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總體而言,本項目迄今為止的執行情況良好,課題組按照研究計劃,如期開展了有關前期調研和研究工作,這主要表現在:第一階段即開題階段,2016年12月17日,首席專家邀請該領域的相關專家召開了項目開題研討會,進一步分析了本課題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標和研究重點及難點;第二階段即布置階段,首席專家于2017年1月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將課題落實到子課題負責人,并協助后者將具體研究任務落實到具體的研究人員,制定了項目經費的具體分配與使用管理辦法、項目運作規程、各子項目進度安排等規劃,同時進行了總體框架、各子課題和具體論題的精細設計,擬定了調研計劃;第三階段即調研和資料收集階段,2017年2月至2017年8月,在根據各個子項目的實際需要組織專人到相關國家、地區、部門、單位進行調研,并進行了調研數據的整理分析、史料挖掘等工作,并初步分析現有研究成果;第四階段即具體研究和補充調研階段,2017年9月開始(部分成果有所提前)對各子項目課題組進行實質研究,形成了部分階段性成果(見后),并根據需要進行了補充調研和資料收集工作。目前,第五階段即中期評估階段正在籌劃之中。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在2017年2月至2017年8月的調研和資料收集階段,課題組組織專人分別到中央網信辦國際合作局和政策法規局、外交部條法司和軍控司、英國劍橋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俄羅斯國際法與比較法研究中心等國內外機構進行調研,同時對學術成果和國際組織決議、聲明以及國家政策性宣示等進行了搜集,充實完善了相關資料。
課題組組織的學術會議包括:(1)2016年12月17日,“中國參與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制定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研討會暨網絡主權研討會在武漢大學法學院舉行。來自外交部、中央網信辦、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和國際法研究所、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和實務部門的專家學者二十余人濟濟一堂,圍繞中國參與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制定和網絡主權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2)2018年6月9-10日,《塔林手冊2.0版》專題研討會在武漢大學法學院成功舉辦,來自外交部條法司、軍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防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山東大學、華為公司等單位的5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本次研討會,會議意在加強對《塔林手冊2.0版》所涉問題的研究,辯證、客觀地評判其有關內容的價值、影響和偏頗、不足之處,為我國參與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制定提供學術和智力支撐。
課題組參加的主要學術會議包括(部分):(1)2017年5月6-7日,中國國際法學界最具影響力的年度學術盛會——中國國際法學會2017年學術年會在武漢召開,本次年會第一次設置了“網絡空間的國際法問題”專題,由本課題首席專家黃志雄教授擔任主持人;(2)2017年9月23-24日,第一屆“國際法四人談”學術活動在吉林大學法學院舉行,吉林大學法學院何志鵬教授、廈門大學法學院蔡從燕教授、浙江大學法學院趙駿教授以及武漢大學法學院黃志雄教授等四名中青年國際法學者分別就國際法前沿與方法問題進行了深入的闡述和交流,課題首席專家黃志雄教授做了《國際法治視角下的網絡空間軟法》的發言;(3)2017年12月4日,武漢大學與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上海社會科學院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期間共同舉辦了“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共識與前景”論壇,本課題首席專家黃志雄教授作為論壇主旨發言專家,做了《亞非國家與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制定》的發言;(4)2018年5月19日-20日,中國國際法學會2018年學術年會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來自武漢大學等高校以及外交部、中央網信辦等實務部門的專家學者近百人舉行了“網絡空間的國際法問題”專題研討,本課題首席專家黃志雄教授繼續擔任主持人;(5)2018年6月3日,第二屆“國際法四人談”在武漢大學舉辦,吉林大學法學院何志鵬教授、廈門大學法學院蔡從燕教授、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趙駿教授及武漢大學法學院黃志雄教授四位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齊聚珞珈,分別就“中國國際法學者與國際法實踐”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課題首席專家黃志雄教授做了題為《學者學說與國際法實踐:一些個人思考》,對學者學說與網絡空間國際法實踐的演變進行了討論。
