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敦煌西夏石窟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1月30日13:4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課題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自課題立項以來,課題組圍繞預定的研究計劃,分頭展開研究,對課題總體研究在認識上、資料上取得較大的突破,也發表一些系列階段性成果,總體執行情況如下:

    1. 課題組于2017年4月組織專家開題,聽取專家意見,適當調整研究思路和方向,在原課題投標書的基礎上,重新細化了研究方向,確立了以考古學為主要學科話語權的研究總體目標。

    2. 課題組分別圍繞課題研究對象“敦煌西夏石窟”,已展開規模不等的實地現場考察5次,對課題研究對象總體情況取得階段性重要認識(詳后)。

    3. 課題組組織力量編寫近40萬字的《敦煌西夏石窟研習營手冊》,包括對所有洞窟內容的總錄、部分洞窟的平面和剖面圖、洞窟中所有的題記文字資料、每個洞窟的學術研究史和簡單的學術觀點,成為本課題研究的基礎參考資料和手冊,此手冊大大方便了課題組對基礎資料研讀的方便。

    4. 課題組通過和合作單位敦煌研究院的積極協調與溝通,已完成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所有西夏洞窟的圖像影像數據資料采集工作,又和東千佛洞所在的瓜州文物局,五個廟石窟所在的肅北縣博物館積極溝通,在洞窟現場拍攝了這二處所有洞窟的圖像資料,現目前總共掌握有像素度高、清晰度高的照片圖像資料8000余張,基本上達到課題研究和后續發表出版的要求,建立相應的圖像數據庫。

    5. 課題組總體研究任務進展較理想,已分別在敦煌西夏石窟營建史、敦煌西夏石窟中凈土圖像釋讀與定名、莫高窟西夏洞窟重修題材觀念、莫高窟部分西夏洞窟的主題思想、敦煌西夏原創性洞窟個案研究、莫高窟第464、465窟專題研究、東千佛洞圖像釋讀、五個廟石窟與圖像特征、東千佛洞整體建寺建窟歷史背景與思想觀念、莫高窟西夏壁畫的藝術時代特征、西夏洞窟裝飾與壁畫工藝技術研究、西夏壁畫圖案研究、莫高窟西夏洞窟編號等問題上取得新的認識或產生新的觀點。

    6. 結合課題研究計劃,密切配合碩博士培養計劃,碩博士學位論文選題分別以沙州回鶻洞窟研究、敦煌洞窟圖像與西夏物質文明、敦煌西夏石窟與瓜沙社會研究、西夏佛教與敦煌洞窟圖像關系研究、敦煌西夏石窟凈土變相圖研究、莫高窟第465窟研究、敦煌宋夏石窟圖像與絲路文化交流等方面展開研究,個別已產生相應的成果,培養人才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二、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子課題一

    由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沙武田教授負責的子課題一“敦煌西夏石窟成立背景研究”,已取得如下成果、認識、進展。

    1、石窟營建史研究。陜師大沙武田教授發表二篇有關敦煌西夏石窟營建方面的文章,專門就這一時期的石窟營建史作了研究,基本上理清了西夏時期瓜沙地區佛教石窟寺營建的基本現象、基本特征和歷史背景與宗教原因。

    2、西夏石窟與瓜沙社會研究。陜師大博士生楊冰華學位論文專題從事該問題研究,已完成開題和大綱編寫。該選題基本的問題點是從敦煌石窟和圖像出發,來探討由石窟和圖像反映出來的瓜沙社會問題,

    3、石窟題記研究。陜師大陳瑋副教授對莫高窟、榆林窟等西夏時期重要的漢文題記進行系列釋讀研究,目前分別就榆林窟第19窟的大理國和莫高窟第444窟的歸義人游人題記作了深入的歷史史實考證,揭示出大理國與敦煌西夏時期的交往關系,對被發配到河西酒泉敦煌一帶的西夏歸義人問題有新的研究。

    4、洞窟編號問題。西安美術學院張寶洲副教授對莫高窟西夏時期的洞窟編號問題作了全面的研究,分別就一個世紀以來從斯坦因到伯希和、鄂登堡、張大千、敦煌官廳、敦煌研究院等諸家編號作了詳細的梳理,糾正了多年來學術界在編號上存在一系列問題,同時就相關的敦煌石窟研究學術史問題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敘述。

