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在2016年11月獲得立項后,到2018年6月為止,主要做了一下工作:一是在2017年5月組織了開題報告會,邀請了全國邊疆治理方面的專家9位對本項目的研究計劃進行論證,并提出意見和建議;二是召開3次課題組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各子課題組的任務及其合作機制,制定項目研究的總體設計與實施方案三是組織青年教師和參加課題的博士生在云南、廣西、新疆、西藏、內蒙古等邊疆省區進行了實地調研,建立了初步的邊疆及邊疆治理的感性認知,并收集了大量各邊疆省區關于邊疆治理的第一手資料;四是組織課題組成員完成了相關研究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五是產生了一批研究成果,主要是形成了《當代中國陸地邊疆治理》的中期研究成果,在理論上初步厘清了邊疆和邊疆治理的一些重大概念和理論問題。
子項目的進展情況。本課題分為四個子課題。第一個子課題組負責“我國邊疆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系統理論研究”,目前正在形成“我國邊疆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治邊體系研究”研究報告;第二個子課題組負責“我國邊疆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系統理論研究”產生了2篇研究報告分別是“我國邊疆政治安全治理能力研究”和“我國邊疆社會治理精細化研究”;第三個子課題組負責“我國邊疆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指數化研究”由于測量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指標體系設計及其艱難,所以這個子課題組的研究工作進展相對緩慢;第四個子課題組負責“我國邊疆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指數化研究”目前已經完成了邊疆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指標體系的設計工作,課題組緊緊圍繞著邊疆發展問題的治理能力、邊疆安全問題的治理能力、邊疆認同問題的治理能力、邊疆民族和宗教問題的治理能力、邊疆社會問題的治理能力等5個一級指標設計形成包括80多個三級指標在內的指標體系,目前正在使用德爾菲法進一步精簡和優化指標體系。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我們采取邊整理調研資料,邊展開研究的工作方式,已經把各課題組分別收集到的9個邊疆省區的黨史文獻資料和地方志資料進行了課題組內的共享。同時,對涉及邊境縣的相關資料數據正在匯編成冊,預計明年初出版4本《中國邊境縣概覽》。
2017年以來,我們主辦了2次全國性的學術會議。2017年11月在昆明舉辦了主題為“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邊疆治理”的高端論壇,邀請20位政治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并考察了云南邊境縣騰沖的治理情況;2018年1月在昆明舉辦了主題為“新時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學術研討會,邀請40多位民族學者、政治學者參加本次會議。
2017年以來課題組成員參加的學術會議較多:一是2017年10月參加了在新疆阿圖什由復旦大學和新疆克州聯合主辦的“邊疆治理中的對口支援:理論與實踐”的學術研討會;二是2018年5月在山東煙臺大學參加了由中國社科院邊疆所和煙臺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的邊疆與邊疆治理”的學術研討會;三是2018年7月初在西藏山南參加了由四川大學和西藏大學聯合主辦的“第六屆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四是2018年7月初在成都參加了由四川大學主辦的“地方治理創新”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7年以來課題組與國內外的部分高校進行頻繁的學術交流。一是派出2個小組分別訪問和考察了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向他們了解和學習大規模農村調研的基本經驗和方法;二是向派出1個小組訪問和考察了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四川大學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研究中心,向他們學習地方治理創新以及藏區治理的最新動態;三是分別接受吉林大學、四川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貴州大學、廣西民族大學、東北林業大學、西華師范大學、井岡山大學等國內高校政治學者的來訪和交流;四是組織課題組成員出訪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學院,已經獲得批準,2018年7月底成行。
3、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課題組成員周平的研究成果《我國陸地邊疆治理須由“族際主義”轉向“區域主義”》,由《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要報》2017年第5期刊載;課題組成員白利友的研究成果《警惕和防范邊境空虛》,由《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要報》2017年第6期刊載;課題組成員朱碧波的研究成果《民族互惠:云南民族團結建設的理論轉向與實踐推進》,由《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要報》2017年第4期刊載;課題組成員孫保全的研究成果《越南惠邊實邊政策對云南邊境地區的影響及對策建議》,由《云南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要報》2017年第9期刊載。
