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經過一年半的緊張工作,項目研究計劃執行良好,各子課題進展順利
(一)簡牘圖像補充采集與處理
簡牘圖像獲取與處理,是本課題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也是項目開展第一階段的首要任務,主要工作有三:
1、簡牘圖像核對與補充采集
睡虎地77號西漢墓出土的2千多枚簡牘,在2008年4月已經拍攝有質量較好的常規照片,完成了圖像采集的基本工作。不過,那次拍攝也存在不足。一是少數有字的殘片脫漏,未作拍攝;二是一些木牘殘片因為未見字跡而未加拍攝,使得相關木牘不能比較完整地綴合復原;三是無字的簡牘背面全部未作拍攝,而近年的研究證明,背面往往存在的劃痕,是簡牘編連整序的重要線索。
睡虎地西漢簡牘已于2014年11月由湖北省考古研究所運至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進行脫水保護作業。為了完善簡牘圖像數據,同時做好下一步保護工作,2017年4月21日,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召開云夢睡虎地西漢簡牘保護項目中期咨詢會。出席會議的有湖北省博物館館長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睡虎地77號漢墓發掘負責人、課題組主要成員熊北生,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前主任吳順清,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方北松,長沙簡牘博物館前館長宋少華,本項目首席專家、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任陳偉等。在察看睡虎地西漢簡牘保護現狀、聽取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匯報后,專家組進行認真討論,對后期工作形成幾點意見:
(1)對完整和比較完整的簡牘,盡量全部采集正背面圖像。部分背面已貼有保護竹片的簡牘,也需采集正面圖像。
(2)對形體稍大的有筆劃的竹簡殘片,盡量采集正背面圖像。
(3)對全部形體稍大的木牘殘片,無論有無筆劃,都采集正背面圖像。
(4)對干枯竹簡,先采集一次圖像,發漲修復后再采集一次圖像。
這項工作由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現場作業,課題組蔡丹、陳偉與作業的技術人員通過網絡保持溝通、互動。圖像采取以紅外掃描作為基本方式,每天掃描的結果傳輸給課題組,課題組及時檢查并反饋意見,對有必要者再作數字拍照或再次掃描。2017年10月至12月,已掃描約三分之二數量的簡牘,并補拍幾十張數字照片。經課題組核對,除獲得較豐富的背面刻劃線資料外,還有一些重要發現。如質日簡新發現兩個篇題,書籍簡發現有可能屬于書題的殘片,文書木牘發現有先前未作常規拍攝的有字殘片。
在這同時,對留存在湖北省博物館的少量簡牘碎片也再次觀察和補充拍攝,發現多個稍大的有字殘片,有的可以綴合到殘簡、殘牘中。
2018年6月,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完成對22支干枯竹簡的修復,獲取這些竹簡的正、背面紅外掃描圖像。隨即還脫色并拍攝常規數字照片。至此,補充采集數據量為3BG。
2.常規拍照的電子分色處理
2008年4月拍攝的343版常規照片,是在竹簡出土后不久進行的,簡牘保存比較好,字跡也大多清晰。因而這批照片在整理環節和今后出版中,都是最基本的資料。2017年4至7月,課題組委托武漢壹墨銳彩廣告有限公司對這些膠片進行電子分色處理。對電分設置和分辨率設定,經過多次試驗,確定按2倍放大400dpi的精度處理,共獲得34GB的電子數據。
3.電子分色圖像分割
這項工作是對電子分色圖像在保持dpi不變的情形下,逐片分割,以用于整理和出版。2017年9月開始,2018年元月完成,共獲得12087張完整及殘碎簡牘圖片,數據量15.4GB。
(二)簡牘整理與研究
項目立項前,課題組成員已對簡牘綴合、編連、注釋做了大量工作。立項以來,工作進程加快,主要工作有:
1.殘片分類與綴合
在竹簡殘片中,質日和日書的殘片不易區分。課題組根據竹簡形制、字體、內容方面的線索,仔細甄別,盡量把二者分辨開來。并利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補充采集的殘片圖像,綴合出“十一年質日”“十六年質日”等篇題,以及記有“壬子道將漕來休廿三”等重要殘片。
在古書部分,找到更多的殘片,可以確定原來編卷的竹簡總數應在230枚以上,并成功綴合了“?魯哀公問”的篇題。
文書木牘殘碎嚴重,綴合十分艱難。利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補充采集的圖像,功次文書、畜息文書在先前工作基礎上,又有新的殘片被綴合進來。
2.簡牘編連
