疑是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這兩條見證了人類文明無數次興衰更替的貿易之路、文化之路、思想之路,如今再一次煥發新活力,而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更與方興未艾的中國水下考古息息相關。從卷帙浩瀚的歷史文獻和豐富多樣的考古資料來看,這些古代中國通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等地的海上通道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海上絲綢之路。2000年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演變,反映出不同朝代對待海洋的態度與觀念。既有漢唐宋元的開放、自由、包容,也有明清海禁閉關的保守、僵化,使宋元時期的造船與航海優勢喪失殆盡,錯失了順勢發展為海洋強國的機會,這或許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最大教訓。以史為鑒,可為今天的社會經濟發展、“一帶一路”倡議提供歷史依據和新的啟發。

    3、趙嘉斌:《西沙海域水下考古與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文物報》2017年6月23日第3版。

    西沙群島地處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航線,是我國通往東南亞、印度洋乃至歐美各國的海上交通要地。由于該海域島礁林立,海況復雜,是古代航海事故多發地帶,因而有著豐富的水下文化遺存。隨著我國水下考古學的發展,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對西沙群島海域先后開展了多次水下考古調查、發掘工作,發現了100多處沉船遺址或地點,出水了一大批陶瓷器、銅錢、碇石、石雕像與建筑構件等文物。西沙海域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南海貿易網的關鍵點,南往北來,溝通中西。該海域發現的這些沉睡海底千年的水下遺存,是海上絲綢之路與海洋文化的重要遺址和實物見證,它們不僅見證了西沙群島海上貿易航線的發展與繁華,也反映了古人沿著這條漫長的海上絲綢之路乘風破浪開展商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的努力與艱辛。這正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活力的源泉,更是“一帶一路”上承載著歷史使命的文化使者。

    4、孟原召:《華光礁一號沉船與宋代南海貿易》,《博物院》2018年第2期,第11-26頁。

    華光礁一號沉船是一艘南宋早期的南海貿易商船,位于西沙群島西側中部的華光礁礁盤上。華光礁地處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航線,是我國通往南海各國的交通要地。華光礁一號沉船通過水下考古調查和發掘,出水了一大批產自南方地區的外銷瓷器,包括浙江龍泉窯、江西景德鎮窯以及福建地區的德化窯、晉江磁灶窯、閩清義窯、松溪窯等諸窯產品,類別豐富,還有一些銅鏡、鐵條材等金屬遺物,以及保存相對較好的船體構件。結合中國沿海及東南亞海域發現的沉船及其出水遺物來看,宋代特別是南宋時期的海外貿易有了新的發展,其船貨類別有了一定的變化,這也反映了其貿易港口、商品來源等方面的變遷。海外貿易的發展也帶動了南方沿海及鄰近內地區域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華南沿海地區宋代以來制瓷手工業的興盛和外向型生產特征。同時,這些船貨遺存在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東海岸等地區均有發現,尤以外銷瓷為典型代表,這正是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繁榮發展的歷史見證。

    5、鄧啟江、曾瑾:《珊瑚島一號沉船遺址相關問題研究》,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水下考古》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第100-127頁。

    珊瑚島一號沉船遺址是一處以石質文物和瓷片為主要堆積的清代遺存,石質文物包括建筑構件、生活用具和石像三類,多為福建閩南地區生產,瓷器以青花碗、盤為主,窯口為福建閩南地區的德化、華安、安溪、南靖等地窯址,珊瑚島一號沉船遺址的石質文物和瓷器的使用人群為東南亞地區的華人移民。這一發現對研究明清時期與東南亞地區南洋社會之間人群往來、文化交流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6、崔劍鋒、孟原召等:《出水瓷器的便攜式XRF產地分析》,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等編著:《南海Ⅰ號沉船考古報告之一——1989~2004年調查》,第五章,文物出版社,2017年,第608-623頁。