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課題組形成了《成果要報》6期(每季度1期),分別報送了云南省社科規劃辦和云南大學社科處。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研究中出現的主要問題是第三個子課題“我國邊疆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指數化研究”,課題組成員反映,要把邊疆治理體系現代化程度進行指數化處理實在是太難了,碰到了很多障礙。課題組為此舉行了幾次內部研討會,采取“頭腦風暴法”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和思路。相應地,我們也請教了國內研究統計學和指數問題的相關專家,目前我們已經決定對衡量邊疆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指標采用格柵法來解決指數化的問題。
二、研究成果情況
1、《當代中國陸地邊疆治理》(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35萬字)
陸地邊疆治理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多元主體為實現邊疆的安全、穩定和發展,依法對邊疆區域內的公共事務進行管理和處置的活動及其過程。陸疆治理有一般客體和特殊客體。一般客體就是指邊疆所要管理和處置的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中,與內地具有相同或相似性的那一部分事務;特殊客體就是指在國家治理格局中只有邊疆才具有的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而內地要么沒有這種事務,要么這種事務地位不突出。當前我國陸疆的特殊客體包括:開發和建設問題;政治認同問題;邊疆安全問題;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中華文化認同問題;特殊的邊疆社會問題等。
陸疆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陸疆治理的過程就是逐步消除陸地邊疆與國家核心區之間的顯著差距,最終達到“同”的均質化狀態,包括:奮斗目標同向,科學發展同步,社會和諧同創,民族團結同心,民族文化同彩,美麗家園同建,邊疆安全同擔。“同”不是什么都一樣,而是指陸疆與腹地之間在經濟社會發展層面沒有懸殊差別,顯現出趨近性和相似性;在精神心理層面沒有隔閡和沖突,呈現出一致性和和諧性。陸疆與腹地之間由較大的異質性逐漸走向同質性,是陸疆治理的使命,是陸疆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目標價值是行動的先導,更是行動的指南。陸疆治理是高度理性化的國家行動,須設計正確而明確的目標價值體系作為治理的方向,主要包括:富裕邊疆、法治邊疆、文明邊疆、和諧邊疆、平安邊疆、美麗邊疆和開放邊疆。
陸疆治理結構的優劣直接決定著治理效能。我國陸疆治理實踐已經形成了黨、政、軍、警、民五位一體的治邊格局及其組織體系。
制度與政策是重大治理工具。我國陸疆治理正形成完整的制度體系:一是核心制度:黨對邊疆治理的領導制度;二是基本制度:邊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三是功能性制度:屯墾戍邊制度、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對口支援制度、軍警民共建制度、大學生村官制度、新農村指導員制度等。也正形成成熟的政策體系:富民興邊行動、西部大開發戰略、民族與宗教政策、愛民固邊政策、西新工程等。
中國特色陸疆治理模式正在逐漸形成中,包括:規制型治理模式、情感型治理模式、文化型治理模式、協作型治理模式、區域主義治理模式等。這有利于助推陸疆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本成果是政治學界第一部系統研究當代中國陸地邊疆治理的學術專著。目前已經被四川大學、廣西民族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等高校推薦作為研究生的學術參考書。
2、《我國陸地邊疆的文化型治理》(發表于《思想戰線》2017年第6期)
在長期的邊疆治理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并獲得很好效果的價值觀念、精神品格、行為規范、目標使命、理想愿景等文化資源是極其寶貴而重要的邊疆治理資源。以這些文化資源為原材料,以當代邊疆治理的現實需要為導向,系統地凝練、重塑具有現代性、卓越性的邊疆治理文化,并建立有效的邊疆治理文化傳播體系,將可以發揮其獨特的治邊、戍邊功能,形成我國邊疆治理實踐中的文化型治理方式。
3、《新邊疆觀:政治學的視角》(發表于《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
以往的邊疆觀大都由歷史學或民族學界定,要么產生于邊疆危機爆發、國家危亡嚴峻的歷史時期,要么是國家經濟社會轉型誘發了大量的邊疆矛盾和邊疆問題的歷史時期,這些研究成果都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其時代的、學科視野的局限性是客觀存在的 。今天的中國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在“國家治理 — 跨境區域治理 — 全球治理”進行整合的時代,必須以新眼光、新思路來提出新的邊疆觀。新邊疆觀認為邊疆就是國家治理中國家權力存在管控風險的邊緣性區域或領域 。新邊疆觀要求把邊疆的政治性和行政性、邊緣性和一體性、特殊性和一般性、實體性和建構性、歷史性和現實性等統一起來。