在D組質日中,除了保存篇題、相對完整的《(后元)元年質日》、《(后元)三年質日》外,其他竹簡和殘片是屬于一個年份還是兩個年份,頗費推敲。通過對字體、內涵的分析,課題組斷定屬于文帝后元四年這一個年份。現在可以明確得知,質日簡冊中,共包含13個年份的數據,其中保存完好的有西漢文帝前元《十年質日》、《十二年質日》、《十三年質日》、《十四年質日》與文帝后元《元年質日》、《二年質日》、《三年質日》、《六年質日》、《七年質日》九卷,基本可復原的有前元《十六年質日》和后元《四年質日》兩卷,不能復原的有前元《十一年質日》和后元《五年質日》兩卷。在從文帝十年(公元前170年)到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這14年當中,只有文帝十五年質日未能確認。
在律典簡冊中,仔細對照出土位置剖面圖,并參考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的竹簡位置圖,結合簡文內容,一一核對,調整了多處編連。其中《市販律》調整的處所最多,幾乎全部重排。
在文書木牘中,把細扣釋文內容與審看出土位置相結合,調整了《五年將漕運粟屬沮令初殿獄》和《功次文書》、《畜息文書》的各木牘的順序,使得當時司法案卷和券書面貌更加真實可靠地呈現出來,對學界積四歲勞為一功的持久討論也可有重要推進。
書籍殘簡、日書殘簡的編排也大致完成。
3.釋文與注釋
在早先工作基礎上,課題組主要是在完善質日、文書部分的釋文和注釋,擬作為《睡虎地西漢簡牘》8卷本中的前兩卷率先出版。目前“質日”卷已接近定稿,有望在2019年初出版。“文書”卷也完成初稿,擬在2019年提交出版。
4.相關問題研究
經過一年多的研究,這批簡牘包含的一些重要學術信息已逐漸明朗。例如簡牘及墓葬的主人,在簡牘中有記載,長期在安陸縣和陽武鄉擔任小吏,名叫越人,約卒于西漢文帝后元七年(前157);質日并不單純是私人記事,而是帶有一定的官方性質,錄有比較多墓主未曾親自經歷的事件;律典至遲在文帝時已分為兩個大類;由于保存比較好,睡虎地西漢律典在可以訂正《二年律令》分篇、釋讀的同時,還可與之比較,探討文帝刑法改革的具體內容。
(三)資料報告和論文發表
2016年底立項以來,課題組已發表資料概述及專題討論一組3篇文章,研究論文5篇。請詳看“二、研究成果情況”。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
(一)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相關文獻資料盡可能完整地收集、整理,是課題高質量完成的前提。立項以來,課題組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分三方面開展工作:
1、跟蹤睡虎地秦簡、張家山漢簡以及岳麓書院藏秦簡已發表部分(1-4冊)的后續研究,更新、修訂這些文獻的釋文、解釋。
2、針對新刊布的《里耶秦簡》第2冊、《岳麓書院藏秦簡》第5冊,以簡帛網(http://www.bsm.org.cn/)為平臺,積極開展校讀討論,對整理者的釋文、注釋,作有大量質疑、訂正。
3、征得Anthony J. Barbieri-Low(李安敦)、Robin D. S. Yates(葉山)兩位教授同意,對所撰Law, State, and Society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A Study With Critical Edition and Translation of the Legal Texts from Zhangjiashan Tomb No. 247 (Leiden and Boston: Brill, 2015)組織選譯,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在《簡帛》集刊連載。
(二)實地調研
課題組成員前往湖北荊州、湖南長沙,對相關秦漢簡牘進行實地考察。陳偉在2017年8月中旬參加北大秦簡整理工作專家咨詢會,在2018年6月中旬參加清華簡第八輯整理報告審讀會,因而有機會在出版之前了解這些珍貴資料。
(三)學術會議
2016-2018年間,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韓國慶北大學史學系合作主辦“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壇2016”于前年12月中旬在香港中文大學召開,“論壇2017”去年10月中旬在武漢召開,“論壇2017”將于今年12月中旬在韓國召開。在這個系列會議上,睡虎地西漢簡牘研究課題介紹和研究成果發布,均是重要議題。
課題組成員還多次參加相關學術會議(如2017年2月中旬在韓國成均館大學舉行的“東亞出土資料學的探索”;2017年8月下旬在河南大學舉行的第九屆“中日學者中國古代史論壇”;2017年10月中旬在復旦大學舉行的“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12月中旬在香港浸會大學舉行的“文本、遺物、場景:古代中國文化工作坊”;2018年4月上旬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的“寫本及其物質性”的國際學術會議),介紹項目,發表成果,收集學術信息。