課題組開展的國際交流包括:(1)2017年2月9-10日,課題首席專家黃志雄教授參加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亞非法律協商組織網絡空間國際法工作組第二次會議,并就打擊網絡犯罪的國際法問題、工作組未來的工作計劃等發表意見;(2)2017年5月1-5日,黃志雄教授應邀參加在肯尼亞內羅畢舉行的亞非法律協商組織第56屆年會,并就網絡空間國際法工作組未來工作發表意見;(3)2017年6月22日,黃志雄教授應邀參加俄羅斯國際法與比較法研究中心在莫斯科舉辦的“塔林手冊2.0版圓桌討論會”,并作Due Diligence Obligation in Cyberspace的專題發言;(4)2017年8月25-26日,黃志雄教授應邀參加在韓國首爾召開的第六屆亞洲國際法雙年會,并作Problems and Prospects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Regimes for Combating Cybercrime: the Case for A Global Legal Instrument的專題發言;(5)2018年5月13-17日,黃志雄教授赴英國劍橋大學參加著名國際法研究機構——勞特派特國際法研究中心舉辦的“國際法與網絡安全”學術研討會,作“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Cyberspace: The View of a Chinese Scholar”的專題發言,并前往埃克塞特大學商談學術合作事宜。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共向國家社科基金報送兩次工作簡報:(1)2016年12月17日“中國參與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制定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研討會暨網絡主權研討會在武漢大學法學院舉行的工作簡報;(2)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期刊《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在2018年第1期開設“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國際規則制定”專欄,刊發了本課題四篇前期研究成果的工作簡報。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在工作進度安排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還是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計劃通過中期檢查后,利用剩下的一年左右時間抓緊完成剩下兩個階段的任務,并在2019年內結項;(2)在研究內容和領域上,前一階段成果主要集中在子課題一“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制定的發展態勢研究”和子課題二“中國參與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制定的現狀與問題研究”,后期將適當加強子課題三“主要國家參與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制定的比較研究”、子課題四“我國參與其他領域國際規則制定的經驗和啟示研究”和子課題五“我國進一步參與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制定的思路和對策研究”的研究和成果發表。(3)目前課題成果在英文SSCI刊物發表了一篇論文,后期爭取繼續在境外知名刊物發表兩篇左右英文論文,擴大本項目的國際影響。
二、研究成果情況
1.代表性成果簡介
(1)英文論文Towards the International Rule of Law in Cyberspace: Contrasting Chinese and Western Approaches(《走向網絡空間國際法治:中西方路徑的比較分析》):本文由課題首席專家黃志雄教授與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法學院高級講師、牛津大學法學博士Kubo Macak合作完成,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SSCI刊物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發表在2017年(第16卷)第2期。本文梳理了中國和主要西方國家對于網絡空間國際法治的總體目標和若干問題領域存在的分歧和共識,并試圖在此基礎上澄清目前存在的一些片面認識,希望有助于更加準確地理解中國和西方國家對于網絡空間國際法治的立場和關系演變。該論文的主要觀點是:中國和西方國家一再將對方描繪為自己在網絡空間潛在的或實際的對手。然而,雙方都聲稱接受這樣一個國際共識,即網絡活動需要法治。在這一背景下,本文考察了網絡空間法治的五個關鍵問題,這五個問題也是通常被認為存在爭論的領域:(1)識別和發展網絡空間國際法的優先方法;(2)相互競爭的網絡空間治理模式;(3)主權適用于網絡空間的問題;(4)網絡空間軍事化的問題;(5)網絡間諜的合法性問題。作者對上述問題的分析表明:將中國和西方國家視為兩個存在嚴重分歧和對立的陣營是不盡準確的。與此相反,正在形成中的圖景表明整體上呈現出一定聚合(convergence)態勢的關系網,盡管這種聚合態勢在范圍和速度上比較有限。
