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mp id="sgkyk"><pre id="sgkyk"></pre></samp>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研究的中期檢查報告

    2018年11月27日14:17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2014年11月,“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研究”(以下簡稱“本項目”)獲立項,項目批準號14ZDB113。12月,廈門大學財務處收到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下撥的72萬元項目經費后,本項目研究正式啟動。

    2015年3月14日,在廈門大學人類學博物館一樓舉行了開題報告會。出席報告會的有:項目合作單位臺灣政治大學民族學系主任張中復副教授及臺灣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林修澈教授、黃季平副教授,社科處處長陳武元教授,各子課題負責人及項目組核心成員。人文學院副院長劉澤亮教授主持會議,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云南大學文化產業學院陳慶德教授擔任評議組長。

    在開題報告會上,首席專家董建輝教授就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的歷史記憶、日據時期的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國民黨威權體制下的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解嚴后的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及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的未來走向等5個子課題的研究設計和預期目標都做了詳細匯報,并與各位專家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會專家學者不僅高度評價該項目的重大意義,認為該項目將從廣度與深度兩方面促進臺灣原住民研究,提升國內臺灣原住民研究理論水準,并且有利于促進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推進祖國統一大業,而且對該項目進入實質研究后應注意的角度和問題等,提出了若干具有專業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

    根據原定研究計劃,2015年1月—2018年6月,本項目的主要任務是前往國內各主要圖書館及境外相關高校、博物館和研究機構,開展相關文獻的調查和搜集工作;與境內外同行開展短期學術交流,了解相關研究的最新進展;各子課題前往臺灣原住民住地進行田野調查,并交流調查心得,總結調查成果,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探討將來的應對辦法;在初步田野調查的基礎上,各子課題結合文獻資料開展專題研究,形成部分階段性成果,以及2本專著或1本專著、1本論文集;邀請少量境內外知名學者,召開1次小型國際研討會,就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問題展開研討,并就已取得的前期果包括基本觀點、初步結論等,征求專家的意見。

    對照申報書計劃,課題組各項研究工作進展順利,可以說是超額完成了原定階段性研究任務。截止目前,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具體工作:

    1.赴國內圖書館及與臺灣原住民有關的檔案文獻、研究成果最集中的日本、臺灣等地收集相關資料,或復制,或購買,迄今已收集圖書近500冊,涵蓋研究所需大部分文獻資料,為后續拓展相關研究奠定了堅實的文獻基礎。

    2.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一方面邀請境外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入境交流、講學,另一方面主動出境開展訪問、交流,在交流研究心得、密切研究聯系的同時,也充分了解該領域的國際研究現狀及最新進展。截止目前,已在廈舉辦學術報告6場,主講人包括人類學、民族學等專業領域。舉辦國際及兩岸學術會議2場,與會者來自日本、西班牙、臺灣及我國大陸相關高校、研究機構,以及兩岸部分少數民族鄉。

    3.已安排課題組成員及學生30余人次克服各種困難,先后前往臺灣地區開展田野專業,時間短的半個月,長的3個月,范圍涵蓋臺灣原住民族所有16個族群,包括離岸蘭嶼島的雅美族;并以子課題為單位,就田野調查中存在的問題、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等多次開展研討。

    4.指導博士生和碩士生赴臺灣原住民地區進行連續性的長時段調查,并在調查基礎上開展博碩士論文寫作,目前已有2名博士和4名碩士以不同原住民族群為對象完成博碩論文6篇。另有1名博士生擬于2018年10月份提交博士論文,5名博碩士生將于2018年下半年再度赴臺開展田野調查。

    5.結合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及已開展的田野調查工作,形成了一批階段性研究成果,除6篇博碩士論文外,還包括兩本會議論文集,并在國內各類學術期刊上已正式發表論文18篇,另有一些論文已聯系期刊雜志,將于2018年年底前刊發。

    6.于2016年4月底組織召開了1次“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小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與會專家學者來自日本、臺灣、西班牙和國內相關高校、研究機構,共收到與會論文19篇。

    7.于2018年6月上旬組織召開了“兩岸民族鄉論壇”,與會專家學者和少數民族鄉代表共約100余人,來自海峽兩岸多所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少數民族鄉村,其中臺灣與會學者、原住民代表近40人。論壇共收到論文(包括摘要)48篇,內容涉及兩岸少數民族族群關系與社會文化、兩岸觀光旅游產業發展與文化藝術交流、兩岸少數民族鄉鎮的發展等。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2014年9月10—20日,首席專家參加于15—17日在臺灣“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舉辦的“臺灣原住民族國際學術研討會”,順道訪問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及臺灣政治大學,就合作開展本項目研究與政治大學民族學系進一步磋商。

    2014年9月23日—12月20日,課題組成員周慧慧博士研究生受臺灣政治大學民族學系之邀赴臺進行短期訪學,并在此期間集中在南投縣賽德克、泰雅、布農等族群進行文化調查,初步考察臺灣中部原住民族的族群關系狀態。

    2015年3月13日,特邀臺灣政治大學民族學教授、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林修澈于廈門大學舉辦題為“臺灣原住民族的民族識別”的學術講座,并與課題組成員、在場師生就臺灣原住民族識別的歷史與現狀進行了討論。

    2015年3月14日,邀請臺灣“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詹素娟教授舉辦題為“成為‘原住民’——臺灣平埔族群的復名運動”的學術講座,介紹臺灣平埔族群的發展歷史及復名運動的始末。

    2015年5月1日—7月31日,首席專家指導的碩士研究生季偉杰應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之邀,赴臺東地區開展學術考察,并以“卑南族與周邊族群的歷史及現實互動”為主題展開田野調研。調查以卑南族為主體,旁及臺東地區的阿美、排灣、布農等原住民族群。

    2015年6月18日—7月1日,首席專家率受課題組成員及博士生共5人赴蘭嶼雅美族、臺東卑南族、宜蘭泰雅族等地區開展田野調查,并參訪大同鄉泰雅生活館、宜蘭縣史館、蘭陽博物館等各地文史工作單位,搜集到大量文獻資料。

    2015年6月18日—9月10日,課題組成員周慧慧在蘭嶼雅美族、臺東卑南族及南投縣賽德克族等族群進行文化考察,搜集相關口述及文獻材料,深入研究臺灣族群關系的特征。

    2015年12月23日—2016年1月9日,首席專家及課題組成員黃銘松受臺灣政治大學民族學系之邀赴臺開展學術訪問,期間與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師生就當前人類學、民族學界關于臺灣原住民族研究的熱點課題進行了探討。二位先赴臺東卑南族部落參加傳統祭典——大獵祭,親身體會并觀察卑南族的傳統文化,并就此對社區耆老進行了深入訪談。之后又深入新竹、苗栗的原住民族部落,就賽夏族與泰雅族、客家的族群關系進行實地考察。

