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人口數據綜合集成應用平臺建設(1949-2015)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1月29日15:25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總體進展情況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進入深度轉型階段,人口自身的安全以及人口與經濟、社會等外部系統關系的平衡都將面臨不可忽視的問題和挑戰,加強我國歷史人口數據梳理和人口發展戰略研究,深刻把握我國人口發展變化的歷史規律對積極應對人口問題,促進人口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等具有重要價值。

    自課題研究工作啟動至今,“中國人口數據綜合集成應用平臺建設(1949-2015)”課題已經完成研究計劃中設定的階段性任務,并在基礎資料收集、指標評估與調整、數據深入分析、平臺建設與可視化、研究成果交流與推廣五個方面均取得階段性進展,為研判我國人口發展變化的趨勢與特點,推動人口發展戰略及健康中國建設提供了數據基礎。

    第一,基礎資料收集與整理。經過長期努力和大量的基礎性工作,課題組已初步完成了1949年-2015年期間全國及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的人口、生育、死亡和家庭數據指標的收集、整理與電子化工作,為相關研究者提供了豐富且直接可用的歷史人口基礎數據。課題組成員圍繞“總量、結構和分布”三個維度,收集整理了來自國家統計局、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國人口司以及各省相應部門的統計數據,綜合分析了歷次人口普查和1%抽樣調查數據、歷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戶籍登記數據、學籍登記數據、婚姻和殯葬登記數據、世界人口展望數據、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相關統計年鑒等統計資料,現已收集全國及31個省歷年的人口、生育、死亡和家庭數據指標上萬條,并完成了早期紙質版本人口數據的電子化處理。

    第二,核心指標評估與修正。通過多源數據的比對與評估、內部一致性分析和核查,課題組基于已收集完成的歷史數據指標開發邏輯校核程序,發現了大量的因數據來源不同而產生的同一隊列指標內存在的不一致問題,并對現有統計數據中初步發現的問題分別進行了評估、修正、填補和回推,有效地解決了我國歷史人口指標中普遍存在的質量問題,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和一致性。現已完成了1949年-2015年部分的出生人口數據、死亡人口數據、家庭人口數據的校核和回推,下一步將繼續綜合運用年齡別移算法、工具變量法、貝葉斯統計模型、多元回歸統計技術、多維家庭人口預測方法、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等多學科研究方法對缺失數據、奇異值、有偏數據進行多次估計和修正。

    第三,數據深入分析與挖掘。圍繞中國人口數據綜合集成應用平臺建設,課題組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人口數據分析和研究成果,陸續發表在《人口研究》《人口學刊》《人口與計劃生育》《統計與決策》《人口與社會》等學術期刊。1、采用John Wilmoth等人開發的二維模型完成全國及各省市1949年到2015年歷年0-100歲年齡別死亡率的修正,并基于修正數據的基礎上編制了1949年到2015年歷年全國及31省的生命表(含平均預期壽命指標);2、基于全球疾病負擔測算結果,采用Lee-Carter模型對1990年到2015年全國及31省市的健康預期壽命進行了測算;3、完成《中國分區域死亡模式及其變動趨勢》、《中國死亡人口規模、結構和分布數據(1949-2015)分析報告》;4、基于官方發布的調查手冊、電子問卷、用戶指南、數據字典以及相關研究論文為分析對象,從前期設計、調查實施過程和質量控制三個方面對全球31個家庭追蹤調查進行梳理和比較,并對家庭調查數據的質量評估和調查方法進行深入分析;5、圍繞生育主題開展了深入分析與研究,如山東省的歷史生育水平及生育模式的深入分析,13省生育間隔政策對二孩生育時間及時期生育水平的影響分析,基于120縣人口監測系統數據開展的生育政策調整后的生育水平及模式變化分析等;6、圍繞死亡數據庫建設,完成31省六普數據質量評估報告,“四普、五普、六普”死亡數據的評估與調整研究,中國區域死亡模式鑒別研究。

    第四,數據平臺與成果可視化。課題組初步構建了中國人口數據綜合集成應用平臺人口核心指標體系,可為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提供數據咨詢服務及應急反應支持。當前已經完成中國人口數據綜合集成應用平臺初步設計方案,系統梳理了主要人口數據資源,包括全員人口庫、互聯互通數據平臺、統計年鑒和歷次普查資料、120監測縣數據、微觀調查數據,世界銀行、聯合國人口司、美國人口咨詢局等世界人口數據資料,以及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全國及分省人口年鑒數據,進行統一的整合、加工、處理,為形成可視化的數據分析平臺奠定基礎,后續將建立分析標準、指標定義及計算方法。

    第五,成果推廣、交流與討論。課題研究成果積極與學界同仁交流分享,推動了人口基礎數據質量評估方法的發展。課題組成員在2017年中國人口學年會、全國人口普查與研究方法研討會、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會、健康中國理論與實踐的全國學術研討會等國內會議上交流分享,在第四屆亞洲人口學會年會,國際健康預期壽命組織(Reves)學術年會、美國人口學會年會(PAA2017)、歐洲人口大會(EPC2018)等國際會議上發言討論。除出席國內外會議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外,課題組還與德國馬普人口研究所、維也納人口研究所、人類生育數據庫、華盛頓大學進行深入訪問、交流與合作,提高了人口歷史數據質量評估方法的豐富度與科學性。

    總體來看,按照計劃完成了預期的工作,其中包括數據的收集、數據的整理分析及成果的發表。目前,按研究計劃進展,尚有一些數據的收集工作、數據的分析研究及平臺建設尚待完成。

    子課題一:中國人口總量、結構和分布數據(1949-2015)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子課題進展

    基于國家統計數據、公安戶籍數據、教育部學籍數據進行校核回推了1949年到2015年的出生人口數據、死亡人口數。

    ? 采用回推的方法完成全國1949年到2015年歷年年齡別人口估計,形成了1949年到2015年的分性別、分年齡的歷史人口數據,并估算了16個省份1949年到2015年的分性別、分年齡的歷史人口數據,形成了全國及其31個省市的年末/年中總人口、0-100歲年齡別人口規模、男性/女性人口、分省常住人口/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0-14歲少兒撫養比、0-20歲少兒撫養比、65歲及以上老年撫養比、總撫養比、0-14歲少兒兒童占比、0-20歲少兒撫養比、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等指標數據。

    ? 基于國家統計數據、公安戶籍數據、教育部學籍數據進行校核回推了1949年到2015年的出生人口數據,計算了粗出生率。基于國家統計局的普查和1%人口變動調查以及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梳理了主要年份的分孩次年齡別生育率數據,并根據相關模型估算了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出生人口數(分一孩出生數、二孩出生數、三孩及以上出生數)、出生率、總和生育率、年齡別育齡婦女生育率、平均生育年齡(平均初育年齡、平均二孩生育年齡、平均三孩生育年齡)、分孩次年齡別生育率(一孩年齡別生育率、二孩年齡別生育率、三孩及以上年齡別生育率)等指標的數據。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1. 參加3次國際學術會議

    ? 2018年6月11日到6月29日前往德國馬普人口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就全國和分省普查時點數據的死亡率的質量進行評估,采用contour decomposition方法分解了男性和女性在1981年到2010年的年齡別死亡變動規律,并結合中國臺灣、美國、日本同期的死亡率數據變動規律校正了2010年六普的死亡數據。