(2)著作《網絡主權論——法理、政策與實踐》,社科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是國內第一本系統入探討網絡主權問題的學術著作。該書由課題首席專家黃志雄主編,國內十余位對網絡主權和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素有研究的知名專家合作完成,從法理、政策和實踐層面,對主權概念的演進及在網絡時代面臨的挑戰、國家主權在網絡空間的適用性分析及啟示、網絡空間主權的制度建構、三視角下網絡主權的對立統一、網絡主權與網絡空間秩序構建、全球互聯網關鍵資源管理中的主權問題等進行了多學科、多視角的審視。
(3)著作Tallinn Mannual 2.0 on the International Law Applicable to Cyber Operations及其中文版《網絡行動國際法塔林手冊2.0版》(英文參編,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中文第一譯者,社科文獻出版社2017年版)。《網絡行動國際法塔林手冊2.0版》是2013年出版的《網絡戰國際法塔林手冊》的“升級版”,是試圖通過學者的集體研究來推動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制定的大型手冊。該手冊第一次較為系統、全面地涉及了主權、管轄權、國家責任、人權法、海洋法、國際電信法等15個領域的和平時期網絡空間國際法規則,同時也修訂和涵蓋了2013年《塔林手冊》所針對的網絡戰國際規則,從而構建了一個包含和平時期和戰爭時期、相對完整的網絡空間國際法規則體系,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黃志雄教授作為該項目唯一一名來自中國的國際專家組成員深度參與了該手冊英文版的編寫,并作為第一譯者牽頭組織了中文版翻譯,受到了國內學界和實務部門的熱烈歡迎。
(4)《網絡空間國際法強國論綱》,載《中國國際法年刊》2016年卷(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隨著網絡空間對人類生活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近年來,國際法在網絡空間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國際規則博弈已成為網絡空間的一個焦點問題。本文認為:我國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必然需要建設網絡空間國際法強國,積極、深度參與網絡空間國際規則的制定和適用。由于網絡問題在我國受到的高度重視和網絡空間國際法尚處于起步階段等因素,我國建設網絡空間國際法強國面臨著難得的機遇。與此同時,國際法適用于網絡空間這一新領域時存在的新問題和不確定性以及我國相關理論、實踐、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欠缺,也使我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國應當從形象塑造、理論研究、實踐引領、制度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著手,大力加強網絡空間國際法強國建設,在相關國際規則的形成中有效地體現我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本文發表后受到較大關注,并于2018年5月榮獲中國國際法學會2017年度中國國際法學優秀成果獎。
(5)《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制定的新趨向——基于〈塔林手冊2.0版〉的考察》,作者黃志雄,載《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近年來,國際法在網絡空間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視,但國際上對于如何推動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制定還存在較大分歧。本文認為:作為學者層面探索國際法適用于網絡空間的一次重要嘗試,2017年出版的《網絡行動國際法塔林手冊2.0版》(“塔林2.0”)新增了主權、管轄權、國家責任等領域有關和平時期網絡行動的國際法規則,適用范圍大大擴充,但也存在片面注重適用現行國際法等局限和不足。“塔林2.0”規則體系體現了實然法與應然法之間的微妙區分,是一種具有事實上的“專家造法”色彩的學者學說,同時反映了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制定中西方主導與國際參與之間的艱難平衡。中國政府和學界應密切關注“塔林2.0”及其背后折射出的網絡空間國際法發展態勢,積極參與網絡空間國際規則制定,加大這一領域的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力度。
2.階段性成果清單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課題研究的第五階段為中期評估階段:計劃2018年12月召開中期工作研討會,對課題準備、設計和調研階段進行總結,對各子課題的階段性成果或初步成果進行評估,對各子課題完成情況進行匯總,對研究過程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進行集中研討;第六階段為后期研究階段:計劃在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由各子課題根據中期評估意見需要補充或加強研究的問題,對課題最終成果進行匯總,編寫結項報告,就最終成果和結項報告中的觀點,征求同行專家和相關實務部門的意見和建議,并作匯總和分析。第七階段為修改和結項階段:計劃從2019年7月起對最終成果和結項報告進行修改、完善,整理最終成果和結項報告,準備結項,并向有關部門做成果轉化和推廣工作。以上總體安排,可以根據各子課題的具體情況進行一定調整。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