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1月27日10:34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自2015年11月立項以來,本課題在南開大學社科處和歷史學院的大力支持下,在項目組全體成員的集體努力下,進展順利,按期完成了第一階段預定的各項任務。不僅成功舉行了開題論證會和寫作分工會,基本確立了寫作提綱,還在國內外權威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同時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擴大了與國外知名學者和科研機構的學術聯系。目前正積極籌備國際學術會議和國內外進一步的實地考察活動。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立項近三年來,項目計劃總體執行情況良好,課題組各子課題、各成員之間精誠團結、密切協作,研究正在逐步深入。

    1. 及時召開開題報告會,并將其擴大為學術研討會,邁出了集體研究的第一步。

    項目組于2016年3月19日至20日召開了開題報告會暨首屆“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有來自國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和國外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巴黎高師、美國維克森林大學等高校與科研機構為代表的國內外專家學者50余人參加。

    在開題會議上,特邀專家聽取了首席專家楊巨平教授對本課題的基本設想,基本認同本項目設計的三大研究層面,即:希臘化世界的形成奠定了絲綢之路全面開通的基礎;希臘化文明的遺產主要存在、延續、流傳于絲路沿線國家或地區;希臘化文明遺產通過絲綢之路最終傳入中國。與會專家對本課題的研究大綱、實施方案等均表示認可,并對課題設計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進建議。在學術討論會環節,國內外專家圍繞“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這一主題,共宣讀論文近50篇。此次會議的成功召開,標志著本課題研究的正式啟動。

    2. 討論制定寫作提綱,落實任務到人。

    針對開題會議專家們提出的意見,課題組于2016年6 月29 日在南開大學召開了項目分工會。此次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落實各子課題參與人員及其承擔的寫作任務。會議議定,每個子課題除負責人外,均設2位學術聯系人,負責組織、聯系本子課題成員,統籌各卷/分冊的撰寫任務。此外,課題組還對課題的具體章節設計和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初步確定課題的基本大綱和具體分工。要求各位成員在2017年初擬出自己承擔部分的寫作提綱。

    2017年3—4月,各子課題陸續完成寫作提綱初稿。從總體上看,各子課題的提綱基本遵循了項目開題報告所擬定的研究思路,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其中,英國牛津大學皮特?斯圖爾特(Peter Stewart)副教授、美國休斯敦大學弗蘭克?霍爾特(Frank Holt)教授、美國維克森林大學杰弗里?勒納(Jeffrey Lerner)教授、美國休斯頓大學弗蘭西斯?約瑟夫(Frances Joseph)博士等幾位外國學者的提綱不僅最先完成,而且非常詳細,反映了國際學界的最新研究動態和最高研究水平,為課題組其他成員提供了學習和借鑒的模板。不過,各組提綱皆存在內容前后重復、個別章節邏輯不合理或過于簡單化等問題,需要進一步協調、修改。

    針對上述問題,2017年6月28日,課題組召開了子課題負責人會議和論文寫作提綱討論會。五個子課題的項目負責人和主要成員均出席了這次會議。在會議上,各課題組負責人分別陳述了各自的寫作思路與方案,并坦誠提出了目前面臨的困難與問題。經過兩天討論,基本解決了各子課題之間存在的重復和章節間銜接的問題,落實了每位成員的具體寫作任務。

    2017年11月底,中英文的寫作提綱最后定稿。在此基礎上,主持人與項目組所有成員簽訂了研究任務確認書。其目的,一是為了權責分明,責任到人。確認書對每個成員承擔的所有工作、須完成的階段性成果和完成寫作的最后期限都做了明確而詳細的規定,并根據各人承擔任務的情況,對經費額度的使用做了合理規劃。所有成員簽字認可,做出莊嚴的承諾;二是保證質量,文責自負,有助于突出專題研究的特色,增強團隊合作意識,爭取拿出國際一流的研究成果。

    3. 在原有基礎上,對研究隊伍做了調整補充。

    為了更好地推進本課題研究,課題組根據實際情況對研究隊伍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增補國外學者3人,國內學者2人。其中,國外學者有牛津大學古典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皮特?斯圖爾特(Peter Stewart)副教授、美國休斯敦大學古代史博士弗朗西斯?約瑟夫(Frances Joseph)和伊朗的德黑蘭大學歷史學博士哈米德雷扎帕沙?扎努斯(Hamidreza Pashazanous、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后,合作導師楊巨平教授)。國內學者有雅典大學余琛瑱博士以及中央美院邵學成博士。他們的加入,使得五個子課題的研究隊伍整體力量大為增強,結構也更為合理,形成了專家領銜、老中青結合和中外學者合作的新格局。此外,對于身體突然患病或其他原因無法繼續堅持從事研究工作的成員,課題組也及時果斷地進行了調整,還為由擔任子課題負責人的外國專家相應配備了一位中方負責人,負責協調工作。

    4. 各子課題的具體進展情況

    整體來看,基本都能按計劃進行,也有個別子課題由于主要成員出國或患病稍有落后。

    第一子課題“希臘化世界與絲綢之路開通”進入最終寫作階段。這一子課題負責人是首席專家楊巨平教授,由于前期成果較多,準備充分,有望率先完成初稿。

    第二子課題“希臘化城市與絲路重鎮”由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皮埃爾?萊赫什(Pierre Leriche)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徐曉旭教授領銜。目前,寫作提綱已經基本確定。除了一些細節和一時難以解答的問題將在之后的研究中逐步解決之外,文獻和考古資料搜集和消化已經在逐步進行,但囿于經費所限,國外城市遺址的實地考察一直無法全面鋪開,一些珍貴的第一手考古資料和研究成果一時難以獲取,令人遺憾。

    第三子課題“希臘化錢幣與絲路錢幣”屬于專業性很強的研究題目,我們在積極吸收國外專家參與的同時,也在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專門人才。本子課題的外方負責人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波比拉赫奇教授。他于2016年和2018年兩次接受本課題成員到巴黎高師進行為期一年的聯合培養。另有一位成員齊小艷博士在紐約大學古代世界研究所聯合培養時,曾在美國錢幣學會專門進修過錢幣學課程。目前,該子課題寫作提綱已經擬定,正在進入寫作階段。不過,由于現有材料多來源于錢幣圖錄,如何保證在論述時突出問題意識、防止將錢幣研究圖表化是目前第三子課題要著重解決的問題。

    第四子課題“希臘化藝術與絲路藝術”的難度最大,人員變化較多。目前,該子課題的主要負責人是牛津大學古典藝術中心主任皮特?斯圖爾特(Peter Stewart)副教授。雖然,課題組起步相對較晚,但是調整后的團隊年富力強,合作密切。目前也已進入寫作階段。

    第五子課題“希臘化文明遺產在中國”主要由國內考古方面的專家負責。團隊成員多是在新疆地區進行多年考古發掘的青年學者,或是對犍陀羅藝術在中國境內的傳播很有研究的專家。不過,由于該子課題個別成員工作調動,部分成員還在國外訪學,影響了寫作提綱的進度。現在雖然基本完成,但還需要進一步補充、修改。此外,本課題組已經在國內做過一輪實地考察,但還遠遠不夠。

    總的來看,目前課題研究進展順利,基本實現了研究計劃所預設的要求。但國內外考察、搜集資料由于經費缺口較大沒有能按時完成。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雖然本課題現階段的經費非常有限,但是,課題組還是努力開展了一系列學術交流和實地考察活動。