    2016年4月30日—5月2日,課題組在廈門國家會計學院召開了“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是首度在中國大陸地區召集兩岸及海外相關領域的知名學者,舉行的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專題研討會。受邀出席此次學術研討會的專家學者48人,除課題組主要成員外,還包括日本、西班牙的學者以及來自臺灣“中研院”等多家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同時還特別邀請臺灣卑南族孫大山等9位原住民代表為與會嘉賓。7場主題演講和討論的議題主要涉及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的政治、經濟、歷史、社會、文教、藝術等諸多面向,并且結合臺灣在史前、荷領、明鄭、清治、日據、光復后等不同時期的時空和區域背景。與會學者一致認為,應該更加關注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在當代的發展變遷,以此為中國的多元主體共存提供經驗借鑒。

    2016年6月29日—7月24日,首席專家受臺灣政治大學民族學系之邀赴臺進行學術訪問,與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王雅萍主任及中研院民族所、臺史所相關研究人員就目前在臺灣族群關系研究上取得的進展進行了交流。之后又赴烏來、宜蘭、花蓮、臺東、屏東、南投等地開展實地調研,走訪了泰雅、噶瑪蘭、太魯閣、撒奇萊雅、阿美、卑南、魯凱、排灣、鄒、賽德克等族的部落社區,并參與觀察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等族群的豐收祭典,對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與族群關系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2016年6月29日—9月25日,首席專家指導的碩士研究生朱志林到高雄市那瑪夏區、桃源區及嘉義縣的阿里山鄉,開展鄒族與薩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的族群關系歷史與現狀考察。

    2016年7月10日—7月24日,課題組成員黃銘松及周慧慧赴臺開展宏觀視野的實地考察,先后走訪泰雅、噶瑪蘭、太魯閣、撒奇萊雅、阿美、卑南、魯凱、排灣、鄒、賽德克等族部落社區,足跡遍及幾乎整個臺灣本島,并有機會參與卑南族、排灣族及魯凱族等族群的祭典活動。

    2016年7月10日—10月3日,由首席專家指導的博士研究生鄭偉斌赴臺灣花蓮市撒奇拉雅族社區、阿美族社區、太魯閣族社區,及宜蘭縣的噶瑪蘭社區,圍繞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阿美族和太魯閣族的族群關系及社會文化開展田野考察。

    2016年11月1日,邀請臺東大學林清財副教授舉辦了一場題為“臺灣南部地區原住民族的族群關系”的學術講座。講座先簡要介紹了臺灣南部地區的地理概況及原住民族群的分布,接著從歷史的角度回顧了清代以來至臺灣光復后原住民族的稱呼與分類的變遷,指出國家統治的政策與實踐對原住民族群分布帶來的影響,最后通過圖片、表格等多種形式,展示了臺灣南部地區原住民族復雜的遷徙路線與互動過程。

    2016年11月2日,邀請原臺灣暨南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潘英海副教授舉辦了一場題為“從家屋社會探討臺灣原住民的社會組織”的學術報告。報告通過引入列維—斯特勞斯的“家屋社會”概念,結合臺灣原住民族以及海南島疍民、黎族及苗族的案例,重新對臺灣原住民族各族群的社會組織形態進行思考,甚至考慮將此概念的適用性擴大到更廣泛的所謂“第四世界”族群,即用“家屋社會”的概念取代“親屬”概念,用于解釋所有具有移動性生產模式(mobile production)的族群。

    2017年4月18日—4月30日,首席專家率博士研究生黃銘松、何茂旭、花苗苗共4人赴臺開展“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復振與族群互動”的專題考察,范圍包括新竹賽夏族與泰雅族、屏東排灣族,臺東雅美族、卑南族、排灣族,高雄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布農族,南投泰雅族、賽德克族,對20世紀80年代以后臺灣原住民地區開展文化復振活動的大致經過,及其對原住民族群關系的影響有了初步的了解。

    2017年4月18日—7月16日,首席專家指導的碩士研究生易紫君在新竹五峰鄉和桃園南莊鄉開展田野調查,重點了解當地賽夏族與泰雅族及客家人之間的歷史與現實互動,并對五峰鄉和南莊鄉族群關系表現的差異性進行考察。

    2017年6月10—25日,博士研究生鄭偉斌前往宜蘭縣,圍繞“加里宛事件”,調查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的歷史互動。

    2017年6月10日—9月6日,首席專家指導的碩士研究生劉留在臺東市太麻里鄉,以幾個主要家族為中心,調查排灣族、卑南族與阿美族的族群關系。

    2017年6月20日—7月5日,課題組成員周慧慧前往南投仁愛鄉,就當地泰雅族、賽德克族及布農族的族群關系開展補充調查。

    2017年6月、7月和12月,首席專家分別于中央民族大學、燕山大學和山東棗莊學院參加了3次“臺灣少數民族研究會”專題研討會,就臺灣少數民族研究中的話語權問題、兩岸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與路徑等問題,與兩岸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開展交流研討,并專題發言。

    2017年9月10日—2018年1月23日,首席專家指導的碩士研究生陳子祎赴臺訪學,期間利用中興大學圖書館文獻資料及學校其他資源加深對臺中地區原住民族群關系的了解和認識。并實地走訪了位于臺中和平區的泰雅族,重點考察泰雅族南勢群(位于大甲溪中游,今谷關一帶山區)和色拉茅群(位于大甲溪上游,今梨山一帶山區)之間的關系。

    2017年12月18日,特邀前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張善楠于廈門大學舉辦題為“博物館的前世與今生”的學術講座,張館長以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對臺灣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宣傳與保護為例,提出博物館服務模式應結合現代需求進行幾方面轉換,強調科技對于博物館經營的重要性,指出博物館應向智慧博物館轉變,參與到臺灣原住民傳統文化的保存、維護及詮釋人類發展的過程中,為“未來”典藏“當代”。

    2018年6月7日,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蒙古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長、中國人類學學會會長郝時遠于廈門大學舉辦題為“2014:世界民族問題變局與中國抉擇”的學術講座。

    2018年6月7日—10日,課題組在廈門白海豚大酒店舉辦了全國首屆“兩岸民族鄉論壇”,國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廳長黃進發等出席會議并致辭。來自海峽兩岸多家高校、科研機構以及少數民族鄉村的100余位代表參會。論壇共收到論文(包括摘要)48篇,內容涉及兩岸少數民族族群關系與社會文化、兩岸觀光旅游產業發展與文化藝術交流、兩岸少數民族鄉鎮的發展等。論壇為兩岸民族鄉搭建了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民族鄉代表座談以及民族鄉參訪等活動,讓海峽兩岸的少數民族有了面對面溝通交流的機會。

    2018年8月4日—10月29日,首席專家指導的博士研究生花苗苗將前往臺東卑南族與阿美族部落開展田野調查,比較研究其傳統母系制及其現代變遷,并撰寫博士論文。目前正在申辦赴臺手續。

    2018年8月4日—10月29日,首席專家指導的碩士研究生陳子祎將前往臺中、苗栗原住民部落,調查了解泰雅族歷史文化及其與周邊族群的歷史和現實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完成其碩士論文。目前正在辦理各項赴臺手續。