    5、西夏洞窟游人題記抄錄。敦煌研究院李國副研究員啟動西夏洞窟中游人題記的抄錄整理工作,已完成約一半工作量,有圖有文,基本信息全面,屬基礎資料,等項目全部完成后正式公布,可供學術界參考使用。

    6、寧夏文史館岳鍵研究員組織相關成員完成了《西夏藝術薈萃——繪畫書法卷》(陽光出版社,2018年)共60萬字,其中繪畫部分涉及對莫高窟、榆林窟、東千佛洞、五個廟西夏石窟的全面介紹,對石窟作了個人的分期探討,對壁畫、彩塑分門別類系統地從題材、內容、藝術特色方面作了探討。

    (二)子課題二

    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藝術研究中心巫鴻教授負責的子課題二“藝術史與考古學視域下的敦煌西夏石窟”,已取得如下成果、認識、進展。

    1、西夏藝術史代表圖像研究。

    芝加哥大學林偉正教授以五臺山文殊變圖為研究,深入探討了西夏時期這一圖像發展的獨特樣式,強調了西夏時期五臺山文殊信仰流行的情況,并對五臺山建筑有相關研究。

    陜師大沙武田教授完成《水月觀音圖像樣式的創性與意圖——兼談唐僧取經圖出現于瓜州西夏石窟的原因》,對西夏水月觀音圖像樣式變化作了全面的考察,交代了西夏時期水月觀音圖像凈化的原因和背景,同時集中探討了唐僧取經圖出現在瓜州西夏石窟的原因。

    敦煌研究院趙曉星研究員則就西夏時期文殊五臺山圖樣的重要變化作了專題研究,看到了這一時期普賢變受文殊五臺山信仰和圖樣的深刻影響,普賢變仍以五臺山圖為背景進行結構布局,非常特殊。

    浙江大學張書彬考證出榆林窟第3窟普賢變和文殊變下的故事畫。

    2、西夏洞窟裝飾藝術和繪畫工藝技術研究。

    寧夏大學王勝澤副教授對莫高窟西夏洞窟裝飾藝術展開全面的研究,以窟頂、四坡、四壁、龕內外的裝飾紋樣為主要研究對象,把西夏時期裝飾藝術和同時期《營造法式》所記建筑裝飾相結合,探討這一時期洞窟裝飾的藝術題材、裝飾思想、洞窟功能需要。同時就這一時期出現的豐富的貼泥塑、瀝粉堆金、描金等工藝從工藝美術的角度進行研究。

    3、花鳥畫研究。寧夏大學王勝澤副教授對西夏繪畫中見到的花鳥畫、文人畫開展了深入研究,探討了西夏人在傳統繪畫上的藝術源淵關系。

    4、西夏壁畫與西夏版畫的關系研究。美國萊斯大學Shih-shan Susan Huang副教授對西夏版畫有全面的研究。文章以俄藏黑水城佛經版畫為材料,對其與宋、遼、金、元的佛經版畫做了宏觀的比較研究,認為不同地區、時代的版畫存在畫工與圖像的傳播,同樣的圖像樣式也出現在壁畫中。

    5、敦煌西夏洞窟壁畫中的音樂舞蹈圖像研究。南京藝術學院劉文榮博士對此問題有長期研究,發表了一系列有關西夏樂器的研究成果。課題組從2018年開始邀請劉博士參與相關課題,負責音樂舞蹈圖像專題研究,目前正在對榆林第10窟樂舞圖像集中針對性研究,解讀出諸多之前未有認識的西夏樂舞圖像。

    (三)子課題三

    由敦煌研究院張小剛研究員負責的子課題三“敦煌西夏石窟漢傳洞窟與圖像研究”,在以下幾個方面有相應的認識、階段性成果。

    1、西夏中小石窟考古調查報告編寫。

    張小剛研究員主持,敦煌研究院王建軍副研究員,趙蓉、王嬌等參與完成了東千佛洞調查報告12萬字,線圖50幅、照片120幅,以考古報告的形式首次對東千佛洞進行了全方位全面的考古記錄,成為研究東千佛洞第一手考古基礎資料。

    張小剛研究員主持,敦煌研究院王建軍副研究員,趙蓉、王嬌等參與完成了五個廟石窟的調查報告5萬字,線圖40幅,照片80余張,以考古報告的形式首次對五個廟西夏石窟進行了全方位全面的考古記錄,成為研究五個廟的第一手考古基礎資料。