    1.多次邀請國內外專家到南開大學進行學術交流

    2016年3月,邀請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皮埃爾?萊赫什教授在南開歷史學院做了題為“從亞歷山大到薩珊波斯的巴克特里亞歷史概述(General History of Bactria from Alexander to the Sasanians)”的學術報告,為我們勾勒出中亞地區從希臘化城市到絲路城市轉化的具體轉化過程。會后,他還熱情邀請課題組成員到他在烏茲別克斯坦的考古工地實地參觀。

    2017年6月,邀請牛津大學古典藝術中心主任皮特?斯圖爾特副教授在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做了為期一周的系列講座。他以古典藝術與犍陀羅藝術的關系為主題,深入分析了希臘神話、羅馬藝術和佛教三者之間的關系,讓在座師生和課題組成員頗受啟發。會后,斯圖爾特副教授還參加了子課題負責人會議和提綱討論會,他對項目從整體到分卷都提出了修改建議,特別建議課題組要注意吸收最新國際研究成果,對有爭議的問題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

    2018年6月,課題組邀請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著名羅馬史、古代地圖學專家理查德?塔爾伯特(Richard Talbert)教授前來講學。他以《羅馬人經歷和想象中的中亞》為題,通過一幅羅馬帝國時代的世界地圖來分析古代絲綢之路在東方的大致走向。會后,教授與部分課題組成員深入交流,答應接受本課題組的一位絲路地理方面的博士赴美進修。此外,他還將應邀參加8月中旬在南開召開的“絲綢之路上的希臘化遺產”國際學術會議,他提交的論文題目是“為‘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繪圖”(Mapping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Hellenistic Civilization and the Silk Road: Prospects and Methods),希望指導課題組繪制本成果的專用地圖集。

    2018年7月,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法國巴黎第四大學教授奧斯蒙德?波比拉赫奇博士應邀到南開做關于絲路錢幣和犍陀羅藝術的系列講座。這兩個方面專業性都很強,波比拉赫奇教授是國際著名專家,也是第三子課題負責人之一。他的講座很具有針對性和填補空白的意義。

    此外,為了加強各課題組成員間的聯系,課題組特意邀請外地成員來校進行學術交流。2016年10月,第四子課題組成員、中央美院邵學成博士應邀給在校成員做學術報告。2016年12月,第四課題組成員、希臘雅典大學歷史與考古系的余琛瑱博士應邀到南開介紹他近年來從事中亞希臘化藝術研究的經歷與心得體會。

    2.積極參加國內外的相關學術會議

    除邀請國外知名學者到南開大學講學之外,課題組成員還積極參加國內外相關學術會議,擴大視野,加強交流,尋求更為廣泛的合作。

    2016年4月,楊巨平教授應邀到英國雷丁大學參加了題為“希臘化的中亞:當前的研究與新的方向”(Hellenistic Central Asia:Current Research, New Directions)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楊巨平教授向與會者介紹了本課題的研究計劃,誠邀各國專家參與。美國休斯敦大學的一位博士當即表示愿意加盟,牛津大學古典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皮特?斯圖爾特副教授也是在這次會議上與楊巨平教授相識,并愿意接替因病卸任的沈愛鳳教授,擔任第四子課題的外方負責人。雷丁大學古典系的教授瑞秋?梅爾斯(Rachel Mairs)博士更是希望與課題組建立正式的學術交流機制,互派教師和學生。目前兩校合作協議已經簽署。

    會后,楊巨平教授還訪問了愛丁堡大學、劍橋大學、大英博物館和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并與愛丁堡大學古典學系教授、國際著名希臘化史專家安德魯?厄斯金(Andrew Erskine)教授,以及劍橋大學亞非研究院著名中亞史專家尼古拉?辛姆斯?威廉斯(Nicholas Sims- Williams)教授就本課題的研究思路等進行了討論。

    2016年12月,楊巨平教授、邵學成、王坤霞、齊小艷、龐霄驍博士等多位課題組成員應邀參加了由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主辦的第二屆(絲路)文藝復興高峰論壇。楊巨平教授的演講以“遠東希臘化文明與犍陀羅藝術的誕生”為主題,從歷史學和考古學的角度分析了犍陀羅藝術的起源與巴克特里亞和印度-希臘人之間的關系,受到與會者好評。同時,楊巨平教授還與一同參會的美國紐約大學世界古代研究所的樂仲迪(Judith A. Lerner)教授等進行了短暫的交流,向中外學者介紹了本課題的研究計劃,聽取了他們的意見與建議。

    2017年3月,牛津大學古典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皮特?斯圖爾特副教授主持的“犍陀羅藝術中的編年問題(Problems of Chronology in Gandharan Art)”研討會在牛津大學舉行。斯圖爾特副教授特地向課題組發來視頻直播鏈接,與我們分享此次會議信息。本課題組成員收看了此次會議的實況,部分成員還通過郵件和網頁留言等方式,就貴霜歷史編年、犍陀羅裝飾盤等問題,與相關學者進行了交流。

    2017年2月,第二子課題組成員、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哈米德雷扎?帕沙扎努斯(Hamidreza Pashazanous)博士先后赴伊朗伊斯法罕大學和德國波恩大學參加學術會議,并分別做了題為“帕提亞和薩珊波斯時期的中伊關系(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ran during Arsacid and Sassanian Periods)”以及“波斯阿黑門尼德帝國和中國的文化接觸(Cultural Contact between Persia and China in the Period of Achaemenid Empire)”的主題發言,擴大了本項目在國際學界的影響。

    2017年5月,楊巨平教授應伊朗伊瑪目?霍梅尼國際大學和伊朗歷史學會邀請,分別做了題為“中國史書中的安息人形象”的報告,引起較大影響,“伊朗日報”為此做了專門的采訪報道。

    2017年10月,楊巨平教授參加了上海師大主辦的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年會,做了“境外絲路考察見聞”的學術報告。

    2017年11月,楊巨平教授應邀到柏林參加了“儀式問題:希臘化時期中亞的考古與宗教”的國際學術研討會(Ritual Matters: Archaeology and Religion in Hellenistic Central Asia), 宣讀了論文:“希臘化的神祇在中國(Hellenistic Deities in China)”。該論文將在德國考古研究院的雜志上發表。

    2018年6月,楊巨平應邀到陜西師大做學術報告“絲綢之路上的希臘化文明遺產”,并參加西安市舉辦的“紀念唐代長安建都14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從希臘到中國——張騫到底從西域帶回了什么”的演講。

    3.實地考察和參觀

    雖然,國外實地考察由于經費短缺還沒有全面開始,但我們也在利用一切機會接觸、了解國外的最新發現。

    2017年3月,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館藏珍品在故宮博物院展出,我們組織課題組部分成員專程參觀。作為中亞的十字路口,阿富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交匯和融合的舞臺。本次展覽展出了出土于阿富汗阿伊?哈努姆遺址、黃金之丘和貝格拉姆等地的珍貴文物,基本上都是與本課題研究息息相關的重要材料。課題組雖然暫時無法前往阿富汗考察,此次展覽猶如雪中送炭,使我們足不出國,也親眼看到了我們多年夢寐以求,想一睹風采的世界級絲路瑰寶,收獲之大,價值之高,難以言表。