    ? 2017年6月參加由國際健康預期壽命組織(Reves)所承擔的2017年學術年會,并作大會主旨發言,發言的題目是《基于個體健康預期壽命的測算研究》。

    ? 2018年7月11日到7月15日前往上海參加第三屆亞洲人口學會年會,在"性別、老齡化和健康"的中國專題學術研討會發表了題目為“中國低生育率進程的結構性特征”的學術報告,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低生育率的分孩次結構、年齡別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等特征進行了分析,描繪了中國低生育率的結構特征以及背后的數據質量特征。

    2. 邀請國際知名專家開展系列講座和培訓

    ? 2017年11月15日:邀請美國全球臨床與轉化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張風雨教授做“基因組時代的人口學研究與精準醫學”的專題講座

    ? 2018年6月28-7月12日:邀請南安普敦大學的Sabu Padmadas(教授)來中心進行學術交流與訪問

    3.在CSSCI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6篇,均署名得到本課題的資助

    (詳見成果清單)

    子課題二:中國家庭人口總量、結構和分布數據(1949-2015)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子課題進展

    基于國家統計局歷次人口普查數據、國家統計局歷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聯合國人口司2017年世界人口展望數據、全國生育狀況抽樣調查、中國家庭追蹤調查數據、各省歷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樣調查等數據,當前已經完成全國及31個省份的平均家庭戶規模、家庭總戶數、集體戶戶數、家庭戶數人數、家庭戶男性人口數、家庭戶女性人口數、分家庭戶規模的戶數和人數及其占比(一人戶、二人戶、三人戶、四人戶、五人戶、六人戶、七人戶、八人戶、九人戶、十人及以上戶)共1000余個統計指標的資料收集工作。正在對已收集完成的歷史數據進行多數據源比對、內部一致性分析和核查工作,已經初步發現現有統計數據中存在的各類問題,下一步計劃運用工具變量法、貝葉斯統計模型、多元回歸統計技術、多維家庭人口預測方法、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等多學科研究方法對缺失數據、奇異值、有偏數據進行重新估計和修正。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1. 已完成原始資料收集整理、正在評估和修正的數據指標列表如下:

    ? 平均家庭戶規模。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平均家庭戶規模(平均家庭戶人數)。

    ? 家庭戶規模。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家庭戶規模(家庭戶數)。

    ? 家庭戶人數。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家庭戶人數,包括家庭戶男性人口數、家庭戶女性人口數。

    ? 集體戶規模。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家庭戶規模(家庭戶數)。

    ? 集體戶人數。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集體戶人數,包括集體戶男性人口數、家庭戶女性人口數。

    ? 分家庭規模戶數。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分家庭戶規模的戶數和人數及其占比(一人戶、二人戶、三人戶、四人戶、五人戶、六人戶、七人戶、八人戶、九人戶、十人及以上戶)。

    ? 平均初婚年齡。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平均初婚年齡,包括男性平均初婚年齡和女性平均初婚年齡。

    ? 平均結婚年齡。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平均結婚年齡,包括男性平均結婚年齡和女性平均結婚年齡。

    ? 批準登記結婚對數。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批準登記結婚對數。

    ? 申請登記離婚對數。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申請登記離婚對數。

    ? 批準登記離婚對數。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批準登記離婚對數。

    ? 判決登記離婚對數。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判決登記離婚對數。

    ? 恢復結婚對數。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恢復結婚對數。

    ? 內地居民登記結婚對數。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內地居民登記結婚對數。

    ? 涉外及港澳臺結婚對數。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涉外及港澳臺結婚對數。

    ? 結婚率。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一般結婚率,分性別和城鄉。

    ? 初婚率。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初婚率,分性別和城鄉。

    ? 總和初婚率。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總和初婚率,分性別和城鄉。

    ? 再婚率。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再婚率,分性別和城鄉。

    ? 一般離婚率。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一般離婚率,分性別和城鄉。

    ? 總和離婚率。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總和離婚率,分性別和城鄉。

    ? 離婚結婚比。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離婚結婚比,分性別和城鄉。

    ? 女性不婚率。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女性不婚率,分城鎮和農村。

    ? 男性不婚率。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男性不婚率,分城鎮和農村。

    ? 未婚人口。重點計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男未婚人口,分城鎮和農村。

    2. 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為更好地借鑒國內外家庭數據評估和調查的方法,我們對各類家庭追蹤調查的官方發布的調查手冊、電子問卷、用戶指南、數據字典以及相關研究論文為分析對象,從前期設計、調查實施過程和質量控制三個方面對國外主要的家庭追蹤調查進行梳理和比較。前期設計主要包括調查發起情況、調查主題、樣本規模和識別標準四個方面;調查實施過程主要包括問卷設計、調查方式和調查工具三個方面;質量控制主要包括樣本追蹤策略改進以及數據質量評估方法兩部分內容。同時,將分析精力主要集中于美國收入動態追蹤調查、德國社會經濟追蹤調查、英國家庭追蹤調查和南非收入動態調查等四項獨立組織的調查,也涉及了歐盟家庭追蹤調查和世代與性別調查兩項集團運作的調查。既覆蓋了歷時最長的調查項目,又包含了新近開展的調查項目;既覆蓋了發達國家,又包含了發展中國家;既覆蓋了民族國家,又包含了國家聯合體。主要涉及的調查數量如下:

    調查名稱 調查國家 開始年份

    1 國家長期追蹤調查 美國 1966

    2 生活水平調查 瑞典 1968

    3 收入動態追蹤調查 美國 1968

    4 荷蘭社會經濟追蹤調查 荷蘭 1984

    5 德國社會經濟追蹤調查 德國 1984

    6 盧森堡社會經濟追蹤調查 盧森堡 1985

    7 法國家庭追蹤調查 法國 1985

    8 比利時社會經濟追蹤調查 比利時 1985

    9 波蘭家庭追蹤調查 波蘭 1987

    10 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 中國-美國 1989

    11 英國家庭追蹤調查 英國 1991

    12 俄羅斯監測追蹤調查 俄國 1992

    13 匈牙利家庭追蹤調查 匈牙利 1992

    14 健康與養老調查 美國 1992

    15 印度尼西亞家庭生活調查 印度尼西亞 1993

    16 勞動收入動態調查 加拿大 1993

    17 日本消費者動態調查 日本 1994

    18 歐盟家庭追蹤調查 歐盟 1994

    19 意大利家庭追蹤調查 意大利 1997

    20 韓國勞動和收入追蹤調查 韓國 1998

    21 中國健康長壽追蹤調查 中國 1998

    22 瑞士家庭追蹤調查 瑞士 1999

    23 家庭動態追蹤調查 中國臺灣 1999

    24 澳大利亞家庭、收入和勞動力動態調查 澳洲 2001

    25 墨西哥家庭生活調查 墨西哥 2001

    26 世代與性別調查 —— 2004

    27 中國家庭追蹤調查 中國 2008

    28 國家收入動態調查 南非 2008

    29 香港社會動態追蹤調查 中國香港 2011

    30 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 中國 2011

    3. 學術會議與交流

    ? 2017年中國人口學年會,在人口統計分析方法分論壇上交流了“家庭追蹤調查中應答時間的影響因素研究”一文,對家庭追蹤調查并行數據的分析進行討論。

    ? 2017年8月30日-2017年9月15日,作為訪問學者赴德國馬普研究所學習交流,重點學習家庭人口分析及預測技術。

    ? 2018年7月11日-14日參加第四屆亞洲人口學會, 在人口統計分析方法分論壇上交流了“問卷調查中應答時長與質量控制策略”一文,對家庭追蹤調查的質量控制提出建議。

