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從總體上看,本課題進展順利,各子課題研究都按照原定工作方案正常進行。作為課題研究第一階段的文獻資料的收集工作,除涉及歷史學部分相關領域外,已基本完成,并進行了初步整理。目前已有一批階段性成果問世,迄今為止,課題組成員已發表標明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階段性成果”的學術論文19篇,其中2篇發表于《哲學研究》,另有7篇論文已交有關學術刊物,將于近期刊出。課題組除了2017年5月舉辦的項目開題及研討會之外,還舉辦了2次全國性專題研討會和1次小范圍專題研討會,就“中西現代性的再認識”、“馬克思與近現代哲學”、“新教革命與現代實踐觀念的起源”等主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討論。此外,課題組成員還通過出國訪學、參加國際及國內會議,與國內外同行就本課題內容進行了多方面的學術交流。
各子課題的進展情況如下:
子課題一:西方社會結構變遷背景下的近代西方哲學發展之基本趨勢
本課題總體上按照計劃進行。本子課題的主要突破點是結合西方近代社會結構的變遷考察近代西方哲學的發展趨勢和脈絡。其中主要涉及西方社會的絕對主義階段與唯理論哲學的關聯以及啟蒙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與資本主義發生和發展之間的關聯。對于本團隊而言,主要的理論分析工作是深入了解和掌握西方近代社會結構變遷的事實,以及其影響如何延伸到思想文化甚至形而上學領域。目前本課題圍繞這兩個方面,分為三個環節展開研究,首先是西方社會從封建時代到資本主義的變遷,主要涉及對西方近代社會轉型的重新理解,具體而言是突出絕對主義在其中的地位和角色,以及資本主義產生的重新理解模型(一),獨斷的形而上學、文藝復興以及宗教改革這三種近代早期的文化運動與世俗的絕對主義社會之間的匹配和關聯性(二),資本主義興起時期的啟蒙哲學,尤其是德國古典哲學為馬克思哲學的產生所創造的條件。目前研究材料收集已經基本完備,并展開了系統深入的分析,已經形成了主要觀點,擬定了寫作提綱,并已發表了4篇階段性研究成果,另有2篇論文亦可于近期刊出。
子課題二 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及其在近現代西方哲學中的位置
本課題總體上按照計劃進行,本階段的工作主要是材料收集和分析整理,目前研究材料的基礎部分已經收集完成,分析整理工作已經進行大半,并歸納出主要內容和問題,以及就這些問題已經形成總體觀點。較為全面地收集了相關研究資料,并圍繞子課題擬解決的問題,考察了馬克思的哲學變革及其在西方哲學史上的地位,特別是以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為參照,考察了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繼承與批判關系,對馬克思《資本論》中的價值形式的意義作了較為深入的拓展,在此基礎上,重點研究了德國古典哲學終結的理論邏輯和社會背景,進而對馬克思的黑格爾批判、馬克思哲學的核心要素和馬克思哲學革命的意義等主題作了初步的提煉與梳理工作。本子課題的研究依據材料和研究對象主要分為兩大板塊,一是在近代哲學的發展背景下考慮馬克思的哲學變革,一是馬克思之后,馬克思主義的不同流派在這一方向上的諸多探索。本子課題研究的進路是在與近代世界和近代精神的關聯中來考察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近代的社會和哲學危機中來為馬克思哲學定位,同時也要與時俱進,聯系二十世紀社會發展背景,考察馬克思主義的諸多努力方向的意義和價值,為當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建構尋求根據。由于課題組成員在本子課題研究方面有較多積累,因而在這方面有相對較多階段性成果發表(已發表12篇)。
子課題三:“唐宋變革”視野下宋代以來中國哲學的發展
子課題 “‘唐宋變革’視野及背景下的中國宋代以來的哲學發展”主要從唐宋社會變革的社會背景下思考中國宋代以來哲學發展的內在根據以及由此而展現出的具體內容,并考察唐宋變革導致的社會變遷對中國宋以來哲學所發生的深刻影響。
目前,該子課題在課題組成員的努力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大部分的資料收集和整理的工作,并在以下的基本研究方向進行了重點研究:(一)對中國史上的唐宋變革論作了梳理。唐宋變革在中國歷史發展上具著重要的意義,它發生在中國歷史由門閥士族社會向平民型社會的轉變中,這一政治變遷直接導致了中國思想界學術主流由佛教向宋明理學的變遷。(二)對宋以來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繼承與發展的研究。本方向的研究意欲對于眾多的思維方式形態與哲學化的思維方式的關系進行深入的研究,并確立起是什么樣的思維方式最終會在宋明理學的形成中成為奠基性的因素。這一研究也會對于唐宋變革的內在發展的研究有一定的助益,有利于我們從思想的內部確立從唐代到宋代思想發展的內在根據。(三)對宋以來中國哲學的理性化特點的研究。在宋代以前,中國哲學的本體以道為核心,但是道具有不可言說的特點;而宋明理學的核心概念“天理”其實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針對道的不可言說性而提出的。這一研究也有助于深化中國與西方在同一時期的思想傾向和社會傾向的比較研究。(四)從唐宋變革的視角對宋以來中國哲學各流派內在發展機制的重新反思。國內學術界對于宋明理學的學術派別及分期已經有非常豐富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在此基礎上更重視中國哲學各學派與西方哲學相區別的個性研究,正是在這一視角下,我們才會看到中國宋明時期各學派的真正共性以及與西方學術的路徑差異。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子課題負責人及成員多次參加了相關學術會議,與與會學者就課題相關的問題進行了多方面的交流。課題組已經形成“宋明時期中國哲學思維方式的典型特點研究”等階段性成果,并交有關刊物,可于近期刊出。