    本研究使用便攜式XRF 對南海Ⅰ號沉船出水的陶瓷器進行了無損分析,所分析的元素包括Zr、Rb、Sr、Th、Zn、Fe、Mn、Ti、Ca、K,并結合考古類型學觀察的結果,對其窯口進行了重新整理和判斷。結果表明:青白瓷絕大多數窯口未明確判斷的瓷器都應是福建德化窯產品,還有少部分未確定窯口的產品應是閩清義窯所產,個別青白瓷盤來自景德鎮窯,明確區分了一些無法通過考古類型判別的瓷器的產地;龍泉窯青瓷產品至少來自兩個不同窯場,其差別可能體現了同一窯口不同窯場的差異;醬黑釉瓷器的來源較為復雜,可能來自3-4 個窯口,這可能和醬黑釉瓷的用途有關,如有一些可能是船員的日常用品,這增加了其復雜性。此外,從青白瓷和青瓷的助熔劑Ca 和K 元素含量的比較可以看出,閩清義窯釉的配方比較特殊,屬于堿鈣釉或是鈣堿釉,這和北方白瓷配釉工藝非常接近,顯示出閩清義窯的制瓷工藝和北方瓷器生產有著重要聯系,這也是一項新的發現;景德鎮窯、德化窯則都是典型的南方配釉技術。醬黑釉瓷的Fe 和Ca 的分析結果則揭示了醬黑釉瓷配釉技術中色料和助熔劑的可能配比,說明配釉時鐵礦石和灰料可能是配好以后同時加入的。這一研究解決了一些產地無法確定的瓷器的窯口問題,還積累了一些外銷瓷的化學成分科學數據庫。

    7、羊澤林等:《福建松溪縣西門窯發掘收獲》,《東方博物》第64輯,中國書店,2017年,第65-75頁。

    松溪縣西門窯是宋代閩北地區燒造青瓷為主,兼燒部分醬黑釉瓷的窯場,產品種類較豐富,質量較高,窯業技術與浙江龍泉窯關系密切。其產品在西沙群島華光礁一號宋代沉船亦有發現,是福建一處重要的外銷瓷生產地。本文是松溪窯2016年度考古勘察和試掘的報告,刊布了這批重要的外銷瓷窯址考古資料,其年代從北宋中晚期一直延續到南宋中期,是龍泉窯系中十分重要的一處窯場,對于探討西沙群島出水宋代龍泉窯系青瓷產品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8、羊澤林:《明清時期閩南窯業技術述略——以橫室階級窯為中心》,栗建安主編:《海絲?東溪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第21-35頁。

    明清時期閩南地區陶瓷器是重要的對外輸出商品之一。明代晚期,隨著漳州月港開放,憑借地利之便,漳州制瓷業蓬勃發展起來。清代月港衰落,廈門成為主要對外港口之一,周邊制瓷業仍然保持繁榮興盛,甚至比明代晚期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表現在窯業技術上,就是窯場規模變大,窯爐結構、裝燒技術更適合大批量生產,并得到推廣。閩南地區,主要是漳州、泉州地區成為中國主要制瓷業中心之一。窯業技術,包括陶瓷生產過程中從原料開采、加工、成形、裝飾、燒造成器以及包裝運輸等各個環節,其中燒造成器這個環節技術含量信息最為密集。因此,本文通過明清時期平和窯、東溪窯、德化窯等調查、發掘窯業遺存的梳理,對橫室階級窯這種窯爐形態的發展、演變、傳播進行探討,對研究明清時期閩南地區陶瓷的外銷及其制瓷技術對海外地區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9、孟原召:《中國古陶瓷的外銷與海上絲綢之路》,南京市博物總館、寧波博物館、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編:《CHINA與世界——海上絲綢之路沉船與貿易瓷器》,文物出版社,2017年,第56-74頁。

    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從歷史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中國瓷器的對外輸出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密切相關。自秦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海上交通發達,海外貿易不斷,尤其是晚唐以來漸趨繁榮。瓷器是海外貿易中十分重要的輸出商品。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擴展,晚唐以后大規模的對外輸出主要依靠海路,由港口出發,揚帆海外,源源不斷地輸往海外地區,并形成了晚唐五代、南宋至元代、明晚期至清代幾個繁榮階段,正可謂“器行天下”。這明顯受到不同階段海外貿易政策的直接影響。與此同時,“技傳海外”,中國的瓷器風格和制瓷技術也影響和流傳到了國外地區,尤其是日本、朝鮮半島制瓷手工業的發展,以及18世紀歐洲瓷器的燒制成功。瓷器作為中華文明的偉大發明和象征之一,唐代以后逐漸成為當時中國商品國際市場競爭力的杰出代表,其漂洋過海,暢達世界,這也正是悠久而綿長的海上絲綢之路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動寫照和歷史見證。

    10、孟原召:《西沙群島海域出水清代泉漳地區瓷器與海外貿易初探》,栗建安主編:《海絲?東溪窯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第129-144頁。