4、《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政府與社會》(《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體制改革》2017年第5期)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市場力量、政府力量、社會力量協同推進的結果,市場力量的大小依賴于市場經濟體系的發展和完善,政府力量是在服務政府、法治政府、責任政府的建設中生成的,社會力量是伴隨著公民社會的發展壯大而逐漸形成的。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對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有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深入挖掘兩種力量,并有效處理好這兩種力量的關系,將決定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成敗。我國當前所處的內外環境決定了必須形成“優良政府——強能社會”的力量配置關系和治理格局。優良政府依靠持續的政府改革來實現。強能社會依靠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提升社會組織的能力來實現。
5、《對我國陸地邊疆治理的再認識》(《社會科學文摘》2018年第1期)
隨著學者們對新的邊疆形態的揭示,有必要對不同形態的邊疆及其治理活動進行深化研究。陸地邊疆是我國最重要的邊疆形態,其治理成效對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影響。以往對陸地邊疆及其治理的研究多囿于邊疆史地的學術視野,研究方法基本上都是沿襲歷史學的方法,不能適應國家對當下陸疆治理的現實需要。以政治學的研究視野和方法對陸疆治理進行再審視和再研究,設計陸疆治理的愿景和價值,建構陸疆治理的新模式,特別是以陸疆重大公共問題為導向進行治理策略的創新,對當前國家展開陸疆治理的實踐有重要參考價值。
6、《邊疆研究的國家視角》(《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2期》)
在我國追求以綜合國力提升為目標的全面、持續和穩定發展,以及國家在領土外的活動日漸突出的條件下,國家治理和發展的地理空間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邊緣性區域問題的影響日漸突出,形成了所謂的“邊疆熱”。在此過程中,國家視角的邊疆研究應運而生并呈異軍突起之勢,引起廣泛關注。國家視角的邊疆研究,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待和界定邊疆,把邊疆視為國家疆域的邊緣性區域,著眼于厘清各種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復雜邊疆現象和邊疆問題的本質,揭示邊疆和邊疆問題發展演變的規律,構建邊疆和邊疆治理的闡釋理論,探索各種邊疆問題的解決之道,提出解決邊疆問題的政策建議,并以此服務于國家的邊疆治理。不過,邊疆研究的國家視角并不排斥和否定邊疆研究其他視角的意義和價值,而是期待在國家視角與其他視角邊疆研究的共性的基礎上,共同構建邊疆研究統一的基礎平臺,共謀邊疆研究的發展,以期為國家的邊疆治理提供有效的知識供給。
7、《中國邊境治理研究:從單一視角轉向復合視角》(《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
邊境是現代國家特有的一種政治地理空間現象,是伴隨主權領土體制的形成而產生的。邊境對于國家主權領土的維護具有先天性的意義,同時在全球化時代又是對外開放的前沿,因此帶有“封閉性”和“流通性”的雙重屬性,邊境治理在國家治理和國家發展中扮演著獨特而重要的角色。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地緣環境復雜,對外依存度不斷提升的國家而言,邊境治理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外向型發展戰略逐步展開的背景下,邊境治理的意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專門性的邊境治理研究領域,構建邊境及邊境治理知識體系,從而回應社會實踐對邊境知識的強烈期待,這項工作就變得十分必要和緊迫。縱觀現有研究,大都將邊境治理視為一項專門針對狹義邊境空間內特殊事務——特別是跨境事務——的治理活動,這可稱為“單一結構”的研究視角。而事實上,中國的邊境治理體制是由跨境事務治理和一般性地方事務治理共同構成的,本質上是一個“復合結構”。離開邊境地區一般性公共事務的治理,僅憑對“跨境”事務的特殊治理,顯然無法實現安邊、固邊、興邊、睦邊的總體目標。因此,有必要基于對邊境治理“復合結構”的完整認識,對現有研究的視角和內涵進行調整和補充,從而推動邊境治理研究領域的構建和發展。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首先要對邊疆治理現代化面臨的若干重大問題進行研究。構建全面的邊疆治理現代化理論,必然會遇到邊疆現代化進程中的若干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所以下一步研究要全面剖析這些問題,并以這些問題為導向,才能建構起邊疆治理現代化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
其次國家層面的邊疆治理現代化戰略的構建研究。在構建全面的邊疆理論和邊疆治理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國家的邊疆戰略和邊疆治理戰略構建問題,并提出邊疆戰略和邊疆治理戰略構建以及若干具體戰略構建的思路和對策。
再次是邊疆治理現代化的指數化研究。邊疆治理現代化的指數化理論是邊疆治理現代化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邊疆治理現代化可以分為邊疆治理體系現代化和邊疆治理能力現代化,由此測量邊疆治理現代化程度的指數也可以分為邊疆治理體系現代化指數和邊疆治理能力現代化指數。
本研究將分別設計兩套測量指數,作為衡量和測量邊疆治理現代化程度的量化標準。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