    2017年5月,課題主持人楊巨平教授借應邀到伊朗訪學之際,重走絲路古道,考察了設拉子、科爾曼莎、哈馬丹等地的著名歷史遺址和絲路遺跡,為本課題研究獲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2017年11月,利用到德國參會之機,楊巨平教授再度訪問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東西方考古與語言研究所,與該所負責人商談了合作事宜,也再次訪問了盧浮宮博物館和吉美博物館,搜集了一批新的資料。

    不過,從總體上看,由于經費不足,中亞等地的考察一直無法進行,歐美和中亞、南亞各國的一些重要博物館還沒有考察,實為遺憾。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 及時報送項目簡報

    自立項以來,課題組定期將主要活動整理成簡報,發給全體成員以供分享交流,同時按照要求向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報送。2016年11月向規劃辦報送第一期簡報,對立項以來的工作做了重點介紹。分為三個欄目:“項目進展”欄目通報了課題組的具體工作,包括舉行開題報告會、申請正式成立“南開大學絲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召開項目分工會及邀請一批國內外學者加入課題組等;“學術交流”欄目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外國學者應邀來華講學及項目成員出國訪問學習情況。如法國學者皮埃爾?萊赫什教授訪問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楊巨平教授赴英訪問等;“階段性成果”以條目清單的方式列出了自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這段時間內各位成員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的論文(5篇)。

    2017年5月,課題組發出第二期簡報。由于這段時間課題組活動較多且形式多樣,故本期簡報將主要活動按照時間順序排列。這些活動既有項目成員為擴大項目影響力所做的努力,如楊巨平教授在國圖文津講壇發表演講、參加《融通之路》紀錄片的錄制、在人民大學主辦的第二屆文藝復興(絲路)高峰論壇做主題發言、Pashazanous博士在伊朗、德國參與學術會議等,也有課題組內部的交流協調,如第四子課題成員雅典大學余琛瑱博士訪問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并參與課題分工會議,牛津大學皮特?斯圖爾特教授向課題組成員分享會議直播,以及寫作提綱討論會等。本期簡報也對已發表的項目階段性成果做了匯總整理(15篇)。

    第三期簡報正在編輯之中,近期呈送。

    為了方便國外成員參閱,每期簡報都有中、英文兩版。另外,我們還將每期簡報中所列的階段性成果做成論文合輯,與簡報一并發給所有成員,互相學習。

    2. 研究成果得到廣泛關注和采用,社會效益和影響逐步擴大

    課題組成員的一些論文被國內主要文摘刊物轉載、摘錄。例如:楊巨平教授在《歷史研究》(2016年第5期)發表的論文《遠東希臘化文明的文化遺產及其歷史定位》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世界史》2017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2期先后轉載。截至目前,該文章在“中國知網”等網絡數據庫的下載量達 552 次,熱點關注度4.2。第二子課題成員邵大路博士在《歷史研究》(2017年第4期)發表的論文《塞琉西亞建城考:早期希臘化城市與帝國統治》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世界史》2017年第11期、《史學月刊》雜志社《歷史與社會文摘》2017年第3期先后轉載。第二子課題成員龐霄驍博士的論文《貴霜帝國的城市與絲綢之路在南亞次大陸的拓展》等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

    與此同時,課題組成員還在國內各大有影響的報紙專欄上發文,宣傳本課題組的成果。為配合今年“一帶一路”國際峰會,楊巨平教授應《參考消息》報之邀,撰寫《重溫古代絲路大國興衰沉浮》一文(2017年5月1日發表),縱論各大帝國的興衰與絲綢之路的密切聯系;第三子課題成員李瀟博士2016年3月7日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上發表《古幣反映希臘與印度文化融合》一文,對中亞地區出土的古錢幣進行了分析,揭示了其背后所反映的希臘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結合;第一子課題成員王三三博士于2017年1月25日在《中國社會科學報》上發表文章《帕提亞帝國并未阻斷絲綢之路》,糾正了長期以來帕提亞帝國在絲綢之路上的“阻梗者”形象。

    此外,課題組成員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性講座、組織相關展覽和參加電視臺節目的錄制,盡可能發揮本課題研究成果的社會效益。

    2016年10月16日,楊巨平教授應邀在國家圖書館文津講壇以“絲綢之路上的希臘化文化遺產”為題做了演講。該演講主要面向社會公眾。楊教授用大量的實物和實地考察照片表明:絲路沿線的一些重要城市和商貿中心,絲路上流通的具有希臘化特征的錢幣,不斷發展演變的佛教犍陀羅藝術等,都是希臘化文明遺產在絲綢之路上的延續或傳播。

    2016年10月,楊巨平教授和第四課題組成員邵學成博士應邀參與了北京電視臺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融通之路》的錄制,對亞歷山大東征與絲路開通、絲路沿線的希臘式城市、犍陀羅藝術風格的形成等問題均有專門的講述。節目已于同年12月19日在北京電視臺正式播出。

    2017年3月,在邵學成博士的牽頭組織下,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館藏珍品在故宮博物院進行了為其四個月的展出。除本課題組的成員以外,來自國內外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者、對絲綢之路頗感興趣的社會人士都參觀了此次展覽。邵學成博士以及個別課題組成員還以志愿者的身份,義務為參觀者講解,在給大眾普及一般歷史常識的同時,也將本課題的基本觀點介紹給了他們。

    3. 本課題得到南開大學社科處和歷史學院的大力支持

    2017年1月,南開大學正式發文,成立“絲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該中心掛靠歷史學院,以東西方文明互動為主線,研究絲路古國的文明史以及相互之間的交流史,重點關注境外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藝術、錢幣、宗教與城市遺址。可以說,這個新的學術平臺的建立,既有利于歷史學院匯聚校內外科研力量,全力實施重大課題攻關,更好地展開中外學術交流,也有利于進一步擴大本課題在國內外的影響。

    (四)存在問題和改進措施

    1. 存在問題

    首先,課題研究涉及面比我們預想的還要廣。多學科、多領域,時空跨度巨大,這對參與者的專業水平和研究能力以及知識基礎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何處理宏觀把握與微觀研究的關系是本課題研究中的一大難題。

    其次,隊伍由國內外多學科成員構成,他們的學術背景差異較大。其中既有蜚聲海內外的專家,也有剛入門的碩士研究生;既有歷史、考古學者,也有藝術、宗教和錢幣學領域的人才。如何將不同學術背景、資歷和能力的成員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發揮他們各自的優勢,合理地配置研究力量,協調好各子課題之間的關系,也是一個必須首先面對的難題。

    再次,經費嚴重不足。主要表現在國際交流活動、境外實地考察、舉辦大型國際會議、學生勞務費用、外文資料購置等幾個方面:

    (1)本課題不僅涉及面廣,而且專業性強。不論希臘化與絲路的城市、錢幣和藝術還是希臘化文化遺產在中國,每一個子課題都需要該領域的專家來做。但由于國內這些方面人才匱乏,這就決定了我們隊伍中需要較多的外國學者參與。現在共有7位外國學者應邀擔任本課題的子課題負責人、學術骨干和學術顧問。他們經常往返于中國和歐美之間,這就無形中增加了差旅支出。