    張小剛研究員主持,敦煌研究院王建軍副研究員,趙蓉、王嬌等參與完成了酒泉文殊山石窟的調查報告9萬字,線圖40幅,照片80余張,以考古報告的形式首次對文殊山西夏石窟進行了全方位全面的考古記錄,成為研究文殊山石窟的第一手考古基礎資料。

    2、西夏凈土圖像研究。

    課題組集中研究力量,對以莫高窟為代表的西夏漢傳洞窟和圖像進行釋讀,對構成最大數量的莫高窟西夏洞窟中的凈土變類圖像作了全面的釋讀,進行分型定式和定名研究,已考證出原定為凈土變的阿彌陀凈土變、無量壽經變、觀無量壽經變、藥師經變,另有阿彌陀接引和藥師接引圖像,此類圖像之前統一定名為凈土變。此工作仍在進行中。陜師大趙沈亭對莫高窟西夏漢傳圖像洞窟所有的經變畫進行重新分類、定名工作,有望取得系列全新的發現,對重新認識西夏時期選擇重修壁畫的系統工程取得重要突破。

    3、回鶻洞窟研究。陜師大劉人銘集中精力對晚唐五代向西夏過渡時期的洞窟——沙州回鶻時期和西夏時期的具有回鶻風格的洞窟作全面的研究,目前已經完成了回鶻窟供養人像的全面考察研究,對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洞窟的回鶻窟作了全面考察。

    4、西夏時期莫高窟外圍設施研究。敦煌研究院吳軍副研究員完成莫高窟采石場的調查報告和研究文章,揭示晚期洞窟用石料問題,并開始調查洞窟花磚的燒制場所莫高窟磚窯的考古調查。

    (四)子課題四

    由浙江大學謝繼勝教授負責的子課題四“敦煌西夏石窟藏傳洞窟與圖像研究”,階段性成果和認識如下:

    1、藏傳洞窟判定。謝繼勝教授研究團隊對莫高窟、榆林窟、五個廟、東千佛洞、文殊山等石窟中有明顯藏傳佛教影響的洞窟圖像作全面的考察,基本上判定出一批代表性洞窟,并對這些洞窟的圖像體系有基本的屬性認識。

    2、西夏藏傳洞窟代表窟——莫高窟第465窟研究。陜師大博士生房子超論文選題為莫高窟第465窟單窟個案研究,已掌握全部的圖版資料,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具體的問題意識為導向,對第465窟作全面的綜合研究。

    3、榆林窟第4窟研究。浙江大學賈維維博士以榆林窟第4窟為個案研究,在其之前成功研究榆林窟第3窟的基礎下展開對第4窟的研究,已對第4窟專門作了現場調研。

    4、東千佛洞洞窟和圖像研究。四川美術學院常紅紅博士對東千佛洞第2、5窟研究的基礎上,繼續展開對相關洞窟和圖像的研究。

    5、特殊圖像研究。陜師大郭靜以榆林窟第3窟千手千眼觀音圖像為例,研究西夏時期的物質文化,又以榆林窟第3窟窟頂和第10窟窟頂的祥禽瑞獸圖案集中研究,結合漢晉隋唐以來墓葬中同類圖像的表現形式,對洞窟圖像功能作出新的闡釋。

    (五)子課題五

    由敦煌研究院趙曉星研究員負責的子課題五“敦煌西夏石窟原創性洞窟個案研究”,目前研究進展如下:

    1、榆林窟第2窟研究。具體負責人趙曉星研究員已對此窟圖像在現場作了多次全面的考察,初步分析了此窟經變畫繪畫的時代特色和藝術風格,已完成正壁佛傳圖像內容釋讀。但是因為整體圖像表現方式之前未有見過,因此釋別難度大,需要借助像多光譜攝影技術的支持才能完成,后續工作難度大。

    2、榆林窟第29窟研究。具體負責人為敦煌研究院朱生云館員,已完成6萬字的碩士學位論文撰寫(2018年6月已經通過陜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畢業答辯),并對該窟之前未有太關注的底層供養人作全新的釋讀,因為涉及西夏文的辨識,加上洞窟底層脫落嚴重,仍然需要在多光譜技術的支持才能完成。

    3、五個廟第1窟研究。此窟圖像內容豐富,組合關系獨特,現已按排陜師大郭子睿作專題單窟的研究,已作了現場調研和圖版收集工作。后續的研究正在陸續展開。

    三、調查研究情況

    本課題自立項以來,課題組已組織多次赴甘肅敦煌、瓜州、肅北等地石窟現場調研和考察研討,具體如下:

    1、課題首席專家陜西師范大學沙武田教授個人利用多次到敦煌參加各類學術會議的機會,自項目立項以來前后五次專題考察敦煌西夏洞窟。

    2、2017年3月課題組部分成員考察了麥積山石窟,同時和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聯合舉辦相關的小型學術討論活動。

    3、課題組分別在2017年10月和12月底兩次組織“敦煌西夏石窟研習營”活動,參加者有陜西師范大學、寧夏大學、浙江大學、西安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及敦煌研究院等單位項目組成員,對莫高窟、榆林窟、東千佛洞、西千佛洞、五個廟石窟均有詳細考察。

    4、每次考察期間,在課題合作單位——敦煌研究院的協調下,在瓜州文物局和肅北博物館的關照下,經與兩地文博管理部門溝通下,已經取得部分洞窟圖版的使用權,在現場參觀時,采用補光燈等技術手段,獲取大量高精度圖片資料,基本可滿足課題研究工作。后期可根據缺少資料,臨時安排赴現場的考察工作。

    5、課題組成員陜西師范大學石建剛博士后為了配合本項目研究,多次赴陜北延安、榆林、銅川等考察了當地的石窟造像。目前,項目組組織浙江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單位成員擬于2018年暑假期間對陜北石窟專題考察。

    四、學術交流情況

    課題自2016年11月立項以來,課題組及時溝通參與課題的各個單位成員,聯系評審專家,最終于2017年4月6日在陜西師范大學成功開題。同時,課題組利用與會成員比較集中的開題機會,召開敦煌西夏石窟研究專題小型學術會議,會上課題組成員提交了8篇有關敦煌西夏石窟的最新研究成果,分別是王建軍《敦煌西夏石窟考古概況》、陳瑋《敦煌莫高窟第444窟漢文題記所見西夏歸義人研究》、曾漢辰《從西夏遺存文獻看后弘初期藏傳佛教教法傳承》、王勝澤《西夏花鳥畫探究——從黑水城出土<禽鳥花卉>說起》、趙曉星《敦煌石窟晚期涅槃變中的“撫足者”》、賈維維《巴哩系成就法與西夏密教圖像關系研究——兼談西夏佛教圖像學研究的幾個新思路》;汪正一、趙曉星《敦煌水月觀音變“僧人與猴行者”身份新釋》、楊冰華《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女性供養像身份考證》。這些成果有的對西夏石窟考古材料做了宏觀性概括,有的則對敦煌西夏石窟的具體問題展開深入探析,如敦煌石窟題記、圖像樣式及流變、供養人身份等問題。雖然成果略顯單薄,卻展示了課題組成員對此領域的最新研究心得,在研究方法上也為課題組的后續深入研究做了示范。

    2017年8月11日-16日,課題組首席專家沙武田教授及課題組成員陳瑋、石建剛、楊冰華一行四人赴內蒙古阿拉善盟參加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與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的“第五屆西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他們向大會提交五篇論文。沙武田《西夏時期莫高窟的營建——以供養人畫像缺席現象為中心》,并作為主持人參加了第三組(西夏文物考古研究)的討論;陳瑋提交論文為《西土大治的政治營造:西夏祥瑞研究》,并參加了第二組(西夏歷史文化研究)的討論;石建剛向大會提交兩篇文章,分別為《延安宋金石窟玄奘取經圖像考察——兼論宋金夏元時期玄奘取經圖像的流變》、《陜西神木清涼寺石窟新發現金代漢文題刻校錄及研究》;楊冰華提交論文為《莫高窟皇慶寺營建時代再探》。

    2017年10月13日-15日課題組聯合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舉辦“敦煌西夏石窟研習營”活動,參加的成員有首席專家、部分子課題負責人及敦煌研究院、陜西師范大學、浙江大學、西安美術學院、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的課題組成員,期間課題組基本的活動是上午洞窟現場講解,下午專題講座、晚上內部討論,分別邀請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先堂研究員、敦煌研究院考古所所所張小剛研究員,文獻所副所長趙曉星研究員做專題報告。同時又在莫高窟完成課題組成員陜西師范大學石建剛博士后的博士后開題報告工作。期間,課題組對莫高窟、榆林窟、東千佛洞、西千佛洞、五個廟石窟西夏洞窟作了詳細專題考察。