    2018年下半年,首席專家還將率課題組成員黃銘松和博士生何茂旭、張雪婷、饒瑨雨等前往高雄、屏東、宜蘭、花蓮等臺灣原住民地區,開展田野調查的選點工作,研究主題聚焦于臺灣原住民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以及日據時期日本殖民政府對原住民的文化教育及其對原住民族群關系的影響。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課題組結合課題研究的進展,適時召開學術研討會,在總結、分享與交流課題研究的經驗和成果的同時,一方面借助現代媒體傳播擴散及時快速的優勢,宣傳推介相關研究,另一方面,根據調查研究和交流合作中掌握的實際情況,向有關部門建言獻策,同時努力將學術研究與社會現實需求結合起來,透過學術會議的舉辦和科研平臺的搭建,促進兩岸少數民族的交流融合。具體如下:

    1.2015年3月舉辦的開題報告會,2016年4月底舉辦的“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的歷史、現狀與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及2018年6月上旬舉辦的第十屆海峽論壇的分論壇“兩岸民族鄉論壇”,課題組都適時地進行了平面新聞報道,特別是此次舉辦的“兩岸民族鄉論壇”,在全國尚屬首次,受到了福建省、廈門市以及新浪、網易等多家媒體的關注和報道。各媒體在報道會議實況的同時,也集中介紹了廈門大學在臺灣原住民研究方面的悠久傳統,以及國家社科規劃辦開展本項目研究的主要目的和重大意義,引起了國家民委、福建省民宗廳等民族事務部門對該項目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2.在課題組的積極協調和努力下,借助“兩岸民族鄉論壇”成功舉辦之契機,國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率研究室李紅杰巡視員、國際交流司副司長兼港澳臺辦副主任蘭海濱等與廈門大學校領導會商,擬依托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中心成立國家民族理論與政策研究基地“臺灣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和“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與合作基地”,進一步提升廈門大學在臺灣少數民族研究領域的優勢地位,并建立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合作的長效機制。雙方已初步達成合作意向。

    3.2016年4月舉辦的學術研討會和2018年6月舉辦的兩岸民族鄉論壇,課題組都積極邀請臺灣原住民代表作為嘉賓參與,同時也爭取邀請部分的大陸少數民族代表,有些臺灣原住民代表是第一次來到大陸,屬于“首陸族”。我們的目的主要是嘗試透過學術會議和論壇的舉辦,搭建一個兩岸少數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平臺,以增進臺灣原住民對大陸的了解,促進兩岸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的交流融合,使理論研究服務于祖國統一的現實需求。

    4.2018年6月,課題組首席專家通過廈門市委統戰部、致公黨廈門市委會向上級有關部門建言,鑒于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發展、其在臺灣政治生態中的特殊性以及兩岸交流交往中的客觀現實,建議在對臺交流與學術研究中采用臺灣原住民自我選擇的“臺灣原住民族”這一名稱。

    5.2018年7月,課題組擬再次透過合適的管道,建議將大陸新近出臺的“31條”惠臺措施適當向臺灣少數民族傾斜,這既是臺灣少數民族的意見和需求,也是貫徹優化、提升惠臺措施的政策要求。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從2014年年底立項至今,本項目距計劃完成時間只有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在項目開展的三年半中,課題組無論在收集文獻資料、開展田野調查,還是在籌辦國際會議、兩岸會議、促成相關研究基地和平臺建設、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方面,均可謂殫精竭慮,并且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課題組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1.研究經費存在較大的缺口。本課題立項經費80萬元,實際下撥72萬元。2016年11月,經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經過專家評估,又獲得滾動資助經費40萬元,總共112萬元。滾動資助的獲批,為課題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資金保障,這是領導和專家對課題組前期工作的肯定,但對課題組而言,這更多的是一種鞭策,我們絲毫不敢懈怠。因為項目研究地點在臺灣,涉及臺灣原住民族16個族群,分布遍及整個臺灣島,其中雅美族還聚居在距離臺灣本島近3小時船程的蘭嶼島上,田野調查工作量巨大,財務開支也居高不下。從8月份開始,今年我們至少還有7位研究人員需赴臺灣開展調查,2019年還有多人次、分地點的補充調查,而目前課題經費總額僅剩余13萬(不包括結項之后再下撥的8萬元),其中可用于田野調查的“差旅費/會議費/國際交流合作費”一項,更只有區區5萬元。因此,衷心祈盼全國社科規劃辦和學校科研管理部門能給予更多的財政和政策支持,適當增加項目經費,以解決田野調查經費缺口的問題,保障本課題如期完成結項。

    2.臺灣行政當局刁難、阻擾,造成赴臺調研手續難辦,田野作業深受影響。蔡英文于2016年5月上臺后,非但不承認“九二共識”,反而制造各種障礙,刻意阻擾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制造各種形式的“文化臺獨”。在這種政治背景下,臺灣“陸委會”、“原民會”、“移民署”等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在審批課題組人員的赴臺調研手續時,總是以各種借口,要求補充各種荒唐的申報材料,甚至公開指責我們“在原住民部落走村串戶,如入無人之境”。他們的險惡用心和無恥行徑更從反面證明了我們開展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也進一步激發了我們克服困難、不忘初心、堅持前行的決心和動力。

    3.原合作研究單位出于政治原因不愿配合,也給課題研究帶來一定的困擾。臺灣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是本課題組的合作單位,原系主任張中復副教授大力支持本課題研究,并協調該校“臺灣原住民族研究中心”作為我們的具體聯絡和合作部門。但是,因為該中心主要負責人持“臺獨”立場,在學術研究中向我們提出了“對等”、“不矮化”等政治性要求,所以我們毅然決定終止與他們的合作,堅持我們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反對各種“臺獨”勢力的立場。

    在研究中,我們深感臺灣原住民族的族群關系有兩大重要特征,其一是流動性與可變性,其二是深受外來勢力影響。在歷史發展的很長一段時期內,臺灣原住民的地理分布是相對確定的,族群邊界也比較固定。但是明清以降,特別是日本竊據臺灣后,伴隨著漢人的移民及殖民者的強力介入,臺灣原住民族的遷徙、流動加劇,族群之間的地理邊界與文化邊界均發生了很大的位移,由此導致原住民族族內與族際的關系均發生重大變化。這提示我們,在研究中應當充分考慮各種外來勢力的影響,不是靜態地看待臺灣原住民的族群關系,而是要動態地把握其變化,從不同時期的變化中把握其內在的規律性。簡言之,應從時間、空間和人群這三個不同維度去深入考察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

    通過幾年來的田野調查及與臺灣原住民之間的深入接觸,課題組認識到,與臺灣漢人社會相比較,原住民部落的經濟生活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在都市區,原住民從事的多是一些繁重而又低薪的高強度勞力工作,由此引發都市區原住民酗酒、吸毒、賣淫等社會問題。我們認為,中央各部委以及上海、福建、廈門等省市推行的惠臺措施應該向臺灣原住民包括其他少數民族適當傾斜,以便他們也能夠分享大陸經濟發展的成果、增強對祖國大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一)會議論文集