子課題四:中國社會轉型視野下的現代新儒學之發展
本子課題是總課題在中國近現代階段的展開,力圖將總課題的基本觀點貫徹到對于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革和文化演進的研究之中,選取中國現代哲學史上最具體系性、最具理論深度的現代新儒學思潮進行文本梳理和理論分析,揭示其興起與發展所體現出的社會與思想文化意義。本子課題已完成第一階段的資料搜集和文獻整理工作,對梁漱溟、熊十力、張君勱、馮友蘭、賀麟、錢穆、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杜維明、成中英、劉述先等人的著作進行了較為系統深入的研讀,并對晚近學界的相關研究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搜集和閱讀。在此基礎上,對于子課題的提綱和寫作思路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考。同時,通過參加總課題舉辦的開題評審會和學術研討會,獲得了學界研究前沿動態以及專家意見,對研究對象進行了更為深入的思考。此外,子課題負責人于2016年9月-2017年8月赴韓國國立首爾大學哲學系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訪學,期間在該系進行了“‘良知坎陷說’與現代新儒學的發展方向”的專題演講,在首爾大學由哲學系郭沂教授、東洋史學系金秉駿教授(韓)、宗教學系李妍承教授(韓)組織的讀書會上,子課題負責人導讀并主講了賀麟的《儒家思想的新開展》這一重要文獻,并就本課題內容與韓國學者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本子課題組成員已形成了2篇可在近期刊發的階段性成果。
子課題五: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源起、發展以及與中國古典哲學的匯通
本子課題研究依據一定的思想觀念受制約于相應的社會存在的歷史唯物主義原則,基于中國自宋代以來與西方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可比性,將經典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馬克思主義分別置于西方與中國近代以來哲學發展的邏輯結構頂端,通過比照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近代以來西方哲學的批判繼承關系,來探討如何理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中國傳統哲學可能的批判繼承關系,或兩種哲學匯通的可能方式。一方面,通過考察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歷程,探尋其中的發展規律,以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參照;另一方面,則是通過與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近代西方哲學的批判繼承關系的平行比較,而建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宋代以來的中國古典哲學之間可能的批判繼承關系。這一探討的核心思想是,如果德國古典哲學是對于十七世紀形而上學一種經過啟蒙哲學洗禮的重建的話,而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又通過對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繼承而與近代人文主義、啟蒙哲學有一種批判繼承關系的話,那么,類似地,從社會功能上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也就與中唐以來的中國古典哲學,特別是宋明理可能有一種批判繼承關系。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度中國化與中華民族哲學精神的現代重建,就可以視作一體之兩面,從而也就能夠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古典哲學的比較與匯通而展開之。
根據上述研究思路,本子課題組成員已展開了資料收集和多方面的研究,到目前為止,資料收集工作已大致完成,并已發4篇表階段性成果,另有2篇論文亦已完成,可于近期刊發。
由于前期研究基礎不同,各子項目進展程度不盡一致,但從總體上看,各子項目的研究工作都還是在預定的時間進度計劃之中展開進行的。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1.資料收集整理工作。
