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
學人小傳
戴學忱,1936年生于天津,祖籍江西婺源,中央民族樂團國家一級演員。幼承庭訓,學習吟誦。1956年畢業(yè)于中央歌舞團演員班,而后跟隨查阜西、吳景略、王迪、傅雪漪等先生學習琴歌與古曲,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聯(lián)歡節(jié)上領(lǐng)唱東北民歌《瞧情郎》獲金質(zhì)獎。1978年因日本吟詩團訪華,有感于傳統(tǒng)吟誦的式微,自此矢志不渝地投身于吟誦的傳承與推廣工作中。先后求教于夏承燾、陸宗達、蕭璋、華鐘彥、霍松林等先生。主要擅長傳統(tǒng)民歌及民族唱法,家傳吟誦調(diào)及傳統(tǒng)吟誦修復,琴歌與古曲,李清照《易安詞》研究與吟唱創(chuàng)作,少兒歌詩創(chuàng)作。2015年4月主編并吟唱的《中華吟誦讀本:少兒歌詩30首(附光盤)》在中華書局出版。主要作品有民歌《瞧情郎》《對花迷》《剪窗花》等,古曲《長亭怨慢》《一剪梅》《憶王孫》《五瓣梅》《竹枝詞》等。
提起戴學忱女士,多數(shù)人可能并不熟悉;但如果說,她會唱十余首不同地方的《茉莉花》,你可能就會好奇,她是誰?遠去的歲月如風如云,倏忽而逝。從抗戰(zhàn)期間的艱難成長,到年輕時為祖國勇奪金獎,再到晚年獻身吟誦藝術(shù),戴學忱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傳奇。
種子
1936年,戴學忱出生在天津的一個傳統(tǒng)文人家庭。少年的她主要生活在華北淪陷時期,也正因為這段經(jīng)歷,為戴學忱心中深埋下一顆愛國的種子。
日本侵占天津以后,原本在銀行工作、享受優(yōu)厚待遇的父親堅決不仕“偽朝”,因擅長中醫(yī),開始行醫(yī)濟世,養(yǎng)家糊口,生活日漸艱難。戴學忱的母親謝氏一直教導子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關(guān)心他人、懂得感恩。謝氏在生活中體現(xiàn)出的堅韌品質(zhì)也深深影響著子女。戴學忱回憶:“她總是把困難留給自己!迸畠褐两裼浀媚赣H半夜偷偷背著父親出門賣粽子的情景。
父母的言傳身教為戴學忱樹立了良好的榜樣!靶r候的經(jīng)歷讓我明白祖國的重要性。沒有祖國,寸步難行。我父親常說,做人要有骨氣,要堅守民族的文化,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文化,即便存在也是名存實亡,因為沒有精神、沒有靈魂了。所以后來,我對于吟誦和傳統(tǒng)文化,是那么熱愛。”
戴、謝兩家都愛好京劇、喜歡唱戲,家里經(jīng)常唱堂會。戴學忱“遺傳”了一副好嗓子,這也是她日后能走上音樂道路的原因之一。外祖母獨居,就把戴家的孩子接過來陪伴,閑來教孩子吟誦。那時的戴學忱很淘氣,覺得外祖母嗓子粗啞,吟誦起來很難聽,所以對此并不上心。
多年以后,戴學忱去拜訪舅舅、梁啟超的學生、歷史學家謝國楨教授,請他幫忙介紹幾位會吟誦的學者,謝國楨還不忘調(diào)侃:“小時候外婆逼你都不肯學吟誦,怎么現(xiàn)在又想學了?”