    2017年11月20日-23日,課題組成員陳瑋、楊冰華、郭靜、劉人銘受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邀請,赴銀川參加“2017年度朔方論壇暨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他們分別向大會宣讀了《新出北宋陜州漏澤園黨項配軍墓志研究》、《拜寺溝五臺山寺得名探析》、《榆林窟第3窟五十一面千手觀音經變的圖像選擇》、《莫高窟第310窟供養人像闡釋》四篇論文,文章對西夏時期五臺山選址拜寺溝原因、榆林窟第3窟千手觀音經變的圖像內容及莫高窟第310窟的回鶻供養人像的身份及出現原因做了解析,受到與會代表的普遍好評。

    2017年12月22日-2018年元月3日,課題組第二期“敦煌石窟研習營”在莫高窟敦煌研究院召開,參加者主要是課題組陜師大和浙江大學藏傳佛教圖像研究小組,期間浙江大學謝繼勝教授、陜師大沙武田教授受敦煌研究院邀請,參與敦煌研究院“莫高講堂”其中二講,另外課題組和敦煌研究院共同邀請四川大學常紅紅博士、浙江大學賈維維博士分別作了二講。課題組考察了東千佛洞、五個廟、西千佛洞、莫高窟、榆林窟相關西夏洞窟。

    其他課題組成員的學術交流活動詳細情況參見附表。

    五、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2017年4月成果課題開題之后,課題組向國家社科規劃辦報送了開題情況簡報。

    2、2017年10月和12月兩次敦煌考察活動,均在敦煌研究院官網和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網站得到相應報道。

    3、本項目研究成果被《中國社會科學報》于2018年6月26日《敦煌西夏石窟研究賡續前行》一文中作了專題報道。

    4、課題組平時的相關活動均在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網站和陜西師范大學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微信平臺推出。

    六、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項目整體研究進度緩慢不理想。就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未能達到原計劃的進度。

    1.2.項目子課題之間協調溝通也不能夠理想,特別是與美國芝加哥大學團隊的溝通,因為客觀原因有一定滯后。

    1.3.項目部分子課題進展不理想。因為個別子課題負責人行政和業務繁忙,多少影響到本課題的進度。

    2、改進措施

    2.1.下步計劃重新調整課題研究計劃,制定新的研究計劃,采取重點集體攻關的辦法,加強首席專家團隊的研究任務。

    2.2.對美國芝加哥大學團隊的工作,我們計劃利用項目組另外參與的學術課題——外國專家局引智基地項目經費,專門請國外相關研究人員到國內進行專題研究,這樣有利物項目組共同推進工作。

    2.3.把其他各子課題目前進展不理想的部分轉移給首席專家團隊,有利于總體把握方向和進度。

    3、研究心得

    3.1.在莫高窟幾乎沒有西夏人新修的洞窟(除被學者新解讀出來的莫高窟第3、464、465窟之外),但現在能看到的涉及西夏人洞窟營建的資料非常有限,因此探討西夏時期莫高窟的營建是有困難的。

    3.2.敦煌西夏時期藝術多元,在莫高窟和五個廟,壁畫樣式較前唐五代宋時期發生較大變化,壁畫中不出現榜題文字,窟內也沒有發愿文和供養人畫像,因此對畫面的屬性釋讀有很大的困難,對洞窟營建的理解也有瓶頸問題。因此如何準確釋讀這些不知名的經變畫成為當務之急。

    3.3.和莫高窟相比較,在榆林窟、東千佛洞則完全不一樣,西夏時期的原創性洞窟營建規模空間,且窟內藏傳圖像和漢傳圖像混合出現,壁畫藝術水平極高,而且融合敦煌本地傳統藝術、藏傳藝術、漢地宋朝藝術、回鶻藝術等多元藝術形式,西夏人為什么如此融合多元藝術于一窟,實是問題所在。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

    1.沙武田《西夏時期莫高窟的營建——以供養人畫像缺席現象為中心》,《西夏學》第15輯

    西夏時期莫高窟供養人畫像缺席現象入手,探討了西夏時期莫高窟的洞窟營建,指出西夏統治下的沙州人口下降,絲路貿易衰退,莫高窟整理管理松散,導致這一時期莫高窟不再出現大型的洞窟開鑿活動。論文還考證了這一時期莫高窟供養人畫像缺席的原因。