    “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的歷史、現狀及未來”會議論文集(未出版),2016年4月。本論文集匯集來自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考古學等多個學科的19篇論文、報告,來自中國大陸、臺灣及日本、西班牙的學者均圍繞臺灣族群關系展開研究,內容既包括宏觀的理論研究,又有微觀的個案調查,涉及臺灣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諸面向,多學科、多視角的研究為當代中國的研究提供了經驗借鑒。

    “第十屆海峽論壇分論壇 海峽兩岸民族鄉論壇”論文集(未出版),2018年6月。本次論壇共收到論文(包括摘要)48篇,匯集人類學、民族學、歷史學、考古學等多個學科領域,內容涉及兩岸少數民族族群關系與社會文化、兩岸觀光旅游產業發展與文化藝術交流、兩岸少數民族鄉鎮的發展等。論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了海峽兩岸各民族之間交往交流交融,同時也增進了兩岸學術交流合作,推動了兩岸在經濟發展、文化保護與傳承等方面的成果與經驗分享。

    (二)論文

    1.馬騰嶽:“從臺灣泰雅人的建構與分化看民族客觀論與主觀論之差異與發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日本殖民臺灣時期,為了殖產興業而對臺灣土著民族多次實施人類學調查,并依其所獲得的蕃情知識進行民族識別分類。臺灣泰雅族原有25個方言群與地域群,因為共同的獨特文面習俗,在20世紀初被日本殖民者劃定為單一民族。但自2004年起由于不同方言群爭取獨立成族泰雅族從單一民族分化為三個民族。文章以泰雅族的建構與分化,論證在當代政府治理與學術研究中,關于民族客觀論與主觀論間的辯證發展。文章指出,現代意義下的民族是現代性的產物,與國家的政治形態與政府治理密切相關。“民族建立”的過程因而本質上是一個現代的過程。在傳統的政府治理中,民族客觀論是民族識別與認定的主要依據,然而隨著世界政治形態與政府治理的變遷,民族主觀論在實務與學術研究上逐漸受到重視。本文為當代民族研究與理論提供了新的思考。

    2.黃銘松:“傳承與創新:布農族傳統文化的重建——以南投縣仁愛鄉中正村為例”,《三峽論壇》2016年第4期。伴隨著自由化、民主化進程,臺灣于20世紀80年代興起了所謂的“原住民運動”,原住民傳統文化的重建活動自此方興未艾。本文以臺灣南投縣仁愛鄉中正村為例,探討布農族傳統文化重建的背景、過程,并對此作出評價。研究發現,布農族傳統文化的重建,既不是捕風捉影的“發現”,也不是無中生有的“發明”,而是既有傳承又有創新,是一種在“國家”意志及市場導向下的傳統“再造”。這對大陸近年來開展的文化遺產運動、文化產業運動或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季偉杰:“臺東卑南族及其周邊原住民族群的概況”,《三峽論壇》2016年第4期。卑南族是臺灣“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簡稱“原民會”)立案正名的16個原住民族之一。據“原民會”于2015年5月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卑南族總人口為13487人,僅次于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和魯凱族,是臺灣原住民第六大族群。卑南族所處的臺灣東部地區在歷史上曾被稱為“后山”,歷來是臺灣原住民最主要的聚居區之一。除漢人族群外,卑南族與周邊原住民族群阿美、排灣、魯凱和布農等關系密切。區域族群概括的梳理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本地族群互動的歷史及現狀。

    4.周慧慧:“試論經濟轉型對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的影響”,《三峽論壇》2016年第4期。1895年以來,臺灣原住民經濟在日本及“國民政府”的治理下經歷了不斷調適與整合,傳統生計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新興產業逐漸起步。在這個過程中,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呈現出新特點,認識并理解這些新特征是制定相關民族政策的出發點,也是判斷臺灣民族關系未來走向的重要依據。

    5.鄭偉斌、王宏濤:“斷裂與接續:撒奇萊雅族正名后的族群維系與文化重建”,《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撒奇萊雅族正名成功后,族群精英試圖通過重構傳統來彌合歷史斷裂,接續丟失的族群文化,聚合松散的部落與族人,重塑族群認同意識。這種族群重建的實踐面臨的諸多挑戰與困難,表面上看是族群內部的意見分歧與利益紛爭,實質上折射出部落社會在當代的變遷過程中所遭遇的社會與文化沖擊。在文化日益多元與混雜的社會環境中,撒奇萊雅的族群重建面臨著傳統與現代的斷層、接軌和再轉化的過程,受到都市化、現代化和個體主義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撒奇萊雅族未來的發展難以預知。

    6.董建輝、周慧慧:“移民、土地與清代埔里盆地的族群關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6年第3期。影響族群關系的因素是多元且復雜的,因時代背景不同,決定族群關系走向的力量也有所差異。清代臺灣埔里盆地的族群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動,人口遷移、土地資源競爭成為影響這一時期族群關系的主要力量。埔里盆地的先住民為埔、眉二番社。清中期,平埔族群開始遷入,形成多族群雜居共墾的局面。之后,平埔族群不斷蠶食先住民的土地資源,導致其生存空間嚴重壓縮,最終難逃被同化或他徙的命運。清末實施“開山撫番”政策,吸引漢人大規模進入盆地開墾,平埔族群逐漸失去其優勢地位,并開始走向漢化,從而深刻地改變了此后當地族群關系的格局。該研究以埔里盆地的族群關系為個案研究,以期為臺灣族群關系的歷史發展提供一些線索。

    7.石奕龍:“試論臺灣地區族群關系的主流”,《三峽論壇》2016年第5期。近幾十年來發現了不少臺灣的古文化遺存,幾乎每一種古文化都與大約同期的大陸古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體現了先秦時期臺灣的先住民與大陸有著經常的來往。另外,漢文對臺灣的記載是越至近代就越多,且越詳盡,對臺灣先住民的認識也是從沿海到深山擴展的,這種順序漸進的認識過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漢族與臺灣先住民的接觸、交往,是日趨密切和日漸廣泛的,也進一步促進了臺灣先住民之間和臺灣先住民與漢族之間的日益密切的交往,以致部分臺灣先住民同化于漢族。所以,臺灣地區的民族關系、族群關系的主流應該是各民族、各族群間的日益密切的接近。

    8.陳慎:“從荷文史料看荷據時期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三峽論壇》2016年第5期。1624年,荷蘭占領臺灣并盤踞38年,該時期產生的荷文史料可視為我們今天所見最早的具有系統性與連貫性的臺灣文史資料。以荷文史料為基本素材,簡要分析17世紀上半葉的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當時的臺灣原住民以村社為基本聚居單位,支系龐雜,彼此間關系極不穩定,“沖突”大過“整合”,以至于這一時期的荷蘭人甚至利用這種不穩定性來達到加強統治的目的。筆者認為,17世紀臺灣原住民的這種族群關系,是其在血緣、親緣、地緣等社會組織結構復雜性上的一種體現。