在那段吃不飽、穿不暖的歲月中,戴學忱最難忘的是,有一次,她看到隔壁的日本人喂狗吃白米飯,那是當時普通中國人想都不敢想的美食!后來,她常常感慨:“如果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就沒有我們的今天!睖S陷區(qū)的生活經(jīng)歷讓戴學忱深感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也更加懂得珍惜。
抗戰(zhàn)勝利以后,一位經(jīng)常來找戴學忱父親看病的病人指著戴學忱說:“挺好一個孩子,讓她上學去吧,我出錢!庇谑牵呀(jīng)超齡的戴學忱當起了插班生。后來,天津解放,父親去給解放軍看病,并因此有機會觀看了《白毛女》的演出!案赣H回來以后,就說‘共產(chǎn)黨太好了’‘看完《白毛女》很感動’,說完自己就拉著胡琴唱了起來:‘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這種氛圍也深深感染了女兒,于是,戴學忱也在學校學著唱《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解放區(qū)的天》,從此開始了與歌唱相伴的一生。
爭光
高中畢業(yè)后,戴學忱考上了中央歌舞團演員班。在當時的傳統(tǒng)觀念看來,唱歌并不能作為一種職業(yè),甚至被視作一種低賤的工作。戴家是傳統(tǒng)文人家庭,可以接受戴學忱把唱歌當作一種興趣,但并不能接受一個以唱歌為職業(yè)的女兒。
幸好,戴學忱的哥哥對父母進行了勸導,“現(xiàn)在的文藝工作者都是靈魂的工程師”,家人這才勉強同意她進入演員班。直到后來戴學忱屢次獲獎,父母才如釋重負,覺得女兒“看起來是這塊材料”,但又覺得她唱歌氣太浮,就教她如何用氣。
從演員班開始,戴學忱一邊學習民歌和音樂知識,一邊繼續(xù)學習文化知識,后來調(diào)入中央民族樂團。正是在這一時期,她陸續(xù)結(jié)識了王迪、傅雪漪等古琴家,開始接觸琴歌和古曲。
那時,合唱團去全國各地采風,和當?shù)貢窀璧霓r(nóng)民吃住在一起,二人轉(zhuǎn)、二人臺、花鼓戲等,沒有合唱團不能唱的。但有些民歌文辭鄙俗,需在文字和音樂上進行潤飾。戴學忱的模仿能力很強,走到哪兒學到哪兒,各地不同方言、不同曲調(diào)的《茉莉花》《采花》等歌曲,她都是信手拈來。接待外賓、下鄉(xiāng)慰問……處處都有她的身影。
其實早在中學時代,由于嗓音出色,戴學忱就在天津青年宮常駐演出,《瞧情郎》是她的常演曲目。1957年,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聯(lián)歡節(jié)開幕在即,中央歌舞團代表中國參加,參演歌曲《瞧情郎》即由戴學忱領(lǐng)唱。
中央歌舞團提前一個月就來到莫斯科,在那里熟悉環(huán)境,每天除了吃飯就是練習。但預(yù)演時,《三十里鋪》跑調(diào)了,大家十分難過。代表團負責同志趕忙安慰他們:“不要緊張,把你們選出來了,就說明你們的水平能夠代表中國!钡鹊奖荣愓嬲_始時,所有人都鉚足了勁兒,發(fā)揮出色,評委們集體起立鼓掌,最終《三十里鋪》《瞧情郎》均榮獲了金質(zhì)獎。
1956年,因比賽需要,戴學忱跟隨古琴家查阜西教授學習琴歌。因為聲音溫柔婉轉(zhuǎn),古琴家們有時也會打譜子讓戴學忱演唱。管平湖、王迪、傅雪漪……他們譯制的琴歌或古曲,戴學忱都演唱過。
1969年,戴學忱與傅雪漪同遷到湖北。傅先生好酒,只要戴學忱家有一些好吃食,就會把傅先生請家中共享,許多在音樂和文化上不懂的事情,她會借機向先生請教。傅先生也將自己在音樂上的多年心得盡心盡力地傳授。
久而久之,兩人雖無師徒之名,但戴學忱卻得到了傅先生的真?zhèn)鳌=绲摹堕L亭怨慢》《杏花天影》,蔣捷的《一剪梅》等,都是那段時期她跟隨傅先生學的。
1978年,日本吟誦團來華交流,戴學忱參與接待。日本人自信豐滿的吟詩表演與國內(nèi)少有人會吟誦的現(xiàn)實深深刺激了她:“明明是中國人的文化遺產(chǎn),可是中國人卻不會,反倒是日本人繼承了!”