    2.沙武田《敦煌西夏石窟營建史構建》,《西夏研究》2018年第1期

    煌西夏石窟營建史的研究,由于受歷史文獻資料、洞窟文字資料的局限,又缺少供養人畫像資料的佐證,加上洞窟圖像資料信息解讀的諸多瓶頸,再加上藏傳佛教圖像的引入,等等因素,最終導致長期以來對這一時段的洞窟營建史研究沒有太大的進展。但仔細考察這一時期的洞窟,還是可以看到一些基本的營建特征,像重繪前期洞窟的基本營建方式及其特點,世家大族的衰敗與集體式營建功德的可能性,使得西夏時期的洞窟營建與之前各時期表現出完全不一樣的時代特征。作為西夏時期的洞窟,統治者黨項人也必然要參與到敦煌石窟營建當中來,而這一點更具時代特性。另外,西夏時期對東千佛洞、榆林窟的營建也與莫高窟有較大的區別。

    3.張小剛《五個廟石窟佛教藝術》,《讀者欣賞》2017年1月

    作者首次全面公布和介紹了五個廟西夏石窟藝術。

    4.張小剛、郭俊葉《文殊山石窟西夏<水月觀音圖>與<摩利支天圖>考釋》,《敦煌研究》2016年第2期

    文殊山石窟群后山古佛洞中發現了西夏時期繪制的兩幅《水月觀音圖》,在其中一幅《水月觀音圖》中還繪制了《玄奘取經圖》的小畫面,它們與瓜州榆林窟、東千佛洞等石窟中發現的西夏時期的《水月觀音圖》及《玄奘取經圖》具有基本相同的形式。古佛洞中還發現了西夏時期繪制的一幅《摩利支天圖》,類似題材也曾發現于敦煌與黑水城等地出土的藝術品之中。這幾幅圖像為研究西夏佛教藝術提供了重要新資料。

    5.趙曉星《西夏時期的敦煌五臺山圖——敦煌五臺山信仰研究之一》,《西夏學》2015年

    敦煌的五臺山信仰,最早開始于唐代,在五代時達到了頂峰。西夏統治敦煌時期,是敦煌宗教與藝術發生變革的一個時期。較之前代,這一時期的五臺山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同于五代宋時期,西夏時期敦煌文殊變的五臺山背景不再沿用五代宋時期的樣本,而是以多種全新樣式呈現,西夏在賀蘭山中修建的“北五臺山”內容也傳到敦煌,并與敦煌的五臺山信仰相互影響。

    6陳瑋《敦煌莫高窟題記所見西夏歸義人研究》,《西夏學》第13輯

    敦煌莫高窟第444窟主室西壁龕內南后柱漢文墨書題記,為罕見的西夏歸義人題記。關于題記年代,有北宋慶歷元年(1041)及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兩說。也有可能為西夏天盛十三年(1161)與光定十一年(1221)。由于沙州回鶻國的成立以及金代稱環慶路為慶原路,可確定題記年代為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題記作者為叛逃西夏的北宋環慶路洪德寨漢人、蕃人士兵,他們來到敦煌莫高窟巡禮反映了西夏對歸義人的安置政策以及宋夏緣邊藩部虔誠的佛教信仰。

    7陳瑋《西土大治的政治營造:西夏祥瑞研究》

    在西夏黨項先祖的定難軍時期、李繼遷、李德明時期、西夏立國后的各種祥瑞現象和西夏人的祥瑞思想,指出祥瑞是構建定難軍和西夏王朝統治秩序的重要政治符號。

    8常紅紅《東千佛洞第二窟十一面救八難觀音圖像研究》,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編《藏學學刊》,2016年

    本文討論了甘肅瓜州東千佛洞第二窟南壁東側之壁畫。首先,依據印藏佛教藝術的脈絡,將具有波羅(Pola)風格的主尊定名為《寶源百法》與《納塘百法》中收錄的十一面救八難觀音。在此基礎上,結合11-13世紀西藏遺存的相關造像實物,考證西夏十一面救八難觀音的圖像來源,以及與藏傳佛教噶當派的淵源。結合西夏圖像遺例,進一步探討該觀音與六字真言的關系,以及與西夏尊勝佛母圖像的搭配等問題,考證該觀音圖像在西夏文化脈絡中的宗教內涵。