(四)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
受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宮宅潔教授邀請,陳偉在2016年底和2017年底,前往京都作每次為期20天的學術訪問,參加由宮宅教授主持的“秦代出土文字史料”研究班,與日本同行共同研讀里耶秦簡和岳麓秦簡。陳偉還以海外共同研究者的身份參與宮宅潔教授主持的“中國古代的軍事與民族”(科學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B〉)課題,所撰《秦代遷陵縣“庫”初步考察》作為其成果的一章以日文刊載(《多民族社會的軍事統治》,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18年)。
依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的長期合作關系,中國臺灣地區與日本、韓國、西方學者定期撰寫相關地區或國家簡帛研究綜述,在供《簡帛》集刊刊載的同時,也為課題組提供所需的海外學術信息和資料。
三、成果宣傳推介
2017年10月10日,在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韓國慶北大學史學系共同主辦的“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的“新資料研讀”專場,課題組成員陳偉、蔡丹先后發言,介紹睡虎地西漢簡牘整理、研究的成果,與會約50位中外學者聽取報告并展開討論。
2017年12月中旬,課題組提交《工作簡報》第1期,就2017年度的項目進展進行比較詳細的匯報。
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第一篇正在撰寫中,擬就睡虎地西漢簡牘中發現的《五年將漕運粟屬沮令初殿獄》文書組所見主要內容進行介紹和討論。這組文書涉及西漢早期黃河漕運,極其珍貴,相信會引起史學界高度關注。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研究中主要問題有兩個方面。一是書籍簡、日書簡過于殘碎,二是律典中的《市販律》前所未見,均是市場勞務、商品稅額的簡短表述。對前一個問題,我們已在簡牘圖像補充獲取過程中格外用心,新獲一批殘片,并在此基礎上尋找書寫、編連規律以及文本關聯,盡可能作好復原工作。對后一個問題,在反復研讀、推敲之外,我們還與荊州博物館同行就另外一處西漢墓葬發現的大致類似的律篇殘冊進行溝通,獲得釋讀、編連的更多線索。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一)作為主要階段性成果,《睡虎地西漢簡牘》在投標書中,設想為5卷。由于補充獲取的簡牘背面圖像以及有字殘片數量比較多,經與出版社溝通,將以8卷的規模出版。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項目立項后,已發表8篇論文。分兩種情形:集中刊載于《文物》2018年第3期的三篇文章,是對睡虎地西漢簡牘資料的全面介紹和專題研討;另外五篇論文,是對與睡虎地西漢簡牘密切關聯的學術問題進行探討。
《文物》2018年第3期刊載的一組文章中,《湖北云夢睡虎地77號西漢墓出土簡牘概述》分質日、官府文書、私人簿籍、律典、算術、書籍、日書七個部分,首次全面介紹了睡虎地西漢簡牘的基本內容和主要學術價值,列舉兩卷39個律篇之名,并通過與先前刊布的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條文的比較,揭載多條重要律文的確切表述;《睡虎地漢簡中的質日簡冊》介紹了十多篇質日簡冊編連、書寫和記事特征,并推定質日記錄者、亦即墓主,是在質日、文書中多次出現的越人,長期在安陸縣擔任縣鄉小吏,約卒于文帝后元七年(前157);《睡虎地漢簡中的功次文書》介紹了利用殘片綴合而成的三件功次文書,根據記載的內在聯系,驗證了漢代積勞四歲為一功的推測。學界對睡虎地西漢簡牘資料期待已久。這三篇文章同時發表,引起海內外同行的重視。雖然剛發表不久,在簡帛網上已有9篇論文或札記引述、討論(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43;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46;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48;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55;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58;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37;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65;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61;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75)。