    (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 我國關于集體戶/家庭戶類型的劃分標準出臺較晚,因此1949-2015年間真正開始有集體戶數據的時間起點較為靠后,且缺少集體戶人口特征的數據統計和分析,因此集體戶數據指標需同時結合普查數據和公安戶籍登記數據進行雙向比對核查,初步估計普查年份的集體戶比例,進而估計其他年份的集體戶戶數和人口數,最終得到各年份的集體戶人數、集體戶男性人口數、集體戶女性人口數。

    2. 家庭戶規模與生育行為、家庭結構變化的關系:家庭現代化理論認為,家庭規模的大小和家庭結構核心化成為確定家庭現代與否的標準,現代社會中占據主導位置的應該是核心家庭。四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變化是否為家庭現代化趨勢的反映?家庭規模的縮小與家庭代際關系存在怎樣的關系?家庭規模是否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造成戶均人口變化一方面是因為生育的子女數量,另一方面與家庭結構有關,即核心家庭的出現和普遍化是導致家庭規模縮小的重要原因,但對上述觀點尚未得到明確的檢驗。因此,在結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中國建國后至今這段時期六次人口普查的原始數據對家庭規模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是有必要的,但除了研究家庭結構對家庭規模的作用分析之外,對生育數量、隊列、戶籍等因素的作用也應該予以重視。

    3. 婚姻數據的復雜性及解決思路:在數據收集和評估過程中發現,我國結婚登記和離婚登記數據均存在很大的偏差。首先,分年齡初婚率中15-20歲群體被嚴重低估,受法律限制,民政登記數據中缺少對該年齡段結婚人口的信息登記,但在普查年份的結婚數據分析中發現,15-20歲人口結婚事件仍然占據一定比例,尤其是在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因此需要通過普查數據對低年齡段的結婚率進行二次調整和評估才可使用。其次,分年齡離婚率中30-40歲群體被嚴重低估,離婚事件的統計來源并不單一來自于民政部門,近些年份法院判決離婚的數量迅速增長,因此在計算年齡別離婚率時如果不考慮法院判決離婚數量,將產生較大偏差。當前主要問題是法院判決離婚統計數據缺少部分年份數據并且和民政登記的口徑不一致,需要進行二次估計,然后將兩種口徑的離婚統計數據整合匯總,才可得到完整準確的離婚統計數據。

    子課題三:中國出生人口總量、結構和分布數據(1949-2015)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子課題進展

    自項目啟動以來,該課題圍繞出生人口的數量、生育率及生育年齡的相關數據進行基礎出生數據的大力收集及數字化工作,尤其是2000年以前缺乏電子版/光盤版的各個年份,努力補充各年、各省數據的完整性。目前已完成1949-2015年全國及各省基礎數據收集及整理。

    具體來看,普查年份的省級數據相對較為完整,但1%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集各省出版進度不一致,以2015年1%人口抽樣調查為例,目前尚有11省(區)(山東、安徽、內蒙古、吉林、山西、新疆、遼寧、西藏、湖北、四川和湖北)仍未出版本省的201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集,導致相關歷史出生人口數據難以獲得。其他年份也存在部分省份的數據空白。

    在前期收集數據的基礎上,對部分省份的多源數據開展多源數據質量評估。基于年齡別生育率、隊列生育率、終身無孩率等指標的評估顯示,在部分省份出現了同一出生隊列的終身生育率2015年1%人口抽樣調查的結果甚至低于2010年的普查結果,終身無孩率高于2015年1%人口抽樣調查結果的異常現象。而基于年齡平移的出生人口性別比顯示,同一出生隊列的2015年1%人口抽樣調查的結果與2010年普查、2000年普查也存在較大差異。這均說明了各個不同數據來源中同一隊列指標的不一致問題。再以早期1980-1990年的數據為例,《中國生育數據集》中的結果與各省含有1990年總和生育率及年齡別生育率的相關出版物(如各省《跨世紀的中國人口》)結果有一定出入。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1. 調查研究:圍繞子課題的研究主題,開展了部分數據的初步分析與研究。研究涉及部分省份的生育水平及生育模式的變動,包括:

    ? 山東省的歷史生育水平及生育模式的深入分析,評估了該省婚育政策變動對時期生育水平和終身生育水平的影響。分析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山東省普查、人口變動抽樣調查及120縣人口監測系統的相關生育數據收集及相關指標的差異對比,深化了多數據來源特征及差異的了解,為后續各省生育數據的評估、分析及應用基礎了前期經驗;

    ? 13省生育間隔政策對二孩生育時間及時期生育水平的影響分析。分析對比了13省從1984-2016年的分孩次生育率、分孩次生育年齡及生育間隔,并分析了同時期的時期生育水平及孩次遞進比,評估不同時期不同的生育間隔政策對各省二孩生育時間及二孩生育水平、時期總和生育率的影響,豐富了相關省份二孩生育的相關研究,并進一步增強了對相關省份多種數據來源的出生人口數據及相關指標的認識;

    ? 生育政策調整后的生育水平及模式變化——基于120縣人口監測系統數據的分析重點對照分析2014年單獨兩孩政策調整和2016年全面兩孩政策調整后的總和生育率、一孩生育率、二孩生育率及生育年齡等指標的變化,檢驗政策效應,為未來我國出臺相關家庭友好型的社會政策提供基礎資料。

    2. 資料收集:除常規普查數據資料、1%人口變動抽樣調查、統計年鑒等常規數據資料的收集、數字化外,進一步擴大其他涵蓋1990年以前各省各時期的其他歷史出版物,包括地市級年鑒、地方志、以出生及生育為主題或包括相關內容的論文集等資料,豐富各省的數據來源,盡力補齊相關年份數據。

    分省 已有數據的年度 已有數據(冊)

    安徽 1989、1995、1996、2000、2002-2015 18

    河北 1989、2000、2005、2010、2015 5

    江西 1989、2000、2005、2010、2015 5

    北京 1989-1991、1998、2000-2003、2005、2010、2015 11

    山西 1989、2000、2010 3

    黑龍江 2000、2005、2010、2015 4

    山東 1989、2000、2005、2010 4

    江蘇 1989、2000、2005、2010、2015 5

    湖北 1989、2000、2010 3

    湖南 2000、2010、2015 3

    浙江 2000、2005、2010、2015 4

    四川 2000、2005、2010 3

    吉林 2000、2010 2

    遼寧 1989、2000、2005、2010 4

    云南 1989、1990、1991、1995、2010、2015 6

    陜西 1989、1995、2000、2005、2010、2015 6

    甘肅 1989、2000、2010、2015 4

    貴州 1989、2000、2005、2010 4

    天津 1989、1995、1997、1998、1999、2010、2015 7

    重慶 2005、2010、2015 3

    青海 1989、1990、1995、2000、2005、2010、2015 7

    西藏 1995、2000、2010 3

    寧夏 1989、2000、2005、2010、2015 5

    新疆 1989、1990、1994-1999、2001、2005、2010 11

    上海 1989、2000、2005、2010、2015 5

    內蒙古 1989、2000、2010 3

    廣西 1989、1990、2000、2005、2010、2015 6

    福建 1989、2000、2005、2010、2015 5

    廣東 1989、2000、2005、2010、2015 5

    海南 1989、1994、2000、2005、2010、2015 6

    河南 1989、2005、2007-2016 12

    全國 1949-2016 25

    3. 學術會議與交流:截至目前一共投稿9次學術會議,其中國際會議5 次, 國內會議4次,國際會議發言(含即將發言)5次

    投稿及發言主題分別涉及“我國生育政策調整后的生育政策調整后的生育水平及模式變化”、“婚育政策對山東省生育水平波動及生育模式變遷的影響”和“生育間隔政策對二孩生育水平、生育時間和生育間隔的影響分析”。