    (2)本課題研究的地理范圍或者中心區域是現在的中亞五國、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國的新疆地區。除了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國家由于安全原因暫時不便實地考察以外,其他地方均有希臘化城市遺址和絲路遺跡需要去實地考察。第二子課題的負責人,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萊赫什教授長期在烏茲別克斯坦發掘,我們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成員借此機會親臨發掘現場。這樣,原來計劃中的考察地就需要擴大,人數也需要增加,經費自然也需要增加。

    (3)我們的研究僅僅依靠文字資料或第二手資料顯然是不夠的。沒有直觀的感覺,沒有站在遺跡和文物面前去親自感受,就很難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研究特色。歐美的博物館,尤其是大型博物館集中了許多與本課題研究有關的實物資料。現在,我們對它們的了解還處于走馬觀花階段,真正的研究和觀察還沒有進行。有關這一部分的活動,我們以前有過設想,但囿于經費所限,規模和范圍都很小,除個別項目負責人因工作或訪學,順道訪問過其中某些博物館之外,其他的成員都還沒有出國考察參觀的機會,更遑論與當地的同行進行合作研究了。同時,這些近距離的實物研究,尤其是對錢幣、碑銘、雕塑藝術品的研究,都離不開當地博物館的配合,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即使每個子課題僅派一位代表出去考察,也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因此,我們急需新的資金投入,以完成這一系列考察活動。

    (4)原計劃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僅邀請本課題成員參加,現在由于外國成員的增多,會議的經費(國際旅費、食宿、國內考察)等相應大幅度增加。而且,為了吸引更多的國際知名學者參與本課題的研究,吸收國際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們決定擴大邀請范圍,邀請美國、英國、法國、荷蘭、德國、意大利、伊朗等國家的著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參會。國內也擴大范圍,邀請北大、清華、西北大學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參會。這樣,原來設計的會議經費就遠遠不夠。

    (5)由于本課題是國際性課題,我們的成員也需要走出去,參加相關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有的子課題專業性很強,甚至需要自籌經費派遣國內的博士生成員到國外短期聽課、進修。這一塊投入也是以前所忽略的。

    (6)還有一項支出我們以前也沒有考慮到。我們的骨干成員中,有一部分是在讀的博士生、碩士生、博士后。按照學校規定,他們參與導師的項目是應該有一定的勞務補助的。我們原來也考慮過,但數額太少,杯水車薪。總之,經費不足已經嚴重影響項目的正常進行和深入。比如,一些國外非常重要的會議不能參加,一些實地考察遲遲不能成行。

    2. 改進措施

    (1)及時調整補充隊伍,努力協調各子課題的交叉研究,避免重復和遺漏。這一工作已基本完成,但還有個別問題需要解決,另外,在撰寫過程中估計還會有類似的問題出現,但我們都制定了應對預案。

    (2)再次申請滾動資金,解決經費嚴重不足的問題,為研究提供強大的經濟支持。(具體理由和細目詳見下文)

    (3)課題組將定期對項目進展進行檢查,每年召開1—2次子課題負責人和學術骨干會議,統一思想,凝聚精力,共襄大業。尤其是今年8月召開的國際學術會議,既是本課題組中期研究成果的一次重要展示,也是對各子課題近期研究進展的一次檢查。

    (4)課題負責人將竭力為所有成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研究便利。目前,課題組已經設立項目辦公室(掛靠絲路古代文明中心),專人負責處理日常事務。針對部分延期畢業的博士生,課題組將對給予他們一定的政策傾斜,及時支付他們的勞務費。

    (五)研究心得

    (1)在一個由多個國家、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中,如何培養、加強團隊合作事關重大。為此,必須統一認識,把課題研究提高到對歷史負責的高度,提高成員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2)必須高標準、嚴要求,與國際接軌,接近或達到國際前沿水平,這樣才能得到國際學界的認可和支持。

    (3)必須考慮到成員隊伍的個性化研究特點和要求,盡量使人盡其才,各盡所能。同時,要保證基本研究隊伍的穩定。

    二、研究成果情況

    項目立項以來,全體成員全力以赴投入研究工作。到目前為止,課題組成員累計發表論文40篇,專著1部。這些論文都圍繞本課題展開,基本都與自己承擔的部分有關,這就為后期的撰寫奠定了學術基礎。這些文章大多發表在國內外權威刊物和核心刊物上,其中國外 6 篇,國內《歷史研究》2篇,《世界歷史》1篇,《西域研究》、《北師大學報》等核心期刊(CSSCI)11篇。另有前期成果、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絲路古國與文明互動》上下兩卷(70萬字)已經結項,正在做進一步修改,即將出版。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 楊巨平:《碰撞與交融—希臘化時代的歷史與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

    本書是楊巨平教授多年來在希臘化歷史研究領域的集大成之作。全書從歷史變遷、制度重建、文化發展、文明交匯、深遠影響等方面,為讀者展示了一幅東西方文明不斷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希臘化歷史畫卷。

    主要觀點:(1)希臘化時代是古代東西方文明首次大碰撞、大交流、大匯合的時代。(2)面對歷史悠久、傳統深厚的東方文明,希臘征服者不得不在保持自己政治統治和文化優勢的同時,對當地的文化心存敬意,有條件地加以吸收、改造和利用,從而和部分希臘化的當地人一起創造了以希臘因素為主、兼容東方因素的混合文化——希臘化文化。(3)希臘化文化源遠流長,經羅馬帝國影響了歐洲文化的發展方向,經絲綢之路與遠東的中國文明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接觸和交融。

    學術價值:本書是目前國內最新的有關希臘化歷史的綜合性研究巨作。作者楊巨平教授長期躬耕于希臘化研究領域,對希臘化歷史和東西方文化交流史方面的研究頗有心得,此書是其多年希臘化史研究的一個總結,對于希臘化歷史的初學者是一份很好的入門指南,也是本課題研究得以展開的基礎。

    2. 楊巨平:《遠東希臘化文明的文化遺產及其歷史定位》,《歷史研究》,2016年第5期,第127—143頁。

    本文從遠東希臘化地區的城市、錢幣、藝術及其與絲綢之路的關系四個方面論證了遠東希臘化文明圈的存在及其歷史地位。

    主要觀點:(1)遠東希臘化文明是亞歷山大東征中亞、印度之后形成的區域文明。它是希臘化文明的組成部分,但有其鮮明的地域特征。(2)這一文明的主要創造者是先后在這一地區活動長達三個世紀之久的巴克特里亞和印度-希臘人。他們雖然孤懸遠東,難免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但仍然堅持希臘文化傳統,保持他們的民族特征,從而和其他民族一道,創造了這一以希臘文化為主導,同時融合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因素的多元文明。(3)該文明對當地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以至于在公元前后的幾個世紀,在中亞和印度西北部,事實上形成了一個以阿姆河為中心的“希臘-巴克特里亞文明圈”或“遠東希臘化文明圈”。(4)這一地區正好也是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該地區的文明遺產借助于絲綢之路的輻射作用迅速傳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希臘化文明與中國文明的接觸與交融。

    學術價值:在國內首次提出了“遠東希臘化文明圈”的概念,對其時間、空間、內涵做了明確的界定,對其文化遺產分門別類進行了歷時性的分析,并特別揭示了這一文明圈與絲綢之路的關系。本文利用了最新的國際研究成果,尤其是近年來的考古發掘材料,保證了本研究立足于國際同類研究的前沿。作者歷年來在歐美各大博物館搜集的圖片、在中亞烏茲別克斯坦等地實地考察的材料,都納入了本文的研究之中。

