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開題報告
項目批準后,積極籌備開題報告與學術會議。2017年4月18—20日,召開了“‘近代西北災荒文獻整理與研究’開題報告會”。邀請著南開大學歷史學教授王先明老師作會議主席。開題就近代西北災荒文獻整理與研究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并提出了建議與意見。
(2)總課題和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進行開題報告后,進行了分工協作各個子課題有條不紊開展資料整理和研究工作。
關于子課題一晚清災荒資料整理:主要整理了晚清時期各種方志中所見甘肅(包括今天甘肅、青海、寧夏)的災情、荒政資料,共計30多萬字。
關于子課題二北京政府時期災荒文獻整理:主要搜集、整理了《賑務通告》、《政府公報》、《益世報》及相關報刊中1920年甘肅地震、陜甘旱災的相關資料,
關于子課題三、四南京政府時期災荒文獻整理:第一,實地考察了當年災情嚴重地區,第二,搜集整理了主要的報刊如《申報》、《大公報》、《西北文化日報》以及《陜災周報》、《陜西賑務匯刊》、《政府公報》的各省災情、災賑、災荒與社會經濟的資料;第三,查閱、整理了陜西省檔案館部分災情資料。
關于子課題五災荒文獻整理與研究:主要對近百年來西北災荒研究進行了梳理總結,對晚清甘肅災荒賑濟政策進行了探討,對民國時期災荒與甘肅水利開發及社會經濟進行了研究,重點對民國時期陜西災荒與人口、農村經濟、城鎮變遷、救災進行了研究,完成了書稿《民國時期災荒與陜西社會經濟》的初稿。
2.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調研情況:
(1)調研情況:首席專家帶領課題組及研究生到漢中鎮巴、寶雞、渭南澄城、合陽等民國時期災害較重地區進行了多次調研,考察當地的水利設施,走訪民眾,獲取關于地權、災期災民死亡、流亡的一手資料。
(2)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各個子課題文獻收集整理情況見上述個子課題進展情況.
(3)學術會議:
2016年18日,首席專家溫艷教授和子課題負責人黃正林教授應邀參加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舉辦的“延安時期革命根據地與鄉村社會變遷”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溫艷做《抗戰時期的陜甘寧邊區災荒救助》的學術報告。
2017年10月13-15日,首席專家溫艷和子課題負責人黃正林應邀參加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所召開的“全球化與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經濟的轉型”學術研討會,溫艷做《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災荒與西北水利建設》學術報告。
2017年10月28-30日,首席專家溫艷參加了中國現代史學會2017年年會暨“抗日戰爭與中國社會”學術研討會 做了《危機與契機—民國時期甘肅農田水利建設》的學術報告。
2018年5月6-8日,首先專家應災荒史專家夏明方邀請,參加南開大學社會史中心舉辦的災荒資料整理與數據庫建設會議,向與會全國的災荒史專家匯報了課題情況,并聽取了大家的建議與意見。
國際合作:與環境史專家牛津大學Micah Muscolino(穆盛博)進行合作,他對課題進行指導,并協助提供英國傳教士當年在西北賑災的資料。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按照學校的管理規定,向學院提交了簡報,匯報了項目進展情況;
在2018年5月南開大學的會議與夏明方重大課題課題組交流了研究情況。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研究工作進展正常,但是在研究中發現也存在如下問題:
第一,資料分布不均衡,研究力量不均衡,目前各章搜集、整理資料中,陜西最多,甘肅次之,而新疆資料整理進展較為緩慢;
第二,晚清民國災荒資料量大,但是分布零亂,分散,各種資料記載相互矛盾的地方也存在較多,使得資料輸入中費較大功夫進行甄別,影響進度。
第三,成果發布、《工作簡報》報告力度不夠。
改進措施:
第一, 督促負責新疆災荒資料整理與研究的老師加大力度,加強和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的合作,促進課題快速進行。
第二, 加強督促課題組,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力爭使整理的資料錯誤率降低到最小。
第三,今年年底前做一次成果發布,并定期進行《工作簡報》。
5.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考慮到研究中的實際情況,申請對兩個子課題負責人進行調整:
子課題一“晚清西北災荒文獻整理與研究”的負責人由夏明方教授(中國人民大學)調整為楊繼業老師(甘肅中醫藥大學定西校區)。