    明代中葉以來,東西方之間海上貿易有了新的發展,中國陶瓷器作為重要的對外輸出商品之一,大量銷往亞洲、非洲乃至歐洲、美洲等海外地區。這種情況至清代仍有新的發展。在這條貿易航路上,西沙群島地處南海貿易航路要沖,水下考古調查發現了一批清代的外銷陶瓷器。除了當時常見的景德鎮民窯、廣東窯陶瓷器和宜興紫砂器之外,泉漳地區瓷器也是其中的重要類別之一。泉漳地區瓷器以德化窯的白瓷、青花和五彩瓷、東溪窯和安溪窯的青花瓷為主,這也是當時福建制瓷手工業的典型代表和主流產品。這類瓷器在亞、非、歐、美等地區海域沉船及陸地遺址和傳世品中均有大量發現,是當時中國海外貿易中對外輸出的重要商品類別。在一定程度上講,西沙群島海域發現的清代泉漳地區瓷器,不僅是清代海上絲綢之路上遺留的實物見證,而且也可以說是中國陶瓷器外銷歷史上最后的繁華的代表,因而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11、姜波:《海港遺址與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文物報》2017年7月21日第3版。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人們借助季風與洋流,利用傳統航海技術開展東西方交流的海上通道,也是東、西方不同文明板塊之間經濟、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傳輸的紐帶。從考古學的角度來講,港口、沉船和貿易品是解讀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遺存,而尤以港口遺跡最具代表性。古代海港城市一般選址于河流入海口,這樣對內可以依托內河航運形成的貿易網絡,對外便于接駁海洋貿易體系,同時還可以規避的海洋風暴和海盜襲擊。近年來學術界對泉州港和漳州月港遺址的考古調查發現,為適應海洋貿易的發展,形成了一種有別于內陸城市的海港城市形態,我們稱之為“海港模式”,它包括一系列的考古遺存,如:市舶司、碼頭、航標塔、港市、祭祀設施、倉儲設施、渠運設施、窯址、海防設施等等。以海港為聯接點,由不同族群主導的海上貿易形成了自成一體的貿易網絡。海港遺址為探究海上絲綢之路上古代族群、語言和宗教的交流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考古遺存,突出地體現了古代文明交流與對話的遺產價值。

    12、丁見祥:《“南澳Ⅰ號”:位置、內涵與時代》,《博物院》2018年第2期,第39-49頁。

    “南澳Ⅰ號”明代沉船的發現與發掘是近十年來水下考古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文根據現有材料主要考察了沉船環境、沉船事件的時代背景,并從船體、船載文物、人的角度對沉船內涵進行了初步分析。“南澳Ⅰ號”及其蘊含的大量信息,對于更好地理解隆慶開海后晚明海外貿易新格局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3、辛光燦:《東南亞發現的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文物報》2017年8月11日第3版。

    東南亞地處印度洋—太平洋貿易圈的要道,是東西海洋貿易的重要十字路口。隨著20世紀晚期東南亞地區考古事業的迅速發展,除了沿海港口和內陸地區的考古發現,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在東南亞海域發現并打撈出多艘載有大量貨物的沉船,足以承當東西海上貿易繁榮景象的見證者。沉船的年代大多集中在晚唐以降至清朝時期,其來源地有中國、東南亞和阿拉伯地區等。這些沉船反映了海洋商業貿易的內容和規模,及其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特征。同時,沉船也體現了海路上的東南亞與東西文明的碰撞。因此,海上絲綢之路既是貿易往來的交流之路,也是宗教、文化的傳播之路。航行在海上的商船不僅裝載了貨物,也乘載了傳播文明的使者。中國與東南亞之間定期往來的航路出現較早,以沉船為線索可以發現,規模化的貿易網絡大概在晚唐時期形成,伴隨陶瓷大規模外銷應運而生。大航海時代的東南亞更成為新舊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和聯接點。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下一步研究計劃

    根據本項目的研究計劃和目前進展情況,課題組成員將繼續按計劃開展相關研究,具體工作方案大體可分以下幾個方面:

    1、繼續撰寫完善以下考古報告和研究論文:

    (1)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海南省文物局、海南省博物館:《華光礁一號沉船遺址發掘報告》(全二冊),修訂稿、統校稿,2018年底,成果擬于2019年通過評審后出版。

    (2)鄧啟江:《金銀島一號沉船遺址2018年水下考古調查簡報》,撰寫中,2019年。

    (3)西沙群島水下考古調查系列簡報,完成3-5篇,初稿,部分成稿完善,2019年。

    (4)崔劍鋒等:《華光礁一號沉船出水瓷器的成分分析與產地研究》,2018年底。

    (5)崔劍鋒等:《西沙群島水下考古調查出水陶瓷器的成分分析與產地研究》,2019-2020年。

    (6)宋蓉:《漢代胡人俑座陶燈研究》,完善成稿,2019年。

    (7)丁見祥:《九梁Ⅰ號沉船及相關問題研究》,2019年。

    (8)羊澤林:《福建地區外銷瓷窯址調查與研究》,2019-2020年。

    (9)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等:《西沙群島水下考古調查報告(2007-2014)》,開始撰寫,2019-2020年。

