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著眼于漢代以來自長安向西域的驛站的研究,雖范圍較廣,但注重精細化研究,著重強調精準復原絲綢之路的驛站和路線,因此工作量較大,需要穩步推進。目前,各項研究計劃正在穩步推進過程中,重點進行中外文獻和地圖資料的收集整理與研究,甘肅、新疆、中亞、西亞、南亞等地的絲綢之路實地考察等方面的工作。
本項目共有3項子課題:一、內地路線段。目前已完成的有研究有復旦大學路偉東教授《清代西北回族人口與回族經濟》,該書全文51萬字,由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2018年7月組織實施絲綢之路甘肅-青海扁都口與河西走廊段實地考察,該考察重點針對絲綢之路青海道扁都口段、瓜州鎖陽城遺址與唐代玉門關等問題展開。二、內陸亞洲路線段。結合歷年境內絲綢之路考察及中亞、巴基斯坦北部地區段的境外實地考察獲得的國內外考察經驗,目前正在籌劃南亞、西亞等境內外地區的實地考察。成果方面,業已發表(含收稿)8篇期刊論文、并有1部著作即將出版,同時在項目研究范圍內指導完成兩篇博士論文(其中一篇包含青海與河西走廊段),并順利通過答辯。三、虛擬GIS(Virtual GIS,VGIS)在線平臺建設。目前該虛擬在線平臺“絲綢之路地理信息系統”( http://silkroad.fudan.edu.cn/),已經將歷次實地考察絲綢之路的路線和依據文獻、通過古今地圖、歷史地圖、谷歌地球軟件復原的歷史上的絲綢之路驛站和交通線路、歷史名人西行路線等公布出來,交給公眾使用和檢驗。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目前,本項目已經原有收集的地圖、文獻等資料的基礎上,繼續收集地方志、古代與現代地圖、地理高程數據等文獻和數據資料,加上歷次考察獲得路線數據、圖片資料,僅電子資料就已經有5TB ,目前正在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和研究,如對巴基斯坦北部地區與新疆之間交通道路的研究、對犍陀羅地區佛教文化與絲綢之路的研究,對河流水系為核心的自然環境與絲綢之路等西北地區交通道路體系變化之間關系的研究。
絲綢之路地理信息系統所含歷史路線有4條,分別是漢代路線、隋代路線、玄奘《大唐西域記》西行與返國路線、唐代道路,上述路線共計驛站與重要行經點240處;在歷史線路基礎上通過實地考察獲得的考察路線(較之歷史路線有所修正,保證可進行重復驗證)有8條,分別是卡拉其古路線、納茲塔什路線、英吉沙-喀什路線、蒲犁驛路、莎車-若羌絲路南道、陜甘路線、羅布泊路線、巴基斯坦路線,上述路線共計有驛站和重要行經點324處。
2017年7月8日下午,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甘肅絲綢之路經濟帶協同發展研究院院長侯楊方應河西學院邀請,在該校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會議室為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河西史地與文化研究中心全體教師作了題為《重回古典展望未來——絲綢之路的精準復原與地理信息系統》的學術報告,報告由該校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院長謝繼忠主持。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目前,為精準復原絲綢之路的驛站和線路,在進行考察的同時,著重注意對本項目的宣傳和推介。2016年12月,本項目首席專家侯楊方接受《大眾日報》記者采訪,以《絲綢之路一直活著》一文推介絲綢之路與項目研究內容。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本項目研究中的主要問題在于部分地點因政治、軍事原因無法進行有效的實地考察,難以獲得實地數據和第一手的資料,僅能通過谷歌地球、高程數據等計算機手段,和文獻資料、地圖等對無法到達的地點進行推測,這對本項目研究的精度影響較大。
作為本項目的首席專家,本人繼續大力呼吁學術研究應本著包容開放的原則,尊重學者求真務實的精神,放寬部分區域的準入條件,方便學者的研究和探索。對于實在無法到達的區域,筆者會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結合相關文獻記載以及計算機手段,對該區域的絲綢之路驛站及交通道路的情況進行細致和合理的探索與研究。
