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本重大課題于2016年11月立項。立項后,首席專家即著手研究工作啟動前的準備。根據(jù)原先的研究計劃與設計,中世紀東亞都城制度研究為一國際學術前沿課題,須中、日、韓三國學者通過國際共同研究來完成。在工作路線上,欲通過以課題為引領,三國學者按照首席專家的思路與部署,分頭撰寫,共同研究,為國際合作研究做一新探索。因此,涉及的方面較多,特別是要把有學術積累的專家聚集到課題組內來。第四子課題組增加了漢城博物館申泳文研究員;第五課題組調整,聘請日本古都研究專家村元健一、山田邦和二位教授加入課題組;東亞古都涉及越南古都,還須邀請越南學者加入。同時籌備課題啟動開題會。經(jīng)過四個月的緊張準備,2017年4月13日重大項目開題啟動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學校科研處領導、校內外著名專家及課題組十九人出席。會議肯定了總體研究計劃、工作路線,期待這項國際合作研究取得成功,期待取得一項能夠反映國際學術前沿水準的研究成果。
開題會之后,研究工作全面啟動。一年多來,首席專家堅持嚴密組織,及時協(xié)調,事事相互尊重、商量,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總體進展穩(wěn)健。已撰出初稿31萬字,搜集資料近200萬字。取得階段性成果6項,其中專著1部,論文5篇。已完成的工作量為整體總工作量的五分之一多些。
本課題研究設五個子課題,第一、第二、第三子課題為中國古都城制研究,第四子課題為朝鮮半島古都城制研究,第五子課題為日本古都城制研究。在研究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中國古都城制沿承性較強,斷代研究不便于反映其沿承性與整體系統(tǒng)。再者,古籍文獻有關記載相互交叉,又須全面清理。因此,第一、第二、第三子課題研究采用分、合結合。基礎工作如材料搜集、編目等合起來做,主要都城專題研究由各子課題完成,共同構成中國古都城制研究。這樣,五個子課題形成三個內容版塊:即中國、朝鮮半島與日本。然東亞古都城制又包括越南類型,2018年6、7月與越南社會科學院古都研究所聯(lián)系,邀請有關學者參加本重大項目,撰寫越南古都城制部分。初步商定8月初,首席專家借赴越南河內學術會議之機,訪問越南社科院,確定編寫任務。這樣,“華夏型”城市,中國的,半島的,日本的,越南的,這四種類型就齊全了。又補充、完善了原先的課題設計。
截至2018年6月30日,第一至第三課題中國版塊完成初稿7萬余字,搜集資料130余萬字,編寫完成《中國古都研究古籍文獻目錄》、《中國古都考古與研究成果目錄》,正在編制《中國古都資料編年》、《中國古都研究學術編年》。完成階段性成果6項,其中專著1部,41萬字,已于2017年12月交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完成一校。發(fā)表論文5篇,其中1篇被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社會科學總論》全文轉載。第五課題組已于2018年6月1日完成初稿,凡17萬字(日文字符),第四課題組完成初稿6.9萬字(韓文字符),編成《中世紀東亞都城制度研究韓國史分野參考文獻》,60多萬字。還有3萬字左右的初稿計劃于8月完成。
第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是基礎,各子課題的材料搜集為首要任務,并編制文獻目錄及學術編年,在此基礎上撰寫初稿,研究相關問題,完成階段性成果,召開了四次國際會議:1.2017年5月4日至9日韓國首爾國民大學韓半島古都城制研究會議;2.2017年8月2日至3日日本大阪歷史博物館日本古都城制研究會議;3.2017年10月20日至22日北京中韓古都城制比較研究會議;4.2018年6月8日至12日北京中日都城制比較研究會議。結合國際會議與課題研究,進行學術考察,現(xiàn)場討論、交流互動,效果極佳。日、韓學者都說:“這樣的國際共同研究,讓人終生難忘。”圍繞課題研究,首席專家出席了二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1.2017年8月4日至5日由日本亞洲財團在名古屋舉辦的“亞洲歷史、教育、經(jīng)濟”學術討論會;2.2017年9月19日至23日由韓國安東大學舉辦的“韓中古代傳統(tǒng)建筑文化對話會”。雄安新區(qū)規(guī)劃建設一方面參照北京傳統(tǒng)城制,另一方面也借鑒了新加坡的經(jīng)驗。結合本課題研究,踐行“用歷史研究解決現(xiàn)實重大問題”之思路,首席專家于2017年12月13日至2018年2月2日考察新加坡城制。搜集新加坡歷史文獻,探討現(xiàn)代都市建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融合之路。
整體研究情況每半年一小節(jié),在工作總結的基礎上形成《工作簡報》,截至2018年7月2日,已呈報《工作簡報》共3期(2017年2期,2018年1期)。第一階段工作重點在組織、調整、協(xié)調,理順各項工作關系,同時為投稿《成果要報》及專刊做準備,已形成兩篇初稿:一篇論述北京傳統(tǒng)城制與整體保護及現(xiàn)代城市規(guī)劃;一篇由海河流域環(huán)境演變論及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待修改定稿后再投出。
存在問題:東亞古都城制研究涉及中、日、韓、朝、越五國學術,須國際合作共同研究。然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不該有的人為設限。如課題組計劃召開“東亞古都研究”國際會議。外國學者一致要求結合學術研究考察鄴城遺址,探尋東亞古都城制起源。由于鄴城遺址交通不便,會議在北京召開,再集體乘車考察鄴城。報告一層層批,最后以“不宜跨省市考察”駁回。再者,課題組購置外文書(都是古都研究專著),不能報銷,只得自費。建議:項目管理要根據(jù)每個項目的實際情況與需求,在不出大原則的前提下,給首席專家更多的責與權。