    ? 2017年4月27-29日,參加美國人口學會作年會,作專題發言

    ? 2018年4月27-29日,參加歐洲人口大會,作專題發言

    ? 2017年7月18-23日,參加中國人口學會年會,作大會發言

    ? 2017年12月4-5日,參加 “生育轉變與社會政策應對”國際研討會,作大會發言

    ? 即將參加國際會議:2018年9月10-12日:參加生育推遲國際研討會,擬作專題發言(Postponement of Parenthood: Causes and Consequences)、2018年9月3-6日:參加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意大利博科尼大學聯合主辦生育推遲研討會(Conference on the Postponement of Parenthood co-organized by the MPIDR, LSE, and Bocconi University),擬作專題發言、2018年12月5-7日:參加維特根斯坦中心2018年年會暨人類生育數據庫第三次研討會(Wittgenstein Centre Conference 2018-3rd Human Fertility Database Symposium),擬作專題發言

    ? 除出席國際會議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外,課題組還與維也納人口研究所、人類生育數據庫(Human Fertility Database)進行深入學習,掌握人類生育數據庫的標化、數據收集及指標計算、數據修正等技術與方法、根據歷年出生人口的月度分布對全年的出生人口進行估計、間隔孩次遞進比及基于間隔孩次遞進比的一孩到二孩的生育間隔計算、數據平滑及拆分等方法,為后期缺失年份數據的補齊、估計及擬合做好技術儲備。

    (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目前面臨地區數據缺失及早期年份數據缺失的雙重挑戰;另外相對于龐大的數據收集、數字化、校對及評估的工作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課題經費較為緊張;下一階段將重點解決數據缺失及插值等問題,為人口估計方法提出很高要求;同時針對出生數據的現狀,撰寫相關情況分析。

    子課題四:中國死亡人口總量、結構和分布數據(1949-2015)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子課題進展

    已完成“三普”、“四普”、“五普”、“六普”等分省、分城鄉、分年齡死亡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等有關死亡指標方面的數據;并對死亡數據進行了初步評估,在此基礎上對中國的死亡模式進行了初步鑒別與分析研究。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1. 資料收集:根據課題任務書要求,本子課題目前收集到的數據指標包括:

    ? 死亡率。1982年、1989年、2000年、2010年全國及31省市自治區的分性別、分城鄉年齡別死亡率。

    ? 死亡人口數。1982年、1989年、2000年、2010年全國及31省市自治區的分性別、分城鄉年齡別死亡人口數和總死亡人口數。

    ? 平均預期壽命。1982年、1989年、2000年、2010年全國及31省市自治區的分性別的平均預期壽命、男性平均預期壽命、女性平均預期壽命。

    ? 嬰兒死亡率。測算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嬰兒死亡率。1982年、1989年、2000年、2010年全國及31省市自治區的分性別、分城鄉的嬰兒死亡率。

    2. 對數據進行了深入分析:

    編制了1949年到2015年歷年全國及31省的生命表,完成了四篇研究報告

    ? 完成全國1949年到2015年歷年全國和分省粗死亡率、死亡人口數據的校準和估算,開發邏輯校核程序,完成了1949年到2015年全國及31個省市自治區的死亡人口數、死亡率、年齡別死亡率(0-100歲)、嬰兒死亡率、五歲以下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平均預期壽命(男性、女性和不分性別)、健康預期壽命(男性、女性和不分性別)指標數據的分析。采用John Wilmoth等人開發的二維模型完成全國及各省市1949年到2015年歷年0-100歲年齡別死亡率的修正,并基于修正數據的基礎上編制了1949年到2015年歷年全國及31省的生命表(含平均預期壽命指標)。

    ? 基于全球疾病負擔測算結果,采用Lee-Carter模型對1990年到2015年全國及31省市的健康預期壽命進行了測算。

    ? 對31省六普數據進行質量評估,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數據進行校正,形成分析報告

    ? 對“四普、五普、六普”死亡數據進行評估與調整研究,找出數據存在的問題,探尋死亡規律,形成分析報告

    ? 對中國區域死亡模式進行分析,找出不同區域的死亡模式特點,為后續數據平滑與處理提供依據,形成《中國分區域死亡模式及其變動趨勢》、《中國死亡人口規模、結構和分布數據(1949-2015)分析報告》

    3. 學術會議與交流:

    ? 2017年6月,參加由西安交通大學主辦的全國人口普查與研究方法研討會,做了題為《中國分區域死亡模式及其變動趨勢》學術報告。

    ? 2017年12月,參加由重慶人口學會主辦的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做了題目為《重慶人口健康預期壽命測算研究——基于疾病負擔的視角》學術報告。

    ? 2017年12月,參加由中國人口報、重慶人口學會主辦的健康中國理論與實踐的全國學術研討會,做了題為《健康預期壽命的概念、理論與方法》的學術報告。

    ? 2018年6月7日:邀請國際知名疾病負擔專家華盛頓大學Christopher Murray(教授)、王海東(博士)來中心進行專題講座

    ? 2018年7月20-25日:邀請聯合國人口司顧大男博士進行“人口估計方法”的專題培訓

    ? 與維也納人口研究所、華盛頓大學、人類死亡數據庫(Human Mortality Database)進行深入學習,掌握人類死亡數據庫的標化、數據收集及指標計算、數據修正等技術與方法、根據歷年死亡人口的月度分布及全年死亡人口進行估算、數據平滑及拆分等,為后期缺失年份數據的補齊、估計及擬合做好技術儲備

    (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死亡數據質量逐年下降,中國三普死亡數據質量較好,得到國際公認,但隨后“四普”、“五普”、“六普”均存在嚴重的死亡漏報,其中“六普”嬰兒死亡漏報水平高達70%以上,老年死亡率的漏報同樣嚴重。死亡數據中間成人組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兩頭不太穩定,這對數據的評估和對中國死亡模式的確認帶來很多不確定性,需要新的數據和方法進行進一步評估和鑒別。

    子課題五:中國人口數據綜合應用平臺和可視化(1949-2015)

    (一)構建了中國人口數據綜合集成應用平臺人口核心指標體系

    系統梳理了主要人口數據資源,包括全員人口庫、互聯互通數據平臺、統計年鑒和歷次普查資料、120監測縣數據、微觀調查數據。數據分析維度主要是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其中時間維度為日、月度、季度、年度數據;空間維度可具體到省、市、縣、鄉、街道。數據指標分為原始匯總指標、二次生成指標和帶入模型計算的指標。其中,原始指標指可直接從資料中匯總的指標、二次生成報告指標指需要通過原始指標匯總計算的指標,其體系結構如下:

    (二)提出了中國人口數據綜合集成應用平臺初步設計方案

    1總體設計

    根據中心目前已經搜集的世界銀行、聯合國人口司、美國人口咨詢局等世界人口發展國外數據資料,以及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國內人口分省年鑒數據,進行統一的整合、加工、處理,建立標準分析指標定義、計算方法,形成可視化、GIS化的數據分析平臺,為中心內外專家、領導提供數據咨詢服務及應急反應支持。

    ? 應用范圍:人口中心

    ? 服務對象:3類用戶(中心內部用戶、衛計委系統用戶、外部專家及公眾用戶)

    ? 數據范圍:人口和計劃生育業務數據、人口統計和普查數據(中國、世界)、抽樣調查數據、非結構化的文獻資料及網絡信息

    ? 基本應用:數據處理、數據統計、基于GIS的數據展現是系統關鍵支撐

    2功能設計

    中國人口數據集成分析平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數據的信息展現、應用功能和數據獲取。

    ? 數據信息展現

    數據信息展現通過WEB的方式進行服務。用戶可以瀏覽WEB網頁進行數據、信息的瀏覽、查看。系統結合WEB GIS技術,對各類需要實時展現、可視化發布的人口數據進行圖形化的展現,為用戶提供站網信息查詢、數據可視化發布、數據統計分析、在線交互等服務。數據信息展現包括以下服務內容:

    人口信息查詢:結合WEB GIS提供數據的最新信息的查詢和檢索,各級站網信息的訪問提供權限控制,提供人口信息檢索、數據搜索、地圖檢索;

    數據可視化發布:以WEB方式實現部分可以進行展現的分省空間的動態可視化發布,并支持將來可視化發布產品類別的擴充;

    數據統計分析:根據人口數據統計方法對檢索獲得的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以統計分析圖形、表格和文字的方式顯示結果,提供下載服務。數據分析提供綜合分析和展現服務;

    在線交互:使系統具備數據格式轉換工具、收集用戶意見和建議,提供數據更新發布手段、實現對收集的信息分類整理、綜合歸納。

    ? 應用功能

    包括出生人口監測及預警、人口計劃生育形勢分析、人口遷移流動及城鎮化分析、行政單元人口數據時空對比、全球人口發展形勢對比、人口詳細分類及主要指標等。

    ? 數據獲取

    數據獲取服是指從光盤、EXCEL人口數據文件、統計局網站數據下載、數據年鑒文獻等,進行配置,并根據配置策略預處理、完整性一致性檢查。數據訪問具有用戶身份認證功能;數據導入可監控和統計;記錄存入系統日志中;數據獲取信息記錄日志,記錄內容包括用戶、請求源地址、數據分類、數據文件、數據量和操作時間等信息。

    3數據分析

    數據目前暫定三類,一類來自于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數WDI”及聯合國人口司、世界衛生組織、美國人口咨詢局等其它國際機構的人口相關數據,一類來自于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第三類為非結構化數據。

    “世界發展指數WDI”是按國別分類的1338個指標,從1960年到2013年時限范圍內的數據,數據方式為EXCEl文件。

    “年度人口統計數據”,主要包括按全國及不同省統計的“總人口數”、“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人口數”(人口抽樣調查)、“戶數、戶人口、及戶規模”(人口抽樣調查)、“按戶口登記狀況人口數”(人口抽樣調查)、“人口年年齡構成和撫養比”(人口抽樣調查)、按婚姻狀況人口數(人口抽樣調查)、按教育程度人人口數(人口抽樣調查)、15歲以上文盲人口(人口抽樣調查)、按家庭規模分的戶數。

    4設計實現方案

    整個系統劃分為四個層次:

    (1)服務訪問層

    服務訪問層是為系統服務的對象提供多種服務訪問的方式,進而定義不同服務對象的訪問方式。系統的服務對象劃分為三大類,如:中心內部用戶、衛計委系統用戶、外部專家及公眾用戶。系統為用戶提供的服務訪問方式包括WEB瀏覽器訪問,預留業務訪問接口其他業務系統可以通過定義接口調用的程序實現服務接口調用和服務訪問。

    服務訪問層連接服務用戶與系統服務的一個平臺,是用戶訪問服務的技術協議層。根據不同的服務訪問方式為用戶服務接入方式,本項目以瀏覽器訪問服務:

    的用戶提供一個WEB門戶,用戶可通過HTTP協議實時訪問服務門戶,這種方式主要針對的是部門用戶以Web頁面的方式查詢、檢索所需的數據信息信息;

    (2)服務核心層

    服務層是系統的核心服務池,是系統為滿足用戶的服務需求組織設計的功能服務。服務層的規劃與設計總共可劃分為四個系統:分別是以服務總線和服務池為核心的服務體系、以元數據和數據定位、獲取、傳輸為核心的交換體系、以任務調度為核心的管控體系、以配置、策略核心的運維體系。在四個體系的支撐下,為用戶提供及時的、高質量的可擴展功能服務。

    系統的整個服務體系是以面向服務的服務總線(ESB)進行組織和封裝,在

    服務總線的服務總控下,將數據系統的所有服務內容進行集中注冊和統一服務供給。同時,服務總線除提供服務注冊的功能服務外,還提供服務請求的任務調度、以及請求任務(服務)節目表生成、任務(服務)管理、任務(服務)執行監控、安全管理等等。

    系統的核心服務內容是人口數據資料。為保障系統用戶請求服務的便捷性、實用性,數據體系的設計中,我們將提供數據傳輸組件、元數據管理組件、目錄管理組件等服務組件的支撐,保障數據服務系統數據處理的穩定、安全、可靠。

    系統為保障系統服務的穩定和系統安全,需要有一個系統管控體系作為系統的管控核心。在系統服務構建過程中,我們將以用戶管理組件、權限管理組件、GIS引擎、任務調度引擎和業務流程管理組件作為系統管控體系的基礎,利用這五個服務組件和引擎提供的管控服務對系統進行綜合的管理和控制。

    (3)服務支撐層

    服務支撐層是根據系統建設的需求,利用一些成熟穩定的,有成功實施案例的開源軟件,以及一些自主開發的軟件作為整個服務系統的服務支撐,來保質快速構建系統。服務支撐層定義有應用中間件、消息中間件、Web Gis、元數據管理軟件、業務流程管理軟件、內容管理軟件、報表軟件。

    (4)服務數據層

    服務數據層是系統的數據支撐層,它為系統提供的服務數據提供數據支持,同時對服務數據進行綜合管理。根據系統的服務數據特性,同時保障服務數據的安全前提下,對服務數據層進行數據管理技術實現設計。服務數據層包括RDBMS和文件系統,RDBMS存儲管理的數據有緩存文件管理信息、元數據、運行管理信息、用戶權限信息等等。

    5系統的WEB框架

    對于本項目,我們擬采用SSH ( struts+spring+hibernate)目前較流行的一種Web應用程序開源框架。其中使用Struts作為系統的整體基礎架構,負責MVC的分離,在Struts框架的模型部分,控制業務跳轉,利用Hibernate框架對持久層提供支持,Spring做管理,管理struts和hibernate。