本項目所需文獻資料的收集工作,已大致完成,并已進行了初步整理,一些文獻資料也已在階段性成果中得到應用,進一步的整理工作將隨著研究的展開而進行。
2.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情況。
自本項目立項以來,除了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參與開題論證及研討會以外,還舉辦了2次全國性專題學術研討會和1次小型專題研討會:
2017年10月28—29日舉辦了“中西現代性的再認識”專題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哲學研究》編輯部、《哲學動態》編輯部、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蘭州大學、華僑大學和南開大學等高校的1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會議圍繞“中西現代性的發生”、“馬克思實踐概念的歷史淵源”、“馬克思與西方宗教傳統”等論題展開了深入的研討和交流,并形成了諸多共識。
2017年11月29—30日舉辦了“馬克思與近現代哲學”專題研討會,來自清華大學、吉林大學、西南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和南開大學等各高校的10余位專家學者與會。本次會議集中在“《資本論》的哲學解讀”、“馬克思與啟蒙”、“馬克思與黑格爾法哲學”等議題上,從多個方面考察了馬克思與近現代哲學尤其是德國古典哲學之間的關系。
2018年7月10日舉辦了“宗教批判與馬克思”小型專題研討會,邀請宗教學研究者與本課題組一起就“宗教批判與馬克思”、“新教改革與現代實踐觀念的起源”問題進行了專題討論。
此外,近一年多以來,課題組成員通過赴英國、德國、韓國、日本、新西蘭等國訪學,及參加國內外舉辦的國際會議,與國外同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并以建立了一些合作關系。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采用情況等)
迄今為止,課題組成員已在國內學術刊物發表階段性成果學術論文19篇,另有多篇已完成論文可在近期刊出。
向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辦報送《工作簡報》2次。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本項目研究的基本方法論是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關于思想觀念受制約于社會經濟基礎的原則,因而對于所論哲學類型所處的社會經濟結構的認識便有著根本性的重要意義。具體而言,本項研究極為密切地關涉到歷史研究領域特別是經濟史研究中的幾個重大問題領域,即世界史上的資本主義起源、中國歷史上的“唐宋轉型”,以及中國近現代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等重大問題,因而需要在世界史和中國歷史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但由于這些研究領域所涉及領域十分廣泛,近些年來新出現的體現著新方法和新觀點的研究成果也十分豐富,且這些新成果中的觀點又往往存在著重大爭議,因而課題組在研究中發現,起初對這一領域研究的難度估計不足,要從這些研究領域之外的學科立場上對之進行總結把握,存在著較大困難。但這一工作又是本項目研究之必要前提,如果進展不夠順利,將有可能影響到項目研究的質量和整體進展的速度。
對此問題加以改進的基本設想是,擬邀請這些領域的有關研究專家參加本課題組,協同攻關。主要是擬邀請世界近代史特別是英國近代史研究,中國古代史特別是宋史研究,以及中國近現代史特別是近現代經濟社會史研究等三個方面的專家,設置相應的三個子項目進行專題研究。為此,擬申請滾動資金以支持這三個方面的研究,望能獲得批準。
二、研究成果情況
1.王南湜:《思想對客觀性的三種態度:康德、黑格爾與馬克思——關于哲學如何切中現實的一個考察》,《哲學研究》2017年第7期。
在思想對客觀性的態度問題上,最為實質性地顯示出了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哲學的根本性差異,從而亦由之顯示出了三種哲學在如何切中現實或切中何種現實問題上的根本性差異。就對于現代世界之科學、自律性道德生活與民族歷史傳統三項基本現實來說,康德哲學較好地說明了近代科學與自律性道德生活之現實,但卻非歷史地將這種存在著嚴重內在沖突的社會視作了“自然”性的存在,而看不到超越這一社會的可能性;黑格爾哲學雖然較好地切中了民族歷史傳統之現實,但卻也將以普魯士主導的“日耳曼世界”當作了其“絕對精神”發展終極目標;而馬克思哲學則綜合了兩者,全面地切中了這三項基本現實。正是由于這一全面切中,馬克思哲學才能夠不僅合理地說明了現代社會的發生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針對其根本問題而提出了超越這一社會生活方式的合理的解決方案,并對現代世界歷史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2.王南湜:《馬克思的正義理論:一個可能的建構》,《哲學研究》2018年第5期。