二、研究成果情況
自項目啟動以來,已完成并發(fā)表了6項階段性成果:專著《三至六世紀海河流域自然環(huán)境、災亂與城鎮(zhèn)興衰》,考察了歷史上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與都城及地域中心城市的關系,歸納出若干帶有規(guī)律性的現(xiàn)象,如極端天氣,自然災害類型、特點與分布,災亂與城鎮(zhèn)興衰及中心城市或都城的變動等,特別是發(fā)現(xiàn)海河流域災害類型齊全極具典型,北魏時還有火山活動,又由于地形地貌,空中漂浮物的聚集與雨量分布規(guī)律高度一致,這些規(guī)律現(xiàn)象的總結,對于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環(huán)境治理與雄安新區(qū)規(guī)劃、建設有重要參考作用。論文《做有思想、有靈魂的學問》,論述了本項研究的宗旨,即結合現(xiàn)實,用歷史研究解決現(xiàn)實中的重大問題。《敦煌本2526號類書殘卷新證》考證了東魏、北齊鄴宮所藏《華林遍略》、《修文殿御覽》流傳唐代長安的過程,否定了羅振玉,“敦煌本古類書殘卷《修文殿御覽》說”,在洪業(yè)“《華林遍略》說”的基礎上,進一步推證為《類苑》。《天津圖書館藏抄本<析津志>的四庫考察》考察了元大都研究文獻《析津志》抄本流傳與校勘。《宋元之際四明地區(qū)佛教的發(fā)展——以延祐<四明志>為中心的考察》一文,通過閱讀元代《四明志》,考察了江南沿海城市寧波宋元之際佛教文化興盛的史實與原因。《論中世紀東亞都城制度研究》考察古人建都思想理論、城制規(guī)劃與設計、建設與管理。認為城制是城市融貫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關鍵,又是創(chuàng)新城市發(fā)展理論的基礎。只有充分理解傳統(tǒng)城制及理念,才能創(chuàng)新現(xiàn)代城市規(guī)劃理念,把以人為本、尊重自然、傳承歷史、綠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規(guī)劃全過程。
獲獎情況:
前期成果:《古都鄴城研究——中世紀東亞都城制度探源》一書,2017年8月獲北京市第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專著類一等獎。
階段性成果目錄:
1.專著《三至六世紀海河流域自然環(huán)境、災亂與城鎮(zhèn)興衰》,牛潤珍著,41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即將出版,已完成一校。
2.論文《做有思想、有靈魂的學問》,牛潤珍撰,5千字,中國社會科學版2017年元月12日頭版頭條(大半個整版)。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社會科學總論》2017年第2期全文轉載。
3.論文《敦煌本2526號類書殘卷新證》,牛潤珍撰,1.1萬字,《歷史研究》2017年第3期。
4.論文《天津圖書館藏抄本<析津志>的四庫考察》,邱靖嘉撰,1.2萬字,《文獻》2017年第4期。
5.論文《宋元之際四明地區(qū)佛教的發(fā)展——以延祐<四明志>為中心的考察》,牛潤珍、宋羽合撰,2.1萬字,《中國地方志》2018年第1期。
6.論文《論中世紀東亞都城制度研究》,牛潤珍撰,1.9萬字,《中國古都研究》2017年第2輯,按第6頁。
另有3項階段性成果將于2018年內梓行:
1.鄴與中世紀東亞都城制度研究
2.曹操高陵與漢魏鄴城——兼談明清北京城制的起源
3.“華夏型”城市類型與東亞古都城制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在上一階段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在深度、廣度上進一步推進下一階段的研究。主要完成以下10項任務:
第一,2018年8月確定越南古都城制研究方案并在2019年6月底之前完成初稿,2019年12月之前完成中文翻譯。
第二,2018年10月課題組召開一次國際會議,結合課題,考察鄴城遺址及考古現(xiàn)場、鄴城博物館、曹操高陵、北朝墓群,將前期成稿及會議論文編成一部論文集,并正式出版,完成本課題研究第一步計劃。
第三,向《成果要報》與專利呈送兩篇文稿:《北京傳統(tǒng)城制與整體保護及現(xiàn)代都市規(guī)劃》、《環(huán)境治理與雄安新區(qū)規(guī)劃建設——以歷史考察為中心》。
第四,完成并發(fā)表3篇論文亦暨本項研究階段性成果:《從封建故都到現(xiàn)代化都市——北京首爾城制演變與得失比較》、《魏齊鄴京部行里坊與網(wǎng)格管理》、《鄴城與北魏政治》。已投出一篇,另兩篇已有成稿或半成稿。
第五,第一、二、三子課題完成平城、洛陽、長安、汴京、元大都、明清北京等主要都城城制研究,并撰出相關論文。
第六,完成第五子課題“日本古都城制研究”中文翻譯。
第七,完成第四子課題“李氏朝鮮時代漢陽城城制研究”部分,并完成朝鮮半島都城制研究的中文翻譯。
第八,連續(xù)搜集資料,跟蹤各國古都考古與研究的動態(tài)。
第九,完成“古都學術編年”的編寫,抓緊基礎工作與基礎研究。
第十,啟動總體研究第二步工作,在五個子課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與整體研究,做好“最終成果”撰寫前各項準備工作。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