    本項目我們利用面向對象的分析方法根據需求提出一些人口分析模型,將這些模型實現為基本的Java對象,然后編寫基本的DAO(Data Access Objects)接口,并給出Hibernate的DAO實現,采用Hibernate架構實現的DAO類來實現Java類與數據庫之間的轉換和訪問,最后由Spring做管理,管理struts和hibernate。

    6應用系統設計

    應用系統暫定為七個模塊,首頁、國內數據、國外數據、主題數據、模型管理、數據處理、系統管理。

    二、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1歷史資料掃描入庫清單

    圖書名稱 掃描頁數

    備注

    上海市 第三次人口普查資料匯編(下) 523 整本掃描

    河北省1990年入口普查資料(三) 721 整本掃描

    河北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二) 899 整本掃描

    河北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四) 937 整本掃描

    河北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一) 912 整本掃描

    河北省1990年人中普查資料(五) 933 整本掃描

    黑龍江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一) 871 整本掃描

    黑龍江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三) 771 整本掃描

    黑龍江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二) 873 整本掃描

    黑龍江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四) 727 整本掃描

    遼寧省1990年人員普查資料(上) 762 整本掃描

    遼寧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中) 1036 整本掃描

    遼寧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下) 1088 整本掃描

    江蘇省1990年人中普查資料(下) 933 整本掃描

    浙江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 (中) 750 整本掃描

    浙江省1990人口普查資料 (上) 576 整本掃描

    吉林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二) 908 整本掃描

    吉林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三) 746 整本掃描

    吉林省1990年人中普查資料(四) 731 整本掃描

    吉林省1990年人中普查資料(一) 665 整本掃描

    江蘇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上) 1004 整本掃描

    山西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上) 579 整本掃描

    山西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下) 1191 整本掃描

    山西省1990年人中普查資料(中) 990 整本掃描

    浙江省1990年人口普查資料下 870 整本掃描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公縣市人口統計資料 316 整本掃描

    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分縣市人口統計資料 318 整本掃描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全國分縣市人口統計資料 319 整本掃描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統計資料匯編1949-1985 1005 整本掃描

    2數字化錄入清單

    圖書名稱 表數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統計資料匯編1949-1985 468

    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分縣市人口統計資料 316

    200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分縣市人口統計資料 318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分縣市人口統計資料 319

    中國城市統計年鑒(1991-2016) 260

    3光盤資料清單

    詳見《中心圖書館人口數據資料(1949-2015)館藏情況匯總表》

    (三)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建議

    1. 人口指標數量龐大,關系復雜,系統梳理和采集錄入數據需要長期聘用多名專職人員進行工作,研究人員也需要花費較多時間進行指導和協調。

    2. 數據平臺的設計和開發需要軟件開發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實施,鑒于目前IT工程師工時費用較高,需要投入較多經費才能聘請到專職程序員予以保障軟件平臺開發工作。

    二、研究成果情況(可另加附頁)

    主要內容:

    代表性成果簡介

    劉鴻雁等. 中國人口發展追蹤調查問卷設計手冊(待出版)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其發展變化可以反映一個社會時代的基本變化特征。中國家庭發展追蹤調查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導的官方的家庭發展追蹤調查,力求獲得當前社會經發展條件下家庭結構、家庭規模的變遷數據、了解家庭代際關系的變化、了解全生命周期人群的健康、經濟發展的特征,為促進以家庭為中心的政策和方案的制定,加強對家庭的支持,提高家庭發展能力,使家庭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提供支撐。一個調查的實施過程包括調查設計、抽樣設計和樣本抽取、問卷設計、調查系統開發、調查員培訓、質量跟蹤監控、數據上報和數據匯總、分析研究以及調查的監督檢查和考核評估工作等。在諸多工作環節中,問卷設計是基礎和前提。

    《中國人口發展追蹤調查問卷設計手冊》介紹了中國家庭發展追蹤調查的背景、設計理念與設計過程;問卷調查方法的特點、問卷的類型和問卷的適用范圍;問卷設計的原則、問卷設計在調查中的地位、問卷設計技巧和步驟;家庭戶問卷、兒童問卷、青少年問卷、成年人問卷、老年人問卷以及村居問卷的指標體系、結構,具體問題、答案的設計方法、設計中遇到的問題、電子化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追蹤問卷的設計經驗和建議。《中國人口發展追蹤調查問卷設計手冊》可以充分反映家庭發展追蹤調查在問卷設計方面的經驗,促進研究者、社會實踐工作者了解家庭發展追蹤調查問卷的設計的理論基礎、設計過程,為今后問卷設計,尤其是追蹤調查問卷設計提供了需要借鑒和參考的內容。

    劉鴻雁等.《國際人口政策參考》

    人口是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因素,如何促進人口發展,達成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平衡,一直為社會各界所關注。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發展模式與其社會經濟狀況、傳統文化觀念和相關人口政策密切相關。各國的工業化進程和社會經濟發展存在差異,人口發展模式不盡相同,采取的人口政策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個國家,在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其人口政策也在不斷調整。人口政策反映了政府對人口現狀以及未來人口發展的判斷,但由于各國經濟基礎的差異、人口慣性的作用、文化習俗的傳承、執行力的局限以及人口政策調整時機的選擇均會對人口政策的實施效果產生影響。

    在過去四十多年里,中國實施了強有力的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快速增長得到控制,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當前中國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人口數量增長過快,而是人口結構失衡(人口老齡化突出、撫養比上升、出生性別比失調等)、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為適應中國人口形勢的變化,2013 年,中國政府出臺“單獨兩孩”政策,即夫婦雙方一方為獨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兩個孩子。2015 年底,中國政府出臺“全面兩孩”政策,政策目標從“控制人口增長”轉向了“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在中國人口政策轉變過程中,可以借鑒國際經驗與教訓,制定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社會政策,促進人口政策的有效落實,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不同國家的人口發展走向不同,其特點也不盡相同。對不同階段、不同背景下,不同國家人口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并探討不同政策背景下人口發展的規律,可為中國的人口發展政策提供借鑒。為此,《國際人口政策參考》收集和翻譯了 5 大洲 25 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口發展資料、相關法律條文與政策文件,并選擇部分國家和地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政策及其實施效果進行比較分析,世界各國和地區人口政策法規的整理,是一項具有很強的政策性和重要理論價值的研究,可以為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完善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和有價值的借鑒。

    黃匡時,劉鴻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歷史人口數據的比對分析——基于《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訂版的深度解讀

    本文以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訂版對中國歷史人口的估計數為基礎,比對了國家統計局1950年到2015年的歷史人口數據,發現,世界人口展望對我國的歷史人口數據估計要比國家統計局對歷史人口數據估計要高。本文還對世界人口展望數據的一些假定進行了分析,建議科學看待世界人口展望對中國歷史人口數據的估計和對未來人口數據的預測。

    歷史上不同年份的出生人口形成了現有人口的不同年齡結構,更是未來人口預測的基礎。如果對歷史人口沒有弄清楚就無法獲得正確的基礎年份的人口數,更無法對未來作科學預測。比如我們在測算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后對未來出生人口和總人口的影響,如果無法對當前育齡婦女數以及她們的生育史了解清楚,那我們就無法估算出科學的全面兩孩政策目標人群數。沒有一個可靠的目標人群數更無法對這些目標人群的未來生育行為進行預測。所以,歷史人口是打開未來人口的關鍵鑰匙。