討論相關學術問題的五篇論文,多有重要推進。
《岳麓書院藏秦簡先王之令解讀及相關問題探討》(《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8本第1分,A&HCI)論證司寇、隱官也參加“踐更”,因而修訂了岳麓秦簡泰上皇之令以及里耶秦簡興徭令的斷讀;通過對秦末政治、軍事形勢的分析以及文書傳抄的規律,說明兩條先王之令復用當在秦王政時,整理者系于秦二世二年、三年未可憑信。目前已見有兩篇文獻引述(溫俊萍:《秦“讞獄”補疑——以“岳麓書院藏秦簡”為視角》,《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高震寰:《從勞動力運用角度看秦漢刑徒管理制度的發展》,臺灣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8月)。
《秦漢簡牘“居縣”考》(《歷史研究》2017年第5期,CSSCI)分析多條秦漢簡牘,證明居縣為當事人名數所在之縣,認為指當事人當時所在之縣的舊說不確。復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K21)2018年第1期全文轉載。并為朱圣明《秦代地方官員的文書傳遞職權——以里耶秦簡異地同級文書為中心的考察》(《南都學刊》2018年第1期)引述。
《〈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詔書〉通釋》(《江漢考古》2017年第1期,CSSCI)改釋整理者給出的多處釋文、句讀,有助于對這篇重要文獻準確解讀。目前已見有3篇文獻引述,含一篇韓國文獻(周高亮:《故宮藏刻秦始皇詔書文物探考》,《南方文物》2017年第2期;吳方基:《從功德到人心:秦漢皇帝即位理念之變遷》,《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金慶浩:《秦 始皇帝? 死亡 ? 秦? 滅亡? ??? ? ?? ??(秦始皇之死與秦滅亡的另一種文獻)》,[韓國]《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46輯,2017年11月)。
《“Event Calendars” in the Early Imperial Era: A Re-Assessment(關于秦漢“質日”的新考察)》(《Bamboo and Silk》2018年第2期,Leiden and Boston: Brill,2018年5月)從對于里耶“行廟”文書、岳麓秦簡《獄校律》(232-236號簡)的分析著手,提出“質日”是當時官府督察、考核官吏工作效率的一種文書。這是以項目名義在英文刊物上發表的文章,更易于為西方同行閱讀、了解。
二、階段性成果清單
1.陳偉:《岳麓書院藏秦簡先王之令解讀及相關問題探討》,《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8本第1分,2017年3月。
2.陳偉:《〈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詔書〉通釋》,《江漢考古》2017年第1期。
3.陳偉:《秦漢簡牘“居縣”考》,《歷史研究》2017年第5期;復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K21)。
4.陳偉:《“奴妾”、“臣妾”與“奴婢”》,《出土文獻與法律史研究》第6輯,法律出版社2017年11月。
5.陳偉:《“Event Calendars” in the Early Imperial Era: A Re-Assessment(關于秦漢“質日”的新考察)》,《Bamboo and Silk》2018年第2期,Leiden and Boston:Brill,2018年5月。
6.熊北生、陳偉、蔡丹:《湖北云夢睡虎地77號西漢墓出土簡牘概述》,《文物》2018年第3期。
7.蔡丹、陳偉、熊北生:《睡虎地漢簡中的質日簡冊》,《文物》2018年第3期。
8.陳偉、熊北生:《睡虎地漢簡中的功次文書》,《文物》2018年第3期。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2018年底以前,在完成糟朽殘牘的加固之后,進行紅外掃描,并選拍部分數字照片。基本完成圖像補充獲取任務。
2.2018年底以前,完成《睡虎地西漢簡牘》“質日”一卷的整理、編撰。
3.2019年底以前,完成《睡虎地西漢簡牘》“文書”、“算術”各一卷的整理、編撰。
4.2020年底以前,完成《睡虎地西漢簡牘》“律典”二卷及“書籍”一卷的整理、編撰。
5.2021年6月前,完成《睡虎地西漢簡牘》“考古”、“文字編”各一卷的編撰。
6.2021年底前,完成《睡虎地西漢簡牘研究》、《秦漢律令合校》的研撰,提交結項報告。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