    9.鄧相揚:“日月潭拉魯島與邵族原住民的發展變遷”,《三峽論壇》2016年第5期。位處中部的日月潭是臺灣最大的淡水湖泊,山水秀麗,風光旖旎,是臺灣聞名遐邇的風景區,也是中國的十大名勝之一。潭中之拉魯島雖只是蕞爾小島,但體現出的邵族的民族文化意涵卻相當獨特。作為史前遺跡的拉魯島曾是邵族的舊社之一,同時也是邵族最高祖靈及氏族祖靈所居處的圣島,因此成為邵族女祭師求巫之地、祖靈信仰的核心和文化傳承的根源。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治臺政府的更迭,拉魯島的名稱亦屢遭更換。不同時代、不同的治臺政府,曾給拉魯島賦予新的名稱與意涵。拉魯島的神話傳說、口傳文學、祭祀、巫術、禁忌等,形塑出有形或無形的文化資產,不僅豐富了邵族文化的精神與內涵,更為邵族社會提供了族群認同的標地。隨著拉魯島的正名,邵族逐漸實現對過往歷史的正視與再認識,也正一步一步進行未來族群認同的再形塑。

    10.鄭偉斌、董建輝:“臺灣原住民族傳統人名制度及其變遷”,《三峽論壇》2016年第6期。臺灣原住民族屬南島語系,其傳統人名制度體現了南島語族社會文化的獨特性與多樣性,蘊含著族群的社會結構、親屬關系、社會分類邏輯、疾病觀、宇宙觀等豐富的信息。在文中所討論的10個原住民族群中,其人名制度可分為親子連名制、氏族名制、家屋名制、親從長嗣更名制四種類型。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人名制度在經歷了代表不同國家權力的政治主體的改造與形塑后,由于部落社會固有的文化制度和社會秩序遭到沖擊和破壞,文化發生涵化,因此演變成為一種多元而又混雜的形態。

    11.朱志林:“夾縫求生:臺灣原住民族‘南鄒’的族群歸屬變遷”,《三峽論壇》2016年第6期。近些年來,臺灣原住民的族群活動十分活躍,迄今為止,前后共有7個族群展開“正名”運動并獲得官方承認的民族地位。“南鄒”于2014年6月26日“正名”成功,距現在時間最近。以“南鄒”為例,厘清“南鄒”從原歸屬族——鄒族內部脫離出來成為兩個獨立民族的過程與原因,并簡單探討其族群復振與發展的動向,對臺灣原住民族族群研究以及了解臺灣原住民族未來發展動向或有一定意義。

    12.董建輝、黃銘松:“廈門大學的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傳統與未來展望”,《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林惠祥先生是大陸臺灣原住民族研究的拓荒者,他的相關論著開創了廈大臺灣原住民族研究的學術傳統。20世紀下半葉,在無法親赴臺灣開展田野調查的情況下,廈大同仁繼續堅持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在臺灣原住民族的起源、族稱、宗教信仰、社會經濟發展、民族關系及傳統特色文化等研究領域有所推進。進入21世紀,廈大人類學者當在傳承臺灣原住民族研究固有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境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力求創新、突破。

    13.董建輝、鄭偉斌:“文化‘理蕃’:日本對臺灣原住民族的殖民統治”,《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1期。在有關“文化治理”的主流學術話語中,“文化治理”的概念與實踐一直被放置于現代國家行政治理的脈絡下討論,忽視了如殖民統治這類特殊的歷史經驗。在臺灣“日據時期”,日本殖民者的“理蕃事業”,初期以“恩威并濟”作為基本施政方針,后續的“理蕃”政策則一直在“威壓”與“綏撫”之間游移,至后期轉向以“綏撫”為主。在其“綏撫”政策下,文化治理的實踐始終貫穿于“藩地”殖民行政的“撫育教化”工作之中。日本殖民政府的文化治理術重視人類學知識的運用,其內在邏輯是通過建立在統治權力之上的文化霸權,對臺灣原住民族群施行全方位的同化政策,促使他們的文化發生涵化。這種殖民主義文化治理術的迷惑性與毒害性所造成的后果及其長遠影響,值得今天所有追求民主公義與民族自治的人們明辨和深思。

    14.董建輝、周慧慧:“從霧社事件看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臺灣原住民族在社會整合、行為規范及社會關系調解等方面有一套傳統的制度原則,彼此的交往互動處于相對穩定狀態。日本殖民當局的“理蕃”政策改變了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的傳統格局,也直接導致了霧社事件的爆發。在霧社事件中,日本殖民者采取“以蕃制蕃”策略,利用原住民之間舊有的矛盾與沖突,分化瓦解原住民各族群,以達到其鎮壓反抗的目的。之后,又采取強制綏撫教化的新“理蕃”政策,使原住民的居住格局、社會政治結構及族群認同和文化認同等都發生改變,族群關系也因此被重新建構。從這個意義上說,霧社事件是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15.林鈺瓊、董建輝:“認同、想象與表達:華安高山族的文化重構”,《三峽論壇》2017年第5期。華安縣是大陸高山族同胞聚居最多的縣份,而華安高山族在近幾十年的生活中經歷了在地化的過程。20世紀90年代初,地方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為高山族文化重構奠定良好基礎,高山族文化逐漸獲得發展,產生了以舞蹈和服飾為主的文化內容。高山族以集體或個體不同形象主動參與文化重構,其主體性意識逐漸提升,不斷加強了身份認同與文化認同。

    16.鄭偉斌:“復活的傳統:臺灣撒奇萊雅族火神祭的‘發明’與實踐”,《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長久以來,“傳統”常常被本質化為擁有某些固定特征的文化習俗——擁有獨特的物質化表征,固化的展演形式,共享的行為規范或道德標準等,并視此為“傳統”的“本真性”(authenticity)。撒奇萊雅族火神祭的創設過程及實踐,顯示出傳統并非沿襲僵化的文化模板在運作,而是有其內在的演化邏輯。傳統的“文化基因”猶如火種存在于社群的集體記憶中,具有生生不息的再生力。在日常實踐中,文化主體可以發揮其能動性,在繼承“文化基因”的基礎上,重塑和再造傳統的外在表現形式,而傳統也在這種“改頭換面”的實踐過程中實現動態的傳承與發展。