    本文發表后,在學術界和社會上獲得較大反響。(1)《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2期摘要轉載,第79—81頁;(2)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心《世界史》2017年第1期全文轉載。(3)獲南開大學2016年社科優秀成果獎。(4)“中國知網”等網絡數據庫下載 1000余次,熱點關注度4.2。(5)作者應國家圖書館(2016.10.16)、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2016.12.4)邀請,做與本文內容相關的學術報告。(6)應北京電視臺邀請參與大型系列紀錄片《融通之路》的錄制采訪(2016.10.17)。

    3. 楊巨平:《彌蘭王還是米南德?——<那先比丘經>中的希臘化歷史信息考》,《世界歷史》,2016年第5期,第111—122頁。

    此文以漢譯佛經《那先比丘經》和巴利文英譯本Milindapanha為根據,結合近年來的考古發掘資料和錢幣學研究成果,對該經中包含的希臘化歷史信息做了考證。

    主要觀點:(1)所謂的“彌蘭王”就是公元前2世紀中期統治印度西北部的著名國王米南德(Menander);(2)他的出生地“阿荔散”應是“高加索的亞歷山大里亞”,他的都城“舍竭”可能只是他的偏安棲身之所。(3)他和他的希臘隨從可能都皈依了佛教,但他并未出家為僧,而是做了在家的居士,最后死于軍營,備極哀榮。

    學術價值:(1)首次從佛教經典和錢幣學、考古學相結合的角度對“彌蘭王”與米南德的身份做了辨析,確認他們屬于同一人。(2)對米南德的出生地做了新的考證,厘清了學界對“大秦國”、“阿荔散”方位的理解誤區。

    本文發表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所微信號全文轉載此文,閱讀量千余次,“中國知網”累計下載250余次。

    4. 楊巨平:《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關系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6期, 第78—90頁。

    此文首先對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發生交集、關聯的歷史背景做了說明,然后歸納了百年來絲綢之路的研究概況,重點分析了近年來對二者的交叉研究,最后對這一研究的前景做了展望。

    此文的主要觀點是:(1)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不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二者都有交集。(2)盡管歐美日學者曾在絲路研究方面領先發展,但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中國學者借助于天時地利,已經成為國內絲路段研究的主力,中國西域(新疆)文明的研究成果尤為豐富、全面,新的考古材料不斷刷新人們對絲路文明的認識。(3)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的交叉研究沒有得到國內外學界應有的關注。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今天,我們有必要推進這一研究的深入。

    本文的學術價值在于首次對希臘化文明與絲綢之路關系研究的關聯性、必要性及其現有的研究進展做了回顧與總結,并指出了未來研究的重點。

    此文發表后,被《新華文摘》2017年第6期論點摘編,第163—164頁。“中國知網”已累計下載近600次。

    5. 楊巨平:“Some Clues of the Hellenistic World and the Roman East Hidden in China's Early Four Historical Books,” Talanta. Proceedings of the Dutch 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Society, 46/47 (2014/2015):121-143.

    本文以《前四史》為基礎,利用中外古典文獻、考古材料的對比研究,對其中包含的希臘羅馬古典文明的信息做了梳理,主要涉及希臘化城市、錢幣、文字、藝術、絲路貿易、絲路交通等方面。

    主要觀點:(1)希臘化文明的部分遺產及信息在兩漢之際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中國,并在中國的史籍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2)這些信息可以通過與西方古典文獻、近年國內外考古發掘材料的比對得到證實。(3)目前可以證明的信息有希臘式城市的存在,希臘式錢幣的流通、通用希臘語的流行,葡萄、苜蓿的傳入,希臘羅馬古典藝術與神話人物隨著犍陀羅藝術在中國境內的傳播,西域地名中涉及到的希臘化、羅馬帝國時代的城市、地區等。

    本文的學術價值在于:(1)首次對《前四史》關于漢代西域記載中所暗含的希臘羅馬世界的信息做了系統的發掘和解讀;(2)在一些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比如流通于西域各地的有國王頭像的錢幣都可歸于希臘式錢幣之列,大宛以西的“相知言”有可能是普通希臘語Koine,“畫革旁行”的書寫材料有可能是來自帕加馬的特制羊皮紙,條支有可能是指敘利亞的安條克,馬人的傳說可能與希臘化遺產的影響有關,羅馬金銀錢的比例與希臘化時期的比例相同等等。

    此文是楊巨平教授在萊頓大學講演稿的基礎上改寫的。同類內容也在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古典系做過演講。本文能在荷蘭考古與歷史學會主辦的刊物上發表,可以證明得到國際學術界的認可。該刊主編Diederik Burgersdijk 博士曾在國際著名學術網站Academia.edu上推薦此文(原文為:This is a perfect overview of the Roman-Chinese connections in Hellenistic times, with discussion of all relevant questions .Highly recommended!)。

    6. 楊巨平:“Some Notes on Dayuezhi, Daxia, Guishuang, and Dumi in Chinese Sources,” The Silk Road, 2016, pp. 97-105.

    此文是對中國史書中記載的幾個與巴克特里亞地區有關的國家和地區的進一步考證。大月氏來自中國的西北地區,輾轉到中亞后,征服了大夏,后分為五翕侯,貴霜為其一。貴霜后來發展為帝國,都密可能為其都城之一。此地在唐初又歸屬中國。本文大致勾勒了這一歷史進程,但重點是對它們的方位、演變等進行考證。

    主要觀點:(1)大月氏分兩次西遷,因此,其活動地祁連、敦煌之間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甘肅西部到天山一帶;(2)大月氏征服的大夏應該是希臘人的巴克特里亞王國;(3)五翕侯有可能先分布于阿姆河以北、黑薩爾山以南,后來擴展到阿姆河以南。(4)都密是五翕侯之一所在地,可能是貴霜都城之一,此城的前身是希臘式城市。后來持續存在到隋唐時期。

    學術價值:如上所述,在一些有爭論的國際學術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本文是作者2014年在烏茲別克斯坦鐵爾梅茲國際學術會議上的發言稿,經修改后于2016年以英文發表。此文在Academia網站和美國Silk Road網站均可閱讀下載。

    7. 楊巨平:“Hellenization or Indianization: A Research on Yavanas,” Ancient West and East, 16 (2017), pp. 177-208.