在本項目的研究過程中,實地考察的價值愈發的顯現出來。以甘肅敦煌與瓜州之間的懸泉置為例,古人的交通方式以步行、騎馬、乘馬車等方式進行,每天可行70余里,而懸泉置恰好位于敦煌與瓜州之間,與兩邊距離大抵七十余里。敦煌與瓜州之間,自山脈石縫中發源的水源,足夠供應大量過往人員的使用,全線僅此一處,故漢代設懸泉置,唐代設懸泉驛,清代該地改名甜水井,仍設為驛站,上述機構除服務過往人員外,還能夠控制水源,保證絲路的暢通。
在甘肅以至新疆及西面的中亞西亞地區,絲路驛站和交通線路的分布因受自然環境因素的種種制約,加之人類政治經濟等活動中的路徑依賴慣性,使得驛站的設置存在歷史的繼承性,而這種繼承性對于尋找歷史上的各個絲路驛站以及確定道路的走向提供了重要的線索,也為本項目完成既定的研究目標提供了理論支持。
由于本項目研究的不斷深入,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員參與進來共同努力,共同為完善和完成本項目出力,因此建議改進研究人員參與社科項目的審批過程,以期讓本項目及各類社科項目借眾人之力、各學科綜合之優勢,做得更好,成果更豐碩。
⑤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絲綢之路在境外南亞、中亞、西亞部分地區的路段現在分屬不同的國家,這些地方多為古代絲路的必經之地。目前有些國家治安情況較差,因此在本項目的境外實地考察過程中,在部分國家會遇到了一個在國內不會出現的安保問題。而安保費用在國內財務制度中的報銷較為麻煩,望相關部門能夠出面妥善予以解決,以利于考察的順利進行和學術成果的產生。
二、研究成果情況
本項目首席專家侯楊方教授《玄奘帕米爾東歸路線的復原——基于GPS和實地考察的研究》一文(見2018年《歷史地理》第三十七輯,待刊)是本項目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以往研究當中,如斯坦因等人考證,玄奘自帕米爾回國的路線為由今中亞塔吉克斯坦抵達朅盤陀國(中國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族自治縣)后,東北向經其其克里克等地經由后世清代的驛路抵達今莎車縣;馮其庸將玄奘東歸紀念碑立于明鐵蓋達坂附近,而明鐵蓋達坂系古代中國與今巴基斯坦等南亞地區的交通必經之地,與玄奘自中亞阿富汗等地回國的路線明顯南轅北轍。
侯楊方教授經過仔細研讀文獻,發現斯坦因的錯誤在于毫無理由的忽視了玄奘《大唐西域記》中明確的“城(朅盤陀國都城石頭城)東南行三百里至大石崖”的記載,斯坦因將玄奘自石頭城前往烏殺國的路線轉向了東北。
經過在境內外帕米爾高原的數次實地考察,侯楊方教授確認玄奘經帕米爾的歸國之路是,自西向東是從伊什卡希姆經瓦罕谷地,過昏馱多,沿帕米爾河至大帕米爾并穿越后,直抵雅爾特拱拜孜,經吉什爾臘布特至排依克山口塔吉克斯坦一側,之后至公主堡,北上石頭城,再折返東南方,越過坎達爾達坂的大石崖,經過穰舍羅,出艾亞河口為止。
上述考證理清了玄奘歸國的具體路線,改正了之前學術界的部分錯誤觀點,顯示了文獻資料與實地考察相結合在絲綢之路驛站和交通道路研究方面的作用。
2016年12月,本項目首席專家侯楊方接受《大眾日報》記者采訪,以《絲綢之路一直活著》一文推介絲綢之路驛站與項目研究內容。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本項目研究范圍較廣,工程量較大,目前已完成的部分僅占全部內容和區域的一小部分。
一、繼續開展境內絲綢之路考察
目前已考察的絲綢之路路段多集中在陜西西部、甘肅東部、羅布泊阿爾金山、新疆南疆盆地,對新疆東部(哈密、巴里坤、吐魯番、奇臺、阜康、烏魯木齊等地)、北部(昌吉、奎屯、博爾塔拉、塔爾巴哈臺、阿勒泰等地)、伊犁地區的考察較少,下一階段將認真籌劃上述區域的絲綢之路考察活動,繪出國內絲綢之路路線的完整網絡。
二、繼續開展境外絲綢之路考察
在歷次境內外絲綢之路考察積累的經驗基礎上,將展開對境外南亞(巴基斯坦、印控克什米爾等地)、中亞(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西亞(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國)乃至南歐部分地區的絲綢之路考察,力爭徹底、全面、精準地復原絲綢之路的全貌。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