    17.黃銘松:“從七腳川事件看臺灣少數民族族群關系”,《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待發)。七腳川事件是日本殖民當局“理蕃”態度由懷柔轉趨強硬、武力鎮壓臺灣原住民的開始,標志著佐久間左馬太總督“五年理蕃計劃”的正式實施。日本殖民當局在臺灣東部開發及官辦移民的目標驅使下,借機對花蓮平原原住民各族群采取了包括武力討伐、“以蕃制蕃”、收繳槍支、分散移住等種種措施,迫使原住民屈服于其統治和勞役。七腳川事件涉及阿美、太魯閣等多個族群,改變了花蓮平原各族群的分布及關系格局,也引起了原住民的族群認同從部落認同逐步向民族、國家認同轉變。從這個意義上說,七腳川事件是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18.董建輝、何茂旭:“臺灣原住民的‘出草’習俗及其成因探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待發)。臺灣原住民謂之“出草”的獵首行為是曾廣布于臺灣本島原住民各族群中的一種文化習俗,其主要特征表現為隆重而謹慎、儀式與禁忌并行和動機明確等。表面來看,“證明能力”似乎是“出草”最主要的原因。但深入的考察揭示出,宗教祭祀才是其原生原因,與我國大陸南方地區自新石器中期以來的獵首習俗完全一致,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臺灣原住民族及其所屬的南島語族與我國大陸南方地區的歷史淵源。

    19.鄭偉斌:“當代臺灣政黨政治下的‘原住民’政策變遷”,《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待發)。本文從政策分析的角度,梳理了1980年代以來臺灣原住民政策的發展演變過程。2000 年以前,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的原住民政策主要是以“山地平地化”為主軸,其終極目標是促進原住民的漢化。2000年民進黨上臺后,將“新伙伴關系”確立為其原住民政策的核心主張,其政策取向是追求“多元文化主義”的落實,將原住民族視為建構“臺灣主體”論述的重要一環,企圖利用原住民文化為其“去中國化”的“臺獨”分裂行徑做注腳。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后,對過去只重視經濟發展的思維作出調整,開始強調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兩者并行。但對于原住民族關注的自然主權、民族自決等涉及“國族意識形態”的議題,則保持審慎態度,仍將其框限在“多元文化范疇”。2016年,民進黨二度執政,原住民政策繼續回歸民進黨深耕本土文化、服務其企圖以“多元族群”建構“新國族”認同的基調。在“歷史正義”和“轉型正義”等政治概念的導引下,原住民議題繼續成為蔡英文當局深化臺灣社會“多元族群”和“多元文化”發展,建構“新臺灣民族”,凸顯所謂“臺灣價值”的資源和工具。

    20.張雪婷:“規訓的技術:日據時期的臺灣少數民族教育”,《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待發)。在臺灣日據時期,日本殖民當局為了鞏固殖民統治,在原住民地區設立日語傳習所、“蕃人”公學校及“蕃童”教育所,試圖通過教育手段向臺灣原住民輸入日本的國家意識形態,利用文化規訓之術改變臺灣原住民固有的語言及風俗習慣,以期創造出“馴服”的肉體,從而為日本殖民統治服務。

    21.花苗苗:“臺灣卑南族親屬制度研究述評”,《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待發)。臺灣卑南族的親屬制度研究,曾置于兩個歷史階段背景下,邁出不同的研究走向。一者在傳統世系主義觀點下,認為卑南族屬于母系制;一者在后現代主義反思中認為應當打破傳統“親屬制度”概念的藩籬,從族群成員自身對文化意義的理解去研究傳統“親屬制度”的范疇,將卑南族親屬制度研究轉為重點探討“家”與“居住群體”的后親屬制度研究。無論處于哪種理論背景下,都是學者們在不斷否定與反思中對親屬制度研究范式的探索與重構。但以今天來看,同時也存在著問題。社會在不斷發展變遷,學者的認識也跟隨社會發展而不斷反思及改變,當代親屬制度理論仍需在繼承與反思中不斷發展。

    22.劉留:“‘流動’的共同體:大王部落的形成與發展”,《三峽論壇》(待發)。族群的生成與發展既是自身血緣與文化共同體的延續與發展,也是環境與文化交互作用中與其他族群融合及分化的結果。位于臺東太麻里鄉的大王部落在其初創與形成時期,便已成為融合卑南族與排灣族二元文化的共同體;在其發展時期,由于人口與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分化與遷徙,并接受了與自身來源不同的另一部落的融入,在經歷不同外來政權的沖擊之后,最終重新聚合成今日“異源同流”之大王部落。由此得知,族群并非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一個“流動”的共同體,大王部落“異源同流”的變遷過程正是“流動”的縮影。

    23.易紫君:“北賽夏群與周邊族群互動的歷史與現實”,《三峽論壇》(待發)。賽夏族是臺灣少數民族群中人口較少的一個分支族群,分南北兩個族群聚居在臺灣苗栗縣南莊鄉、獅潭鄉與新竹縣五峰鄉,本文的研究主體——聚居于五峰鄉的賽夏族群也因位置較居于南莊、獅潭鄉的賽夏族偏北而被稱為北賽夏族群。日據前期,當北賽夏群遷移至新竹縣五峰鄉與泰雅族接觸后,作為一個人口較少的族群,因爭奪漁獵資源以及原住民獵首習俗的存在,其與周邊泰雅族常有流血事件發生。日據后期至今兩族間則基本保持和諧穩定的交往,并產生了多方面的互動,如族際通婚、收養、日常交往、生產中的合作等。北賽夏群與周邊族群的互動展現了族群關系由沖突到共生的動態性演變,這也是族群互動的必然趨勢。

    (三)碩博學位論文

    1.季偉杰:“臺灣卑南族與周邊族群的歷史及現實互動”,2016年5月。卑南族是臺灣第六大原住民族群,其聚落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的山海平原之間。自古以來,與卑南族毗鄰并且互動較多的原住民族群有阿美族、排灣族、魯凱族和布農族,這幾個族群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共享臺東地區的資源,日漸形成一種自然狀態下的較為穩定的族群關系格局。然而,隨著漢人族群在臺灣的擴張,以及臺灣數次被外來殖民者統治的特殊歷史發展軌跡,使得臺東地區以卑南族為主體的原住民族群互動呈現出更為復雜的樣貌。歷經明鄭、清治、日據和光復后等數個時期的變遷,歷史上的卑南族始終保持與外部族群及外來統治者的密切接觸,在族群互動中贏得優勢,慢慢成長為東臺灣的一支強盛族群,并且曾經一度發展成為區域治權的代理人。但是,日據時代以來,日本殖民者和國民黨當局治下的原住民淪為弱勢族群,諸如強制性的移風易俗、欺騙性的土地買賣等加劇了原住民傳統社會的崩塌。1980年代臺灣原住民族運動興起后,原住民社會長久積壓的矛盾和問題進入臺灣廣大民眾的視野,以卑南族為代表的原住民族群因應時勢潮流,自發結成社團或聯盟,圍繞族群自治、文化復振、權益保護等議題開展抗爭,為族群互動增添了新的形式和內容。在后原住民運動時代,卑南族原住民與周邊族群互動的場域實現了從都市到原鄉的轉換,作為四大政治族群之一的臺灣原住民族越發站在主位的視角,走向屬于自己的文明之路。