    首先,比對了國家統計局1950年到2015年的歷年統計數據和聯合國2017年世界人口展望數據,為回推和估計1949年到2015年的歷史統計數據提供了重要基礎;其次,分析了國家統計局和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數據的基本假設,有助于深刻認識歷史數據的質量,為修正歷史人口數據提供參考。

    該文被“大國人口”微信公眾號廣泛轉載,影響廣泛。

    黃匡時,劉鴻雁.基于改進的Lee-Carter模型的二孩生育間隔研究

    文章基于國家衛生計生委2013年全國121個出生人口監測縣的全員人口數據庫,采用改進的Lee-Carter模型將1980年到2013年每年20-50歲婦女的二孩生育間隔分解成年齡別的二孩最小間隔、年齡別的二孩間隔彈性和二孩間隔的時間效應三部分。研究發現:二孩最低生育間隔為1.2-1.7年,年齡越大,二孩生育間隔的最小值越大;年齡別的二孩生育間隔彈性呈現s型變動,20歲到30歲之間在平穩中波動,而30歲之后到45歲二孩生育間隔彈性呈現線性增加的態勢,不過45歲之后略有下降;在1986年到1996年的10年間,二孩平均生育間隔的時間效應為負,但是1980年至1985年以及1997年至2013年這兩個時期的二孩生育間隔的時間效應為正。二孩生育間隔的這些特征有助于加深對二孩生育間隔的年齡別規律和隨時間波動規律的認識。

    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和方法以及研究結論對深入認識我國的生育水平的結構性特征,特別是二孩生育間隔、二孩平均生育年齡、二孩總和生育率等變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本研究基于全國121個人口監測縣的全員人口微觀個案生成的關于1980年到2013年20歲到50歲的二孩平均生育間隔的面板數據是認識我國二孩生育間隔的寶貴數據,其結果可以為當前乃至將來建構更為完整的生育數據提供參考。其次,二孩生育間隔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我國生育水平的進度效應(Tempo),現有文獻均發現,我國不同時期的生育水平明顯受到進度效應的影響。而理解和認識二孩生育間隔的基本規律將為認識我國總和生育率和分孩次的總和生育率的進度效應具有重要意義。第三,二孩生育間隔的研究將為認識我國低生育率進程的結構性特征,尤其是孩次結構性特征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關于低生育進程的研究頗多,但是從二孩間隔的角度去分析低生育率進程的研究卻不多,本研究將為未來的低生育率研究提供參考。第四,本研究采用改進的Lee-Carter模型進行歷史數據擬合分析,本文的分析結果對預測未來的二孩平均生育間隔具有重要意義。未來可以依據改進的Lee-Carter模型對二孩平均生育間隔進行預測,比如假定未來年齡別的二孩平均生育年齡的最小值(ax)不變,并假定年齡別彈性(bx)不變(這個可以假定變化,由此設置多情景),根據時間效應的未來線形變動趨勢可以外推kt,由此得到未來每年的年齡別的二孩平均生育間隔。有了未來每年的年齡別二孩平均生育年齡,預測未來的二孩的平均生育年齡和二孩總和生育率乃至未來的總和生育率和分孩次總和生育率將更加準確。

    該文被“人口研究”刊發,反響強烈。

    史毅, 劉鴻雁. 家庭追蹤調查的國際經驗與中國啟示

    國內家庭追蹤調查數量不斷增加,但存在起步晚、調查輪數較少的問題。本文以PSID、GSOEP、BHPS、EHCP、NIDS的官方文本及相關研究為對象,分析了調查前期設計和執行過程的經驗及問題,以期對改進調查方法提供借鑒。研究發現,兩年一輪的調查間隔和“交替核心”問題的設置有助于實現成本節約和數據連續性之間的平衡;調查完整性的需求推動調查對象轉向年齡段的全覆蓋,問卷模塊增加的同時訪問時間有所延長;家庭數據的數量和復雜性強化了對CAPI系統依賴性,豐富了質量評估的工具和手段;完全標準化的跨國聯合調查難以實現,但逐步引入標準問題模塊的方式值得借鑒。

    國外家庭發展追蹤調查隨著調查技術和分析方法的改進而產生較大變化,主要表現為七大趨勢:調查性質轉為官方發起,科研機構執行;調查目的從政策評估轉向經濟社會研究;調查對象從成年人轉向年齡段的全覆蓋;調查間隔由短變長,從一年轉向兩年;問卷模塊由少變多,訪問時長增加迅速;調查工具在紙質問卷基礎上發展出計算機輔助訪問系統;調查方由單一國家進行向國際聯盟運作轉變。國外家庭發展追蹤調查的主要趨勢、經驗與教訓,可以為中國家庭發展追蹤調查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張麗,史毅. 西部少數民族的流動選擇與收入回報研究

    文章以流動選擇為出發點,使用CSSC數據分析了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流動遷移行為的特點及其對收入回報的影響。研究發現,少數民族的流動性較弱,但流動之后進入少數民族聚集區居住的現象較為普遍。少數民族聚集區作為一種安全空間,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提供了文化和經濟的雙重庇護,選擇在聚集區居住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平均收入比其他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高22%。但是,聚集區的經濟庇護功能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對聚集區內的少數民族原住居民而言,生活在聚集區反而意味著更低的收入;對聚集區內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而言,聚集區對收入提升雖具有積極作用但也并非長期有效。因此,在提升少數民族人力資本水平和流動性的同時,縮小區域差距也是促進少數民族發展的重要途徑。

    如何看待少數民族在遷移流動過程中聚集區的功能和作用?事實上,聚集區不僅可以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提供文化庇護功能,也可以為其提供經濟庇護功能。對西部少數民族而言,即使通過教育提升了人力資本,很多人仍希望能在風俗習慣、語言和觀念等方面同質性較強的群體中居住生活,這進一步凸顯出了聚集區的文化庇護功能。同時,大多數少數民族在主流社會中仍面臨就業和待遇選擇的困難,而流動群體通過聚集區找到工作的時間明顯更短,降低心理成本的同時,也提高了信息獲取速度和信息真實性,這在某種程度上顯示出聚集區的經濟庇護功能。當然,聚集區帶來的經濟庇護功能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聚集區的經濟庇護作用僅對流動人口有效,少數民族聚集區內的原住民收入顯著低于非聚集區內的原住民。另一方面,聚集區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影響也具有階段性。從長遠來看,借助社會資本進入聚集區的個人更傾向于選擇通過強關系求職,越依賴于別人介紹安排進入工作的個體在經濟上更受限制。因此,西部少數民族的流動和聚集行為對收入增加有一定積極作用,但是貢獻有限,因為并不是所有少數民族都能在流動和聚集中受益,對于人力和社會資本匱乏、缺乏流動的個體來說,流動聚集行為的限制作用更為凸顯。風險的不確定性問題因此得到了證實,其他研究也證實了個人條件的優劣、擁有社會資本的優劣是影響個人流動收入的關鍵因素。少數民族流動群體在流動過程中面臨著不確定風險,雖然聚集是避免外在風險的有效方式,使得部分人通過聚集受益,但是從長期看來也將產生于其流動動機相悖的后果。缺乏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的流動群體不但不能改善當前的生活狀況,反而更容易陷入貧困的惡性循環中,最終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地位,更容易成為社會不穩定的誘發因素。因此,有效提升少數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縮小區域差距、加強社會保障是促進社會治理尤其是少數民族發展的重要工作。