    此文是在2011年《歷史研究》第6期《希臘化還是印度化——“Yavanas”考》一文的基礎上修改翻譯而成。主要的內容和觀點沒有改變,但個別地方還是根據匿名評審專家的意見做了修改,另外,補充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文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英文修訂版。

    本文從Yavanas一詞入手,對它所指代的公元前印度-希臘人的歷史活動做了歷時性的系統研究。本文從亞歷山大對印度的征服,巴克特里亞-希臘人的入侵和印度-希臘人的統治三個階段論證了Yavanas作為一個外來民族在印度三個多世紀的活動及其貢獻,重點探討了希印兩個民族和兩種文明的碰撞與融合。

    本文的主要觀點:(1)Yavanas自波斯帝國時期即為印度人所知。他們在印度的大規模出現是在亞歷山大時代。亞歷山大之后,一部分希臘人滯留印度,阿育王一度向他們宣揚佛法。這是希印文化直接交流的標志。(2)公元前2世紀巴克特里亞-希臘人大舉入印后,解開了希印兩大民族和文明大規模接觸融合的序幕。他們在竭力堅持自己文化傳統的同時,也出于統治的需要開始了自身的印度化進程。他們打造希印雙語幣,接受印度的神祇,信仰佛法,最終推動了犍陀羅藝術的誕生。(3)Yavanas在印度的消失并非印度人的勝利,而是希、印兩種文明合二為一的必然結果。Yavanas的歷史既是希臘化文明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也是南亞次大陸古代歷史的一部分。

    學術價值:(1)首次對Yavanas在印度的歷史活動軌跡與文化貢獻做了全面、系統的探討;(2)由于國外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塔恩和納拉因觀點的對立,本文的研究是中國學者首次在這一國際學術問題上獨立發聲,得出了與二人不同的結論。(3)本文為犍陀羅藝術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筆者傾向于印度-希臘人時期是犍陀羅藝術的萌芽階段。

    社會影響:本文中文版發表后,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世界史》2012年第3期全文轉載),獲南開大學社科優秀成果獎。這次能夠通過匿名評審,在歐美學術界頗有影響的Ancient East and West 雜志以英文修訂版的形式發表,證明其學術水平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承認。

    8. 邵大路:《塞琉西亞建城考:早期希臘化城市與帝國統治》,《歷史研究》2017年第4期,第113—127頁。

    此文是對希臘化城市塞琉西亞建立背景及過程的考證。通過重新解讀相關的古典文獻,綜合利用楔形文字材料、錢幣材料以及考古報告等新材料,對該城建立的時間、選址原因以及歷史作用進行了考察。

    主要觀點:(1)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琉西亞是希臘化時代早期建城運動中最典型的一座希臘式殖民城市。塞琉古在公元前308年左右控制了巴比倫尼亞地區并發起東征,在東征過程中稱王。前304—前302年,塞琉古結束東征,返回巴比倫尼亞地區并建立塞琉西亞城作為王國都城。(2)塞琉西亞位于塞琉古王國東部核心區域巴比倫尼亞,有利于監控巴比倫城等原生民族地區,加之地處兩河流域水陸要道交匯之地,具有天然防御和交通優勢,所以成為新都的首選之地。(3)盡管其后塞琉古王國在敘利亞另建都城,但是塞琉西亞作為東都的地位并沒有下降,仍舊是帝國的核心城市之一。包括塞琉西亞在內一系列希臘化城市的建立,是希臘-馬其頓人重要的殖民統治手段。塞琉西亞的建立與演變,實際上也是塞琉古王國統治興衰的縮影。

    學術價值:(1)本文利用了古希臘語、拉丁語、阿卡德語等古典語言的文獻史料,借鑒了塞琉西亞以及周邊城址的考古材料,并全面、準確地吸收了英語、法語、德語以及意大利語等現代語言的前人研究成果,對塞琉西亞建城的歷史背景以及地理環境做了細致的梳理。(2)以往學術界在建城的時間、背景和選址的原因等方面爭議較大,本文認為“王國統治的需要”是塞琉古建城的根本目的,建城時間、背景和選址的原因等都體現了這一建城目的,而目前學術界尚未有人明確、系統地闡發此類的觀點。

    社會影響:本文發表后被人大書報資料中心《世界史》2017年第11期全文轉載,被《史學月刊》雜志社《歷史與社會文摘》2017年第3期摘錄。

    9. Jeffrey Lerner, “The Emergence of Wakhan Fortresses in the Hellenistic Period,” ANABASIS Studia Classica et Orientalia, 7(2016), pp.107-131.

    本文在簡單介紹了帕米爾高原的地理基礎上,以帕米爾高原的西部為主,分別探討了建立于希臘-巴克特里亞時期的瓦罕城堡及其與絲綢之路的關系三個問題。

    主要觀點:(1)西部帕米爾,尤其是瓦罕河谷地區,曾被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征服并控制,并且可能給當地人的物質文化生活帶來了影響;(2)伴隨著貴霜帝國領土的擴張,其邊界也擴至西域地區,并成為休密-瓦罕地區的重要參與者;(3)貴霜時期,帕米爾的道路是大絲綢之路的重要的一段,而西帕米爾地區的南部是這條交通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節點,穿越其中各處關隘山口最終成為了從巴克特里亞到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商貿通道。

    學術價值:(1)在文獻史料記載缺乏甚至矛盾的情況下,作者在現有學者研究基礎上,對瓦罕河谷一帶的希臘化城堡做了歷時性的梳理;(2)強調了這些希臘化城堡在絲綢之路瓦罕道開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文的中文翻譯修訂版已在《西域研究》2017年第3期發表。

    10. Peter Stewart,“The Provenance of the Gandhāran ‘Trojan Horse’ Relief in the British Museum,” Arts Asiatiques 71 (2016), pp.3-12.

    文章對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犍陀羅藝術品之一——表現特洛伊木馬故事的浮雕,其發現地進行了文獻分析與情景推斷,認為它來自印度河的恒德地區附近。

    “特洛伊木馬”浮雕表現的場景與希臘人以木馬計攻陷特洛伊城的故事十分相似,其布局、情節、人物刻畫都表明了它對古典神話和古典藝術形式的采納與改編。盡管如此,該浮雕卻極可能應用于佛教背景中。從其外形來看,它屬于某大型遺跡附近小佛塔的臺階立板。至于將古典圖像運用到犍陀羅佛教藝術中的動機,可能是對佛教故事的重新敘述。但若要有更進一步的正確解讀,重新考察其發源地或許能夠有所裨益。長期以來學者們對其來源地有爭議,認為其來源地最可能來自馬爾丹或查沙達。不過通過文檔和情景等資料分析,作者確定它發現于印度河信德地區附近的一口井中。

    學術價值:(1)對前人研究成果進行了回顧,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嚴謹的文獻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2)“特洛伊木馬”浮雕來源地的明確推斷為犍陀羅浮雕的藝術背景分析提供了直接的依據。

    相關內容轉載于牛津大學古典藝術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beazley.ox.ac.uk/xdb/asp/blog.asp?id=7E7457F5-38AC-421B-89FD-09A3229D9082

    11.奧斯蒙德?波比拉赫奇:《亞歷山大大帝與印度-希臘君主們的錢幣肖像》,《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第112—120頁。

    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亞歷山大大帝與印度-希臘君主們的錢幣肖像。試圖證實,雖然亞歷山大在此地統治非常短暫,但當地的希臘統治者為了證明自己在印度統治的合法性,試圖通過發行錢幣的方式,把自己和亞歷山大本人及希臘傳統相聯系,這在客觀上使得亞歷山大大帝留下的傳統被他們堅持了近300 年之久。

    主要觀點:(1)亞歷山大征服中亞與印度之后留下的記憶,為這片土地上的希臘繼承者們錢幣上的肖像和背面圖案提供了啟示。(2)為了喚起人們對亞歷山大的回憶,發行者選擇了一些特定的希臘神作為錢幣的背面圖案:宙斯被視為亞歷山大的父親,赫拉克勒斯則被宣稱為亞歷山大的先祖,雅典娜是亞歷山大的出生地馬其頓培拉城的女神。(3)錢幣肖像中的印度-希臘人君主或是戴象皮頭盔、馬其頓平頂帽或是戴頂部裝飾有公牛雙角與雙耳的頭盔,這些形象也都與亞歷山大的英雄事跡有關。