    卑南族以其不占優勢的人口規模而能在區域稱雄,其關鍵原因在于卑南族是一支最能接受外來文明的族群。而且在區域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卑南人總能夠適應環境的改變,不斷形塑自身的文化認同、信仰認同和族群認同,并經由人群的互動,校準和調適對內對外關系的尺度,以此維持族群的競爭優勢。這一點在臺灣原住民族群中較具特殊性。

    2.朱志林:“夾縫求生:南鄒族‘正名’的民族學考察”,2017年5月。20 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原住民族“正名”運動風起云涌。從2001年到現在,先后有七個族群“正名”成功,取得臺灣官方認可的民族地位。這些族群為何要展開“正名”以及為何能“正名”成功,一直是學界和時政關注的熱門議題。本文緊跟這一議題,選擇“正名”成功時間距今最近的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兩族為何展開“正名”以及為何能夠取得成功,借此增進對原住民族群關系的理解。

    在2014年6月“正名”成功之前,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被歸類在曹族或鄒族中,曹族三族群這種分類自日據時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和分歧。三族群在語言、社會組織機制、傳統祭儀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彼此之間從過去到現在的交往互動也很有限,牽連并不深。人口本就較少的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在漢化和“布農化”等多重因素影響下,族群文化的延續和發展處在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隨著兩族族群意識的覺醒,在政治和文化氛圍良好的背景下,兩族基于原先“錯誤”的族群分類,彼此之間以及與鄒族之間巨大的文化差異,特別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處境等方面的考量,向臺灣官方提出了“正名”要求,同時也因前面所述這些主、客觀條件,兩族均獲得官方承認的民族地位。

    “正名”成功后,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的族群處境得到部分改善,但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其處境依舊不容樂觀。然而,兩族從“正名”成功到現在畢竟不到三年,而族群處境的改善是一個緩慢而漸進的過程。因此,兩族“正名”

    后族群處境的變化及其對族群關系的影響,仍有待繼續觀察。

    3.周慧慧:“競爭與共生:光復后的臺灣原住民族群關系——以臺灣南投縣仁愛鄉為中心”,2017年7月。族群關系一直是多族群社會需要面對和正視的問題,族群關系是否融洽也是衡量多民族社會是否安定和諧的重要指標。臺灣南投縣仁愛鄉是一個泰雅、賽德克與布農等多族群混居的地區,各族群文化殊異,且族群之下又有亞群,族群關系本就紛繁。1945年光復以降,在臺灣地方當局新的族群政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原住民族群關系變得更為復雜多樣。

    調查發現,第一,在文化方面,首先,各族語言并行發展,盡管多族群語言的存在有礙族際交流,但漢語的習得與使用,方便了各族群在社會生活的溝通與交流。其次,基督宗教取代了各族群傳統的祖靈信仰,成為他們新的精神力量。雖然不同教派之間因爭搶信徒或教義分歧曾引發族群內部摩擦,但統一性的宗教認同的建構及強化幫助他們彌合歷史矛盾,促進族群間的融合。最后,隨著社會交往的日趨頻繁,族際通婚變得越來越普遍。族際婚姻關系的建立有助于打破族群間的文化偏見與隔閡,促進族群關系的改善。

    第二,在經濟方面,市場經濟取代部落自給自足的傳統經濟,將個人、群體和外部社會密切連接在一起。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個體之間和族群之間難免產生某些利益方面的競爭與糾紛,但隨著經濟交流與合作的日益增多,族群間的聯系益發緊密。

    第三,在政治方面,傳統的平等主義社會政治結構趨于解體,多元主體治理格局的形成和選舉制度的發展使族群間的權力博弈變得激烈。多數治理主體權責分明、分工明確,配合相對默契、融洽;少數則因角色沖突、資源競爭或觀念不合等原因相互排擠。在政治選舉中,當支持傾向趨于一致時,與候選人有關的人際關系網絡得到有效動員,實現了特定群體的利益共贏;而權力的失序競逐、政治資源分配不公等負面因素,則導致族群分裂與政治分層。

    最后,在族群意識方面,臺灣原住民在社會運動中建構起來的泛族群意識受到質疑和挑戰,個體族群意識和多元族群認同意識隨之興起。雖然多元族群認同意識有助于促進族群間的相互理解與包容,但個體族群意識的過度膨脹卻使臺灣原住民社會面臨嚴重的分化危機。

    研究表明,臺灣光復以來,仁愛鄉各原住民族群已在文化、經濟、政治及意識等多個領域開展頻繁互動,并形成了競爭沖突與和諧共生兩種關系形式。在這兩種關系形式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牽引的張力。這一張力的“鐘擺”性特征,使得地方社會秩序在穩定有序與躁動無序這兩種極端狀態之間搖擺,族群關系呈現出動態的樣貌。就目前而論,各族群間還存在著各種紛爭與矛盾,但這只是局部的、階段性的和可調和的,和諧共生仍構成了當前仁愛鄉原住民族群關系的主流。當然,以“共生理論”的標準來衡量,這種共生尚處在較低級階段,一體化共生才應是族群共生的高級階段。由于個體族群意識的蔓延,臺灣原住民族社會正面臨族群分化的挑戰,從而嚴重阻礙一體化共生關系的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一體化共生關系的集中體現。展望未來,臺灣原住民族群應朝著“多元統一體”的方向發展,重視族群社會的整合和統一,避免族群分化的加劇。

    4.鄭偉斌:“東臺灣的噶瑪蘭人和撒奇萊雅人:歷史變遷中的族群建構”,2018年5月。本文以兩個“臺灣原住民族”——“噶瑪蘭族”和“撒奇萊雅族”的生成歷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脈絡性的建構論(contextual constructionism)分析視角檢視噶瑪蘭人和撒奇萊雅人在歷史變遷過程中如何“族群化”(ethnicitization)。研究分成兩個層面展開。第一個層面先對噶瑪蘭人和撒奇萊雅人的歷史脈絡進行梳理。首先回溯花蓮地區的噶瑪蘭人和撒奇萊雅人的源流及其早期的社會文化,接著以重大歷史事件——“加禮宛事件”作為切入點,探究造成今日花東地區噶瑪蘭后裔和撒奇萊雅后裔的分布格局與社會文化形貌背后的歷史原因。最后,以回顧原住民族命名-分類體系的演變作為銜接,進入第二個層面的研究——圍繞當代噶瑪蘭人和撒奇萊雅人的族群建構實踐進行考察與分析。研究內容以1970年代末期開始的臺灣政治轉型發展過程為背景,分別從族群運動和文化政治兩個方面考察“噶瑪蘭族復名運動”和“撒奇萊雅族正名運動”的歷程,以及當代噶瑪蘭人和撒奇萊雅人透過文化政治路線開展族群建構的社會實踐。