吟誦文化之不傳讓戴學忱深感羞愧,她下定決心要承擔起傳承吟誦的重任。當時時興“走穴”(演員為了撈外快而私自外出演出),戴學忱不喜歡這種“時髦”,轉(zhuǎn)而一個人采錄、學習和研究吟誦。
愿做深谷一幽蘭,不與群芳爭嬌妍。
年年歲歲花開時,暗灑清香留人間。
這是戴學忱當年為自己寫的座右銘。她把自己比作一叢不愛熱鬧的幽蘭,孜孜不倦地為吟誦文化的傳承貢獻一份“清香”。
但是,采錄工作并不順利,在當時,吟誦還是“四舊”,像陸宗達、霍松林等許多老先生都不愿意吟誦。戴學忱只得多次登門拜訪,有時就以自己的吟誦求教于他們。幾首過后,老先生常常先是跟著低聲附和,然后就放開了,吟誦起來。此時,戴學忱就提議能不能打開錄音機錄上一遍,許多老先生正在興頭之上,往往欣然應(yīng)允。
20世紀80年代以后,戴學忱先后組織和參加了“華夏之聲”等交流活動和電視節(jié)目,也參與了《古詩文吟誦集粹》(1992)書籍音像材料的制作。這些采錄和組織活動所有的花費大部分都是由她自理。
1978年之后,日本吟誦團幾乎每年都來華交流,因為不曾遇到對手,頗有些傲氣。1987年,戴學忱再次來到人民大會堂,與日本岳楓社吟誦團展開“較量”。酒過三巡,日本友人就開始了吟詩表演。幾首過后,戴學忱才站起來吟誦了一首《靜夜思》,日本人一聽就震動了。他們又吟詩一首,戴學忱復吟一首《春曉》……
彼此你來我往,好不熱鬧。
湖南話的,山東話的……戴學忱各種不同方言的吟誦折服了日本人,紛紛邀她一起合影,請教對吟誦的看法,而對戴學忱的稱呼,也由最初的“戴小姐”,演變成“戴女士”,最后直稱“戴先生”。日本友人木部圭志在聽完戴學忱的吟誦后,親手寫下一首詩請戴學忱指教——
重訪燕京感更新,風翻柳絮鳥聲頻。
迎吾朋友德望在,暢意歡談情倍親。
九年的辛苦學習,讓戴學忱覺得終于為國人爭了一口氣!這也讓她更加堅定了傳承吟誦的道路。隨后,戴學忱到美國探訪親人,其間,她開始有了修復吟誦的想法。由于年齡和音質(zhì)的原因,老先生們的吟誦一般不能被大眾接受,但這并不代表吟誦就是難聽的“老古董”。相反,戴學忱認為,只要對這些吟誦進行一些音樂的潤飾,就能變得悅耳動聽。
一次圣誕節(jié),親戚家賓客滿座,戴學忱即興吟誦了《靜夜思》《送元二使安西》等詩歌,在場無不感動,不久她就被請到匹茲堡大學講課。但遠隔重洋的她,并未忘記傳承吟誦的重任。
前行
早在20世紀60年代,因為演唱過琴歌《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戴學忱以女人天生的敏感認為,李清照心里有種難以言說的苦。此后,她開始翻讀并愛上了易安詞。《聲聲慢》《武陵春》《如夢令》……戴學忱為這位南宋著名女詞人的眾多作品配上了樂調(diào)。
晚年的戴學忱是孤獨的,丈夫去世,沒有兒女,也正因此,她對李清照有了屬于自己的獨到理解。但她也是幸福的,有眾多學生陪伴,如今,年逾八十的她,仍然能放聲歌唱、吟誦,為吟誦、琴歌與民歌培育人才。
1989年回國后,戴學忱把在美國的積蓄都拿出來購買設(shè)備,采錄吟誦或組織加相關(guān)活動,從未間斷。她一直在不斷嘗試修復吟誦調(diào),如華鐘彥、霍松林的吟誦。但個人所能從事的范圍和影響都有限,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帶來的壓力,多少讓她有些力不從心,多年的疾病也使她行動不如以前便利。