    學術價值:文章以小見大,通過分析亞歷山大大帝與印度-希臘君主們的錢幣肖像,精確還原了一幅希臘化文化因素在中亞和印度等地傳播和演變的圖景。文章還使用了不少國內難以獲取的珍貴錢幣資料,論述細膩獨到,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

    12. 徐曉旭:《古代希臘人族群認同的形成》,《外國問題研究》,2017年第1期,第67—74頁。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古代希臘人族群認同的形成,以及作為“希臘人”對立面的“蠻族人”這種概念是如何被發明創造的等問題。

    主要觀點:“希臘人”身份認同以及與之對立的“蠻族人”概念都形成于古風時代。不過,兩者并非生成于同一情境。(1)以“希臘人”為族稱的族群,以安泰萊近鄰同盟和奧林匹亞賽會這兩種國際性的宗教體制為核心,日益聚合和擴大,最后于公元前7世紀初形成。(2)荷馬以及公元前6世紀中后期以來的古風時代相關文獻表明,“蠻族人”作為與“希臘人”對立的一個概念,是由古風時代的伊奧尼亞人發明的,希波戰爭之后雅典人使得這一概念在希臘世界普遍流行,而非如當前普遍觀點所認為的那樣是由雅典人發明創造。

    學術價值:族群認同問題是近些年來古希臘史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之一,但是國內學者就這一問題的探討相對不足,本文通過對相關古希臘語文本的比較分析,結合最新國際研究成果,對古希臘人族群認同的形成過程進行了深入探究,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13. 徐曉旭:《古代希臘人的族群話語》,《古代文明》,2017年第2期,第13—29頁。

    本文通過分析古代文獻中希臘人對“ethnos”、“genos”和“phylon”等表述族群的名詞和用語的使用情況,以及他們對于自身的各種各樣的定義和描述,并以當代人類學的族群理論作為觀察的參照尺度,厘清了古代希臘人認知族群和構建自身族群身份的視角和方式,并得出結論:古代希臘人的族群話語與后現代人類學情境主義理論不謀而合。

    主要觀點:(1)古希臘人對“族群”的定義有多種標準,如想象的或真實的血緣關系、語言、宗教、風俗、文化……這些標準未必需要同時滿足。在某一時刻、場合或情境中,某些或某一標準也許更重要、更關鍵,更具有決定意義,而另一標準卻不那么重要或缺席。族群的認定標準的選擇,取決于族群互動的環境和族群主體的主觀意識和客觀利益需求。(2)古希臘人對“族群”的定義與當前人類學和民族學普遍使用的“族群”一詞的內涵和用法幾乎是相同的。

    學術價值:(1)研究對象是希臘人的族群觀念,屬于國內創新之作;(2)廣泛利用了人類學、語言學和民族學等理論。

    14. Hamidreza Pasha Zanous & Juping Yang, “Arsacid Cities in the Hanshu and Houhanshu”, Iran and the Caucasus, 22 (2018), pp. 123-138.

    本文以《漢書》與《后漢書》中所提及的安息城市及商路為研究對象,作者在梳理各家觀點的同時,重新對各城市的所在和商路的走向進行了分析,試圖證實,以甘英為代表的中國使節所記錄的這些城市和商路,日后將成為薩珊波斯帝國大呼羅珊之路的基礎,也是絲綢之路的主干。

    主要觀點:(1)“安息”一詞來自帕提亞王朝的建立者阿爾薩西。(2)雖然《漢書》和《后漢書》的記載不一,但是通過計算里程可以得知,“番兜”應該是帕提亞曾經的都城“Parθava”,尼薩城在其東北。尼薩城以東是木鹿,兩城相距很近。 “和櫝”指的是赫卡通皮洛斯。 “木鹿”指的是現今的梅爾夫。“烏弋山離”很可能得名于帕提亞帝國的鄰居,印度帕提亞王國。“阿蠻”指的是亞美尼亞,“于羅”并非是學界認為的Ardawān附近的Hira遺址,它應該在帕提亞的西部邊界上,有待進一步發現。(3)穿越這些城市的商路曾經部分是阿黑門尼德波斯帝國的皇家大道,后來成為了安息帝國的皇家大道,以及后來薩珊波斯帝國的“大呼羅珊之路”。

    學術價值:本文是本課題組發表于A&HCI雜志的第一篇研究成果。作者綜合各家觀點和漢文史籍的相關記載,對目前學界爭議較大的古地名進行了考證,論證細致周密,部分觀點頗具創新性。

    15. Hamidreza Pasha Zanous & Esmaeil Sangari, “The Last Sasanians in Chinese Literary Sources: Recently Identified Statue Head of a Sasanian Prince at the Qianling Mausoleum”, Iranian Studies, 2018, pp.499-515.

    本文主要分析的是西安乾陵武則天墓前的兩尊波斯人雕像,試圖證實,這兩座雕像一座是卑路斯,耶茲德格德三世的兒子。另一座帶頭像的雕像很可能不是某一位波斯貴族,而是卑路斯的兒子,南昧(Narseh)。他們兩人曾經短暫統治過吐火羅斯坦,這才使得他們的雕像顯示出明顯的多元文化混合的特點。

    本文主要觀點:(1)作者傾向于認為,西安乾陵武則天墓前的兩尊波斯人雕像分別為卑路斯及其兒子南昧。(2)他們的雕塑體現出了公元6-7世紀帕提亞和薩珊藝術的特點。

    學術價值:有關西安乾陵墓的前兩尊波斯人雕像的身份問題曾是學界爭議的焦點。雖然,國內外學者基本認定,其中一座耶茲德格德三世的兒子卑路斯,但是,就另一座雕像的身份,學界莫衷一是。作者通過對這兩座雕像的服飾和外形進行深入分析,并結合唐史和薩珊波斯的歷史,最終確認這兩座雕像就是耶茲德格德三世的兒子卑路斯和孫子Narseh。該觀點有一定的創新性

    該文章能在SSCI雜志上發表,可見其學術價值受到國際學界重視。

    16. 龐霄驍:《貴霜帝國的城市與絲綢之路在南亞次大陸的拓展》,《西域研究》,2017年第1期,第49—62頁.