    本研究力圖呈現歷史、文化、社會與政治等多重力量建構“噶瑪蘭族”和“撒奇萊雅族”的過程,同時也將此過程放在臺灣社會歷史的整體演進脈絡中進行審視。研究指出,近十幾年來臺灣原住民社會出現的族群再分類現象,本質上是臺灣內部政治秩序調整的產物,它與臺灣社會歷史發展的總體過程,以及“臺獨”勢力企圖在當代國際秩序中尋求“國家”身份認同的理念與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無論是“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還是其他“臺灣原住民族(群)”,本質上都是歷史過程中關于人群命名、分類的權力政治協商的產物。臺灣原住民的“族群化”建構在歷史過程中產生,同時也是再創造歷史的過程。

    5.易紫君:“族群互動與文化變遷:以賽夏族為中心的人類學考察”,2018年5月。賽夏族是臺灣原住民族群中人口較少的一個族群,分南北兩個分支聚居于臺灣苗栗縣的南莊鄉、獅潭鄉,與新竹縣的五峰鄉,其周邊的兩大族群是泰雅族與客家人。

    本文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梳理,探討了南北賽夏群群與泰雅人和客家人之間的族群互動與其在不同社會空間中產生的文化變遷。具體而言,五峰鄉的北賽夏群與泰雅族歷史上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和沖突,但二者之間的關系密切,具體體現為族際間的通婚、收養、生產合作等。因為泰雅族人數占絕對優勢,因此北賽夏群的文化也深受泰雅族影響,最為突出的標志是其在生活中已使用泰雅語。與北賽夏群相比較,南莊鄉、獅潭鄉的南賽夏群則與客家人有著更為緊密的聯系。他們長期生活在客家人墾拓的區域,與客家人有著規模性通婚及族際收養、經濟往來的互動,因此逐漸學會了使用客家語,并將后者的伯公信仰、祖先信仰等漢人民間信仰納入其文化體系,生活習慣也與客家人較為相近。

    南北賽夏群與泰雅人和客家人之間兩種不同方式的族群互動,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結果,即所謂的北賽夏群的“泰雅化”和南賽夏群的“客家化”。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是因為南北賽夏群所處社會空間迥然不同,北賽夏群與強勢的泰雅族比鄰而居,而南賽夏群的主要交往對象為客家人。在與強大異族群的交往中,賽夏族因人口較少需將其文化不斷進行重構從而適應其所處的文化環境。盡管南北賽夏群在不同社會空間以及族群互動的過程中,其族群文化表征由于不同的涵化方向而形成分異,充分表現出他們的文化適應能力很強的特點,但由于他們的核心文化:如矮靈祭、氏族組織等一直維持不變,所以他們始終未被另外兩個族群同化,而是長期作為一個獨立的族群存在。

    6.劉留:“融合與分化:一個排灣族部落的形成、發展與演變”,2018年5月。族群的生成與發展既是自身血緣與文化共同體的延續與發展,也是環境與文化交互作用中與其他族群融合及分化的結果。位于臺東太麻里鄉的大王部落被日本學者稱為“排灣化的卑南族”,更是言簡意賅地概括與濃縮了東部排灣群的演變歷程。本研究以大王部落的初創、發展、變遷為基本歷史線索,系統追溯其“異源同流”的早期歷史,記述在人口、環境、政治等因素的作用下部落的融合與分化,并展示了新形勢下大王部落以恢復祭儀、文化復振等手段謀求族群整合的過程。可以發現,大王部落在其初創與形成時期,便已成為融合卑南族與排灣族二元文化的共同體;在其發展時期,由于人口與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分化與遷徙,并接受了與自身來源不同的另一部落的融入,在經歷不同外來政權的沖擊之后,最終重新聚合成今日“異源同流”之大王部落。由此得知,族群并非一個“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一個“流動”的共同體,大王部落“異源同流”的變遷過程正是“流動”的縮影。同時,本研究引入族群研究相關理論,在以微觀視角考察臺灣原住民文化及其變遷的同時,對臺灣原住民內部錯綜復雜的關系進行深描。

    “族群”并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存在于與其它族群的互動關系中。大王部落的發展演變提示我們,對族群的研究不能僅著眼于這個族群本身,孤立地去看待,而是要將其放在與其它族群的關系和互動中來加以理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一個族群內部社會文化的復雜性。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1.與臺東大學、東華大學等合作,在臺灣東部地區建立田野調查基地

    臺灣東部是臺灣原住民族分布的核心區域,在9個傳統族群中,7個都在東部有聚居部落,占比2/3以上,他們分別是: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雅美族、布農族、魯凱族和泰雅族。通過連續幾年在臺灣東部地區的田野調查與社會深耕,課題組與臺東大學(臺東)、東華大學(花蓮)的研究人員建立了密切的關系。課題組擬在此基礎上,透過校際、院際交流合作的管道,在臺灣東部地區建立田野調查基地,既便于以后繼續拓展臺灣原住民族社會歷史文化的調查研究,也可以借此促進兩岸研究人員之間的交流合作。

    2.爭取國家民委和廈門大學的支持,設立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合作基地

    今年6月份在廈門大學舉辦第十屆海峽論壇分論壇“兩岸民族鄉論壇”期間,國家民委副主任李昌平率研究室李紅杰巡視員、國際交流司副司長兼港澳臺辦副主任蘭海濱等與廈門大學校領導專門舉行了座談會,就國家民委依托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中心成立國家民族理論與政策研究基地“臺灣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和“海峽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合作基地”,進一步提升廈門大學在臺灣少數民族研究領域的優勢地位,并建立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合作的長效機制等事宜,初步達成了合作意向。課題組將進一步進行溝通協調,將設立基地的事轉變為現實,既有利于今后研究工作的開展,也為兩岸少數民族交流合作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

    3.充實研究力量,拓展田野調查范圍,提升田野調查質量

    現有課題組成員因為各種原因,有不少都不能全力投入到本項目的研究中來,導致研究的進度受影響。為此,我們擬充分調動年輕教師和博碩士生的新生代力量,拓寬田野調查的區域。同時,加強跟蹤指導,通過講座、座談、研討、培訓等多種方式,進一步提升田野調查的質量。

    4.在繼續發表一批階段性成果的同時,廣泛聽取意見,為順利結項做準備

    本項目研究的時間只剩下一年半,我們感覺田野調查的廣度和深度都還不足,理論提煉的準備也還不夠充分。我們擬在刊發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再組織發表一批階段性成果,同時組織一次小規模的學術研討會,就相關專業問題廣泛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為后續的順利結項做好準備。

    (課題組供稿)               

    (責編:孫爽、閆妍)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午夜鲁丝片 | 正在播放国产精品每日更新|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成人导航| 久久国内精品自在自线400部o| 国产精品综合专区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69 | 五月天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伊人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99|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国产av影片麻豆精品传媒| 亚洲精品人成网在线播放影院|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 黑人巨大精品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区| 精品人妻无码区在线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片久人| 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麻豆| 2022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软件| 国产精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无码精品A| 久久精品桃花综合| 大香伊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嫩草| 91免费福利精品国产| 182tv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97精品人人妻人人|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精品日产卡一卡二卡国色天香|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中文字幕精品免费一区|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国模私拍|