然而,這些不利條件都沒能阻止戴學忱繼續(xù)為吟誦奔走。她經(jīng)常會去各類學校上課,參加一些社會培訓。在講課中,她會先從自己學習吟誦的經(jīng)歷談起,鮮活生動,富有感染力,往往能提升學生學習吟誦的興趣和積極性。多年來,她的足跡早已遍布北京,并且延伸向全國各地,可謂桃李滿天下。
戴學忱對待自己的學生,在業(yè)務(wù)上極其負責,在生活上無微不至,所以常常有學生不遠千里萬里趕來拜訪。遇到經(jīng)濟上有困難的學生,她經(jīng)常會請他們到自己家里做客!拔夷赣H常教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幫一把就幫一把!彪m然她自己的生活也并不富裕。
“早年,我們?nèi)镉行┤司托υ捨,說別人都去賺錢了,只有你埋起頭來搞吟誦,把路越走越窄,不但不賺錢,還賠錢。但是連我自己都沒想到,老了以后,會有這么多學生來看我、陪我,愿意跟我學習吟誦,這在我們?nèi)锟峙露际菢O少見的。”每言及此,戴學忱總是難以掩飾內(nèi)心的感動。她一輩子不顧家人的屢次反對,孤獨地堅守吟誦,沒承想到老年了,會遇上這么多陪伴自己的學生。
1992年,北京語言大學王恩保教授編撰《古詩文吟誦集粹》,戴學忱曾與他有過合作。2011年,兩人準備編撰一部20世紀吟誦佳作的合集,可惜因經(jīng)費不足,書近半而擱置,隨后與中華書局展開合作,編寫《中華吟誦讀本》小學版與初中版。也是在這一過程中,由于與北京的中小學和幼兒園長時期接觸,戴學忱逐漸有了為孩子們編寫一本“歌詩”選集的想法。
“歌詩”一詞由來已久,漢代樂府所作曲常稱之為歌詩;谇俑、古曲和民歌等諸多素養(yǎng),戴學忱經(jīng)常會花上時間為詩詞配曲,使之能入樂歌唱。由于她所配的曲,既符合吟誦中的一些簡單規(guī)律,又不同于一般旋律固定的歌曲,可以根據(jù)感情抒發(fā)的需求作適當調(diào)整,所以她也把自己曲子叫作“歌詩”。
2015年,戴學忱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30首“歌詩”交付中華書局出版,甫一出版就廣受好評,并成為當年寒假的推薦讀物。她也收到了很多師生的反饋。許多老師表示,自從用“歌詩”教學生后,他們對古詩詞的欣賞能力明顯提高,記誦古詩詞的能力也增強了,并且能開始欣賞一些比較好聽的吟誦。不僅如此,大家還將一些簡單的樂調(diào)套用到詩詞中,增強了學習的興趣和文化的熏陶。
而學生的反饋顯然是令戴學忱感到最為開心的事情。離開舞臺多年的她,擁有了許多童稚的小“粉絲”。其中,有一個小朋友還跟她說:“戴奶奶,別人都是偶像的粉絲,不過我不是您的粉絲,我是您的‘鋼絲’!笨梢姼柙姷氖軞g迎程度。
如今的戴學忱,除了偶爾去學校授課,還在繼續(xù)和出版社合作,整理她的歌詩與吟誦,甚至如果身體可以,她打算把自己會的琴歌、古曲、民歌都給錄下來,傳承下去。“愛一行干一行。工作沒有貴賤高低。不管干什么,只要干得好,就會被人尊敬!北兄媲缶睦砟睿鲗W忱在音樂與吟誦的傳奇道路上還會繼續(xù)前行,不斷為我們帶來更多精彩的作品。
(作者:劉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