子課題二“北洋時期西北災荒文獻與整理研究”的負責人由耿建軍教授(西安文理學院)調整為夏明方教授(中國人民大學)。
此外增加了一些課題組成員,主要包括歷史學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在《國家社科項目結項、變更表》中有專門說明。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
《百年來近代西北災荒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青海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主要對百年來西北災荒史研究的成就、未來研究發展的方向進行了論述。認為近代西北災荒研究迄今已近百年,在史料整理和理論創新、問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果。但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以及與近代西北災荒慘烈程度相比,近代西北災荒史的研究明顯滯后。特別是近代西北災荒文獻搜集與整理有待完整化和系統化,并亟待信息化;近代西北災荒史研究的選題有待拓寬,一些具體問題需要深入研究;理論和方法上,研究范式亟待轉換,"生態系統分析模式"可資借鑒,多學科交叉研究需進一步加強。
《清代國家農貸在甘肅的運行》(《青海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主要考察了清代農貸制度的建立及其運行,特別是是在甘肅災荒賑濟中農貸的具體運用,包括農貸的發放與收還,績效與問題。結合國家政策及其在甘肅運行的實例,認為清代國家農貸是一種體系比較健全、運轉比較靈活的經濟制度;由于經常運行于災害發生之后,所以又具有應對災害扶危濟困的荒政制度的性質。這種制度是政府干預經濟活動的重要形式,對多災多難的甘肅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在長期的運行中產生了自身無法解決的制度性問題。
《民國時期災荒與陜西社會經濟》(初稿)主要分為:第一章民國時期災荒實況,首先根據搜集到的存世資料對1912-1949年災荒情況做一個量化的統計,從而對西北災荒的基本情況有一個宏觀的了解,通過統計發現民國時期陜西災荒發生的頻次,出現三個高峰,進而對1920年、1925年、1928-1931年、1942-1943進行個案敘述。
第二章災荒與人口變動,主要考慮了民國時期災荒對生產力中最活躍因素人口的影響,除了西安、榆林人口有增長外,其他地區都出現人口的大幅度減少。認為災荒對人口影響較為長遠,人口的死亡、逃亡使得人口在短時間內出現較大的變動,而這種變動在各地區差異較大。人口流動也主要是以西安為圓心向周邊區域的流動,關中向陜南、陜北流動,陜西向四川、山西、河南等周邊省份流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第三章,災荒與基層社會的變動;以1928~1930年陜、甘大旱為例,考察災荒對農村社會的影響,特別是基層社會的變化。認為災荒發生對后,農村社會經濟變動較大。連續干旱導致當地的農業歉收或絕收,災民大量逃亡,被迫出賣各種生產資料,使得勞動力不足和生產資料嚴重缺乏;大量耕地被拋荒,導致農村經濟恢復十分緩慢。大旱災之后地價的降低,加速了土地的流轉,地權出現集中的趨勢。旱災引起陜甘農村經濟破產和農民極端貧困化,使得陜甘鄉村社會不再是以士紳為核心的權力網絡,而是地方強人控制了鄉村社會,陜、甘兩省地方政府在災荒中失去了對鄉村社會的有效控制。
第四章,災荒與城鎮;主要研究了災荒發生后城鎮的變化以及城鄉關系等方面。認為民國時期西安、榆林因為人口增加出現工商業的暫時繁榮,西北城鎮呈現出總體衰落和部分畸形繁榮的雙重特征。災民大量涌入城市,推動城市市政設施的改善和衛生防疫體系、救濟體系的逐步建立。其他城鎮則普遍比人口減少,城鎮市場萎縮,商業蕭條,城市設施遭到破壞。城鎮因大量農村災民涌人而成為災民聚集的重要場所,無力承擔起幫扶農村的職能。
第五章災荒與社會應對,主要論證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災賑措施,1928-1931年的大旱災推動政府把水利建設作為重要施政措施,防災成效顯著,最終在30年代后期之后,大規模的旱災明顯減少。
2.階段性成果清單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2018.07-2018.12繼續整理已有資料,進行輸入,第一卷完成初稿,完成論文集的初稿。
2.2019.01-2919.12對稀有報刊進行整理。暑期、寒假去二擋,同時加強與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合作,完成第二卷、三卷的初稿,同時完成論文集的工作
3.2020.01-2020.12完成第四卷、第五卷的初稿。計劃在2019或者2020年召開一次學術會議。
4.2021年對各卷進行修訂,完成結題工作。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