    史毅,張麗,羅小琴. 問卷調查中應答時長與質量控制策略

    家庭調查質量的測量一直是方法研究中的難題,衡量數據質量最常見的方式是使用其他調查數據對關鍵變量進行比較,但該方法需要大量其他成功調查的支持,并且只能得到相對結論。同時,盡管國內外已經開始重視對平行數據的使用,但主要集中于對無應答問題的研究,對于應答時長的分析幾乎是空白。應答時長反映了被訪者對問題的理解程度與應答意愿,對其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發揮平行數據對于質量評估的重要價值,對當前的社會調查也可以起到指導借鑒的作用。因此,本研究依托中國家庭發展追蹤調查的并行數據和調查數據,重點分析了問卷調查過程中應答時間與調查質量控制之間的關系,對問卷應答時間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量化分析的同時,為問卷調查質量改進提供了具有一定參考價值的建議。

    基于中國家庭發展追蹤調查的并行數據和調查數據,重點分析了調查過程中應答時長問題,比較了信息應答、邏輯計算、隱私信息和邏輯判斷類問題應答時長的組間差異,并分析了調查環境、訪問員和被訪者特征對應答時長的影響與作用。研究發現,理解阻力是應答時長增加的主要影響因素。調查過程中的理解阻力主要受被訪者理解能力、跨文化表達能力和問題復雜程度三個方面的影響,在問卷設計中增強口語化程度、減少文化敏感性和簡化邏輯計算程序有助于提升應答效率。同時,調查員質量與調查效率之間存在雙重效應,熟練程度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調查員有助于減少邏輯判斷類問題的應答時長,但會增加主觀判斷類問題的應答時長。如何在保證問題能夠得到充分解釋的同時又不產生過度解讀,將是問卷設計和調查員培訓過程中需要重視的主要問題。

    張翠玲,劉鴻雁,王英安. 婚育政策對山東省生育水平波動及生育模式變遷的影響分析

    山東省戶籍育齡婦女的生育行為長期受嚴格的生育政策約束,不同時期主導性的政策類型不同,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特征。20世紀90年代和2000年以來,晚婚晚育政策和二孩間隔政策的變動導致時期生育率的劇烈波動。相關晚婚晚育和二孩間隔政策實施及取消,不僅導致平均生育年齡變動,生育行為的年齡分布也發生了本質變化。2013年以來間隔政策取消及生育政策調整后二孩生育率強勢反彈,然而其對提升時期總和生育率的貢獻幅度,被同樣迅速下降的一孩生育率部分抵消。當前山東省的生育模式仍不穩定,存在諸多進一步強化自愿推遲生育的影響因素,并將進一步消極影響時期生育水平。基于省及以下地區的婚育政策變動開展生育模式分析,有助于深化對各地生育轉變和婚育推遲的同質性和異質性認識,從而輔助判斷未來我國人口出生形勢。

    張翠玲,托馬斯?索波特卡. 生育間隔政策對二孩生育水平、生育時間和生育間隔的影響分析

    中國生育數量政策和間隔政策的變化對各省的二孩生育時間、二孩生育間隔以及時期總和生育率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各時期的生育間隔政策通過將二孩生育進行壓縮或分散到更長的時間,導致了二孩生育間隔變動及基于間隔的二孩生育率變動,從而影響了不同階段的時期生育指標和時期生育水平波動。生育間隔政策出臺和收緊導致TFR2 和PPR12 下降,間隔政策放松及取消導致TFR2 和PPR12 上升(見圖1)。10 年間隔的孩次遞進比(PPR12-10)顯示不同間隔政策導致不同間隔年的二孩分布以及政策驅動的二孩間隔模式的演化過程。隨間隔政策出臺,PPR12-10 曲線從左傾斜過渡到右傾斜,間隔政策放松后再次偏向左側。峰值二孩生育間隔從2 年逐漸向更長的政策性間隔年限轉變。間隔政策取消后峰值生育間隔逐漸向2 年回歸。各時期的生育間隔政策通過將二孩生育進行壓縮或分散到更長的時間,導致了二孩生育間隔變動及基于間隔的二孩生育率變動,從而影響了不同階段的時期生育指標和時期生育水平波動。本研究揭示了生育間隔政策導致的地區和時期差異, 豐富了二孩生育間隔模式及變動規律的相關認識,深化了生育間隔政策變動在我國生育轉變中作用的理解,也證明了生育間隔政策在解釋我國生育行為的省際差異中的作用。

    張翠玲,劉鴻雁,托馬斯?索波特卡.生育政策調整后的生育水平及模式變化——基于120縣人口監測系統數據的分析

    開展了我國2014年人口政策相繼調整后的生育水平及生育模式變動分析,重點對照分析2014年單獨兩孩政策調整和2016年全面兩孩政策調整后的總和生育率、一孩生育率、二孩生育率及生育年齡等指標的變化,檢驗政策效應,為未來我國出臺相關家庭友好型的社會政策提供基礎資料。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下一步研究計劃

    2018年7月—2018年12月:

    將繼續綜合運用年齡別移算法、工具變量法、貝葉斯統計模型、多元回歸統計技術、多維家庭人口預測方法、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等多學科研究方法對缺失數據、奇異值、有偏數據進行多次估計和修正,得出各種指標數據,撰寫學術論文,撰寫研究報告。各子課題研究計劃如下:

    ? 子課題一:中國人口規模、結構和分布數據、自然增長率、年齡結構和撫養比、分省人口規模變動、分省年齡結構和撫養比等相關數據的進一步數據清理、比對、校核

    ? 子課題二:中國家庭人口規模、結構和分布數據、平均家庭戶規模、家庭戶規模、家庭戶人數、集體戶規模、集體戶人數、分家庭規模戶數等數據的進一步數據清理、比對、校核

    ? 子課題三:出生率、出生人口、總和生育率、年齡別生育率、平均生育年齡、分孩次年齡別生育率等數據的進一步清理、比對、校核

    ? 子課題四:死亡率、死亡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健康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等數據的進一步數據清理、比對、校核

    ? 子課題五:數據庫數據形成表單、表單關聯;數據平臺數據集成、數據抽取和計算;可視化及人機交互的可視化界面、人機交互界面;基本功能應用統計分析與展示功能

    2019年1月—2019年12月:

    各子課題繼續撰寫和完善研究報告、撰寫總課題報告、討論、修改與完成最終研究成果,出版相關成果,召開成果發布會。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
    亚洲国产精品白丝在线观看|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视www| 91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一区麻豆剧传媒果冻精品| 日韩精品视频美在线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国产天天综合永久精品日|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18|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亚洲精品免费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久久网站|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臀控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宅男|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内精品-bt天堂| 四虎精品视频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 99视频全部免费精品全部四虎| 日韩精品无码永久免费网站|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熟女| 国产自啪精品视频网站丝袜| 国产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秒拍| 久久精品国产69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激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蜜臀91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古代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麻豆| 91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产精品女人在线观看|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川人|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精品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色花堂|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齐齐|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