    本文以近代以來西方學者在印度西北部的考古活動為基礎,分區域對貴霜帝國時期南亞次大陸的主要城市及絲路走向進行了詳細的梳理,探討了這些城市與絲綢之路拓通之間的內在聯系。

    主要觀點:貴霜帝國時期是中亞和西北印度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也是其境內絲綢之路逐漸成形的關鍵時期。伴隨著貴霜人的擴張,許多新興城市得以出現在南亞次大陸的廣闊區域,它們主要集中在犍陀羅為中心的地區,與此同時,一些新的城市也在恒河中上游、印度河河口及克什米爾等地興起。這些城市以點帶線,基本確立了絲綢之路在南亞次大陸的大致走向。

    學術價值:(1)文章綜合了近代以來西方學者的考古成果,較為詳盡梳理了貴霜帝國時期興都庫什山以南的主要絲路城市概況;(3)文章對貴霜帝國的疆域范圍、貴霜人與周邊民族關系等爭議問題也做了一定的探討。

    社會影響:《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6期第78—79頁摘要轉引。

    17.龐霄驍:《多元文化與犍陀羅藝術: 再論貴霜時代佛教和佛教藝術的發展》,《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第74—81頁。

    本文主要分析的是貴霜時代佛教和佛教藝術的發展情況,試圖證實,貴霜帝國的文化寬容性才是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誕生的主要原因。

    主要觀點:(1)有關犍陀羅藝術的“希臘起源說”、“羅馬起源說”、“本土起源說”、“伊朗起源說”和“塞人起源說”等觀點在貴霜帝國時期并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2)作為文化相對落后的游牧民族,貴霜人善于吸收其他文化的成果并加以融合,這客觀上卻為佛教藝術吸收希臘化文化以及瑣羅亞斯德教和貴霜本族傳統等因素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這也是上述各種關于犍陀羅藝術起源的觀點得以存在的基礎。

    學術價值:在全面梳理各方觀點的同時,對目前爭論不休的犍陀羅藝術誕生問題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考路徑。

    18. 王坤霞、楊巨平:《流動的世界:<厄立特里亞航海記>中的海上貿易》,《西域研究》,2017年第1期,第37—48頁。

    本文主要從印度洋海路的探索史、東西方物產的世界性流通和印度洋商貿圈的形成條件等方面闡述了《厄立特里亞航海記》所反映的公元1世紀海上貿易狀況。

    主要觀點:如果說中亞是陸上絲路的中樞,印度洋則為海上絲路的中央地帶。它通過紅海、阿拉伯半島、阿拉伯海溝通了地中海世界與印度之間的海上商路,印度洋上的東西方貿易早在公元前三千紀就已經開始,在波斯帝國和希臘化時期得到更大的發展。羅馬帝國時期,由于對季風的成熟運用,人們能夠從紅海出發經過印度洋直航印度; 同時造船業、航海技術與港口建設也有所進步,這些條件都大大推動了東西方物產的跨區域流通。從埃及到印度之間,事實上形成了一個物質文化雙向“流動的世界”,從而為海上絲路的全線貫通奠定了基礎。

    學術價值:文章以古希臘語原文為基礎,吸收最新英文譯注本和考古研究成果,在物產流通的特點、印度洋古代商貿圈形成的特點以及對海上絲路的影響等關鍵問題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

    19. 齊小艷:《古代撒馬爾罕錢幣的演變與多元文化的融合》, 《中國錢幣》, 2017年第2期,第68-72頁。

    本文介紹了撒馬爾罕錢幣類型的演變,分析了不同錢幣所反映的文化特征。

    主要觀點:(1)前伊斯蘭時期的撒馬爾罕先后受到不同外來勢力的控制和影響,但政治上具有靈活性,這使其在經濟和文化等方面也享有很高的自主性。(2)其錢幣類型經歷了從塞琉古王朝安條克一世仿造幣、薩珊波斯仿造幣到中國式圓形方孔仿造幣的演變。(3)撒馬爾罕錢幣受到了來自伊朗、希臘、游牧民族、中國和地方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是東西方文明長期互動的結果,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學術價值:(1)在文獻記載欠缺的情況下,本文從錢幣學角度為研究撒馬爾罕地區政治歷史演變、經濟情況和文化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線索和依據;(2)立足于長時段角度,以撒馬爾罕為個案,分析了錢幣上的多元文化因素。

    20. 齊小艷:《撒馬爾罕仿造中國幣與伊赫希德王朝世系研究》,《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第71-79頁。

    本文試圖在分析撒馬爾罕伊赫希德王朝以中國的“開元通寶”為范本所鑄造的一系列錢幣的基礎上,重新構建伊赫希德王朝世系,進而探索伊赫希德王朝與唐朝之間的政治關系。

    主要觀點:(1)漢文史籍中的世夫畢,很可能就是西方學者們所提及的史國國王西希庇爾。(2)伊赫希德王朝在瓦爾呼縵王統治之后,經歷了一個短暫的“無名王”時期。繼“無名王”統治之后,烏克?瓦爾呼縵王成為伊赫希德王朝的國王。(3)伊赫希德王朝應該包括11 位國王.

    學術價值:有關撒馬爾罕伊赫希德王朝的編年問題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作者通過最新的錢幣資料對這一王朝的年代體系進行一定程度的還原,具有創新意義。

    21. 邵大路:《塞琉西亞的自治傳統—從Boule 型青銅幣談起》,《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第82-87頁。

    本文試圖從塞琉西亞遺址發現的“Boule”型青銅幣出發,透析王權盛衰與塞琉西亞城市自治間的關系、進而證明階層矛盾、族群差異都是影響希臘城市政府更迭的重要因素,族群間權力分配的不平衡是塞琉西亞內部矛盾的根源。

    主要觀點:(1)自塞琉西亞議事會發行“花押字型”錢幣(公元15/16 年)以來,塔西佗記載的“貴族”很可能就是該城的執政者。他們后來一度被提里達特斯所支持的“平民”一派所取代,但不久之后又重掌政權,并發行了帶有議事會色彩的Boule 型青銅幣。(2)塞琉西亞作為一座希臘式殖民城市,貴族、平民之爭不僅存在于希臘-馬其頓族群內部,還存在于希臘-馬其頓貴族與“敘利亞人”之間。(3)Boule 型青銅幣及塔西佗、約瑟夫斯等古典作家的記載,共同證明了塞琉西亞在公元一世紀中葉仍保持著希臘式的自治傳統,也保留著由族群間權力分配不平衡,所帶來的族群界限。

    學術價值:文章以小見大,以一枚在塞琉西亞遺址發現的 “Boule”型青銅幣為線索,系統分析希臘化城市和王權的關系,希臘化城市中的族群問題,頗具創新性。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根據原來的總體進度設計,結合實際進展情況,課題組擬對下一步的研究做出如下安排:

    2018年8月,召開國際學術研討會(成果交流會),邀請國內外相關專家參加。主題:“絲綢之路上的希臘化遺產”。會議規模近50人。所需經費先從學院借支,待滾動經費下撥后歸還。

    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國外實地考察、訪學。

    (注:具體時間根據簽證和對方接待單位意見最后確定,但主要考察任務將在2019年6月結束。主要方向與目的地:1. 中亞三國希臘化城市遺址、絲路遺址、各大博物館; 2. 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博物館、吉美博物館、德國亞洲藝術博物館、俄羅斯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錢幣學會、華盛頓賽克勒博物館等。)

    2019年7-12月,各撰稿人完成承擔任務的二分之一。

    2019 年12月,項目年度工作檢查。

    2020年1—6月,作者交回全部初稿,分冊主編審稿,將修改意見反饋給作者。

    7月—11月,課題總負責人終審定稿。

    12月,召開項目結題評審會。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99re在线观看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黄页在线播放免费|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国内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热精品免费观看动漫| 九九精品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免费网站网|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亚洲狠狠ady亚洲精品大秀|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 国产精品一区三区| 精品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8| 国产嫩草影院精品免费网址| 奇米影视7777久久精品|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h久久精品五福影院1421 | 久久无码av亚洲精品色午夜|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3p|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一区|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十八禁| 99热在线精品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成人| 亚洲人精品午夜射精日韩 |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 一区精品麻豆入口| 国产精品天天在线午夜更新| 99re5在线精品视频热线|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 午夜精品成人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线在线观看|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99| 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永久在线观看你懂的| 99精品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