盡管馬克思并未表述過一種系統的正義理論,但在將歷史唯物主義闡釋為兼容決定論與能動論從而兼容規范性理論的前提下,我們能夠通過基于馬克思所構想的社會主義社會之適合正義存在的條件而建構一種馬克思主義的正義理論。這一正義理論不僅由于基于道德規范的歷史性原則,而超越了近代道德哲學之完備形態的康德道德哲學,且由于基于人的自由發展原則而對不平等分配加以調節的理論進路,而比之羅爾斯正義論的差別原則在直覺上更為自然,從而更為優越。比之試圖回到古代從而陷入時代錯置而不具可行性的社群主義道德哲學,這一立足于現代社會生活的理論亦更為合理可行。
3.王南湜:《〈資本論〉與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河北學刊》2017年第6期。
面對當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新現象,出現了一批以《資本論》為參照系的新理論。這些理論在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的同時,又往往以對《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主旨的誤讀為前提。這就使得這些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并未能真正超越《資本論》,反而由于這種誤讀而遮蔽了真正具有更強穿透力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可能性。為此,我們有必要通過辨析以往對于《資本論》之誤讀,澄清《資本論》之批判主旨,以為重構當代政治經濟學批判開放出新的可能性。
4.王時中:《馬克思視野中的政治正當性論證——從“商品語言”到“政治語言”》,《哲學動態》2018年第3期。
馬克思在“價值形式”的演變中對“貨幣之謎”的批判性考察,不僅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商品拜物教”的秘密,而且確立了科學的“貨幣”觀。如果能將馬克思的“商品語言”轉述為“政治語言”,將馬克思破解“貨幣之謎”的方法切入近代以來的“政治正當性”論題,則不僅可以確立科學的“權力觀”,還能揭示洛克、霍布斯與盧梭以來社會契約論的演進邏輯,真正彰顯出馬克思哲學的政治指向與當代價值。
5.王南湜:《“歷史科學”的兩種模式——〈資本論〉方法論問題的再思考》,《福建論壇》2017年第7期。
馬克思對于其“歷史科學”有兩種不同的表述:其一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指出的,從“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現實中的個人”出發,去描述其歷史發展;另一則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關于“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的唯物史觀的決定論表述。這是兩種頗為不同且難以統一為一的把握社會歷史的方法論模式,因而人們往往便只取其中一種,而棄另一種。但對于完整地把握社會生活而言,這兩種模式是不可或缺的,因而便有必要深入考查馬克思“歷史科學”的兩種模式之間的關系,澄清其間的差別與關聯,以便兩者能夠相互協同地運用于對社會生活的把握,而不是不斷地處于往復轉換之中。
6.王南湜:《重建中華民族的價值理想——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一條未彰顯的發展路徑及其意蘊》,《學習與探索》2017年第7期。
價值理想是任何一種文化的核心問題,也是作為任何一種文化之核心的哲學的核心問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精神的重建,首要任務便是中華民族價值理想的重建。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三位著名的“學院派”哲學家張岱年先生、馮契先生和高清海先生的工作中,存在著一條極為有意義而尚未得到應有彰顯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路徑。回顧先哲們的探索歷程,行進在這條路上的后來者們,便不可避免地要承擔起雙重任務:一方面,我們需要對三位先生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構建價值理想之維的理論創新進路加以弘揚,即對他們的思想“照著講”;而另一方面,面對他們的未竟之業,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哲學遺囑”,我們更需要承接他們的創新精神,推進他們所開拓的理論進路,即更要承接過他們重建中華民族價值理想的理論進路“接著講”。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根據總體研究方案和目下整個課題組進展情況,在下一階段的研究中擬展開以下各項工作:
1.進一步收集有關資本主義起源、唐宋轉型及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資料,加以整理分析。并擬邀請世界史、宋史和中國近現代史方面的研究專家參與本項目,進行合作研究。
2. 擬在今年底至明年初期間舉行2次小型研討會,主要內容是各子項目研究人員交流階段性研究成果,并請數位本領域專家對本課題研究進行評議,以期下一階段的研究工作能夠更好地進行。
3.在以上工作的基礎上,整合已有研究,形成總體寫作方案,并分頭進行研究寫作。
4. 形成并發表15—20篇階段性研究成果。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