    (10)繼續撰寫、完善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報告和論文,綜合撰寫各子課題研究報告(考古報告和研究報告),為項目結項奠定基礎,2019-2021年。

    2、2018年9-10月期間、2019-2021年,赴西沙群島開展實地調研。

    (1)2018年9-10月期間,課題組主要成員赴西沙群島海域進行實地調研,并召開中期學術研討會。

    (2)2019-2021年,結合項目責任單位與合作單位的水下考古調查工作計劃和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繼續赴西沙群島海域開展水下考古調查、發掘。

    3、2018年9-12月、2019-2020年,赴廣西、浙江、福建等地開展實地調研。

    結合項目研究實際需要,赴制瓷手工業面貌不清、考古工作較為薄弱的區域進行實地調查,采集部分陶瓷標本,進行相關考古學研究、科技分析,繼續撰寫、完善與本課題相關的研究報告和論文。

    4、2019-2020年間,根據研究工作需要,赴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開展實地調研。

    結合項目研究實際需要,赴海外地區(東南亞為主)較為關鍵的區域、遺址、沉船進行調查,充實本項目中的外銷瓷海外市場(消費地)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內容。

    5、2019-2020年,進行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數據庫建設,并不斷完善。

    (1)開展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標本資料的數據庫建設,完善出水陶瓷器數字標本庫。

    (2)進行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標本化學成分的數據庫建設,完善外銷瓷標本化學成分數據庫。

    (3)補充、完善古外銷瓷窯址采集標本的數據庫建設,包括上述的基本信息數據和化學成分數據。

    6、各子課題的下一步研究計劃概述:

    (1)子課題一“西沙群島海域水下考古調查報告編撰與研究”,負責人趙嘉斌研究員:

    在對水下考古調查資料系統梳理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文物標本的繪圖、拍照、制卡,著手撰寫考古簡報與報告;結合項目責任單位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安排,赴西沙群島海域進行水下考古調查,進一步豐富課題研究資料;進行出水陶瓷器數據庫建設;開展相關問題研究。

    (2)子課題二“西沙群島華光礁一號沉船遺址發掘報告編撰與研究”,負責人鄧啟江研究員:

    繼續進行文物標本的整理和建檔,包括成分測試分析,完成并完善考古報告的編寫(《華光礁一號沉船遺址考古發掘報告》);進行出水陶瓷器數據庫建設;開展沉船出發地和目的地、船載方式、船體結構以及出水陶瓷器產地等相關問題的綜合研究。

    (3)子課題三“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的科學技術分析”,負責人崔劍鋒副教授:

    繼續開展外銷陶瓷器的科學技術分析與研究;編寫并完成《華光礁一號沉船遺址出水陶瓷器產地分析報告》;分析西沙群島調查所獲瓷器的產地并撰寫報告;開展廣西、福建、廣東等外銷瓷重要窯址的調查取樣與科學分析工作;進行出水陶瓷器和外銷瓷的化學成分數據庫;建立并完善明清克拉克瓷相關窯址的化學成分數據庫。

    (4)子課題四“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產地、市場與貿易航線研究”,負責人孟原召研究員:

    繼續進行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產地的研究,開展福建、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等地相關窯址的實地調查,撰寫相關調查研究報告;開展沉船出發港口、目的地、貿易航線等問題調查,赴沿海地區及東南亞等地進行實地調研;開展古外銷陶瓷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綜合研究,撰寫相關研究論文;統籌西沙群島出水陶瓷器及其產地的標本信息和化學成分數據庫建設。

    (5)子課題五“南海遺存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負責人丁見祥副研究員:

    繼續開展課題研究、優化研究框架;開展課題研究相關實地調研與國外文獻資料爬梳;開展“南海遺存與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子課題的綜合研究,撰寫并發表《九梁Ⅰ號沉船及相關問題研究》、《漢代胡人俑座陶燈研究》等相關研究論文。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
    在线观看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2020观看福利| 国产精品婷婷久青青原|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看 | 久久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区午夜|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 中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按摩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久久精品久噜噜噜久久|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伊人精品青青草原日本| 精品400部自拍视频在线播放| 色综合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 国语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韩国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无广告| 国产人成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1024在线永久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免费 |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WEB| 国产精品中文久久久久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无码av| 99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久久女人精品毛片| 欧洲精品99毛片免费高清观看| 香蕉久久夜色精品升级完成|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第一页|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欧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电影| 99re66热这里只有精品17| 91久久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