    9.石建剛《延安宋金石窟玄奘取經圖像考察——兼論宋金夏元時期玄奘取經圖像的流變》

    玄奘取經圖像是西夏時期河西地區出現的新題材,莫高窟、榆林窟及東千佛洞等石窟中出現該題材多達20余幅,文章對此圖像做了全面細致的梳理。同時期,陜北地區延安清涼山等石窟中也出現了玄奘取經圖。該文認為西夏出現的玄奘取經圖像受到陜北地區宋金石窟的影響,同時加入了西夏不少原創性內容。

    10.楊冰華《莫高窟皇慶寺營建時代再探》

    皇慶寺是西夏時期位于敦煌莫高窟的一所重要寺院。乾祐二十年(1189)仁宗嵬名仁孝登基五十周年之際,西夏舉行修蓋寺舍,印施佛經等重大佛事活動。借此殊勝時機,敦煌以嵬名智海、翟嵬名九等人為代表的佛教領袖在莫高窟營建皇慶寺為仁宗皇帝慶賀,寺院于乾祐二十二年辛亥年(1191)六月二十四日前竣工,后毀于蒙古攻占沙州的戰亂中。元末至正十年(1350)速來蠻西寧王出資重修皇慶寺,至正十一年速來蠻去世,寺院完工后,負責具體營建工作的僧人守朗刻制《重修皇慶寺記》碑以示紀念。

    11.楊冰華《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養人像蠡探》,《敦煌學輯刊》2017年第4期

    莫高窟第61窟是曹氏歸義軍節度使曹元忠的功德窟。西夏重修甬道時南北兩壁繪制大幅熾盛光佛出巡與回歸圖,北壁中間女性供養人像有改繪痕跡。有關其身份,前人有僧守朗說、西夏國師說、速來蠻西寧王說等觀點,對此本文做了較為詳細的辨析。該供養人像有明顯二次重繪的痕跡,配備持傘蓋侍從,可知其身份為西夏晚期的皇(太)后。西夏仁宗及皇后羅氏篤信佛教,多次舉行大規模法會活動,親赴河西禮佛燒香。因而,該供養人可能是羅太后。

    12.岳鍵等執行主編《西夏藝術薈萃?繪畫書法卷》,陽光出版社,2018年

    本成果對敦煌西夏石窟作了全面的綜述,對洞窟形制、分期與分布、彩塑和壁畫的藝術特點作了全方向介紹、記錄、敘錄和描述,其中對像分期等問題闡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特別是把西夏皇帝的影響功德窟加入到瓜沙地區的石窟中來,頗具沖擊力。而對各期洞窟壁畫的詳盡描述,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總體來講,本書提出了對敦煌西夏洞窟的一些看法和觀點,但是否經得起歷史事實的考驗,則需學術界進一步研究探討。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具體的研究計劃

    2018年爭取完成對莫高窟所有洞窟壁畫的考證、定名工作。2019年完成《沙州回鶻供養人畫像研究》、《瓜州榆林窟第3窟世俗圖像研究》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完成《敦煌西夏石窟凈土變相研究》、《敦煌西夏石窟與宋夏絲路文化交流研究》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分別完成對莫高窟第3窟、榆林窟第29窟、榆林窟第2窟的研究初稿。2020、2021年先后完成子課題一所有研究計劃,包括《敦煌西夏石窟與瓜沙社會研究》、《敦煌石窟反映出來的西夏佛教研究》《西夏時期的瓜沙歷史與佛教石窟營建研究》博士學位論文。2021年完成《肅北五個廟石窟第一窟研究》、《西夏版畫與敦煌石窟關系研究》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完成《敦煌莫高窟第465窟研究》、《敦煌莫高窟第464窟研究》博士學位論文。2020年完成《瓜州東千佛洞考察報告》《肅北五個廟考察報告》《酒泉文殊山石窟考察報告》的編寫。

    2.2018、2019、2020年分別對敦煌、瓜州、寧夏、陜北、內蒙等地區石窟作專題考察活動。

    3.2019年爭取正式出版《敦煌西夏石窟總論》一書。

    4.2022年爭取全部結項。最后約200萬字工作量。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大片国产| 亚洲精品日韩一区二区小说| 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免下载|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 中文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一|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国产精品好好热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亚洲精品字幕| 2022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 久久福利资源国产精品999| 国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蜜臀| 无码人妻精品内射一二三AV| 国产产无码乱码精品久久鸭|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久久久99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精品11p|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性|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人妻|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宅男宅女精品国产av天堂| 国产日韩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机视频大陆| 99久久国产热无码精品免费| 午夜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在线精品观看|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